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大陆深部地壳性质和结构的研究已成为当代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课题之一,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已相继开展了一些与大陆深部地壳结构有关的国际合作计划,如“大陆岩石圈计划”、“大陆科学深钻”等,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全球地学断面计划fGGT)的执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方向上,一是强调从多学科结合角度探索深部地壳成分、分层及其时间和动力学演化,同时利用新技术(地震广角反射、层析地震法、深钻)对深部地壳成分和结构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通过大量研究,对地壳的分层、分层界面(莫霍面、康氏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地壳应力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来我所知道的一些情况,以及地壳应力测量在我所的发展历程。一、地壳应力研究所(原地震地质大队)是李四光同志亲自组建起来的1962年新丰江水库地震后,李四光同志十分重视地震地质的研究。1962年在地质部地质力学研究所设置了地震地质的研究课题,并由广东省地质局组建了新丰江(河源)地质队,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及地震监测研究。1964年四川西昌到渡口(攀枝花)一带要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而这一带又是有名的地震带。如何在地震活动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是当时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李四光同志认为,在…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岩石探针计划的阿比提比典型区,是切过苏必利尔省阿比提比和庞提亚克亚省的一条南北研究通道。除了在研究通道区进行U/Pb地质年代研究、构造和变质填图以及详细野外研究之外,岩石探针计划还收集了1990~1991年的500多公里地震反射波资料。还部署了1992年夏天进行地震折射工作计划,而且把研究通道区延伸到北边,并在1993年通过(Opatica)奥帕提卡带和魁提科地区。一般来说,太古宙地壳都具有高反射速度,几乎在所有地区都能很好确定到莫霍面的时间为12—13.5秒(TWTT)。庞提亚克  相似文献   

4.
地球深部探测国际发展与我国现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探测人类居住的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共同的奋斗目标。本文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地球探测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大陆反射地震探测计划(COCORP)、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欧洲地球探测计划(EUROPROBE)、德国大陆反射地震计划(DEKORP)、英国反射地震计划(BIRPS)、意大利地壳探测计划(CROP)、瑞士地壳探测计划(NRP20),俄罗斯深部探测计划,加拿大岩石圈探测计划(LITHOPROBE),澳大利亚四维地球动力学计划(AGCRC)、澳大利亚玻璃地球计划(Glass-Earth)和澳大利亚地球探测计划(AuScope),简要概括了国际地球探测计划的成果,回顾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的历史与工作基础,简要论述了我国开展地壳探测计划的必要性,并介绍了近期启动的国家科学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的目标与"两网、两区、四带、多点"的工作部署,展望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广东核电站是我国拟建的第一座较为大型的原子能发电站,装机容量为180万瓩。厂址位于香港以东50公里的大鹏半岛(即大坑地区),1980年即对该区进行了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在区域地壳稳定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是对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而地震活动除与地壳结构有关外,还取决于力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利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从力学的角度对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11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文章《侵蚀作用影响活动断层的地震活动性》(Erosion Influences the Seismicity of Active Thrust Faults),来自中国台湾和法国的研究团队经研究指出,地表的侵蚀作用可以对于活动断层造成显著的应力变化,进而影响地震活动的发生。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地表的侵蚀作用(包括河川的侵蚀搬运等)可能会影响地壳深部的应力平衡,进而影响地震活动的发生。然而过去由于缺乏数据,这个假设一直无法得到证实。来自台湾和法国的研究团队利用过去针对台湾地区活动断层调查所得的数据,搭配文献中记录的台湾地区侵蚀速率,运用力学模型仿真的方法,成功证明板块构造并非是能够影响地震断层活动的唯一机制,地表的侵蚀作用可以对活动断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地震轮回时间段内,对于某个相对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应变能的积累与释放基本等量.地震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是现今地壳应变能已得到释放后的一种表现,而GPS资料得到的地壳变形场中则既包含地壳应变能量的释放量,也包含积累量.结合中同大陆及其邻区的地质构造与活动地块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2个独立的分区.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地震和GPS资料分别计算得到了两组单位体积能量积累率,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本次地震轮回中大多数区域的地壳应变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我国境内只有青藏北部、川滇、昆仑、阿尔金等儿个地区的地壳应变能量积累偏高,仍具有发生较强地震的可能性,是今后地震预测研究应该重点关注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1983年11月2日至4日,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滨海城市蒙波利埃举行了中法第三次喜马拉雅地质讨论会。会议主要交流了中法双方1982年在西藏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的成果。会上,中法双方科学家,共宣读了39篇论文。其中,地球物理13篇,地质26篇。 这次讨论会表明,地球物理,特别是人工地震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关于西藏南部的地壳厚度,利用人工地震资料,中法双方得到了基本相似的结果。在藏南地区为70Km,而在珠穆朗玛峰地区莫霍面  相似文献   

9.
地震相分析在深反射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INDEPTH项目深所射地震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不仅仅强反射同相轴可以反映地壳深部的结构、构造特征,而且其上的地震相特征在上、中、下地壳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将地震相分析引入深反射地震勘探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地震相特征的差异对深反射地震剖面进行充分解释,为深部工作中的地壳结构、构造特征研究提供更丰富、可靠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阿尔及利亚具有悠久的毁坏性地震的历史。地震学与构造学研究表明该国其中密集了总人口90%的东部70%区域是地震活动区。由于目前缺乏成功的地震预报方法,从而,地震灾害的减轻以及地震安全计划的精心筹划变为所考虑的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 Ech-Chelih(前Elasnam)1980年10月10日地震发生之前,地震灾害减轻的唯一尝试仅限于对阿尔及利亚(Shan,1978)地震灾害的研究。该研究仅基于较短期、而且不完全的地震历史记录,并限于利用法国建筑手册(PS269)。在此破坏性地震之后,大事件过后不几天所建立起来的灾区重建各部联合委员会必须回答在世界上其它地震易发地区、关心征地计划的政府所面临的同样的大问题:怎样规  相似文献   

11.
下地壳的含水性和变形研究对探讨岩石圈变形方式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观念认为,大陆岩石圈强度轮廓为"果酱三明治"式(即下地壳力学强度相对较弱,而上地壳和地幔岩石圈力学强度相对较硬,而大洋岩石圈强度轮廓正好相反,即下地壳力学强度相对较强,而上地壳和地幔岩石圈力学强度相对较弱。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研究发现,大陆岩石圈地幔并无明显地震活动的证据,而某些地区下地壳却存在比较显著的地震活动,从而表明至少在某些地区,大陆下地壳在力学强度上要高于岩石圈地幔。大陆下地壳的流变学性质具有显著的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一性。大陆下地壳不同力学强度模型争议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为下地壳究竟是干的还是湿的。我们对攀西含钒钛磁铁矿辉长岩和汉诺坝麻粒岩中结构水和组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下地壳可能是富水的而不是先前认为的干的,辉石与长石中的含水量及分配系数在不同的下地壳岩石中差别很大,并直接影响矿物和岩石的变形组构和强度。对榴辉岩相条件下准稳态的麻粒岩的变形初步实验研究表明,麻粒岩相变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很难导致地震,下地壳地震活动可能与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7年在西藏高原取得的人工地震资料,并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矿产部重点课题“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的要求,对亚东至当雄地带进行了二维地壳结构的处理和研究。除论文发表的部分结果外,对尚未发表的纳木湖至羊卓雍湖地带的两条相遇地震剖面记录图进行了研究,并采用Pg震相进行了浅层结构的处理。 研究结果给出了亚东至当雄地带的二维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该地带内地壳厚度为70 km左右,由康马往南地壳厚度逐渐变薄,地壳内存在有两个低速层。地壳浅层结构研究表明:莎马达附近有一条深断裂存在,是南喜马拉雅和北喜马拉雅的分界线,并存在着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当雄断裂,且有向深部延伸的趋势。利用该区纵波研究了Q值,并给出计算结果,综合该地区地壳结构和速度分布,并结合当雄地震区、羊八井地热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城地震区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海城地震区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特征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1.震区所处的辽南地区,其地壳是由高速与低速相间的成层介质组成,地壳与上地幔结构不论纵向和横向都是不均匀的,且被深大断裂切割为若干块体;2.本区地壳按其界面分布特征可分为上层地壳、中层地壳和下层地壳;3.本区地壳介质在纵向及横向上均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4.海城地震震源区位于耿庄——海城上地幔局部隆起东侧的中层地壳上部。  相似文献   

14.
国际合作INDEPTH项目横穿青藏高原的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国际合作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深部剖面探测(INDEPTH)计划自1992年开展以来,圆满完成Ⅰ、Ⅱ、Ⅲ、3个阶段研究任务,揭示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腹地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在同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10多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国际地球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第四阶段计划是研究高原北部边缘,即东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并与南部喜马拉雅造山带加以对比.经过多次野外地质踏勘,选定剖面的工作路线,2007年各方正式签订协议,并共同开展了野外调查,圆满完成了横穿东昆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100km垂直深反射地震、300 km广角地震反射以及59个宽频带天然地震台站的野外观测施工任务.中方项目组还在东昆仑南部厘定出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发现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整体隆升的重要证据.2008年将继续天然地震观测,还将开展大地屯磁测深、重力、地质构造剖面观测和反射地震数据处理;2009~2010年将利用各类深部探测资料,综合研究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结构、岩石圈构造和深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地壳形变的监测是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方法,最近有关震前地壳运动的经验和研究表明,在中,强地震之前往往会出现走滑运动,垂直运动或蠕变加速,通过对易震区进行持续高精度的地壳形变监测,可能鉴别出每一地震之前的地震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松辽盆地毗邻华北断块区,但这两大构造单元的现今地震活动却截然不同。由于后者现代强震活动频繁,使得地震工作者有可能对华北断块区的地壳应力场进行略为详细的研究。与之相比,松辽盆地的现今地震活动十分微弱,地壳应力场的测量与研究近乎空白。因此,开展松辽盆地深部地壳应力场的测量与研究,揭示这两大构造单元在地壳应力场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中,已经报道了松辽盆地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测量结果,本文将对主应力大小进行研究,并对松辽盆地的深部地壳应力场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区域重力场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我们确定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反映为上中地壳低密度带,延深可达到42 km;同时,青藏高原下地壳也有低密度和低地震波速的物质蠕动流。和东非大裂谷等其他裂谷带不同,西藏新生代裂谷通常是多条平行裂谷组成的裂谷系,它的形成机制也是特殊的,可称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印度板块的陆—陆俯冲造成的正交方向拉张与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形成密切相关。地震变形空白区和陆—陆俯冲型裂谷带空间分布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裂谷带的源头指向地震变形空白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①陆—陆俯冲造成前沿带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②地震变形空白区地应力集中;③挤压地应力向俯冲带前方发散并且转化为張应力,造成前沿带正交方向的地壳破裂和地震;④大地震后应力释放,产生的回跳继续使地壳变形,每一次地震都促使裂谷的进一步发育。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蠕动流对中上地壳产生的底辟作用,也促进了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地壳拆离面前端上中地壳的成倍加厚使温度升高,造成下地壳流向上挤出,从而使上中地壳張裂。特提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的残块在软流圈下沉也使软流圈上涌,也导致下地壳物质蠕动和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邢台地震后部长思虑深1决心建队伍委托朱林青队部设三河暂时驻正定时局多动荡唐山发大震打倒四人帮海晏又河清2为了求发展英明搬北京欣然逢盛世防灾事业兴建队二十年队名改所名3重点有变化研究勤耕耘应力与形变地质为地震改革成试点体制更为精四十年所庆面貌日日新地壳应力所越活越年轻(注1:地质部长李四光;2:比喻天下太平;3:1966年成立地震地质大队,1986年改名地壳应力研究所)越活越年轻——地壳所建所四十年所庆@李方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构造特征,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宽频地震探测工作。笔者收集了最近十几年来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缘布设的宽频带临时台网和固定台站情况,综合论述了宽频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在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探测,如地壳低速层、印度岩石圈地幔俯冲、青藏高原北部构造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封面故事     
《地球学报》2011,(3):386
庐枞矿集区反射地震剖面及Lz-2线条图。反射地震剖面能够提供大陆地壳结构和物质最高分辨率的信息,从地震反射剖面直接获得的是反射模式,它与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密切联系。2010年完成的庐枞矿集区5条反射地震剖面揭示出该地区的地壳异常结构,指示了区域构造经历了早期强烈挤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