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孙殿卿 《第四纪研究》1989,9(3):205-223
从李四光教授对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冰川和地质力学三方面的研究,来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以及他的地壳运动的理论。为便于有关学者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特将他上述三方面的主要著作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2.
简谈李四光教授追求真理的精神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黄汲清 《第四纪研究》1989,9(3):201-204
本文主要表彰李四光教授在科学研究上追求真理的精神,并略述他治学的方法和态度。文中举两个实例来说明问题,一个是他在壮年时期进行(竹蜓)科的研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个是他一生从事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  相似文献   

3.
程裕淇 《第四纪研究》1989,9(3):224-226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之一,对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而闻名于世。我对1933年11月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理事长演说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强调一个地质工作者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一切地质假说和理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部长,他鼓励地质工作者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袁扬  胡世玲 《第四纪研究》2007,27(5):896-899
袁复礼(1893.12.31~1987.5.22),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著名地质学家、教授、教育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从此献身地质事业.他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地学系主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教60余年,培养了几代地质人才,对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24年开设了《地文学》课程,1953年开始编写了我国第一本《中国第四纪地质学》教材,他的文章涉及到第四纪地质、地貌、新构造运动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四纪冰期问题,迄今仍然是地质、地理工作者中有争论的问题。李四光教授在他生前广泛的科学活动中,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工作,为建立我国第四纪冰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四纪冰川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的形势下也获得  相似文献   

6.
1934年,李四光来到江西庐山,看着眼前完美的U型谷、冰擦痕和冰臼,他彻底地被震撼了。这,就是存在了至少50万年的第四纪冰川啊。而在20世纪初,一些外国专家断言“中国绝不可能有第四纪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7.
庐山地区“冰斗”、“U谷”及“泥砾”成因之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李四光首倡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以来,论者瞳起,百家争鸣,各执一词,聚讼纷坛。虽然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而问题仍然未获解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研究工作长期未能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亦与受当时冰川学与沉积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8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学和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纵论自1978年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冰川学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巨大进展,其中包括:南极冰盖研究,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喀剌昆仓山,喜马拉雅山等山区冰湖溃决洪水,泥石流及牧区雪害考察,天山冰川站的重建与重要进展。冰川编目,冰川融水资源,季节雪分布变化和水径流研究,区域冰川考察与总结,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新认识,中国西部第四纪部冰川研究的深化和争论,中国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等九个方面,参考文献近80篇。  相似文献   

9.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0.
发刊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研究》是一本新的刊登第四纪研究成果的学术季刊。它的前身是《中国第四纪研究》。 1957年在已故李四光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并创办了《中国第四纪研究》。三十年来第四纪研究的队伍和工作扩大了。  相似文献   

11.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3,13(4):344-348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当代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袁老师的弟子满天下。受过袁老师教诲的学生之多,成绩之大恐怕在国内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袁老师为中国的第四纪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所花费的心血和做出的贡献的份量和意义。袁复礼教授的一生的地质工作和他的教育工作都说明他是一位不服输的地质学家,是一位把地质学念在“身上”的地质学家,更是一位能够和大山岩石谈话的地质学家。  相似文献   

12.
去年是我的导师杜兴斯基教授诞辰100周年, 看到许多俄罗斯冰川学者对他回忆的文章, 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他在雪崩和冰川学的成就, 他严谨而求实的治学精神, 特别是引导我进入冰川学科学殿堂的亲切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四纪冰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第四纪冰期是经过极其剧烈的争论才得以确立的。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早于1922年,就在太行山东麓及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当时未得到地质地理工作者的承认,他们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期。以后又在长江下游相继找到了大量冰川流行证据,又遭到强烈反对。直到三十年代中期,李四光教授在安徽黄山慈光寺U形谷壁上发现了确凿的冰川擦痕的证据,并对江西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大量的确凿事实,对中国第四纪冰期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工作奠定了基础,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地质历史新的篇章,但反对者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阿尔卑斯山地区第四纪冰川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尚哲 《冰川冻土》2012,34(5):1127-1133
阿尔卑斯山是冰川学和第四纪冰川学的诞生地. 第四纪冰川学在全球发展, 最初以Penck在阿尔卑斯山建立的模式为脚本. 此后, 阿尔卑斯山一直是欧洲第四纪山地冰川变化研究的核心地区. 笔者以为, 该区研究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仍然具有参照意义, 故有必要简要但较为系统地介绍一下其研究概况与最新进展. 百年以来, 欧洲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冰水砾石层, 将Penck的4次冰期模式发展为7次冰期. 即在贡兹(Günz)冰期之前增加了巴伯尔(Biber)冰期和多瑙(Donau)冰期, 在贡兹冰期和民德(Mindel)冰期之间增加了哈斯兰(Haslach)冰期, 并对其年代学进行了不少探索. 认为多瑙冰期可能在上新世和更新世之间, 但迄今, 这些较老的冰期年代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里斯(Riss)冰期、 武木(Würm)冰期已获得较多的宇宙核素暴露年代. 特别是欧洲学者对许多谷地中保留的多道冰川堆积进行年代学研究, 获得大量的宇宙核素暴露年代数据, 揭示末次冰期最盛期以来, 冰川在总体退缩的大趋势下, 发生规模依次减小的冰进事件, 和北欧冰后期历次气候变化的其他记录相呼应.  相似文献   

15.
古地磁研究工作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本世纪40-50年代古地磁学科创立之初,李四光教授就敏锐地预见到,新兴的古地磁方法在研究地壳运动问题时可能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雅风 《地质论评》2010,56(5):683-692
李四光教授1933年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是否确实,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笔者经多年研究得知:(1)牯岭站海拔1165m,现代气候记录告知,7月之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从而判断中纬度山地冰期降温无此可能;(2)沉积物特征包括砾石组成、砾径変化、基质组成、沉积结构、色泽、粘土矿物、擦痕特点等表明主要是泥石流堆积而非冰碛;(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4)借助何培元等著作中古地磁年代以及高价铁与低价铁元素之比值推算古温度,如上述推算古温度的方法正确,就可推断李四光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定的大排冰期基本上在中国西部与北半球处于间冰期的时段内,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李四光的学术误解及其社会名望导致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走过了一段弯路。  相似文献   

17.
迈耶教授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冰川学家之一,为表彰这位从事冰川学事业三十多年,并对整个国际冰川学界活动作出杰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国际冰川协会在他60周岁之际授予他冰川学界最高荣誉——塞里格曼冰晶奖章(Seligman Crystal)。 迈耶1925年诞生于伊阿华市一个教授家庭,1949年毕业于伊阿华州立大学电子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 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 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20世纪80年代,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 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 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 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 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 000 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 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 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 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 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 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 到达长城一线, 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 ℃. 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 到达长江口一带. 海平面下降约140 m, 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 km. 由于冬季风加强, 气候以干冷为主, 不利于冰川发育; 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 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 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 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 只是在0.8 Ma BP之后才抬升到海拔3 000 m以上, 进入冰冻圈并发育冰川. 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特别是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处于得天独厚的地位, 中国学者在黄土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山地冰芯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9.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1989,9(3):231-236
本文简述李四光教授支持发展中国现代地理学特别是关于自然区划和冰川冻土研究的若干事例,借以表彰李先生宽广开拓的胸怀与对地理科学的热诚,纪念李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20.
侯德封院土(1900~1980)是新中国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他是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倡导者和支持者。在他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时,成立了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在50年代初他就提出化学地理这一概念,为后来第四纪地球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是一位兼蓄并容的地质学家,对地质学各分支学科都予关注和支持。侯德封先生一生培育了许多地质学科的新方向,和新机构,他培育了几代中国地质和地球化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