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角帆蚌流水式人工育苗,采用亲蚌自然授精,静水采集钩介幼虫,流水育苗。在育苗室周围设防护堤,室内各育苗地用砖叠成,砖块间留有缝隙,使之成为一个有微流的水环境。以体长10cm的鳙鱼采集钩介幼虫,作为宿主鱼。流水育苗操作简便,效果较好,每个小池(1.44m2)可培育稚蚌5000~6000只,高产者可达1万只。  相似文献   

2.
西施舌人工育苗及幼虫、稚贝生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施舌 (Coelomactraantiquata)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西施舌在广东的繁殖高峰期为 5~ 6月 ,用阴干加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 ,其受精率和孵化率可达 98%左右。 1997年和 1999年两次育苗试验结果 :在盐度为 2 6 .0 0~ 32 .0 0、水温为 2 3~ 2 6℃条件下 ,幼虫在培育密度为 1~ 2mL- 1时生长较好 ,经 9~ 10d培育 ,可进入附着变态期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14 .1μm·d- 1。稚贝阶段在日流水量为育苗水体的 1.5~ 2 .0倍时取得较好效果 ,其壳长生长速度为 112 .4 μm·d- 1。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一个室外露天水容量为187立方米的水泥池进行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一次育出贝苗5065万只,平均每立方米水体收贝苗27.08万只。室外大池育苗具有耗饵量少,节约人力,培育的幼虫和贝苗生长快和产苗量大等优点,能够迅速提高贝苗总产量,解决目前存在的贝苗(?)足的困难,值得提倡推广。  相似文献   

4.
5种药物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虫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0~29.5℃、盐度28.5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对5种常用药物对方斑东风螺面盘幼虫的急性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药物的24 hLC50、48 hLC50、96 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高锰酸钾1.71、1.04、0.55和0.115 mg.L-1,新洁尔灭78.58、28.90、6.06和1.17 mg/L,硫酸锌4.52、2.36、0.62和0.193 mg/L,制霉素2.36×104、1.46×104、0.64×104和0.168×104 U.L-1,甲醛10.9、7.11、3.66和0.908μL.L-1。  相似文献   

5.
前言收苗是育苗生产中费工最多的工作项目之一,试验使用化学药物刺激使贝苗自动脱落达到收苗目的,提高收苗效率,在节省人力和缩短收苗时间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九六七年惠东海养场技术员梁法竞同志曾做过利用氨海水刺激贝苗脱落的试验,取得一定的效果(见试验原始记录,未发表)。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该试验只在室内进行,试验的贝苗数量少,使用氨海水处理后的贝苗培养于烧杯中,其环境条件与海  相似文献   

6.
在马氏珠母贝、翡翠贻贝……等贝类的人工育苗生产中,投喂的单胞藻饵料量是否适宜,对育苗效果影响很大。投饵量过少,幼虫生长缓慢,严重的逐渐死亡;投饵量过大,幼虫活动力减弱,索饵量减少,严重的可造成幼虫大量下沉、死亡。因此,掌握幼虫各发育阶段对饵料量的要求,并根据水质和幼虫生长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投饵,是育苗工作中重要的技术环节。而准确的投饵量,必须建立在对作为幼虫饵料的单胞藻个体数量(浓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期和3~5d的附着期;爬行期幼虫有单条水管形成,附着期幼虫只有一条分叉的足丝,水管为单管型;底栖稚贝期开始形成两条水管,底栖稚贝早期的幼虫不具备潜沙能力,只进行爬行活动,随着水管的快速发育,幼虫逐渐具备潜沙能力,幼虫壳长达2500μm、水管长达6000μm以上时,最终具备和成体一样的完全潜沙能力。  相似文献   

8.
粤西沿海与广西沿海一带有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场达数百家之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育苗效果欠佳。本文就育苗期间经常出现的面盘幼虫发育参差不齐,壳顶初期前后幼虫大量下沉,附着初期幼虫难变态及附着后脱落等三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经常发生一种严重的病害。发病幼虫病状如下:消化盲囊颜色由正常的均匀的黄绿色变成不均匀的茶褐色或无色,胃中的食物长时间不能消化并变成茶褐色,幼虫趋光性差,活力弱,不能集群,不久即大量下沉死亡。对发病幼虫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3株纯化的菌株,对“D”型幼虫的人工感染试验证实:9401和9402两株菌株是致病菌,通过对细菌进行群体及个体形态观察,生化实验,鉴定9401  相似文献   

10.
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经常发生一种严重的病害。发病幼虫症状如下:消化盲囊颜色由正常的均匀的黄绿色变成不均匀的茶褐色或无色;胃中的食物长时间不能消化并变成茶褐色;幼虫趋光性差,活力弱,不能集群,不久即大量下沉死亡。对发病幼虫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3株纯化的菌株,对“D”型幼虫的人工感染试验证实:9401和9402两株菌株是致病菌,通过对细菌进行群体及个体形态观察、生化实验,鉴定9401和9402两株菌株均属假单胞菌(Pseudomonas)。对这2株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药物预防试验,结果表明,2株菌株对氯霉素、痢特灵、氟哌酸敏感,2×10-6氯霉素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相似文献   

12.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人工授精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厦门海滩捕获的成熟雌雄中国鲎进行人工授精育苗试验,并对受精率、孵化率、幼鲎饲养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率为95%,孵化率为85%,幼鲎成活率为100%;1996年7月29日人工授精的鲎,至1997年7月11日仍健康生长,并已蜕第一次壳。说明中国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大量人工育苗是可行的。要提高受精率和育苗效果,应在5~6月为佳。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大批低产老化虾池的改造和可持续生产的问题,设计了一个自然生态养虾新模式。利用长期不能清淤的低产老化虾池和已造成生态失衡的虾池,实行疏放苗,精管理,综合利用、立体开发,混养、轮养。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周期为 80~90 d,对虾成活率60.5% ~76% ,体长达10.1~13.2 cm ,平均体重 17.2~19.2 g/尾,饵料系数 0.77~0.80,平均产量 645~780 kg/hm 2,鲻鱼产量 420~465 kg/hm 2 。整个养殖过程虾池的各种水质理化因子基本符合要求,从而使对虾养殖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14.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观察影响马氏珠母贝育苗效果的七个因素:EDTA(A)、水处理(B)、换水(C)、充气(D)、光照(E)、抗菌素(F)、倒池(G)。结果表明:影响成活率的显著因素为A、C、D、E、G;影响贝苗生长的显著因素为B、C、D、E、G。加入EDTA、利用砂滤海水、每天换水、微弱充气、较暗的光照、使用抗菌素和定期倒池为浮游幼虫期较优的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人工育苗所得的褐点石斑鱼苗为材料,水温28~31.5℃下,盐度范围0~70以组间距5共设置15个梯度,分别进行盐度渐变和骤变对鱼苗存活和摄饵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渐变实验中,以5/d升高或者降低盐度时,盐度10~55之间,鱼苗存活率100%;而在盐度降低至5时,平均存活时间为15.16 h,24 h存活率19.1%;盐度降至0,平均存活时间7.92 h,24 h存活率为0,盐度0时其平均存活时间与盐度5时的平均存活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盐度60,鱼苗基本不摄食,24 h平均存活时间38.51h,24 h存活率为89.8%,24~48 h存活率为89.8%;盐度65,鱼苗不摄食,平均存活时间10.95 h,24 h存活率0%;盐度65平均存活时间与盐度60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鱼苗在盐度25~45间摄食活动活跃。骤变实验中,盐度5~50,鱼苗存活时间>48 h;盐度0,24 h存活率5%,48 h存活率为0;盐度55,24 h存活率100%,24~48 h间存活率83.3%;盐度60,24 h存活率44.1%,48 h存活率降至11.1%;鱼苗在盐度65、70中24 h存活率0%;盐度0、65、70的处理组48 h平均存活时间的显著短于其它各组,盐度0~5、55~70为褐点石斑鱼苗骤变的极限生存盐度。  相似文献   

16.
光合细菌在马氏珠母贝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光合细菌(下简称PSB)作为饵料添加剂在马氏珠母贝育苗中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1)单独投喂PSB,幼虫能生长发育并附着变态形成稚贝,但其长速,稚贝总育成率均低于单独投喂单胞藻的对照组;(2)用PSB与单胞藻混合投喂,幼虫的长速,稚贝总育成率均高于对照组;(3)添加PSB后,在眼点幼虫附着前不换水,幼虫的长速和眼点形成率均高于换水;但在眼点幼虫进入附着期仍不换水,则稚贝生长速度,总有成率均低  相似文献   

17.
对马氏珠母贝激光育苗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激光能加强精子活力,提高精液品质;影响卵子的通透性;抑制水中的细菌生长,使受精卵发育成健壮的胚胎、幼虫、幼苗。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在古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虽然常用的颗粒分选方法均基于斯托克斯定律,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试验装置和流程的细微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分选效果,甚至影响后续理化分析和科学结论。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分选流程对于颗粒分选至关重要。目前,筛析法和沉降法的组合是被普遍接受的分选流程,前者针对粗颗粒组分,发展较为成熟,后者针对细颗粒组分,在试验器材、试验流程和结果检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对此,从静水沉降法原理入手,选择乙酸来去除碳酸盐组分,利用机械震荡法加速化学反应,采用U型头虹吸管减少底部粗颗粒上涌带来的分选误差,从而建立了一套可靠的基于静水沉降法的沉积物颗粒分选流程。结果检验显示,分选出的颗粒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且至少70%的颗粒能够准确地被分选。建立的完整有效的分选流程较传统流程可以更高效地分选出土壤黏粒和粉砂级颗粒(粒径小于64μm),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引进印度尼西亚大珠母贝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雷州半岛海域水温24.0~30.0℃、盐度30.8~32.5、pH8.0~8.3条件下,以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和小球藻,天然混合藻等4种饵料,进行印度尼西亚产大珠母贝亲贝促熟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饵料组合在亲贝促熟百分率、排精产卵率和受精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阴干温差流水刺激可以有效诱导亲贝排精产卵,优选幼虫和投放合适的采苗器可以提高幼虫的变态率。  相似文献   

20.
龙虾人工孵化育苗是国家水产总局一九七八年底全国海水鱼虾养殖会议中定给我们的科研项目。自一九八○年七月初捕回龙虾亲虾,进行紧张的龙虾人工孵化和育苗试验工作。七月二十二日受第七号台风袭击,打塌海水抽水泵房,被迫停止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