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汉郡县制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并创新。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各区由朝廷派遣剌史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吏政,称十三州。从西到东设置有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上郡、西河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右北平  相似文献   

2.
瓜州锁阳城     
正瓜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唐初改称瓜州,宋、元相沿。历史上,因生产蜜瓜,春秋时期瓜州即得名。初唐时期,瓜州被作为行政建制的名称正式沿用。到明洪武五年  相似文献   

3.
正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张掖郡,原属匈奴军邪王辖地,辖境除今甘肃省部分地区外,包括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河流域。朔方郡,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以所夺匈奴“河南地”而置之不理。治所在三封,即今磴口县陶升井麻弥图古城,辖境相当于今天内蒙古河套…  相似文献   

5.
占捷 《中国地名》2013,(11):68-69
平型关,又称平型岭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下,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平型关东连紫荆,西望雁门,系晋东北内长城线上之险关。战国、秦汉以来即为晋冀北部军事交通要隘,兵家必争之地。该关塞形如瓶状,  相似文献   

6.
沈阳城名记     
今天的沈阳,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谱写了光荣历史。 公元前 299年,燕国名将秦开率大军破东胡、筑长城、建四郡,其中辽东、辽西二郡,即现今辽宁之地。秦汉时辽东郡不变,其属下 18县,其中候城县 (今沈阳地 )乃重要军事重镇之一。乃边防斥候之城,故冠以“候城”名之。据考古资料证明,当今沈阳城就是在战国候城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一座古城。 辽称“沈州”系沈水之阳城也, (古时山之南曰阳,水之北为阳 )。金继之,金末毁于兵火。元推行行省制,辽阳行中书省下辖七路,其中“沈阳路”于 1296年 (元成宗元贞二年 )在历史文献上始出现“…  相似文献   

7.
策略部署:实行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争军事部署:实行统一指挥分兵游击组织部署:实行党的统一领导早在新石器时代,大余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夏商周时代属古扬州。春秋战国时,先属楚,后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国,楚灭越后复属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大余属九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南野县,大余属之。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将县地由南康郡转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归始兴郡分置安远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安远郡为大庾县,隶属广州总管府始兴郡,此为大余建县之始。隋开皇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1,(12):17-18
鞍山因有山如马鞍得名。明朝洪武年间置鞍山驿堡,后因为铁矿发展为城市。战国时期,今鞍山市境域属于燕国辽东郡,秦属于辽东郡,西汉属于幽州辽东郡;东汉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围。三国和西晋时期属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队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前燕、前秦、后燕辽东郡。  相似文献   

9.
渔阳作为古地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使用多年,它既为古郡名亦为古县名。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有秦汉时期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有隋唐时期的渔阳郡和渔阳县。渔阳郡作为中国古代郡级行政区划,所管辖的范围历代有变化,曾包括今北京、河北和天津三省市的部分地区。渔阳县由秦代设置,到明初结束,前后经历两个阶段。北京市密云地区的渔阳县存在将近800年。天津市蓟县称渔阳县又有750余年,北齐至隋代断档30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沅江地名考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析益阳县置药山县,治今沅江市三眼塘,亦为药山郡郡治。辖境相当于今年沅江市大部及益阳县北部。随开皇九年(589)废郡,合药山、重华二县为安乐县,属巴陵郡,治原药山县治,辖境与原药山县相当。随开皇十三年(593),治移今沅江市区。隋开皇十八年(593),改安乐县为沅江县,治驻原址。自此沅江称名于世。沅江县何以为名?历有二说,一说以沅水“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  相似文献   

11.
温新 《中国地名》2012,(10):43-43
枫林,位于楠溪中游水陆古道交通枢纽,是一座千年古镇。这里盆地开阔,山水环绕,龙蟠虎踞,向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浙南军政重镇,素称“楠溪第一村”和“小温州”。历代英贤辈出,崇文尚武。2000年2月18日,被浙江省政府批准命名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相似文献   

12.
郡县制之始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0,(1):58-58
公元8年,王莽篡汉以后,对匈奴实行的分化、歧视政策和准备武力征服的作法,引起匈奴的不满。匈奴连年入塞侵扰,云中、朔方、雁门、代郡等边郡人民及其财产被杀被掠不可胜数。王莽为了北击匈奴,在今天内蒙古地区等边境一带驻军数十万。边民不仅要供应大批军粮和其  相似文献   

14.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1,(10):43-43
株洲市,湖南省辖市,简称株。地处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东邻江西省,西南与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相连,北界长沙市。今株洲境域,上古属三苗辖地,春秋战国时,属黔中郡。秦和西汉属长沙郡湘南县。东汉湘江之东岸属醴陵县,湘江之西岸为湘南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与刘备分湘江而治。三国吴孙权在此设建宁县,取“建安宁边境”之意,故名“建宁”。  相似文献   

15.
彭雪开 《中国地名》2013,(10):64-65
《晋书·地理志下》:“孙休分武陵立天门郡”。妹书·州郡志》:“天门太守,吴孙休永安六年(263),分武陵(郡)立。”又云:“澧阳令,晋武帝太康四年(283)立。”这为石门县建县之始,县治驻今治。隶天门郡。辖境当与今石门县同。因县治驻澧水北岸,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故名。郡、县同治。“隋开皇九年(589),罢石门郡建石门县,隶澧州(旋改澧阳郡)。”自此,石门县,名列国史。  相似文献   

16.
一、地名汉字译写中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政区通名译法不统一。越南的地方行政区划共包括三级,一级为省与中央直辖市,二级为县、市、郡,三级为乡(镇)、坊。目前,  相似文献   

17.
刘英 《中国地名》2011,(7):6-11
一、源予汉代,始于元代,成名于明代 安县在西汉、东汉、三国时期,为涪县辖地。境内设县始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侨置晋兴、益昌、西充国三县,属巴西郡。晋兴县治地今永安镇向阳村,益昌县治地今花菱镇联丰村观斗山,西充国县治地今沸水镇。  相似文献   

18.
有关典籍记:益阳“秦旧县,汉属长沙郡。”《汉书·地理志—F》:“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日填(镇)蛮。属荆州……县十三:临湘,莽日抚睦。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下隽,莽日闰隽。攸,酃,承阳,湘南……昭陵,荼陵……容陵、安成。”又云:秦“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稍复开置”,是言汉初沿袭秦制,因郡太大,故在此基础上立诸侯王国。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共设郡83,国20,谓之“百三郡国”。秦初定天下时,撤洞庭郡置长沙郡,郡辖县,益阳当属之。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31日,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第一批泰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其中政区类地名"吴州"与"吴陵"得名于唐初设置的吴州、吴陵县。《新唐书》"地理五"载:"海陵,望。武德三年更名吴陵,以县置吴州。七年州废,复故名,来属。"唐朝州郡命名主要有四种类型,最多的是取隋朝或南北朝旧州郡为名,其次是取境内山川为名,第三是取吉祥福祉、怀柔安边字词为名,第四是取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11,(4):18-21
任弼时故里——湖南湘阴 湘阴,夏代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地属楚国。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地。秦始皇废封,行郡县,改罗子国为罗县,隶长沙郡。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一新县,名湘阴,县治设琴棋望(今县芦苇场鲇鱼洲中部)。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湘阴入岳阳县。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唐武德八年(625年),并罗县入湘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