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河南省银行业发展格局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以河南金融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南省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结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及区域银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表明,河南银行业具有以下特征: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在下降,其他银行机构市场份额上升;区域银行业发展差异扩大,河南省银行业向郑州集中;省内区域间资金流动加速,区域存款、贷款规模和区域经济总量、GDP的相关性不断下降.最后,从区域、银行互动角度,提出了通过银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起伏发展.两极分化显现;(2)在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以西北部为中心,向东南递减的核心圈层结构;(3)经济发展现状水平与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明显的相关性,现状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一般都较高。对县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条件、区位、投资政策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揭示,最后提出了对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是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了多种解释。基于构造的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模型,认为区位是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原因,接近中心的地区经济活动更为密集,而且由于聚集经济使得工人生产率以及工资水平更高。中国的东部地区靠近亚太经济中心,这一区位优势使东部地区吸引了更多经济资源,而西部的周边地区经济不发达,难以吸引经济资源,从而形成了二者发展水平间的差距。因此,西部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也取决于其毗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贺灿飞  刘浩 《地理研究》2013,32(1):111-122
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的网点布局发生了战略性变化。在经营效益的驱动下,银行采取集中化策略,大幅度减少基础网点数目,而增加支行数目。两类网点地理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加大,地理集中度上升。网点布局向主要经济增长极集中,而从边疆地区与落后地区撤离。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基础网点及支行空间分布统计分析表明,两者的两类网点的地理分布在股份制改革后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础网点更加接近主要客户群体,支行则更加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结合自身的业务优势与特点,两者在两类网点的区位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导向的网点布局战略将可能带来落后地区的金融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省域中心城市(指17个地级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日渐增强,市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制约愈加突出。这在中部地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河南省中心城市市区行政区划问题,对于培育中心城市,加快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是河南省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一)河南省已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远低…  相似文献   

6.
车冰清  朱传耿  李敏 《地理科学》2017,37(12):1867-1874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平台的银行网点地理数据,运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K函数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分别对五大商业银行、农业金融机构、中小商业银行、江苏地方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并揭示不同类型银行网点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整体上,江苏省银行网点空间偏向分布差异明显“南多北少”,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城区密集分布和外围分散分布”;不同类型银行由于功能和市场定位的不同,除在城区密集分布的共性外,在城市外围区域的分布密度和服务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城镇化率、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银行网点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类型银行网点分布的影响程度不同。五大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倾向于人口规模大、城镇化率高的城市,农业金融机构网点更依赖于农业人口因素,中小商业银行网点偏爱二三产业发达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对江苏地方银行网点的布局具有显著影响,外资银行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高和国外资本输入较多的城市。城市行政级别和城市性质等制度因素对农业金融机构、外资银行网点区位选择的影响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7.
李玮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13,33(4):420-4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催生了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地方银行,它们以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弥补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银行体制改革的分析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从仅限于单一地区经营,到放开地域经营限制,允许跨区域设立分行后,两银行机构网点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其网点的地理分布在改革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将两银行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进行对比发现,其总行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刺激下的金融需求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两银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行的区位选择具有较大差别:城市商业银行优先选择发达地区,而后采取全国性战略布局和区域性梯度式布局两种模式扩张;农村商业银行则优先考虑欠发达地区,然后主要以区域内跳跃式扩张。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原因,处于河南省边缘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区地处黄淮海平原,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农业资源丰富。但是,这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这一发展思路,文章提出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培育产业集群和加强城市分工协作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3  
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 80年代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总量水平在全国的位次不断上升 ,但区域经济差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以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 ,探讨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 ,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调控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伴随着明显的空间集聚过程,不同城市之间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局部集聚趋势;相邻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本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关联效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赋存状况、旅游服务设施和区位交通条件等对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各影响因素系数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而从空间作用和相互影响角度出发,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旅游经济持续稳定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Centraliz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in refo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sub-branches and saving outlets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and the Bank of China in prefectural cities in China between 2001 and 2009,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ese two Chines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may centralize their operations and thus lead to the possibl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provision of basic banking services to low value-added customers.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Bs may not result in high levels of layoff due to the state’s objectives of minimizing both operational costs and political risks. When the politically sensitive issue of (un)employment i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the mor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with larger populations and the more developed tele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experience a higher level of centralization of their banking operations. The centralization of banking operations in China is, however, not always at the expense of savings outlets, despite the merging of savings outlets with sub-branches in various Chinese cities. There is circumstantial evidence to suggest the convergence thesis is not applicable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 argument in financial geography that the centraliz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of banking operations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as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Anglo-American banking industries. This difference could be due to the hybrid ownership structures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her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re blurred.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浩  马琳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20,39(4):880-89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以资本、土地和劳动力为生产要素,非农GDP为经济产出,以中国县级市及其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定量评估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布局及其波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总体呈东高西低、有一定空间外溢的地域性特征。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较高城市主要为大城市周边临近小城镇,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尤为显著。同时,近年来中国城市技术效率变化与城市经济效率变化都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经济落后地区优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区域好于大中城市区域。不过,近年来中国城市规模效率变化的高值区域主要集聚于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等主要城镇化区域,而大中城市规模效率增长状况整体上也好于中小城市。另外,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效率波动受制于城镇产业模式、政府经济策略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城镇化进程,而城市规模也有非线性的影响作用,而地方政府大力依赖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不能有效推动城市经济效率趋于提高态势。  相似文献   

13.
王成金 《地理研究》2009,28(6):1464-1475
交通流是节点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流场的空间属性,反映了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流场研究的评述,本文介绍了空间流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构筑了其空间识别模型,即因子分析R型和Q型模型,设计了其研究步骤、参数设置和软件操作。基于该模型,以1990和2006年铁路客流为例,对中国交通流的空间流场即集聚场和扩散场进行识别,重点是集散场的数量结构、场核和覆盖范围及变化特征;然后构筑指标体系对集散场的等级结构进行判断,认为中国交通流形成了四个层级的集散场;同时将集散场落到空间以剖析地域结构,发现集聚场和扩散场有明显的省会交流圈和省域限制的空间规律,两者有空间耦合性和空间稳定性,其中上海和广州集散场的地位日益提高。通过铁路客流的空间流场分析,揭示了中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可为未来铁路建设和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4.
姚晓明  朱晟君 《地理研究》2020,39(2):384-398
中国银行业改革持续深化,不同类型银行的业务限制和地域限制逐步取消,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重新调整网点布局已成为各家银行应对措施之一。重点关注2007—2016年中国银行业基层网点的空间演化路径,在借鉴演化经济地理研究中产业关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地方产业基础的金融关联度和区域间投资的金融关联度两个重要变量,以此构建解释框架。考虑到中国银行业渐进式的改革历程,按银行所有制及银行规模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① 地方银行市场竞争越激烈会显著提升产业基础、投资流向的金融关联度在银行网点布局决策中的重要性,银行网点会向金融关联度高的地区集聚;② 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随地方银行市场环境和银行成长过程发生变化,表现出阶段性特征;③ 银行的个体异质性也是影响银行网点空间演化路径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银行业的空间布局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洋  杨忍  李强  席文凯 《地理科学》2016,36(5):742-750
以广州都市区2013年全部类别银行的1 637个银行网点为基本数据,利用平均最邻近距离、核密度函数、缓冲区分析、空间模式提炼等方法探索广州市银行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类别差异,总结其空间分异模式。结果表明:广州市银行业空间不均衡性布局显著,并呈现中心集聚特征;不同类型银行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便利性和数量等级高,网点密度大,构成了广州市银行业的主体;广州市银行业布局总体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的“圈层+扇形”空间模式。其中,核心商圈是银行业高度集聚区,中心城区密度递减最为显著,近郊区密度最低;不同类型银行的空间密度模式差异显著。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呈现由中心到外围非均匀递减的倒“S”型、“L”型和“阶梯型”曲线模式。外资港资银行呈现为核心商圈集聚模式。农村商业银行为均质的“一”字型直线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城市边缘区的新兴城市化地区,近年来凭借其用地空间广阔、限制因素少、区位条件好等优势而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迅速崛起,成为大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向和引起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力量地区。文章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地域功能、空间布局、空间联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大城市边缘新兴发展城区地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的历史过程、现状格局,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以定性的宏观分析研究,为我国其他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比较案例。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规模、空间扩张模式以及空间分布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当前不缺乏大运河重要河段以及沿线典型城市的研究,但对于大运河沿线城市整体扩张的研究较为少见。论文结合统计数据与遥感数据分析了1984—2016年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空间特征以及区域差异。结果显示:① 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特征可被归纳为4类,不同类别之间差异显著;②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通常为相同城市对应年份的统计年鉴中建成区面积的1~2倍;③ 运河沿线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整体趋于离散、破碎,江浙地区运河沿线城市的建成区空间分布最离散、破碎,且离散度增长最剧烈。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世界城市网络研究路径和沿海湾区经济发展背景,以浙江省县市(区)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将19家国内银行在各行政单元的数量和级别分布作为基础数据,使用链锁模型、社会网络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浙江省城镇网络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一是浙江省金融机构分布层级明显,与城市行政等级及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二是除杭州金融中心作用凸显之外,宁波、台州和温州等沿海城市也成为金融机构网络中的重要空间节点;三是研究区域内的政府干预、金融需求、经济协作关系以及文化差异对金融联系下的城市网络的扩张有显著的影响,金融业比重、人均GDP和行政边界则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心城市公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中国地级中心城市间的公路长途客运联系数据,运用GIS空间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公路客运联系网络结构及其分布格局进行清晰的空间解构。研究显示:公路客运联系强弱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关性较强,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性;中国人口经济密集分布的东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公路客运联系密切,呈现区域性集聚的分布格局;最为密集的区域为长三角、珠三角两地,而京津冀、山东省、河南省和成渝地区的集聚程度也相对突出。总体上,中国公路客运联系以各省份的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为联系中心,以区内其他城市为联系对象,在中短途客运距离内形成自成一体的区域性空间集聚。研究表明:中国公路长途客运联系的适宜空间距离应在500 km以内,最佳客运距离为100~300 km左右;中国公路长途客运联系在200 km内是随着距离增大而增加,之后则呈现二次曲线型的距离衰减趋势;细分各距离区段内的公路客运联系可以清晰识别城市群内、省域内、省际间及大区域间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交通联系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桂荣  鲍曙明  佘金凤  张红历 《地理研究》2016,35(11):2153-2166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法和GIS技术,使用经济普查的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数据,对大陆31个省份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中国金融产业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跳跃性、非同步性和非平稳性的特征。从空间来看,各省金融发展不平衡。服务于低端金融需求的银行机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渐趋均衡,而与投资和保险紧密相关的高端金融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则不断扩大。随着金融安全与投资、融资需求的增加,未来中国金融系统中保险和投融资的金融机构比例将会不断扩大,中国区域金融系统在空间上将呈现部分行业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及另一部分行业空间分布差异不断缩小的两种状况同时并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