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纪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正>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涵义和使用范围。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副主任尹赞勋、程裕淇、卢衍豪,地层委员会晚前寒武纪地层小组全体人员,地层分类小组和办公室部分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系地质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也应邀出席了会议。正式出席会议的共42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于 2 0 0 1年 2月 8日至 1 1日在天津召开了《中国中西部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群及其全球构造意义》预设计项目学术研究计论会。这是“中心”组织的首次主题研讨会 ,会议目的是策划“中心”在“十五”期间研究的主攻目标 ,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提交“十五”期间“中心”导向性研究立项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前寒纪分会中国委员 ,国际冈瓦纳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陆松研究员向会议报告了“国际前寒武纪研…  相似文献   

3.
《地质论评》1981,27(6):552-555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天津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地质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共产党党员王曰伦同志因患肾病综合症,于1981年7月20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元古宙地质年代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略回顾了我国元古宙划分的进展和问题。在我国地质文献中,元古宙通常以2.5Ga、1.8Ga、1.0Ga.和0.57Ga为年代界线划分为早、中和晚元古代。本文建议以古、中和新元古代代替早、中和晚元古代的命名。古元古代介于2.5Ga至1.8Ga之间,可包含三个纪,内部年代界线置于2.3Ga和2.05Ga。文中未对三个纪的名称和代表性地层单元提出明确的建议。中元古代通常包含长城纪和蓟县纪,纪的界线置于1.4Ga,而该代的顶部时限置于1.0Ga。然而,中元古代内位于1.6Ga、1.4Ga和1.ZGa均有明确的地层界线,所以有可能进一步划分为四个纪。新元古代包含青白口纪和震旦纪,以0.8Ga作为它们的分界,但对于震旦纪的时限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其底界年龄有置于0.9Ga、0.85Ga和O.8Ga等不同意见。有些地质学家建议震旦纪可再分为二个纪,亦有以冰碛层的底或顶为界的不同划分方法,因而内部界线分别置于0.7Ga或0.65Ga。本文作者倾向以国际上建议的0.545Ga代替我国现行使用的0.57Ga,作为震旦纪与寒武纪的年代界线。  相似文献   

5.
国际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尹崇玉 《地层学杂志》2005,29(2):178-179,214
国际地层委员会末元古系分会1989年正式成立以来,经过各国地层古生物学家近十五年的努力,国际末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全球末元古系的正式名称--埃迪卡拉系(Ediacaran)以及埃迪卡拉系的底界层型已经国际地科联批准,在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版"国际地层表"中被正式应用(Gradstein et al.,2004).本文综合近年来国际地层委员会末元古系分会有关文件和部分委员的有关建议,对国际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与未来发展动向作一概要介绍,以期引起国内晚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太古宙四分的新动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所提出的元古宙分为古、中、新三个代和十个纪的方案已先后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科联执行局所通过.该分会又于今年4月15~18日在英国麦丁堡举行了第九次会议,讨论了太古宙的时代再划分问题.全球各大陆的8个国家13名成员出席了会议.经交流讨论,比较一致的同意了一个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埃及坦塔召开了国际前寒武地层分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在分会成员中以表决的方式正式通过元古宙三分的意见,并将元古宙三分为元古Ⅰ、元古Ⅱ、元古Ⅲ(非正式名称),级别为代,各代时限为25—16亿、16—9亿及9亿至寒武纪底界(待定)。元古宙三分从1979年分会第五次会议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至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有关元古宙划分问题,分会内部曾展开通信讨论。我们就分会第五次会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地层专业分会(SPS)已经正式同意前寒武纪的年代划分方案及其命名原则。这个方案已由国际地科联(IUGS)批准在全世界采用。本文简要地公布了全世界马上将采用的新的前寒武纪年代表的定义及其应用。该专业委员会分会正在研究将太古宙进一步分代的方案。 1.定义 前寒武纪年代表必须按表1所示的年代划分方案进行,其中时间界线被选择来包括或确定主要的沉积旋回、造山旋回、岩浆作用旋回的界线,不过其中的时间界线以年为单位而定义,并不专门针对任一岩体。前寒武纪的顶界应放在寒武纪的底界处,其界线将由SPS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来确定,不过国际地层专业委员会(ICS)要求SPS的该工作组选择一条能测定其同位素年龄的界线。目前,前寒武纪的底界还未确定好。  相似文献   

9.
福建基底构造格局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根坤 《福建地质》1991,10(2):158-164
近几年福建变质地层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证实福建省内有太古代地层存在。可以清楚地看出,福建有太古界-下元古界片麻岩和区域混合岩化变质岩(2.7-1.6Ga)、中元古界绿片岩、变粒岩和片岩(1.4-0.9Ga)、震旦系一下古生界变质砂岩、千枚岩(0.8-0.4Ga)等三大套变质岩系。从横向看、福建存在着6个迥然不同的变质地层结构序列类型,反映福建基底由六个微型地块拼贴而成。  相似文献   

10.
《地质论评》1990,36(4):382-383
由晚前寒武纪专业组提议,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9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天津召开了“中国元古时期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1)元古代或元古界改称元古宙或元古宇及其上、下界限或界线的年龄问题,(2)元古宙(宇)内部的划分、界限(线)年龄及其名称问题;(3)各单元的符号问题。会议在全国  相似文献   

11.
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1988年在天津举行的第八次分会会议所修改完善的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方案,其中对元古宙划为古、中、新三个代一级单位和十个纪,并给予正式命名。这一建议已被国际地层委员会于1989年7月在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通过,并于1990年2月被国际地科联批准和推荐用于国际的前寒武纪划分和命名。但这一方案对太古宙未做详细的划分。  相似文献   

12.
浙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地壳演化——Ⅱ.元古宙花岗岩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浙江元古宙花岗岩类包括神功期(1.8-1.9Ga)和晋宁晚期(0.6—0.9Ga)。研究了浙江元古宙花岗岩类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Rb、Sr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了浙江地壳的演化。浙江地壳形成于太古亩和元古宙,地壳增生的时期为2.6-2.7、0.8-1.1和0.1-0.12Ga。随时间演化浙江地壳组成有变化,但分异演化不明显。沿江-绍断裂分布的晋宁晚期慢源和壳幔混合中酸性岩是普宁期俯冲碰撞的证据。加里乐和印支期是两次规模不大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3.
末元古系全球层型的选择:层位、地点和命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卫国 《现代地质》1999,13(2):204-205
在国际地层委员会1989年推出的前寒武纪划分方案中,元古宙(宇)被分为3个代(界)10个纪(系)。这一方案的试行结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纪(系)级单元的划分对比因尚未建立全球层型而被束之高阁。末元古系(TerminalProerozoicSystem,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太古宙陆壳演化阶段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其韩  伍家善 《现代地质》1999,13(2):193-194
太古宙陆壳演化具有阶段性和旋回性,每一个演化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期间的火山沉积作用、变质变形作用和岩浆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规律性。国际地科联前寒武纪地层分会1991年曾提出太古宙四分方案:即始太古代、古太古代、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其年龄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和年代地层序列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2009年11月24日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分会扩大会议上形成的一个共识,对中国晚前寒武纪年表进行重新标定:即长城系限定在1.8~1.6Ga,包括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蓟县系限定在1.6~1.4Ga,包括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铁岭组;待建系1.4~1.0Ga,蓟县剖面上仅发育下马岭组;青白口系限定在1.0~0.78Ga,包括骆驼岭组和景儿峪组;南华系限定在780~635Ma及震旦系限定在635~542Ma。关于最新的江南古陆晚前寒武纪地层中的一系列锆石U-Pb数据,应标定在青白口系上部。另外,华北古陆上最新的锆石U-Pb测年结果,初步揭示华北古陆前寒武系火山岩省的存在和分布范围,结合全球大陆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前寒武纪统一的、精确的和具有年代系统的高精度年龄的基础剖面。  相似文献   

16.
《元古宙地壳演化》一书由K.C.康迪主编,是1992年由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元古宙地壳演化》(Protero。oiCCrustalEvolution)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17项的最终研究成果。该计划项目主要研究了下列几方面问题:(1)元古宙和太古宙上壳岩组合的对比,充分认识太古宙和后太古宙构造体制的差异性;(2)充分认识太古宙和后太宙沉积物之间的地球化学差异,评价控制沉积成分的各种因素;(3)用错石U/Ph和全岩StwNd研究,2.4-2.0Ga大陆地壳“生长间断(generationPP”的真实情况;(4)利用单颗粒错石测年新技术,深入认识元…  相似文献   

17.
基戈马-姆藩达地区位于坦桑尼亚西部,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近年来,在该区获得了一批新的同位素测年数据:Shanwe hill英云闪长岩的上交点年龄(2.64Ga)说明岩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但下交点的年龄(0.7Ga)可能为变质年龄,也有可能是继承锆石的年龄;Filimult hill花岗岩(1893±3)Ma的年龄值表明岩体为古元古代晚阿宾迪纪产物;Gua花岗岩(1889±40)Ma的测定结果说明是与Filimult hill花岗岩同构造期的产物;Nyamahanga粒玄岩年龄(1337±47)Ma代表新元古代基性岩墙侵入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在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广泛出露古老基底的岩石组合。对于这些老的基底岩石的研究将会加深对塔里木 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的认识。本研究对来自库尔勒前寒武纪4 个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进行U-Pb 和Lu-Hf 同位素研究,目的是 为了限定变沉积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及其源区的地壳演化信息。结果表明,其中3 个变沉积岩中碎屑锆石经历了强烈的~1.85 Ga 变质热事件,记录了塔里木克拉通对Columbia 超大陆聚合的极度热响应。而另一样品T1 既记录到该期热事件的年龄, 还有部分未改造的碎屑锆石的残留,未改造碎屑锆石的最年轻峰值年龄为~2.0 Ga,判断这套变沉积岩的沉积作用发生于 2.0~1.85 Ga 之间,并于1.85 Ga 发生变质。锆石的Hf 同位素研究表明,塔里木克拉通库鲁克塔格地区在3.32~2.92 Ga(古太 古代-中太古代)和2.56~2.46 Ga(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初)发生两期地壳增生事件,且太古代地壳在2.65~2.50 Ga,2.20 Ga 和1.90~1.80 Ga 发生地壳再造,而年轻一期地壳在新元古代再造形成该时期的花岗岩类。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一颗t DM2 为 3.64 Ga 的锆石,说明该区还可能存在≥ 3.64 Ga 的老的地壳物质残留。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上陆壳成分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对化学分析、地质图、地层剖面和同位素年龄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确定了原始上陆壳的平均化学成分随时间而变化。太古亩高的深成岩/上壳岩比值可能部分反映了2.5Ga前有不同的地壳形成模式.后太古亩绿岩中,长英质火山岩和杂砂岩增多;在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绿岩中科马提岩的含量几乎减少至零;显生宙绿合中安山岩比例增多。与早太古代相比.晚太古代和后太古宙上陆壳亏损Mg、Cr、Ni和Cc;后太古宙上陆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上陆壳成分在太古亩/元古宙界线的变化,可能与科马提岩、TTG岩套、交代作用和和古风化作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由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247项国际工作组、国际地质数理统计资源预测协会(COGEODATA)及非洲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前寒武纪矿床与构造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6日~18日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举行。参加会议的有23个国家的近80名代表。 整个会议共分4个阶段进行:①乞力马扎罗旅行3天;②会前地质观察6天;③学术讨论会3天;④会后地质旅行2天。我国张秋生作为IGCP第247项国际工作组的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