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阐述了我国资源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即进一步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建立节约和保护资源体系;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大力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无公害、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资源化;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最后探讨了实施上述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八宝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喀斯特峰丛山区生态系统特征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差,恢复困难等。其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为:(1)裸露型喀斯特山地坡度陡峻,土壤贫脊,耕地少而分散,水土保持能力差;(2)地下水文网发育导致地表水大量漏失,地下水位埋藏深,难以开采利用;(3)植被树种单一,生长缓慢,资源开发过程中易产生耕作粗放,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环境问题,对其治理和恢复过程应是渐进式的:水-土-林,即首先要科学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同时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其次要加速生态系统重建,使其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原则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陈烈  黄海 《热带地理》1995,15(3):272-277
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项目。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世界性、地域性、集体性、增智性和封闭性等基本特征。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要严格掌握和妥善运用有关的民族政策,保护民族利益;要注重发挥民俗资源特色和保护当地社会文化环境,避免盲目仿效、随意移樾和粗制滥造;要区分主次,重点开发,切忌一拥而上;要注意把当地民俗资源优势与其它景观优势结合配置,增强吸引力,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4.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芦芽山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区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旅游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赋予了新的机遇,但同时又使它面临着严峻挑战。加强旅游规划分区研究非常必要。芦芽山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地貌形态多样,生物资源异常丰富,气候、植被--土壤呈明显垂直变化。结合其旅游资源,我们对其分区如下;河谷和沟谷农田乡村区--接近自然的生态旅游;落叶阔叶林区--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针阔叶混交林枢--返回自然的生态旅游;寒温性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区--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含资源与环境项目的社会会计矩阵”分析1991-1998年河北省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和真实储蓄值,分析表明资源大量损耗与环境污染成为河北省经济总量增长的巨大代价。其发展呈弱可持续性特征。针对河北省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乡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方面的大问题,实行工农相对分离,组建乡村工业区,是提高乡镇工业企业素质,效益,强化乡镇工业企业优化组合,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环境,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环境补偿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保护环境,使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建立环境补偿制度。环境补偿制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理论基础是资源有偿使用原则、外部性理论、公平性原则、社会经济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否需要补偿及补偿费用由费用--效益模型来确定。  相似文献   

9.
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对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供需视角探究环境规制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运用2008—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促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升级,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环境规制在供给端通过要素升级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需求端通过消费升级倒逼产业结构升级;(3)环境规制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与地区资源禀赋和互联网发展程度有关,在非资源型城市或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城市,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既依靠供给优化,又依托需求牵引,但在资源型城市或互联网发展程度较低城市,仅依靠供给优化;(4)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以产业转移为主要表现形式,验证了“污染避难所”假说。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应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环境规制的供给优化与需求牵引效应;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1,(4):3-6
资源安全是指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及时、足量与经济的供给。构建资源安全体系的必要性有二:首先要认识到资源安全是资源短缺时代的产物。我国资源不足,特别是战略性资源的缺乏将严重阻碍着经济建设,影响人民的生活,甚至危及人民的生存;其二,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且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在发展中的尤其重要工业化是中国走向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 阶段,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约束。要解决这一现实与潜在的矛盾,只能在强化科学技术与教育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源高效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林绍华 《福建地理》2001,16(1):28-31
长乐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与交通条件优越,客源市场潜力较大,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长乐市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的特征,将长光市划分为三大旅游功能区,分别设置开发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大都市圈旅游资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三大都市圈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可以看出三大都市圈均为综合性复合型旅游区,但同时又各具特色。京津冀都市圈以历史遗产类的观光旅游资源为优势;长三角都市圈以私家园林、湖泊观赏和度假旅游资源为优势;大珠三角都市圈以“一国两制三地”制度文化旅游资源为优势。三大都市圈一方面要吸引中、短途游客,立足于圈内市场,以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更要吸引中、远途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为中国的国际旅游发展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进展很快,水电站规模增大,开发领域拓宽;梯级水电开发日趋普及,跨流域水电开发增多;抽水蓄能电站迅速发展;小水电开发和老水电站的改造、扩建得到重视:水能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5.
李禄增 《热带地理》1994,14(1):27-33
本文分析了广东山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存在问题,提出山区工业发展要采取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发展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市场型工业,尤其高新技术工业;既要立足理现有工业,加速改造挖潜,促其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又要选准项目,大胆投入,发展有造血功能的骨干企业并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田地规划要实现的几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传统的国土规划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由计划型向引导型的转变;(2)由开发利用资源向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相结合的方向转变;(3)由单一的经济观点向人口、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向转变;(4)对国土资源的研究由自然资源扩展到社会、经济资源;(5)规划的侧重点由产业发展向空间适宜性研究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17.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晚冰期以来的环境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层剖面的沉积类型、孢粉、pH值、有机质、CaCO_3和地球化学气候指标C等分析,认为本区晚冰期以来一直处于荒漠环境,气候变化可划出四个阶段:13-10kaB.P.气候寒冷。温凉,干旱,湿度相对后期较大;10-8kaB.P.气候温暖干旱,湿度相对减小;8-3kaB.P.气候炎热干旱,湿度最小;3kaB.P.至今气候温暖干旱,湿度较前增大,气候及环境与今相似。  相似文献   

18.
环境意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存在及其演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第二,意识到环境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第三,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正确的环境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摆正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过程,自觉根据自然规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能够使人们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保护环境和创造美好环境。提高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必须认真完成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地理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说明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季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经国家科委批准出版的检索期刊。本刊宗旨:为满足地理与资源研究工作者查阅我国地理、资源等科学文献的需要,完善地理与资源科学文献的检索体系,扩大情报交流,及时报道我国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成果,使读者可以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全、便、快地掌握我国地理学科、资源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动向,推动地理与资源科学事业的发展。主要内容:地理学的一般问题;气候学;陆地水文与海洋水文;湖沼学;地貌学;冰川与冻土;沙漠研究;山地研究;生物与土壤;社会、经济地理…  相似文献   

20.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称为当代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认识到要从社会现状出发,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今后发展的总战略。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和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之实现良性循环,更是成为科学工作者和各级决策机构进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讨福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一、福州市人口、资源、环境态势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