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任局长涂长望没有让他的英国导师沃克教授失望,他在共和国成立之初着力打造十余年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已呈"青出于蓝"的勇气和态势;邹竞蒙局长也无愧于他16岁奔赴延安投身党的气象事业,之后接过前辈重托,让中国气象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1991年lO月28日,在国家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纪念涂长望诞辰八十五周年大会,缅怀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涂长望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是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开拓者,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他早  相似文献   

3.
我国气象科学事业卓越的建设者、组织者、国际知名的气象学家涂长望同志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一位中国气象学家说:如果把竺可桢比作中国近代气象园地的播种者,那么涂长望和赵九章则是护苗人。今天,中国气象事业欣欣向荣,与他们当年的劳绩密不可分。涂长望同志热爱祖国、坚信真理、严谨治学,为发展我国气象事业鞠  相似文献   

4.
记者近日了解到:去年12月22日和26日,钱学森曾两次来信给气象科普作家、丹东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谢世俊,帮助和鼓励他从事气象科普著述。 前一封信钱老应谢世俊的请求为其介绍了两位科学院院士,帮助谢正在撰写的《涂长望传》提供涂长望当年在南加州组织中国科协北美分会的情况。信中说:  相似文献   

5.
在喜迎新中国气象事业50周年的日子里,我把中国气象局新时期以来出版的四部“大书”———《当代中国的气象事业》《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十四年·气象卷》《中国发展全书·气象卷》《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气象卷》摆在案头。看着这一本本厚厚的“大书”,不禁回忆起参加编辑撰写这些“大书”的日日夜夜。我们都管他叫“周扒皮”  《当代中国的气象事业》于198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1.3万字,是《当代中国》丛书之一。《当代中国》丛书是由国务院主抓,为了分门别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年来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丁一汇  周秀骥 《气象学报》2007,65(5):663-664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先生诞辰90周年。谢义炳先生的一生,是富于创新和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的气象教育与人才培养,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业务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老一辈气象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建国初期,谢义炳先生满怀爱国热情,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投身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以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他学贯中西,远见卓识,敏锐地发现和抓住学科生长点和新的机会,不断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这一发现把对东亚大气环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仇永炎 《气象学报》2001,59(5):513-514
李宪之教授,我的老师,继竺可桢先生之后,他与涂长望、赵九章等先生共同开创了中国气 象教育与科研事业,是中国气象科学奠基者、开拓者之一, 1904年出生于河北赵县,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7~1930年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负 责水文气象考察,后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事两年研究,1936 年回到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组任教,次年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并 在云南大学、空军测候班兼课。1946年任清华大学新建的气象系教授、系主任。为了维护这 个新生系,牺牲了清华大学派其出国进修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缅怀泰山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先生陈建昌(泰安市气象局.271000)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 ̄(1)。1993年我因负责征集《泰山气象志》史料,有幸详细阅查了30年代泰山气象史形成...  相似文献   

9.
沉痛悼念著名大气科学家谢义炳院士我国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大气科学》顾问编委谢义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谢义炳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人民,热爱气象...  相似文献   

10.
《气象软科学》2009,(4):167-167
2009年10月14日上午,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杭州市之江饭店千人会堂隆重开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主持。在开幕式上,还颁发了第13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和首届(2007—2008年度)全国气象软科学奖。  相似文献   

11.
第一任气象局局长─—徐长望涂长望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气象局局长,是新中国气象事业卓越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全国气象工作百废待举,涂局长首先组织建设起全国的气象站网。在过去从未设过观测哨点的高山、海岛以及人烟稀少的关键地区均匀布设了一定距离的气象(侯)台站网。统一了全国气象(侯)台站的仪器设备,使国内各地观测的记录有了可靠的比较与代表性,与此同时还迅速开展了为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气象服务,为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国防和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气象局成立之初,在…  相似文献   

12.
近三十年我国季风气候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况季风是气候学上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位于世界著名的季风区,洪涝、干旱、严寒或酷暑等各种灾害性的天气气候现象都与冬、夏季风活动有密切联系。这个课题早在1916年就受到竺可桢的重视,并发表了其《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及《东南季风与降水》等论文。三十年代涂长望等研究《中国天气与世界大气的活动及其长期预告、中国夏季旱涝的应用》及《中国夏季风之进退》等,前辈这些研究对以后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性。直到五十年代中由于高空资料的增加,才使得东亚季风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高由禧等在综合评述了各国气象工作者对季风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后,提出了对季风问  相似文献   

13.
高由禧 ,男 ,汉族 ,中共党员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院士。 192 0年 2月生于福建省福清市。 194 4年夏季毕业于当时的重庆中央大学 (现南京大学 )地理系 ,194 5年起先后在原南京中央气象研究所 ,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1974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6年后还兼广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高由禧先生 194 8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东亚自由大气之运行》 ,首先提出中国有冬季风的新概念。他先后从事…  相似文献   

14.
《气象软科学》2010,(3):5-8
很高兴有机会能请到各位院士、专家在这里共商气象科技发展大计。在座的各位院士专家大多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为气象事业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对各位院士专家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5.
蒋丙然老前辈是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先行者,也是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75岁高龄时(1957年)撰写的《四十五年来我参加之中国观象事业》一文(以下简称“蒋文”),可以认为是一篇高度概括了他一生科学事业(主要是气象事业)的自传。它是欲知中国早期近代气象事业发展过程的人,不可不熟习的重要文献。但似有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涂长望是著名气象学家、自然科学界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以卓越的气象科学研究成果和杰出的组织才干,为中国的现代气象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新中国第一任中央气象局局长,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知名教授涂长望同志逝世整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我们国家经历几番巨大的变化,今天全国人民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正在满怀激情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我国的气象事业也正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今天我们回忆和纪念涂长望同志一生在建设和发展我国气象事业所建立的功绩的时候,更觉得意义深远。 涂长望同志1906年生于湖北汉口,自幼刻苦求学,高中毕业后,入上海沪江大学科学  相似文献   

18.
高鲁先生是我国卓越的近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也是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倡导者和开创者,他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兴办倾注了很多心血。现特将他的生平简历和他在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开创时期所作的重要贡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记者王凤梅报道:应新疆气象局、新疆气象学会的邀请,我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陶诗言、丑纪范、吴国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以及中国气象局专家刘还珠、金之雁、李峰、田华、宋振鑫等一行来新疆讲学考察。9月23~24日,4位院士和5位专家为新疆气象科技人员做了高层次的、精辟的学术报告。陶诗言院士作了《新疆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的报告以及他长期研究的成果;讲述了在过去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作为预报员的他是如何做出预报的,之后还鼓励在座的预报员如何做好预报。丑纪范院士则论述了一个全球关心的话题———生态…  相似文献   

20.
1986—1987年度“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的评选工作,由于广大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踊跃参予,各地气象学会、各学科委员会的积极支持,经本奖评选委员会依据《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条例》对申报的项目进行了评选。评选工作于1988年1月8日结束,共评选出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现将评选结果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