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灌河流域水量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个水量平衡模型,并用1998、1999年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HUBEX)期间获得的史灌河流域(HUBEX水文试验区)加密观测资料来率定模型中的参数.结论表明:(1)水量平衡的要素计算合理;(2)梅山、鲇鱼山、蒋集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系列基本上反映了流域蓄水量的变化过程;(3)流域蓄水量的衰减系数、蒸发能力的折算系数比较稳定,不应通过调整这些系数来实现水量平衡.  相似文献   

2.
在雷达测雨和洪水预报中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法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采用自适应的卡尔曼滤波方法,运用少量雨量计对雷达估测降水进行了校正,结合新安江水文模型和GAME/HUBEX项目1998年在史灌河流域观测的水文资料,对6月28日08:00~7月5日20:00史灌河流域的一次洪水过程进行预报,并与雨量计网测量的面雨量预报结果进行对比。比较结果表明,经过校正后的雷达估测雨量和雨量计测量的面雨量都能较好地预报出流域出口蒋家集的洪水变化趋势、洪峰时刻以及洪水总量,雷达预报的结果同实际观测更加接近,而雨量计预报结果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3.
HUBEX强化观测期雷达测雨在水文过程模拟中的应用(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区的淮河黄泥庄水文站控制的史河流域(805 km2)为研究区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栅格水流流向,构建数字流域及空间拓扑关系;然后,将阜阳雷达观测数据经过订正校准后作为研究区内每一栅格单元上的雨量输入,并在每一栅格上应用新安江模型构建产流模型;再根据每一栅格至流域出口断面-黄泥庄水文站的距离,运用Muskingum方法进行汇流演算,从而获得黄泥庄站的流量过程。计算结果显示,从1998年5月31日-8月3日的强化观测期内模型确定性系数为92.41%,其间4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85.64%、86.62%、92.57%和83.91%,高于应用地面雨量计观测的数据计算的结果。这说明雷达测雨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当它应用于水文过程模拟时优于地面雨量计资料,基于栅格的水文模型为充分利用雷达数据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4.
集合Kalman滤波在土壤湿度同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张生雷  谢正辉  师春香 《大气科学》2008,32(6):1419-1430
基于非饱和土壤水模型和集合卡尔曼滤波 (Ensemble Kalman Filter, 简称EnKF) 并结合陆面水文模型——可变下渗能力模型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简称VIC模型) 发展了一个土壤湿度同化方案。利用1998年6~8月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试验 (HUBEX) 项目外场观测试验区——史灌河流域梅山站土壤湿度逐日观测资料及1986~1993年合肥和南阳两站点的土壤湿度旬观测资料进行同化试验, 结果表明该同化方案能完整估计土壤湿度廓线, 同化的土壤湿度与观测资料基本吻合, 反映了土壤湿度的日、 旬、 月、 季变化, 同化方案是合理的。与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 (Extended Kalman Filter, 简称EKF) 的土壤湿度同化方案的结果比较, 基于EnKF的土壤湿度同化方案易于实现, 且通过选择恰当的集合样本数其同化效果总体上略优于EKF同化方案, 但前者同化时需要花费较多的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流域滑坡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红军  张珂  晁丽君  赵晓萌  刘艳辉  王晟  刘凑华 《气象》2017,43(9):1117-1129
降水诱发型滑坡灾害涉及水文与土壤失稳过程,是个非常复杂的预报难题。本研究应用CRESLIDE(Coupled Routing and Excess Storage and Slope-Infiltration-Distributed Equilibrium)模型,研究基于水土耦合机制的流域滑坡预报。模型输入格点降水由基于流域逐小时加密雨量站的反距离权重法插值获取;基于GIS、DEM和遥感技术,提取滑坡流域下垫面信息;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模拟预报出滑坡研究区域的流域水文过程,作为中间变量驱动滑坡模型SLIDE,实现降水诱发型滑坡的预报。选择陕南月河流域2012年7月3—5日降水诱发型滑坡过程进行模拟预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CRESLIDE模型的流域水土耦合滑坡预报模型在滑坡时空预报上表现稳定;通过ROC曲线分析CRESLIDE模型取得的特异性(87.8%)和敏感性(52.9%)均较好;本研究基于流域水土耦合机制研究滑坡机理预报,耦合了流域水文过程与土力学过程,使得流域水文模拟更为合理,在滑坡的预报与早期预警中表现良好,对同类滑坡预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山洪灾害风险雨量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明章  林昕  游立军  唐振飞  高建芸  张容焱 《气象》2013,39(10):1325-1330
“Floodarea”为德国Geomer公司开发的水动力淹没模型,该模型以GIS栅格数据为基础并根据曼宁公式建立二维水动力动态演进。上清溪流域为福建山区无水文资料的典型小流域,选其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境内及周边气象站的降水记录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暴雨过程中流域的逐时面雨量,根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计算流域的地表产流系数及地表水力糙度。根据降水资料及1:10000数字高程模型,利用“Floodarea”对该流域内2010年6月18日的洪水过程进行再现淹没模拟;通过对比洪水过程中受灾点的实际淹没水位和模拟水位的差异,修改地表产流系数和地表水力糙度2个参数,从而对模拟过程中水流速度及淹没水深进行调整。结果表明,模拟洪水过程中受灾隐患点处最高淹没水深及时间与实际过程基本一致,达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通过分析流域洪水过程模拟结果中受灾点的逐时淹没水深与流域逐时面雨量的相关关系,可进一步推算流域受灾隐患点处不同等级淹没水深的临界雨量。  相似文献   

7.
选择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区的淮河黄泥庄水站控制的史河流域(805km^2)为研究区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栅格水流流向,构建数字流域及空间拓扑关系;然后,将阜阳雷达观测数据经过订正校准后作为研究区内每一栅格单元上的雨量输入,并在每一栅格上应用新安江模型构建产流模型;再根据每一栅格至流域出口断面一黄泥庄水站的距离,运用Muskingum方法进行汇流演算,从而获得黄泥庄站的流量过程。计算结果显示,从1998年5月31日。8月3日的强化观测期内模型确定性系数为92.41%,其间4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85.64%、86.62%、92.57%和83.91%,高于应用地面雨量计观测的数据计算的结果。这说明雷达测雨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当它应用于水过程模拟时优于地面雨量计资料,基于栅格的水模型为充分利用雷达数据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8.
以沂河流域临沂站以上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及GIS技术提取流域并划分子流域,对流域内气象站的降水记录采用泰森多边形法建立研究时段内的逐日面雨量序列,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和HBV水文模型。利用模型寻求流域内面雨量与河流水文特征的定量关系,结合不同的特征水位推算研究流域内不同等级的致灾临界雨量。结果表明:1基于两种模型建立的降水-径流关系均能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在研究流域内具有很好的适用性;2HBV模型作为一种半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更好地反应出洪水过程的物理特征,故当ANN模型由于大洪峰样本不充分导致临界雨量值确定不准确时,HBV水文模型的计算值更宜作为风险预警指标;3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结果,确定出基于不同前期水位的一、二、三级风险致灾临界雨量分别为:257~310mm,152~247mm,100~203mm。精细化确定的临界阈值可以为开展灾害预警服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取流域河网及分水岭等数字化水文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流域面雨量预报服务等气象工作。对通过最大坡降法(D8算法)采用ArcGIS软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水文信息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介绍了主要算法原理及关键技术,并就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提醒及解决办法。提取的河网及流域边界为通用GIS文件,方便交换使用,可便捷地应用于相关气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基于HBV模型的淮河流域洪水致灾临界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燕宇  田红 《气象》2015,41(6):755-760
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文章提出了考虑前期基础水位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并以淮河上游地区为例,基于HBV水文模型建立了降水-流量-水位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确立了临界雨量确定的方法流程.首先基于历史水文数据率定和验证模型,得到适用于研究区的最优化模型参数,然后构建洪水上涨期水位流量关系,最后以是否达到致灾水位为标准,通过模型试算并结合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反推出致灾临界雨量值.在淮河上游地区的研究中,利用2002-2009年逐日气象水文数据对HBV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检验,并针对洪水过程进行了参数优化,经过率定后HBV模型对王家坝以上流域具备较好的适用性,对典型洪水过程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和NASH效率系数均在0.8以上;根据王家坝站实测流量水位数据,构建了概化的单一关系曲线;结合HBV模型和水位流量关系得到了王家坝以上流域的动态致灾临界雨量指标,临界雨量值随前期基础水位升高而减小,并且随着前期水位的变化,临界雨量值呈现了明显的非线性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1.
HUBEX区域资料同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HUBEX区域资料同化系统。这个系统采用6 h周期的间歇资料同化方法, 利用全球粗网格分析场资料, 形成冷启动的初估场和同化模式的边界条件。系统还包括资料质量控制、σ面最优插值客观分析、张弛逼近 (Nudging) 初值化、中尺度同化模式预报和后处理等部分, 对来自全球通讯系统、HUBEX加密观测的资料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导风资料进行同化。最后, 用1998年6月24~28日长江流域的暴雨过程对这个资料同化系统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12.
HUBEX期间暴雨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4和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循环试验(HUBEX)外场观测资料,对1998和1999两年HUBEX期间的暴雨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将处理后的云图资料输入到MM4中,改变水汽场条件进行数值模拟,作为敏感试验,并且与不用云图资料的控制试验作比较.两种模拟结果与地面试验区的雨量资料对比分析表明,MM4对夏季淮河流域的强降水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反演寿县TMI微波频率的地表比辐射率(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个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晴天下的大气探测廓线,地面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卫星观测的亮温,计算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实验(HUBEX)中,寿县地区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微波成像仪(TRMM/TMI)微波频率的地表比辐射率。通过比较所计算的微波地表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改变,发现地表微波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变化存在敏感性,并且其变化是合理的。本文中,地表肤温设定等于地表空气温度,并且仅计算了寿县的地表比辐射率,在HUBEX区域上的地表比辐射率的计算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是中国南北气候重要的过渡带,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水网、农田、丘陵、山地、城镇密布,地-气作用复杂,干冷与暖湿空气时常交汇于此,造成局地或流域旱涝经常发生。淮河流域处于梅雨区,且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具有气象和水文综合观测系统,积累了长序列的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因此,淮河流域是研究能量和水分循环的理想试验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HUaihe river Basin Experiment,简称HUBEX)”于1998、1999年夏在淮河流域开展了气象和水文联合观测试验。文中回顾了HUBEX试验的目的、观测网设计与布局,介绍了HUBEX推动下的淮河流域综合观测网的发展,总结了HUBEX观测试验对区域气候事件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提高模式模拟和预报能力及建立长期连续的气象观测数据集等方面的成果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均匀地表条件下区域蒸发散通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改进了计算蒸发散通量的 Kotada-Barton模式(K-B模式)。经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淮河流域试验区各种不同陆面条件(水面,森林,麦田和水稻田)下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和其它方法比较,认为该方法计算精度与涡动相关法及鲍恩比法相当,不论是计算蒸发散通量的瞬时值或日值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仅仅依赖于土地资源遥感信息、常规气象资料和基础地理信息如地面高程,而到目前为止上述资料均可以通过卫星等手段及常规观测得到。利用此方法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种地表面上1995年各月的蒸发散量及该地区的区域平均蒸发散量。结果证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且基础资料容易得到,是一种估计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的蒸发散量和具有复杂的地形和土地利用条件下的区域平均蒸发散量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6.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in June and July of 1998, intensified field obser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the project “Huaihe River Basin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 (HUBEX)”. For studying Meiyu front and its precipita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the present paper has performed analysis on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wind fields in the troposphere by using the radar data obtained from the two Doppler radars located at Fengtai district and Shouxian County. From June 29 to July 3 in 1998, the continuous heavy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Huaihe River basin around Meiyu front.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on July 2 occurred within the observation range of the two Doppler radar in Fengtai district and Shouxian County. The maximum rainfall of the Meiyu front was over 100 mm in 24 h, so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mesoscale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related to Meiyu front. Based on the wind field retrieved from the dual Doppler rada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meso-γ scale vertical circulations in the vertical cross-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Meiyu front, the strong upward motion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posi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 area. Furthermore, other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study are identical with the results by analyzing the conventional synoptic data years ago. For example: in the vicinity of 3 km level height ahead of Meiyu front there exists a southwest low-level jet; the rainstorm caused by Meiyu front mainly occurs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and the Meiyu front cause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in front of it. 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Project HUBEX (Project Number: 49794030) which i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相似文献   

17.
雷达雨量计资料用于径流模拟(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测雨雷达结合稠密和稀疏雨量站网估计流域降水分布,将小同方法获得的降水分布输入降水径流模型TOPMODEL,模拟1998,1999夏季GAME/HUBEX试验区梅山和鲇鱼山集水区的径流,并与实测径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1)雷达结合集水区内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优于传统的用稠密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2)利用雷达结合集水区外相对稀疏的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和用集水区内稠密雨量计网模拟径流的精度相当,显示了测雨雷达在径流模拟和洪水预报中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1998年夏季中日合作开展了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HUBEX),该试验和GAME其他试验的探空加密观测资料作为原始资料的一部分经过同化分析,得到了GAME再分析资料。该文就是以1998年6~8月我国江淮地区的天气过程为背景,对GAME和NCEP两组不同的再分析资料的基本要素场、导数场、降水量场和地面通量场用气候诊断和统计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低层和中高层GAME再分析资料的基本要素场及地面的降水场和通量场较NCEP再分析资料更为准确;GAME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出西南涡东移并影响江淮大暴雨的重要天气特征,而NCEP资料则反映不出这一现象。同时还得到,GAME再分析资料优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主要原因是GAME的资料同化系统中加入了包括HUBEX等气象科学试验的探空加密观测资料。因此,该文证实了GAME的外场加密观测试验—HUBEX等开展的必要性,说明增加观测资料的时空分辨率对于提高我国天气气候的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非线性近似方法反演单多普勒雷达风场(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近年来由单多普勒雷达观测反演风场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大部分基于线性假设,因此风场的非线性变化经常影响反演结果,使得反演的风场误差增大。我们提出一种以非线性近似理论为基础的反演方法,该方法主要考虑了风场分片光滑的特点并充分利用了雷达的径向风场数据。我们把该方法应用到1998年淮河能量与水循环实验的两个个例中。通过同双多普勒雷达观测的结果比较,发现该方法能反演较高分辨率和准确性的水平风场,反演的垂直风场也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