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菲  王长建 《干旱区地理》2017,40(2):441-452
区域层面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是有效实现碳减排的重要研究议题。以经典的IPAT模型为基础,采用扩展的STIRPAT环境压力评价模型,对1952-2014 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并定量研究各个驱动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1952-1977 年)、改革开放之后(1978-2000 年)和西部大开发时期(2001-2014 年)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区域碳排放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各个影响因素对新疆碳排放增长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机制在三个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改革开放之前(1952-1977 年),碳排放强度和人口规模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能源消费结构是遏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改革开放之后(1978-2000 年),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碳排放强度是遏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西部大开发时期(2001-2014 年),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碳排放强度是遏制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转型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施雅风曾在2002年提出中国西北气候可能会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自此学者们对中国西北气候“变暖变湿”现象的关注也逐渐增多,对于近20 a来气候转型的时间、范围和程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基于此,选用1960—2019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对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1) 1960—2019年中国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增暖趋势显著,增湿趋势较弱。(2) 自1997年后气温和降水量迅速增加,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东部地区降水量的增加速率超过同时期的西部地区。且研究初步认为,1997年以来中国西北气候的确出现了向暖湿转型的趋势且转型时间较前人预期的更早。(3) 气候转型的范围相较前人研究也有所变化,甘肃陇东地区由未转型区转变为显著转型区,青海东、西部地区由原来轻度转型区转变为显著转型区,而祁连山中西段地区由之前的显著转型区转变为轻度转型区。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滇池湖滨湿地植被类型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源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图像分割与人机交互判实技术,分建设前(2007~2008年)、建设中(2011年)、建设后(2013年)3个时期对滇池湖滨湿地进行植被分布信息提取与面积统计,进而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滇池湖滨生态带工程”的推进,环湖带乔木与灌木、沉浮水植物、草本植物3类湿地群落面积的总和从建设前的120.39 hm2提高至建设中的1747.54 hm2,再到建设后的1868.91 hm2,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49%、79.61%和85.14%,湖滨湿地面积显著提升;建设前主要植被类型为作物植被,占总面积的51.98%,建设后缩减至3.87%,逐步演化为自然植被,主要种类为中山杉(Ascendens mucronat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群落多样性与景观格局也有了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4.
1990年以来中国小麦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朝  王品  陈一  张帅  陶福禄  刘晓菲 《地理学报》2013,68(11):1453-1460
利用1991-2009 年中国农业气象站点记录的灾害及物候资料,首先对小麦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的频次及所在生长发育期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通过对比较暖10 年(2000-2009)与其前10(1990-1999)年两个时期的灾害时空变化特点,探讨气候变化对灾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是小麦发生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其发生频率高达79.21%,冰雹、干热风、大风、连阴雨等灾害类型也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有较多发生。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典型气象灾害发生频次有所增加,并且主要发生在生殖生长期。空间上,灾害类型增加较为明显的有:山东半岛的干热风、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暴雨及冰雹。分析表明:不同灾害种类的发生及变化的空间分布与中国气候变化特征有很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气候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气候区域分割之演进,要可分为二期,即寇本(Koeppen)期舆竺可桢期是也。寇本时期,对於世界气候之分类,以方法单纯,系统一律为其特色。寇本马东男(Emma de Mortonne)及希孟(J.sion)三氏,无论分割全世界之气候区域,或一洲之气候区域,均取同一标准。其所采标准既普  相似文献   

6.
中国气候区域分割之演进,要可分为二期,即寇本(Koeppen)期舆竺可桢期是也。寇本时期,对於世界气候之分类,以方法单纯,系统一律为其特色。寇本马东男(Emma de Mortonne)及希孟(J.sion)三氏,无论分割全世界之气候区域,或一洲之气候区域,均取同一标准。其所采标准既普  相似文献   

7.
张学珍  王发浩  罗海江 《地理研究》2021,40(4):1134-1145
利用1978—2018年《人民日报》的2238条环境污染新闻报道,分析了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环境污染的时空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人工判读,逐条提取新闻报道的环境污染类型、时间与地点,进而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① 1978—2018年中国的环境污染报道经历了3个热点时期,其中前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关注重点是水污染问题,第三个时期(2015年前后)关注重点兼顾水污染与空气污染。② 环境污染新闻报道热点地区随时间而变,其中空气污染的热点地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南、北双中心格局,演变成相对分散的格局,再进一步演变成21世纪最初10年以京津冀为中心的格局;水污染的热点地区分布由20世纪80年代相对分散的空间格局,演变成以沿淮四省为中心的格局,进一步变成东、西双中心的格局,至21世纪最初10年重新回归至相对分散的格局。③ 从新闻报道数量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并结合新闻报道内容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排放所致,之后逐渐演变成近年来工业生产排放与生活排放共同导致。  相似文献   

8.
正一、建国前的中国教学地图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地图的国家之一,远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地图。但是中国教学地图册的起步较晚。建国前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发展时期主要是指清末和民国时期,包括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动荡不安、战乱连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教学地图册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很艰难的境地。1903年(清光绪29年)出版了由邹代钧主编的《中外舆地全图》,此地图集是作为"大学堂审定中等课本",由1806年成立的"武汉舆地学会"出版的,它是中国公开出版的最早的一本(教学)地图集。和世界上第一本教学地图集——1658年编制的《世界图解》相比,晚了245年。  相似文献   

9.
评介《中国的三大三角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介《中国的三大三角洲》徐君亮,李春初(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510070)(中山大学地理系,广州510275)由任美锷主编,任美锷、曾昭璇、崔功豪、史运良和曾宪红编著的《中国的三大三角洲》一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本书是根据作者及前人对...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1,(6):30-31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是国内一座奇特的活火山.在整个地质时期内长白山共有13次喷发。第三纪时(2840万年-421万年)有4次喷发,第四纪时更新世(260万年-4万年)喷发四次,第四纪全新世(1万年-285年)共有5次大喷发。  相似文献   

12.
具有空间信息的历史土地覆被数据集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气候与生态效应的基础数据。本文在潜在植被数据和现代遥感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垦殖前森林植被可能的分布范围;遴选并量化了影响我国土地宜垦性的主导因子,评估了省域尺度上土地的宜垦性;构建了以土地宜垦性为权重的历史森林覆被网格化重建模型(网格大小为10 km×10km);重建了我国东北三省1780 年和1940 年网格化的森林覆被。结果表明:基于省域森林面积数据,该方法较好地再现了历史时期森林空间格局;与2000 年遥感有林地空间数据对比分析显示,模型重建结果与遥感数据绝对误差的单样本t 检验相伴概率(双尾)为0.12,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模型重建结果与遥感数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网格化重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同时,重建结果准确性评估也表明:1780 年重建结果在县域尺度上的相对误差在-30%~30%之间的县级政区有99个,占县级政区总数(不含无值区)的74.44%,总体误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马丽 《中国地名》2009,(11):59-60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自1986年7月10日申请恢复其CATT创始缔约国地位并开始谈判,经过15年的努力,终于于2001年11月10日晚68738分(卡塔尔首都多哈当地时间),由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加入WTO,成为第143个成员。  相似文献   

14.
郭垠宏  宋涛  孙曼 《地理研究》2023,(10):2574-2591
边境地域是国土安全-地方发展-对外开放三大地域功能关联影响的特殊地域,承担着守护国家主权安全、支撑本地发展和承载对外开放空间的责任,具有多尺度、多维度、动态演化的特征。本文搭建安全-发展-开放关联下的边境地域功能理论分析框架,从本体论、指标与测度、政策话语与实践等维度测度、刻画与剖析边境地域系统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其机制。以县级尺度的中国边境地域为案例,分析边境地域功能的演化。主要结论是:(1)边境发展经历了谨慎探索期(1978—1991年)、加速推进期(1992—1998年)、持续发展期(1999—2008年)、全新开放期(2009—2019年)、动态开放期(2020年以来)5个时期,边境开放合作取得飞速发展,但疫情后“再边境化”趋势增强。(2)中国边境地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持续发展期以来,中国边境地域功能大幅提升,县域间差距略减,但空间分异明显,东部边境发展优于西部;全新开放期以来,各段边境发展功能均得到提升,西藏边境安全功能占比仍然很高,而东北、内蒙古、新疆、云桂边境均呈现向开放、发展转变的趋势,对外经济取得明显提升,但整体上边境主导功能仍以安全为主。后疫情时期,应在保障国土安全...  相似文献   

15.
于从明 《地理教学》2012,(22):25-26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贯穿在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不同时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展现不同的特质。近30年来的课堂教学大体可以分为比较明显的四个不同阶段,即手工(板书板图)时期、幻灯投影时期、PPT时期和网络时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CO2等温室气体的过多排放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文章对浙江省近年外贸中的CO2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内涵碳的净出口量与其占全省碳排放的比值都呈现增加的势头;两个时期的进(出)口的规模变动效果全是正向;两个时期的进(出)口结构变动效果有明显差异,2005—2008年期间,出口的结构变动效果为7 201.89×104 t,进口的结构变动效果综合后为-3 124.27×104 t;在此阶段,中间投入变动效果有明显的改善,2002—2005年进(出)口的中间投入变动效果是40.34×104 t(32.21×104 t),2005—2008年阶段是-3 428.33×104 t(-4 942.21×104 t);单位GDP碳排放量变动效果也有明显改善,并且两个时期单位GDP碳排放量变动效果主要是由单位GDP能耗变动效果所决定;两个时期进(出)口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变动效果均非常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核电站     
到目前,中国有4座核电站11台机组运行。在建的也不少。 一、秦山核电站(中核)秦山核电站地处浙江省海盐县。一期工程,采用中国CNP30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1×30万千瓦,设计寿命30年。二期工程及扩建工程,采用中国CNP650压水堆技术,装机容量2×65万千瓦,设计寿命40年。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采用加拿大成熟的坎杜6重水堆技术(CANDU6),装机容量2×728兆瓦,设计寿命40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名》2011,(12):14-15
“沈阳”一名源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因地处沈水(今浑河)之北(“水北为阳”)得名。春秋战国时期,沈阳成为燕国的属地,为肃慎氏所有。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在此屯兵戍边,设立候城,为沈阳建城之始。秦代,沈阳属辽东郡境。西汉时,沈阳为中部都尉治所,已初具县邑规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10,(10):21-27
白衣古镇位于四川平昌东南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千多年来,历代王朝曾多次在此置州设县。秦汉时期,这里曾是柳州(遗址)治所。其城沿巴河岸而建,上起风滩,下至铁匠滩,两岸金丝垂柳茂密,绿阴遮天,故名柳州。南朝时期梁王朝曾在此置永康县,属万云郡。  相似文献   

20.
以典型历史断面下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数量估算控制下的空间格局重建为基本思路,在200 m×200 m网格下,估算并重建了近200年5个时间断面下的江苏省建设用地(城镇用地和农村聚落用地)的空间格局。在数量估算方面,历史时期(1820年)的城镇用地主要采用城垣、市镇四栅等作为代用指标;近现代时期(1911年、1936年、1952年),主要通过人口、社会经济等数据,结合一定假设确定人均用地数量进行推导;各时期的农村聚落用地均以人口数量为基础,根据人均住房面积和社会经济数据修正确定。在空间重建方面,结合遥感数据解译获得的现代(1985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基础地理数据,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通过数量控制、边界控制、适宜性控制,兼顾用地连片性等予以确定。结果表明:① 各时间断面下的江苏省建设用地数量分别为963.46 km2(1820年)、1041.94 km2(1911年)、1672.40 km2(1936年)、1980.34 km2(1952年)和10687.18 km2(1985年);② 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亲水网、路网等特征,并随居民点极化与扩散效应而不断扩张;③ 通过变化过程与演化趋势检验、建设用地与生产协调性分析、居民点空间数量与格局分析等方法,间接证明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