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建筑雄伟壮丽格局轮廓匀称风格古朴大方博兴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时期。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三是清朝时期。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  相似文献   

2.
从佛教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对云南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布呈现“三核”特征,汉传佛教寺院呈倒“U”型带状分布,藏传佛教寺院呈“一核多中心”分布,南传佛教寺院呈“两头密、中间疏”分布。2)水平上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和珠江流域,垂直上具有“三级阶梯”分布特征。3)云南的复杂人文地理环境是造就佛教寺院分异的关键因素,地理结构是奠定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力量,文化结构促进各部派寺院在交流中形成多元共存格局,制度结构影响的治理方式加剧各部派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变化。  相似文献   

3.
美岱召     
美岱召,位于土默特右旗美岱镇美岱召村,是一座城、寺合一的庙宇。早期为城堡,明代万历年间,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兴建,史称"福化城"。万历三十四年(1606)改作寺院,称"灵觉寺",清代改称"寿灵寺",因西藏迈达里活佛曾代表达赖四世来此坐床,又称"迈达里庙",主供迈德勒佛(弥勒佛),俗称美岱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11,(11):52-52
千寻塔耸立在云南省大理市城西北崇圣寺内。崇圣寺,是国内外闻名的南诏名胜之一,是一座建于南诏时的古刹。现在寺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寻塔在三塔中最人,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炳灵寺石窟,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甘肃省三大著名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现存窟龛196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  相似文献   

6.
陈红 《中国地名》2012,(2):62-63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定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明代  相似文献   

7.
在高海拔、生态环境脆弱、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独特的藏区社会,每所藏传佛教寺院都通过宗教对其周围村落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村落对寺院的日常运作发展也提供了支持,这是宗教传统浓郁的藏区社会生活的现状。因此,长期以来寺院与村落形成了共生关系,并表现为相应的空间形态和演化机理。以滇西北高原山地环境下的东竹林寺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手段,以共生理论为理论工具对东竹林寺与周围村落的共生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宗教信仰为纽带的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并长期以来形成了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寺院从村落接受金钱、物质等世俗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村落进行宗教信仰的传播。另一方面,村民在宗教生活中对寺院的高度依赖也使得村落愿意接受来自寺院神圣空间的宗教影响,并且自愿地向寺院输送生活物资等世俗资源,布施和捐赠是主要形式。这种共生关系的地理特征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计方式、共生要素、虔诚度等会表现出空间分异特征,并根据空间主体所在的自然地形环境、离寺院的距离、村民的职业等条件在空间上表现为不同的圈层与空间密度差异,但是寺院与村落的共生关系格局直至现在都没有动摇过。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区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而成为宗教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不同教派寺院的空间分异格局是反映藏传佛教不同教派势力时空扩散过程的重要载体.着眼于滇藏川毗连地区,以四大教派寺院空间分异为视角,探讨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域分异特性及其历史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寺院集中分布,但集中程度与集中地域各自不同,其寺院盲区范围及分布也不尽相同;宁玛派、萨迦派寺院与噶举派、格鲁派寺院呈金沙江东西两岸悬殊较大的分异格局;噶举派与格鲁派寺院数量上呈高度负相关.这些地域分异特性是滇藏川毗连地区的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教派主寺的分布以及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传播扩散过程中教派间的斗争、土司的态度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峰不必一千万象已呈真宰妙,景岂止十六四时当做会心游”,这是清朝太史王尔烈咏怀千山龙泉寺的诗句。龙泉寺,千山五大禅林之首,位于我国东北著名风景区之一的千山北沟中部。整个寺院隐现于峰峦叠嶂,林海苍茫的幽谷之中。  相似文献   

10.
深山藏明珠     
难得闲暇之日,自然是要外出轻松一番的。于是,几位友人相邀去游闇亭寺。 闇亭寺,位福建尤溪与永泰两县交界处,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几经兴废又于民国十八年秋倒堂重建。文革时,毁像焚经、驱僧夺产,所藏文物尽被洗劫一空。1981年当地政府与群众集资七万余元修茸古寺,使之焕然一新,成为闽中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1.
塔尔寺地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距南宁市26公里,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寺院的规模在鼎盛时期有殿堂800多间,占地达1000亩,是我国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是为了纪念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宗喀巴而建的。塔尔寺建  相似文献   

12.
武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这里有多处古迹,如淹城、寺墩、大林寺和白龙庙等;这里人才辈出,有明代的教育家谢应芳,有被誉为“常州三杰”的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和恽代英,有名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中的李公朴和史良等。由于武进交通发达,工业经济起  相似文献   

13.
色拉寺辩经     
寺庙是西藏旅游必去的地方,各寺有各寺的特点,看过后每个人也各有不同的感想……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却是色拉寺的喇嘛辩经。辩经是佛学用语,即出家人学习佛经后,为了加强对佛经的真正理解,采用一问一答,一问几答或几问一答的方式交流所学心得和所悟佛法。它是喇嘛们学习佛经的一个方式,辩经的场面在内地的寺院很难见到。在色拉寺,僧人入寺后先学显宗,然后学习  相似文献   

14.
距河北省玉田县城东20公里处,有一座清代所建的庙宇——净觉寺。该寺占地100亩,规模宏伟壮观、工艺精巧,独具风格,现为河北省重点古迹保护单位。 这座古刹,最初取佛教净业悟真空而得名。据乾隆年间《重修碑记》载:“惟兹净觉寺,僧众师祖居于此,传始于唐,阅乎五代炎宋,历元明而底于今。”可知其历史久远,  相似文献   

15.
佛光山坐落在台湾省高雄县的大树乡,是台湾最著名的佛教胜地,由国际知名的佛教翘楚星云大师所开拓经营。佛光山有台湾佛教最高学府,有世界上最大的佛殿和令人惊叹的接引大佛。接引大佛若论实际高度,其实并不算高,它只有十二公尺,比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大佛(十七公尺门奉先寺大佛(十七公尺),甘肃永靖炳灵寺大佛(甘七公尺)都矮一截。与七十一公尺高的四川乐山大佛,更是不能相比。但上述佛像都是依山雕凿,虽云大矣,但背靠山崖,参照物太大,佛像自然减少了几分气势。这个接引大佛却不仅不背靠在山,还独自矗立在一个山岗顶上,佛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名》2012,(1):26
西施是我国春秋时期越国的一位著名的美女,由于她深明大义,以国家复兴为己任,以一颗赤诚的心报效国家,实现了复国,在历史上传为美谈。为了纪念她那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德,后人在其家乡建起了西子寺供人瞻仰。随着时  相似文献   

17.
郑馨 《中国地名》2012,(5):33-33
中国雕刻绘画书法佛教的艺术宝库北魏时期和隋唐时期两种石窟艺术风格的连接点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任何石窟都不能取代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城西南35公里处峰峰矿区的鼓山(响堂山)上,  相似文献   

18.
<正>文物胜地,明代古刹"三教寺",座落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西南部城郊大河乡鸭庄村回龙山中,离县城3公里,古迹文物繁多,松柏涌翠,古木蓊郁,风景如画,与寺侧的秦良玉陵园列为原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树轮钻取样及查考历史资料,论证南华寺水松栽种年代分别为明代正德十四年、清代康熙初年及清代同治末年.取水样作化学分析及收集近数十年环境观测资料,分析水松荣枯的原因.认为环境污染及不恰当人为活动是多株水松枯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风景优美的大兴安岭南麓,碧绿的草场和古老的河流依然妆点着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契丹族的故乡,也是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互溶的殿堂。辽朝中期以后的几位皇帝就安葬在这块山水相映,碧野蓝天,幽谷林密,融融民风的土地上。他们生前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为这里佛事的兴盛投入了相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