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距河北省玉田县城东20公里处,有一座清代所建的庙宇——净觉寺。该寺占地100亩,规模宏伟壮观、工艺精巧,独具风格,现为河北省重点古迹保护单位。 这座古刹,最初取佛教净业悟真空而得名。据乾隆年间《重修碑记》载:“惟兹净觉寺,僧众师祖居于此,传始于唐,阅乎五代炎宋,历元明而底于今。”可知其历史久远,  相似文献   

2.
郑馨 《中国地名》2012,(5):33-33
中国雕刻绘画书法佛教的艺术宝库北魏时期和隋唐时期两种石窟艺术风格的连接点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任何石窟都不能取代响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城西南35公里处峰峰矿区的鼓山(响堂山)上,  相似文献   

3.
正在昆明东市区金马山麓、金汁河畔,有一座昙华古寺,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清道光年间地震后重修。相传因寺内有一棵来自印度,树龄至今已300多年的优昙树(山玉兰)而得名。现古树依然耸立在寺内藏经楼偏院内,墙上有石刻"优昙献瑞"四个大字,该寺历来以花木繁艳著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当年培植的牡丹、  相似文献   

4.
正辽宁义县境内的大凌河畔福山断崖,有一座开凿于北魏时期(499)的万佛石窟,它是东北唯一与龙门、云冈石窟同属一个年代的古迹,历经1500多年沧桑岁月,现存16座洞窟,造像430余尊。窟内有一方高1.4米、宽1.1米,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的摩崖碑,记载着石窟开凿日期、规模、目的等,是研究当时宗教信仰、宫廷礼仪、世风民俗等方面的翔实史料,弥足珍贵。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定都洛阳。他笃信佛教,亲自为  相似文献   

5.
熙宁四年(1701),苏东坡到杭州出任通判时,路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便特地上金山寺看望老朋友,该寺的住持佛印禅师。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是一座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雄伟建筑。寺中高  相似文献   

6.
郝玉华 《中国地名》2012,(10):52-53
灵谷寺是由一个寺庙建筑、国民革命将士公墓和灵谷公园组成的风景名胜区。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还是笼统的称为灵谷寺。灵谷寺地处紫金山东南麓,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时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时,其周围大小寺院已达70多所。到了明代,这些寺院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毁,只有南麓独龙岗一带的蒋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数几座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7.
扶沟县位于河南中部,处在豫东平原黄泛区的腹心地带,总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56万,现属周口地区管辖。 扶沟古称桐邱,农业历史悠久。战国时先后为郑国、魏国属地,秦时属颍川郡,至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5年)置县,县治在谷平乡,即今崔桥小扶城遗址。由于当时该地有扶亭、洧水沟,扶沟则因此得名。晋统一中国后,扶沟属豫州颍川郡;南北朝时代,属南朝的南梁郡辖,北朝属北魏颍川郡管,东魏时归郑州许昌郡辖;隋朝仍柰属于颍川郡;唐朝州郡连称,扶沟归许州颍川郡;后梁属开封府,后唐属于汴州宣武军,后晋亦属开封府。北  相似文献   

8.
雪峰山览胜     
张禾 《中国地名》2014,(4):52-52
避暑胜地雪峰山位于陆水湖南岸,海拨681米,因唐朝咸通年间雪峰和尚建雪峰寺于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12月31日,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第一批泰州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其中政区类地名"吴州"与"吴陵"得名于唐初设置的吴州、吴陵县。《新唐书》"地理五"载:"海陵,望。武德三年更名吴陵,以县置吴州。七年州废,复故名,来属。"唐朝州郡命名主要有四种类型,最多的是取隋朝或南北朝旧州郡为名,其次是取境内山川为名,第三是取吉祥福祉、怀柔安边字词为名,第四是取本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炳灵寺石窟,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甘肃省三大著名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现存窟龛196个、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  相似文献   

11.
柳毅传书君子喻义不喻利龙女传爱女子喻情不喻弃人们传情公论喻信不喻失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记载,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只见姑娘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经问明缘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龙  相似文献   

12.
《西部资源》2010,(6):56-56
<正>隋朝建立之初,就加强对内蒙古地区的统治。此时,内蒙古东部的契丹、奚、霫和室韦各族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开皇三年(583),隋幽州总管李崇击破前来犯塞的突厥,契丹、奚、霫等族脱离突厥控制,争来内附。隋朝把这些归降的北方族仍旧安置在各自的故地,以营州、幽州等地总管负责统摄。契丹、奚、霫和室韦则经常遣使隋朝,并上贡地方物产,表示愿意接受隋朝统一管辖。隋朝确立了对内蒙古东部的统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0,(1):33-34
一、冶父山伏虎寺唐昭宗光代元年(898年)敕建,为江淮十大名寺之一,位于庐江县冶父山镇。伏虎寺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城东10千米冶父山巅,自唐敕赐孝慈伏虎禅师开山,历经兵燹,寺宇几度重修,巍然独存。主殿无量殿,坐西向东,无木梁柱,皆砖石拱成,四壁无窗,上覆琉璃瓦,依险偎崖,故又名“无梁殿”。殿中央供奉一尊金质真武祖师像,珍藏印度玉佛一尊,  相似文献   

14.
宫墙,令人叹绝 布达拉,梵语的意思是佛教圣地。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40年代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系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而建。据西藏史册上记载,当时的修建规模很大,在山顶上修起一座红色大宫殿,山腰修起999个阁楼,周围还有三道宫墙,后来几经沧桑,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从佛教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对云南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布呈现“三核”特征,汉传佛教寺院呈倒“U”型带状分布,藏传佛教寺院呈“一核多中心”分布,南传佛教寺院呈“两头密、中间疏”分布。2)水平上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和珠江流域,垂直上具有“三级阶梯”分布特征。3)云南的复杂人文地理环境是造就佛教寺院分异的关键因素,地理结构是奠定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力量,文化结构促进各部派寺院在交流中形成多元共存格局,制度结构影响的治理方式加剧各部派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北魏至金代科尔沁沙地的变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张柏忠 《中国沙漠》1991,11(1):36-43
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材料探讨北魏至金代科尔沁沙地变迁。认为北魏至辽代(公元386-1125年)还保持草原景观。辽代晚期由于农垦科尔沁沙地沙漠化面积日益增大。金代(公元1115-1234年)是历史上沙漠化最严重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11,(11):52-53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宝鸡市96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18.
采用GIS和半方差函数、空间插值等地统计学方法,对夏朝以来(分为夏朝-西周、春秋-秦朝、西汉-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6个阶段)伊犁河谷文化遗址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伊犁河谷历史时期6个阶段的文化遗址数量和出现频率变化呈倒"V"型变化,两者均在夏朝-西周达到最小值(3个和0.23个/100a),而最高值则分别出现在西汉-南北朝(422个)和春秋-秦朝(60.04个/100a);遗址空间格局经历了"双中心-多中心-连片化-双中心-多中心-单中心"的演变过程,并由前3个阶段的"东高西低"演变为后3个阶段的"西高东低",表明研究区人类活动空间重心的转移。(2)文化遗址在夏朝-西周时期空间负相关性较强,春秋-秦朝、清朝-民国时期正负相关并存,其余3个阶段则随空间距离增加正相关性逐渐降低。(3)文化遗址在后4个阶段比前2个阶段自相关变化尺度大,块金值和基台值变化均呈倒"V"型,隋朝-唐朝和宋朝-元朝-明朝属于中等自相关,其余4个阶段呈强烈自相关。(4)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与政治中心变迁、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社会稳定性、政权更迭等是影响研究区遗址时空分布、格局演变的最重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9.
牡丹江市境地在百年前,人烟稀少,荒地成片,每逢夏季盛开黄花,称为黄花甸子。1901年中东铁路在黄花甸子设立火车站,因车站南临牡丹江畔500年历史的乜河镇,故取名乜河站。但为啥取名今日的牡丹江站了呢?有个来历:负责写站名的铁路工人来到乜河镇学堂,向老师请教乜河的"乜"字怎么写。老师了解来意后,问道:"鸭和龙谁大?"工人答:"龙有鳞有角有爪,能走能游能飞,当然龙大。”“既然龙大,那就应把乜河站改写成牡丹江站。牡丹江一带是满族主要发祥地,牡丹江水唐朝视为龙兴之水。乜河满语为野鸭子之意,牡丹满语为曲曲弯弯之息,曲曲弯弯的牡丹江仿佛飞舞的长龙。龙,乃中华民族的图腾也!千年前的唐朝使臣慕名来到唐朝藩属国——渤海国的牡丹江。标有长安大雁塔的龙船和标有上京小灯塔的龙船在江面飞划而过,唐朝使臣和渤海国王悟出同一心声,中华一条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相似文献   

20.
深山藏明珠     
难得闲暇之日,自然是要外出轻松一番的。于是,几位友人相邀去游闇亭寺。 闇亭寺,位福建尤溪与永泰两县交界处,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几经兴废又于民国十八年秋倒堂重建。文革时,毁像焚经、驱僧夺产,所藏文物尽被洗劫一空。1981年当地政府与群众集资七万余元修茸古寺,使之焕然一新,成为闽中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佛教圣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