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 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李小建 《地理学报》2002,57(4):459-468
根据对河南西部山地丘陵区10个县(市)332家农户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农区制约区域发展的农户行为包括:(1)农户生产经营信息来源具奶大局限性;(2)农户收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3)条件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意识障碍,农民对非农业参与意识不强;(4)农户贷款积极性不高且贷款多为维持日常生活需要;(5)农户更加期望用新增加的收入改变家庭生活状况,而不是发展生产。进一步的量化模型分析,揭示了农户收入在山区,丘陵和平原环境下受相关变量影响程度的差异,以及自给性与商品性生产不同比例农户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讨论了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10年山东省昌乐县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农户化肥和农药支出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化肥、农药的支出和其经营收入正相关,和经营土地面积、常住人口数、受教育程度负相关;随着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家庭常住人口的不断减少,化肥和农药支出强度将继续提高,农业面源污染会进一步恶化;提高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户教育层次有助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3.
上海郊区农地规模经营模式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统计资料收集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探讨上海郊区农地规模经营模式的优化。上海郊区农地规模经营主要以家庭农场经营、股份制经营、合作社经营为主导发展模式,积极延伸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模式、农业园区经营模式。推行农地规模经营面临包括农地流转、农业资金投入、农村劳动力状况、技术水平、基础设施、流通市场建设、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基于上海郊区情况,农地规模经营的目标主要分两个层面:一是个体规模适合农户,让农户保证一个适当的种植规模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二是整体规模适应市场。在此目标指引下,依托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构建农地规模经营模式优化模型;规模经营必须尊重广大农户的意愿,同时也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土地经营模式正发生着根本性变革。以提高农业土地经营效益为目的,采用文献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西方资本主义雇佣型大农场的衰落历程及原因,提出在我国当前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施家庭承包经营、雇佣型大农场以及家庭农场并行的土地经营模式,最终实现家庭农场主导经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耕者有其田的家庭农场模式可以促进更多就业,避免马尔萨斯-李嘉图危机,有利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农区外出务工规模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河南省农区十村11251 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认为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与规模是经济因素、家庭 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多元回归模型显示:①外出务工经济收益与成本、家庭人口状况、农户家庭经营 地、农户家庭生活性支出等正向影响农户外出务工的规模;②农区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正 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负向影响农区外出务工的规模;③环境因素中,经济水平因子对 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正向的,地形、通达性和土地类型等三个因子对农区外出务工规模的影响是负向的。  相似文献   

6.
基于豫南丘陵区190户家庭农场调查数据,运用DEA方法对家庭农场花生、小麦经营效率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其经营效率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丘陵区家庭农场经营效率整体不高,花生种植无论是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低于河南传统作物小麦。农场主年龄、培训经历、农场经营时长、经营规模、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显著影响着花生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改进的信息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河南11个村1251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基于时空耦合的概念,定量分析了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农户持续增收的内在关系.得出如下结论:①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影响农户农业收入,但耕地和地形等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且耕地增长的贡献度存山区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能力增长的贡献度恰好相反.②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和家庭劳动投入显著影响农户非农收入,地理因素对家庭非农收入没有直接影响.地域通达性通过影响家庭自主发展能力间接影响家庭非农收入.③不同阶段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农户非农发展的贡献度不同.初级阶段,农户非农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劳动投入的增长,能力增长几乎没有起作用;中级阶段.能力增长和劳动增长的贡献各半;高级阶段,能力的贡献度又跌至15%.④农民非农收入报酬率的增长依赖农户能力增长和地域通达性提高.在低报酬阶段,能力的贡献度约占2/3,但进入中下报酬阶段后,报酬的增长完全依赖地域通达性的增强,进入中上报酬阶段后,地域通达性的作用开始下降,到达高报酬阶段后下降到零,这时报酬的增长完全依赖能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省级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级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对大量的农村经济信息筛选、分析,最后制订出方案,实现辅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的目标。即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为农户的微观农业生产、家庭经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实现宏观计划控制与微观市场调节有机的结合,使分散无序的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有序的商品经济轨道,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成武  黄利民 《地理研究》2015,34(12):2268-2282
认识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正确判断中国的粮食生产形势,制订相关政策以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湖北省咸宁市4县1市1区的23个村组、1252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对1981年以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农户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与土地面积明显下降,农户用地方式出现“省工性”变化,劳动力被农机要素替代,农业机械、化学肥料与农药等物质投入显著上升。② 主要粮食作物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与商品率分别提高了4.61%、29.69%与50.56%,但区域主要粮食作物的总产量与农户家庭平均粮食占有量却分别下降了10.49%与10.50%,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出现弱化。③ 丘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的“三率”提高幅度高于平原地区,丘陵山区的水稻总产量与家庭占有量均略有提高,但平原地区却出现了明显下降。产粮重心在空间上出现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倾斜的现象。④ 稳定主要粮食作物的用地规模,促进农户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应对农地边际化作用的关键。从事规模化与专业化粮食生产的农区与农户,应成为国家惠农政策与粮食安全政策重点扶持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生计多样化背景下种植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钟建兵  邵景安  杨玉竹 《地理学报》2016,71(7):1201-1214
依托三峡库区典型村农户访谈数据,基于收益最大目标决策框架,设定农村转型发展中3种农户生计类型情景:农业主导生计、兼业转向生计和非农主导生计,解析种植业产污负荷随主导生计非农转向的演变特征,探讨主导生计类型转向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 样区耕地经营现状呈自耕、流转与撂荒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且表现出“入”小于“出”的特征,不同农户家庭类型间实际人均耕种规模为“半劳动力家庭”>“无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家庭”;② 种植业单位面积产污负荷中,“半劳动力家庭”最高,“劳动力家庭”次之,“无劳动力家庭”最低,“劳动力家庭”内部又随劳动力人数增加呈先增再减趋势;③ 样区农户生计类型由农业主导向非农主导转型过程中,种植业产污负荷最大减幅达72.01%,兼业转向生计情景下削减幅度为19.61%~29.85%,非农主导生计情景下减幅为35.20%~72.01%,但TN、TP的减量特征并不一致;④ 劳动力配置与生计来源“非农化”促使农户主导生计类型向非农转化,生计非农演变的潜在农户收入/福祉权衡亦驱使生计决策转向非农化,不同农户家庭类型对生计转向的敏感程度表现为“劳动力家庭”>“半劳动力家庭”>“无劳动力家庭”;⑤ 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创新新型工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山区农户生计类型进一步向非农转变,而这一过程又将促使种植业产生的污染负荷量进一步减少,要大幅削减种植业产污负荷,就必须制定有助于山区农户生计非农化的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建立贫困农户多目标发展评价体系,实现不同发展目标下的相对贫困的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迫切需求。论文面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基于贫困农户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构建基于G-TOPSIS综合评价方法的贫困农户多目标发展评价模型,结合障碍度模型揭示不同发展目标下贫困农户的发展水平、发展差距及其致贫因素,并基于地理探测器对不同发展水平农户减贫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测。以云南省福贡县为例的研究区实证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目前仍存在大量未脱贫农户,脱贫攻坚的压力依然较大,全面脱贫是福贡县当前最紧迫的发展目标;已脱贫人口距全国和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发展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具有较高的贫困脆弱性,防止返贫、缓解相对贫困的任务艰巨。② 短期目标下,主要致贫因素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卫生厕所、安全住房、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健康状况;中长期目标下,与全国和本省相比,家庭人均纯收入、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安全住房为主要发展短板。③ 不同发展水平贫困农户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贫困空间分异受基础设施、地形条件、经济区位、自然资源、交通区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户发展水平越低,空间异质性越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减贫与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监测提供决策依据与可靠的技术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子侨  石翠萍  蒋维  杨新军 《地理研究》2016,35(8):1510-1524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运用体制转化理论及其研究框架,选取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案例地,从村域尺度社会—生态系统体制变化为切入点揭示了当地乡村转型的背景和环境因素,重点探讨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影响因素及其稳健性,从微观角度审视西北乡村转型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包括:① 当地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已由传统农业体制转变为新型农业体制,其中某些家庭体制正在向非农体制转换。② 家庭特征是农户体制发生转换的客观条件;耕地质量、劳动力数量与质量是农户体制转换的内在动因;户主年龄、文化水平及社会网络是农户体制转换方向的决定因素。③ 农户家庭体制转换呈现出发散和聚合并存现象,且不同家庭的稳健性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种植业结构和收入对农户家庭进行分类,不同类型农户家庭体制的稳健型依次表现为其:苹果非农均衡型>非农收入主导型>粮食非农均衡型>苹果收入主导型>传统收入主导型。最后基于农户视角对乡村转型的微观研究进行探讨,并提出后续深化研究的方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农户调查资料,在农户和地块两个微观尺度上分析了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在家庭户主年龄、非农务工劳动力比例、经营的耕地总面积、地块破碎化程度及耕地综合利用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1)户主年龄较大、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较小的农户,耕地利用的劳动投入一般高于其他农户,而资本投入较低。年轻的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高,耕地利用的资本投入较大;(2)农户经营的地块越破碎,劳动投入越高,而资本投入越低;(3)在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块上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都较高。说明劳动力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同时劳动力的机械替代、规模化经营及资本集约度的提高均存在一定的潜力。文章最后认为建立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相互协调的机制,是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丘陵山区梯田撂荒现象频发,成为政府农业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劳动力转移差异对农户梯田撂荒行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湘闽赣三省梯田区为研究区域,结合实地调研的1438份农户数据,运用Probit和Tobit模型,从劳动力转移差异的视角,分析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数量、距离和质量差异对农户梯田撂荒决策和撂荒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数量、就业距离和就业质量均对农户的梯田撂荒决策和撂荒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随着非农转移程度的加深,丘陵山区农户梯田撂荒的规模也会扩大;(3)劳动力转移距离和转移质量能够强化劳动力转移数量对农户撂荒决策的影响。为缓解因劳动力非农转移造成的梯田撂荒现象,要重视农业服务外包和机械化在山区的劳动替代作用,积极推进梯田宜机化改造,完善耕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户流转梯田。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农户的投资行为——以达孜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慎强  刘伟 《山地学报》2001,19(3):243-247
根据农户调查资料和有关的统计数据对西藏达孜县农户的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农户的投资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较低;在直接投资中,又以家庭经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农户对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投资较少,而对宗教信仰方面的投资相对较多;其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其次是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国家财政拨款所占的比重不大;受投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该县农户的投资效益基本上呈农年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农户为细胞单元,通过对典型乡镇农户收入的差异分析来探讨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选取陕西省神木县12个乡镇典型村域进行农户调查和定量评价,运用多元回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各乡镇间人均纯收入差距显著,基尼系数均在0.20以上,67%的乡镇基尼系数大于0.30,其中解家堡、乔岔滩、花石崖的基尼系数更是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0;乡镇内部农户间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回归结果显示:耕地面积、第一产业支出是低收入家庭农户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户主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等显著影响着中等收入家庭农户收入;而经济潜力、家庭教育负担、区位因素对高收入家庭农户收入影响显著。研究表明,要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除了发展个体经济、提升兼业比重外,还应重视农户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7.
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运作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变迁过程进行了回顾与比较,详细分析了农村家庭承包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制度性缺陷,并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经验和苏南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苏南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理性选择是家庭农场制。在新生产模式下,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和市场参与程度提高,经营主体面临风险大幅度上升。文章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角度分析了家庭农场制运作风险,提出了依靠健全农业法制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加强政府支农力度等方面保证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更和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研究》2009,28(6):1484-1493
对农户打工区位的研究是认识农民工流动空间规律的基础。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三个不同类型样本村的实证研究,发现打工者不同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社区特征对其打工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对打工空间、年龄对打工距离及打工空间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特征中的家庭类型对打工距离、家庭代数和家庭上学子女数量对打工距离和打工空间具有显著影响;社区特征中的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地形对打工空间具有显著影响,农户关系网络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关键作用。农户对打工地的选择是在能够预期取得一定收入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和社区因素的结果,地理环境因素对打工地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户行为转变是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量变或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驱动力,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实质上是农户行为作用的外在表现,厘清农户行为可为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提供平台。本文在剖析农户行为转变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响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农户行为转变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响应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诠释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不同农户行为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的影响程度各异,大体为生产大户>合作社农户>传统农户;不同农户行为对系统运行响应结果的作用差异明显,生产大户行为主要影响乡村生产空间的利用效率,合作社农户行为对提升生产空间系统经济效益作用明显,传统农户行为对生产空间系统环境改善的贡献作用最小。并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视角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合理引导农户技术和资本投入等建议,以实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协调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厦门、福州、南平为例,通过对62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全面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家庭特征是影响各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基础与普遍性因素;(2)经济价值认知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核心因素;(3)用途转换收益是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4)政策相关特征是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导向性因素。为提升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守住耕地资源红线,建议结合地方经济水平,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政策;尊重农户意愿,合理调整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耕地集中经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