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南极地区的重力固体潮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台高精度LCR弹簧重力仪 (G5 89,ET2 0和ET2 1 )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重力潮汐数据 ,在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系统中确定了该地区的重力潮汐参数。研究了海潮负荷问题 ,经海潮改正后的观测结果与理论值间存在较大差异 ,说明海潮模型的不确定性。讨论了气压和温度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 ,气压重力导纳值随信号频率增加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可能存在“反变气压计”效应 ,而温度重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长周期频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精度潮汐重力场观测研究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问题已成为当今地学工作者的共识.由于某些信号十分微弱且具有区域和全球分布特征,相当一部分信号被混合在常规仪器的观测噪声水平上,因此获得全球分布的第一手高精度观测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超导重力仪具有精度高,连续性和稳定性好等特征,期望能在测定区域和全球重力场的精细结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18个台站参加的全球地球动力学合作项目于1997年7月份开始实施,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诸如固体潮、地核近周日晃动、核模、地球自转和极移,地球和大气海洋的耦合机理以及由构造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等热点问题.我们曾研究过中比法三国的超导重力仪潮汐观测资料,获得了欧洲和亚洲不同地区潮汐常数及分布特征.本文将利用武汉和日本京都三台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研究亚洲地区大陆和海岛上的潮汐波振幅因子和相位滞后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各参数的误差估计等,同时将检测由大气和海潮变化产生的重力信号.文章分数据处理方法、潮汐参数测定、大气重力信号、海潮重力信号、潮汐参数的时间变化、非潮汐重力场变化特征等几方面叙述.  相似文献   

3.
利用我国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站GWR C032超导重力仪与LCR ET20重力仪的同址观测资料,采用多线性回归方法(Multi linearRegressionTechnique)实施了对ET20重力仪格值的精密测定,获得的格值为42.2932±0.0080×10-8m·s-2/V。为了说明获得格值的有效性,我们用获得的格值对ET20重力仪观测数据进行标定,然后进行调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同期C032超导重力仪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比较。数值结果表明:利用ET20重力仪可获得与超导重力仪相近的潮汐参数;经海潮改正后由LCRET20重力仪获得的振幅因子与理论值之差,与由GWRC032超导重力仪获得的振幅因子与理论值之差十分接近,说明获得的标定因子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重力固体潮汐观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给出了对原始观测数据降采样的平均滤波和小波滤波处理方法以及处理中断数据的线性插值和三次样条插值方法,研制了重力固体潮汐观测数据自动化预处理软件APTsoft,实现了异常数据(包括尖峰、台阶、中断等)的自动标定与改正功能.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预处理方法及APTsoft软件的有效性,APTsoft可应用于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的自动化预处理.  相似文献   

5.
高精度的超导重力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对大地震前重力异常和同震重力变化的探测有助于震源机制和地震预警的研究,同时高精度的同震观测数据可用于断层滑动模型的反演。本文利用日本、中国及欧洲7个超导台站2011年3月的秒采样数据研究日本东北大地震(Mw 9.0)产生的重力变化,经潮汐、气压、漂移等预处理改正后,得到改正后的重力变化。对比同时段日本岛附近发生的2861次Mb≥4级地震,分析滤波后的重力变化数据,排除非主震的影响,发现0.12 Hz≤f≤0.18 Hz频段显示了明显的震前重力异常扰动信息,所有台站在震前89 h均开始出现重力异常扰动,Medicina站的震前最大异常扰动振幅达到28×10-8 m/s2。另外,利用球形位错理论及地震的CMT解计算得到的地表同震重力变化理论值与超导重力观测值非常接近,同震重力变化绝对值与震中距成反比,近场站点的观测值比远场站点更接近于理论计算值,前者可作为断层反演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于没有长期连续潮汐观测站和无精密潮汐模型的地区,研究高精度潮汐改正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给出了基于短时间序列重力观测数据的高精度潮汐改正方法,并利用全球动力学计划中TIGOConcepcion、Kamio-ka和Hsinchu三个台站的超导重力观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一天或数天重力观测数据可建立高精度潮汐模型,其振幅因子和相位延迟解算精度分别优于0.01和0.5°,潮汐改正精度可以达到μGal量级,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方法为无精密潮汐模型区域的潮汐改正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理空间信息》2015,(5):94-96
采用合理有效方法对重力观测数据中长时间中断进行准确插值,是获取高精度连续重力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以选择超导重力数据为实例,用TCMSSGO方法对中断进行插值。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以3 d连续重力观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前后插值20 d,拟合值与实际观测数据残差在μGal量级;2若3 d连续重力观测数据是大潮时观测的,拟合重力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残差的标准差为0.906 3μGal;若3 d连续重力观测数据是小潮时观测的,拟合重力数据误差为0.999 7μGal;3 TCMSSGO方法可以有效应用于拉萨超导重力台站长时间中断数据的插值。  相似文献   

8.
2008~2009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利用A-10便携式绝对重力仪和LaCoste&Romberg G相对重力仪在南极中山站及附近拉斯曼丘陵地区建立了高精度重力基准网。该网由3个绝对重力点和10个相对重力点组成,其绝对和相对重力测量的精度分别优于7.5×10^-8 m·s^-2、20×10^-8 m·s^-2。  相似文献   

9.
在小波多孔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综合信号频率信息和幅值信息的连续重力观测数据多分辨率异常模式识别算法,利用小波分解得到高频区域的能量作为频率指标,与幅值相结合,对信号及其多孔小波分解结果进行多分辨率异常模式识别。利用模拟数据和实际超导重力观测数据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地在带有噪声的信号中识别模拟数据的异常模式,可应用于连续重力观测台网数据分析处理,对于提升台网观测数据质量以及地震预测等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用此方法分析拉萨和武汉的3台超导重力仪2015-04-25尼泊尔地震前一天的秒采样数据后,得到一段27 min的在频率指标上有超过90%相似性的异常模式,这一结果的更深层次物理解释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内核存在约(0.27°~0.53°)/a的超速旋转,由此导致的全球年平均重力变化强度约为0.08~0.16μGal(0.8~1.6 nms-2)。除地震数据外,时变重力数据有可能成为探测内核超速旋转速率的重要信息源。对武汉九峰台站超导重力仪观测数据进行了潮汐改正、大气负荷改正、极移改正和日长变化改正,得到了经过各项改正后的时变重力信号;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上述时变重力信号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到了可供参考的结果;针对目前利用超导重力仪数据探测内核超速旋转所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四年四、五月间使用6台拉科斯特隆贝格(LCR-G)重力仪,在国家重力基本网1985系统(85网)与位于东京、巴黎、香港的分属于多个可靠已知重力基准系统之间,并在日本境内的若干城市间进行了高精度相对重力联测。这次联测的目的在于:1)建立外部条件以检核85网的实际精度;2)利用可靠的已知国际点对85网已知点不足的地区加强控制,并通过与85网的一并平差使85网与国际基准取得一致;3)精化LCR-G重力仪的格值函数。在23个点上所获得的约3000个观测数据参加了与85网的一并平差。计算分析表明:85网平差精度平均达土10微伽[10~(-8)ms~(-2)],外部检核精度达20微伽。网的尺度和基准可靠且与国际系统一致。北京点作为首先国际化的重力点,其重力值精确。LCR-G重力仪灵敏度与点位重力值有关;局部磁场给观测带来不可忽视的误差。本文还分析比较了有关国际重力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计算结果,简评了1985年国家地震局与日本中川一郎教授合作进行的区域性重力测量结果。指出东京B点重力值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不同的潮汐公式,及其引起的重力测量计算成果不一致的问题,计算了当潮汐改正公式不统一时,对我国范围内绝对重力测量、相对重力测量、重力仪长基线格值因子标定、重力仪短基线周期误差标定及物探重力控制测量成果的影响,分析了我国85重力基本网所选取的绝对重力控制点之间的一致性、控制点与我国85网相对联测平差结果的一致性、以及85网与我国一等重力控制同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最后,为统一我国重力控制测量成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Observations of gravity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variations during the total solar eclipse of 11 July 1991 in Mexico City are presented. An LCR-G402 gravimeter equipped with a feedback system and a digital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scanned gravity and pressure every second around the totality. On the pressure record an oscillation, starting at the totality, with a peak to peak amplitude of 0.5 hPa and a periodicity of 40 to 50 min, can clearly be seen. This oscillation results from the thermal shock wave produced by the Moon shadow travelling at supersonic speed. At the 0.1 μGal (1 nm · s−2) level all gravity perturbations are explained by the atmospheric pressure effect. Received: 10 February 1995 / Accepted: 7 June 1996  相似文献   

14.
 Three long series of tidal gravity observations, totalizing approximately 24 years and recorded with three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s, T004, T008, and T009, at stations Wuhan (China) and Kyoto (Japan), are studied. The tidal amplitude factors and phase differences are determined precisely using Eterna and Nsv techniques. The precision of the main tidal amplitudes is at the same level of 0.01 μGal. The atmospheric gravity signals are corrected using the coefficients determined with a regression method between tidal gravity residual and station air pressure. The oceanic gravity signals are modeled based on five global oceanic models. It is found that the oceanic models developed by the analysis of measurements from Topex/Poseidon altimeters have the best fit to the superconducting gravimeter measurements, since the observed residuals and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amplitude factors and the theoretical tidal models are reduced more significantly. The long-period gravity variations are dominated by the non-linear drift phenomena of the instruments, and the short-term variations in gravity are due to the background noise at the stations. Received: 20 January 2000 / Accepted: 15 September 2000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克服传统陆地重力梯度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利用两台或多台具有电子读数的相对重力仪测量重力梯度的同步观测方法和相应的数据处理模型,该方法无需进行固体潮改正和零漂改正而直接求解重力差,垂直重力梯度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重力基本网若干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我国新的国家重力基本网1985系统(新网)。新网由57个点组成,其中包括6个绝对重力点,用拉科斯特·隆贝格(LCR—G)重力仪进行相对观测,并与国外多个已知重力基准系统作了联测,共获得各类观测数据近万个。新网重力值平均中误差为±8微伽[10~(-8)ms~(-2)],经外部检核,实际精度达20微伽。1985年通过国家鉴定。经过两年来使用证明,新网达到设计要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本文还讨论了重力网平差、我国旧网精度及转换、LCR—G重力仪的特性和国际重力基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Somigliana–Pizzetti gravity field (the International gravity formula), namely the gravity field of the level ellipsoid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Ellipsoid), is derived to the sub-nanoGal accuracy level in order to fulfil the demands of modern gravimetry (absolute gravimeters, super conducting gravimeters, atomic gravimeters). Equations (53), (54) and (59) summarise Somigliana–Pizzetti gravity Γ(φ,u) as a function of Jacobi spheroidal latitude φ and height u to the order ?(10−10 Gal), and Γ(B,H) as a function of Gauss (surface normal) ellipsoidal latitude B and height H to the order ?(10−10 Gal) as determined by GPS (`global problem solver'). Within the test area of the state of Baden-Württemberg, Somigliana–Pizzetti gravity disturbances of an average of 25.452 mGal were produced. Computer programs for an operationa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avity formula with (L,B,H) or (λ,φ,u) coordinate inputs to a sub-nanoGal level of accuracy are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Received: 23 June 2000 / Accepted: 2 January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