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Br和I是卤族元素的重要成员,I用于油气勘查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但是,目前还未见到国外有关Br元素勘查油气的报道。应用松辽盆地中部8.15×104km2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研究土壤Br元素近地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试验了表层土壤Br和深层土壤Br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在松辽盆地中部发现了表层土壤Br的地球化学巨省和深层土壤Br的地球化学巨环,它们与油气富集区带、大中型油气田和火山岩油气藏相联系。土壤Br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和油气微渗漏是表层巨省和深层巨环形成的主要机制,因而,土壤Br元素也是战略性油气地球化学填图的一个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王志刚 《华北地质》2012,(4):315-320
化探异常下限的确定是勘查地球化学有效地应用于矿产勘查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传统的异常下限计算方法是以地球化学元素含量数据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为前提,而本文采用的元素含量-总量多重分形计算异常下限的方法,则基于地球化学变量服从分形与多重分形分布的理论与方法。作者以海南屯昌某测区化探数据为例,运用传统元素含量对数正态分布和元素含量-总量多重分形两种计算模型确定了测区主要指示元素的异常下限并圈定、对比了其化探异常图。本区槽井探对化探异常的揭露表明,采用元素含量-总量的分形方法确定化探异常下限的尝试是成功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油气化探指标在大港油田已知油气田上方均有很好的异常反应,表明油气化探方法可以有效地捕捉到反映油气藏的真实地球化学信息,对寻找和确定油气田的赋存位置及大致规模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根据它们的异常特征总结了大港油田的油气化探异常模式,为今后开展油气化探评价工作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进入21世纪中国化探发展路线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化探的一些理论与方法技术上的重大新进展,立足于地球化学填图基础上的矿集区、多元素异常集结区与地球化学块体理论,利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稀有分散元素独立成矿的可能性评价,利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成矿岩体演化与中国西南大地幔柱的初步研究,这些探索性的研究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化探方法技术的应用成果显著,如地球化学填图与矿产勘查一体化,多元素分析与分析质量监控方法不断完善外来物覆盖浅钻取样,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全国生态、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研究等。在回顾近年化探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化探在21世纪的发展,整体思路是立足于地球化学填图及地球化学填图与矿产勘查一体化。需要有将研究、填图、调查、勘查、工程一体化的大科学计划。提出了涉及地球化学填图、矿产勘查与综合利用、能源勘查、生态环境调查、全球变化研究等的12个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油气化探异常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化探是油气勘查的一种手段,它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油气化探指标的讨论,认为土壤中的次生烃类、热释汞和甲烷同位素是油气化探的有效指标;讨论了油气化探中异常的形成模式,根据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形态组合可以判断深部油气藏的性质和保存状态,为油气勘探部门提供可靠的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40年土壤碘的油气勘查表明,土壤碘是战术性油气勘查的一个辅助指标,但是土壤碘的战略性油气勘查意义却未见报道。应用松辽盆地中部8.15万km2的多目标地球化学勘查数据,在研究土壤碘的近地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试验了表层土壤碘(1个点/4 km2)和深层土壤碘(1个点/16 km2)的地球化学异常对油气的指示意义,首次发现了与油气有关的土壤碘的巨环状地球化学异常。研究表明,土壤碘的地球化学异常主要与大中型油气田和富生油凹陷相联系,1个点/16 km2的土壤采样密度可以较好地进行战略性油气勘查。松嫩平原土壤碘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貌景观、土壤类型、土壤pH值、人为耕作和河流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石油化探就是依据地下油气向上运移的原理,运用地球化学法从空气、水体、土壤、岩石中检测油气的运移迹象或石油在地表衍生物的信息,预测油气存在和圈定油气富聚地段的方法。 石油化探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颇受重视;后因化探理论方法和勘查方法不完善,分析仪器设备简陋,至50年代末处于低潮;70年代后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和高精度测试仪的应用,石油化探研究又重新崛起,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取得良好的找油气效果,而在南方,多属中小型内陆盆地的成油地质环境,因此,油气综合化探方法处在探索阶段。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与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协作,从1988年1月起,对广西百色盆地等进行了油气化探试验研究工作,经过初步试验研究、试验与评价研究和区域综合评价3个阶段,探索了油气综合化探方法在南方中小型内陆盆地中寻找油气田的有效性,建立了一套普查到勘探油气田的快速、经济、准确和有效的油气综合化探方法,同时总结了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展布规律,评价盆地油气田前景,判断油气聚集的区带和含油气构造。 从今年第一期起,将系统地介绍南方内陆盆地油气综合化探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拟分四次刊登,各自成章。系统介绍油气综合化探方法;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8.
应用油气化探方法 ,在柴达木盆地冷湖、涩北、南八仙油气田上进行了有效性试验 ,烃、△ C、Hg、Ks等指标在油气田上方都有很好的异常反应 ,且异常组合各有其特点 ,初步总结了油田、气田、油气田上的化探模式 ,为该地区化探异常评价和油气预测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化探的数据处理和评价(尤其是多种方法数据处理及组合异常圈定等)目前尚无明确的技术规范,实际应用中多采用2种处理方法:①所选元素为成矿的指示元素,将分析的元素全部叠加来圈定全元素组合异常;②强调指示元素的相关性,按元素相关性圈定相关元素组合异常.文章以吉林延吉纺织厂金矿化探勘查为例,对比2种方法产生的不同异常特征,认为重视元素间的相关分析、运用相关元素组合异常更加符合地球化学找矿原理,所圈定的组合异常找矿意义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化探异常信息提取是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使用不同方法提取异常信息导致的差异将对异常范围的判断造成影响.这里以新疆西天山地区现场X荧光土壤化探数据为例,尝试将多重分形方法中的含量求和法推广至五段直线进行拟合计算,据此确定工区内As、Sr两种元素正异常下限值与负异常上限值,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对异常区域进行综合解释,并与传统统计方法圈定的异常范围进行比较后发现:五段式拟合含量求和法对正异常的圈定结果与传统方法一致性较高,且在负异常的圈定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程学惠  张谦 《沉积学报》1995,13(2):169-177
埋藏在地下深处的油气组份,通过断层、裂隙、可渗透地层以及地下水等多种途径向上运移至地表附近时,改变了原始地表土壤的地球化学场,在土壤中形成可辨异常。油气化探就是运用土壤烃、土壤蚀变碳酸盐(△C),土壤汞、甲烷及△C碳同位素等从土壤、岩芯、水体中检测油气运移的迹象,在地表发现异常,进而研究评价这种地球化学异常和油气的微渗漏及油气圈闭类型等关系,为寻找埋藏在地下深部的油气藏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用分形与多重分形的方法研究地球化学场中地球化学指标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多重分形矩方法研究了新疆塔里木盆地艾协克一桑塔木南地区2000km^2内采集的2085个土壤样中20项油气化探指标的多重分形谱函数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主要成油气指示指标的多重分形谱基本上呈单一“钩状”,显示较弱的多重分形或单一分形;而其他指标多显示较强的多重分形特征。这些性质在研究区广泛存在,将对区域含油性研究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德惠—农安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牧业生产效益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协调管理是未来土地资源管理的方向,土地质量评估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吉林省正在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地球化学数据。利用吉林省德惠—农安地区的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质量总体东部优于西部,黑土地质量最好,但已有7.97%的黑土已成为中等或差等土地,黑钙土有43%属于中低产田,黑土地退化严重;轻度沙化土地仍保持较好的土地质量,加强沙化治理与耕地保护,仍可发挥其生产潜力。依据土地质量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将促进区域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
许锦  席斌斌  蒋宏 《岩矿测试》2016,35(4):389-396
油气包裹体广泛应用于油气成藏研究,但油气包裹体能否继承母油荧光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尚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本文在开放体系下用NaCl挥发结晶法对一轻质原油进行合成烃类包裹体实验,通过镜下观察和激光剥蚀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合成的烃包裹体和母油的荧光特征、成分特征及地化特征,研究两者的异同点。结果表明,在NaCl合成烃类包裹体中共发现三种相态的包裹体:纯液相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烃包裹体和气油水三相包裹体;共有绿黄色荧光、蓝色荧光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特征。相对于母油,合成包裹体的饱和烃和芳烃类化合物中的轻质组分含量较低,可以推测在母油被捕获成为包裹体的过程中,不同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性捕获。但合成包裹体的Pr/Ph等地化参数和不同系列化合物相对含量与母油相差不大,能很好地反映母油的沉积环境等地化特征。因此,包裹体成分信息可以应用于油源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国华  吴锡生  谢学锦 《地质通报》2009,28(11):1662-1667
以油气物质垂向运移理论为依据,从影响油气物质垂向运移及其地表油气化探异常的地质构造、地表土壤环境因素出发,分析了各类油气化探综合参数的意义。根据廊固凹陷油气田井场地表油气化探实测数据,计算了各井场油气化探指标的MPV、MAV、Ai、Vi值和烃汞比值、吸附烃总浓度等参数。已知油气井的多参数图解显示,地表油气化探综合参数能有效地识别钻井的含油气性,据此可以判别正钻井的含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6.
稠油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阐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对稠油的成因及其判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稠油成因类型分原生型和次生型,其中,次生型稠油主要由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作用分解、消耗或氧化原油中的烃类组分,使非烃和沥青质含量相对增加,致使原油密度和黏度增大,油质变稠.最后指出了目前稠油成因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对首次开展的珠江三角洲、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性。共性表现为地球化学元素在土壤垂向剖面上的继承性、叠加性和渗透性,差异性则反映不同沉积来源、不同沉积环境的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8.
湖相致密油资源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相致密油或页岩油资源量和可采性评价关键问题:一是在什么地方;二是有多少;三是有多少可采出。本文讨论了解决这3个问题的关键性地质技术和理论。湖相致密油勘探层空间分布识别的关键是高有机丰度源岩层段和含油夹层精细识别。利用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技术可识别出湖相地层中不同w(TOC)区间的源岩层段,利用氢指数(IH)与w(TOC)的相关性,可实现湖相源岩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湖相致密油勘探层油的赋存形式分为两类:一是致密油勘探层中砂岩、粉砂岩和碳酸盐岩夹层中的油,呈游离态;二是富有机质源岩中的油,包括了吸附态和游离态。吸附油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开采,现阶段真正有工业价值的是游离油。根据实际地球化学数据可标定出源岩中游离油量和吸附油量模型,从而可计算出游离油量、吸附油量和总原地油量。致密油流动性控制了其可采性,而源岩成熟度和生烃转化率是控制烃类流动性的关键。利用湖相高丰度源岩(w(TOC)>2%)IH演化可较高精度地标定源岩的成熟度和转化率。以泌阳盆地为例展示了如何从源岩生烃模型和实际岩石热解数据预测页岩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