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曾独步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文因素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愈来愈被显现出来。任何研究机构都应充分重视人为驱动因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人文地理学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要介绍了德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人文领域,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渗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张光正 《西部资源》2011,(4):63-63,64
随着科学技术在地质测绘领域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测图技术凭借着高精度、高速度的优势以极快的速度取代了旧的测绘技术,成为了现今应用最普及测绘手段。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化测图的概念,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及其作业模式,并分析了数字化测图的优势和现状。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吉林省长春市某小区为例,阐明了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从项目起始的数据采集到最终的3D模型建成的全过程,并分析了与传统测量模式相比,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各方面的优势,为日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得以使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征稿简则     
《山地学报》2012,(5):584
《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同时设  相似文献   

6.
元胞模型在地貌演化模拟中的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胞自动机是一个时空离散的动力学模型,是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之一。从80年代后期开始,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地貌是一个非线性动态复杂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或更广意义上的元胞模型)为研究复杂地貌系统的动态演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工具。本文根据近些年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元胞模型在地貌演化模拟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元胞模型方法在地貌演化模拟中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工程测量领域更是如此。古老的工程测量技术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工程测量的需要,所以出现了与时俱进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优势非常的明显,无论是自动化程度还是精确度都要比传统的工程测量技术高出不少,而且展示的图像更为形象,也更好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因为这种优势,使得数字化测绘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之中。本文重点介绍了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以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山地学报》2014,32(6)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同时设有学术动态、新书介绍和书评等不固定栏目,此外还特设了青藏高原等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9.
《山地学报》2009,27(3)
《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同时设有学术动态、新书介绍和书评等不固定栏目,近期还特设了青藏高原等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10.
《山地学报》2015,(3):386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应用技术、研究和实验方法等。同时设有学术动态、新书介绍和书评等不固定栏目,此外还特设了青藏高原等专题栏目。  相似文献   

11.
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国防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国土形状呈三叶螺旋浆形的特征,指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行政管理均应实行中心辐射型结构模式,述了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的措施,将经济区以国防功能区分为核心经济区,纽带经济区,支撑经济区,有序建成这三类经济区,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扩大我国的战略防御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桂、黔典型民族旅游村寨为例,从居民、旅游者视角对比分析旅游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感知的异同,并从旅游满意度出发探讨了“主客”所关注的旅游环境指标差异。研究发现,居民和游客都肯定旅游发展带来的正面自然环境影响,且感知程度较为一致,而两者对社会文化环境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会;“主客”对旅游负面环境影响感知差异较大,尤其在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负面感知上呈现两极分化;居民和游客所关注的旅游地环境指标也同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地理研究》2015,34(6):1173-1187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会理论学家纷纷投身于身体研究,重新解读了身体在认识世界和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性。身体转向作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人文地理学家的关注。许多批判地理学家,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反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地理学家认为,身体研究是改善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可能途径。在“身体转向”的影响下,身体研究逐渐渗入到情感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家从人文社会科学中引入多种理论,如表演理论、精神分析法、非表征理论等对身体研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基于这样的背景,梳理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身体研究的文献,归纳了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理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成果,此工作具有切实的学术意义并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fact that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developing societies generally originated in the West has raised the issue of the relevance of these arts and sciences to the needs and problems of Third World societies. This questioning of relevance has led, in turn, to the call for the indigenisation of knowledge in developing societies. While there has been a great deal of discussion on indigenisation, there has been little practice of indigenise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As a result, there are few examples of what indigenous knowledge constitutes from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mpirical points of view. This paper is directed towards arriving at some conception of what indigenised knowledge is, the various forms that it takes, and its rationale.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into and teaching on population issues in New Zealand's university geography departments is at a crossroads. A significant cohort of New Zealand population geographers who gained their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training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is rapidly diminishing as a result of retirements and late career shifts. In the much more competitive university environment of the 1990s staff are either not being replaced, or their positions and programmes are being reshaped as part of radical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This paper reflects 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in New Zealand, highlighting the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ree of the country's most prominent researchers and teachers in what is fast becoming a dying field of discourse in university geography departments. The paper concludes on an ambivalent note about prospects for geographers in the era of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and the heightened attention that will be accorded to migr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莅临会场的院士、前辈和主管部门领导纷纷表示鼓励、支持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更快更好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次青年论坛主题为题,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学者责无旁贷,追寻地理学家的精神,集中探讨青年学者的责任与行动,展示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学者的思考和风采。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徐霞客游记》为依据,对明末南方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归纳和分析,以揭示徐霞客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经济因子和人文因子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选取 2 5个旅游经济与人文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的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 ,采用系统聚类法对中国旅游经济区域进行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9.
新疆城市经济区划分及影响范围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明确且合理的城市经济区和空间组织是区域内各城市实现功能整合的前提,也是实现城乡统筹、有序协调发展的基础。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来计算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利用Voronoi图对地理空间进行分割,逐层递归,确定不同等级的中心城市,并构建城市断裂点理论与倍增加权Voronoi图相融合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划分城市经济影响范围。结果表明:第一,采用简单Voronoi的递归算法,依据城市的中心性指数,选出不同等级的中心城镇,很好地体现了中心职能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第二,基于城市断裂点理论的倍增加权Voronoi图,不仅考虑了城市的实力,而且考虑了城市之间的空间邻近关系,并且很好地反映城市之间的空间竞争关系。第三,这种技术方法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和行政区划等人文要素的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探讨了新疆各级中心城镇和影响范围,旨在运用新技术和定量化的方法更科学地划分城市经济区,结合现有的城镇现状和发展战略,为未来新疆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Dialogue, metaphors of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s of geograph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avid Demeritt  & Sarah Dyer 《Area》2002,34(3):229-241
Increasingly,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ers alike describe their research practices as involving dialogue of some kind. However, th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the term belies some ver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its meaning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we reflect on thes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dialogical' geography as a way, first, of illustrating the broad range of understanding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now current in the discipline and, second, of identifying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ree long–standing controversies in the discipline: relativism and the truth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he associated dualisms between subject/object, nature/society, and realism/constructionism, and the potential for unity between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y. We argue that, while dialogue is a potentially fruitful way of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sing geography, that the defence of it, like the attacks on it, is often misconcei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