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依据野外实际资料,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杂砾岩的文献,重点研究了罗圈组杂砾岩的砾石、基质成分、粒度频率分布等沉积特征,讨论了杂砾岩及伴生的其他岩石类型的形成机制。认为杂砾岩的形成与冰川作用紧密相关,与泥石流或重力流沉积作用可能无关。冰川直接堆积的产物以块状杂砾岩等为代表,在剖面占极高比例,相当于原生冰碛岩;冰水改造过的产物在剖面所占比例不高,以层状杂砾岩等为代表,相当于次生冰碛岩。  相似文献   

2.
沙户口砾岩层分布于北流县南部石科地区。在云开大山变质杂岩地域为首次发现。其成因异议较多,概括有三种看法:一是沉积成因的“底砾岩”;二是浊积岩;三是构造角砾岩。经反复多次观察和取证,笔者认为可能属冰川沉积——冰碛层。它具有如下特征: 砾岩层层状特征非常明显,产于加里东期片麻岩中,顶界面不太清楚呈过渡关系。  相似文献   

3.
辽宁北部殷屯组不整合于长城系和蓟县系之上。根据岩石特征划分三个岩性段。在上段的灰绿色块状杂砾岩或似层状杂砾岩及纹层状板岩应为冰成岩。根据冰成岩颜色,结构构造、砾石含量及分造可划分为马耳山式块状杂砾岩;殷屯式(Ⅰ)似层状杂砾岩;殷屯式(Ⅱ)纹层状板岩夹砂岩。上述三种类型冰成岩的冰碛特征明显。殷屯组层位大体相当于辽东半岛南部永宁群和吉南白房子组,可与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对比,属长安冰期。  相似文献   

4.
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葛屯组为一套中—细碎屑岩沉积,寒武系大林子组和碱厂组以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为特征。沉积相分析表明,葛屯组为滨岸三角洲相沉积;大林子组为障壁海岸陆源碎屑沉积,碱厂组则是障壁海碳酸盐台地沉积。葛屯组与大林子组之间在沉积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葛屯组水体循环好,为混水沉积,古植物宏观藻类繁盛,大林子组水体循环差,盐度不正常,上部出现干旱蒸发环境,几乎无生物可生存,葛屯组与大林子组沉积物的物源供给区的母岩相同,重矿物分析表明二者均为含水硅酸盐—变质岩;Ca/Mg值葛屯组低而到大林子组变高;葛屯组沉积时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界面经常处于氧化基准面之下,而大林子组则表现为干燥、炎热的环境,沉积界面几乎始终位于氧化基准面之上。碱厂组与大林子组在沉积作用特征上基本相似。这一演化过程说明了地壳由活动至稳定的渐进脉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闻名于世的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位于礼泉县的九宗山上。一山挺拔于黄土台原之上,气势雄伟。山顶及附近出露的砾岩,前人均作为同一层位处理,但无论在地层层位或沉积环境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冰碛或冰筏沉积,与震旦系罗圈组对比,有人认为是滨海砾岩,属寒武、奥陶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临朐县柳山镇地区的早白垩世莱阳群城山后组底部砾岩中发现具压坑、冰川擦痕、压裂张裂隙、压磨蚀平面的石英岩质、石灰岩质砾石和塑性变形形成的灯盏石、马鞍石石灰岩质砾石,经研究认为其成因属冰碛砾石,组成了冰碛砾岩。并探讨分析该冰川事件形成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指出为大陆上升局部形成的高山寒冷气候小冰期,形成了大陆型高原山岳山谷冰川。依据古生物和同位素地质年龄推断该小冰期发生在距今128~130Ma早白垩世热河期早期,建议称为临朐柳山小冰期。推断在我国东部地区其分布具一定区域性,应引起广大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震旦纪地层是本区新发现的地层单位,由含泥砾白云岩,砾岩(冰碛岩?)、含砾白云岩、板岩(夹硅质岩)及白云岩组成,最大出露厚度349.13m。含微古植物8属4种5未定种,宏观藻类1属1未定种,核形石1群2型;获铷—锶法等时线年龄值606Ma。  相似文献   

8.
处在季节性冻土区的冰碛土受冻融循环作用影响显著,极大地影响工程的稳定和安全。为了探究冻融循环作用及初始含水率对冰碛土静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川西甘孜州海螺沟的冰碛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及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冰碛土不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对冰碛土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冰碛土应力-应变曲线为弱应变软化型;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冰碛土弹性模量、抗剪强度均呈现出先快速衰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初始含水率越大其力学指标衰减程度越大,黏聚力呈负指数型函数降低,而内摩擦角无明显变化;采用指数型函数对抗剪强度、弹性模量试验值进行多元非线性拟合,建立冰碛土力学参数与围压、含水率及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表达式,拟合效果理想,可用于推算经历冻融循环后土体力学参数值;冻融循环作用会使冰碛土力学性质显著劣化,且劣化程度与含水率呈正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寒山区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楚龙首山地块的归属问题,对龙首山地块地壳结构和地层特征进行研究,发现龙首山地块具有由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组成的双层地壳结构。该地块结晶基底由龙首山群组成,龙首山群岩性主要为一套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岩、花岗质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普遍经历了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龙首山地块缺失长城系、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下部沉积盖层由蓟县系墩子沟群和震旦系顶部的烧火筒沟组构成。墩子沟群经历了埋藏变质作用,粉砂岩具千枚状构造,砂岩有一定程度的重结晶,地层层理保存完整。烧火筒沟组上部为含砾千枚岩、粉砂质千枚岩,下部为冰碛砾岩,冰碛砾岩总与寒武系含磷层相伴出现。地壳整体结构与华北克拉通基本特征相同,而扬子克拉通具有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盖层3层地壳结构,与华北克拉通和龙首山地块迥异。因此,龙首山地块应归属于华北克拉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昭陵砾岩的成因提出质疑。作者认为昭陵砾岩应分为两部分,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柳树沟中的砾岩为水下泥石流堆积扇,九宗山的砾岩系山麓冲积扇。二者在成分、结构、构造与剖面组合上均不相同,其物源区也有差别。同时,它们的时代也不一样,这对渭河谷地两侧地质发展历史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至1988年开展辽南上先寒武系地质研究以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现总结如下。1 在复州区发现金县群,及其岩石地层单位组、段的划分辽宁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和专题研究工作所确立的辽南上先寒武系层序是正确的。恢复使用张焕翘(1977)的葛屯组、大林子组,对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长岭子组、甘井子组、十三里台组、兴民村组,葛屯组、大林子组进行了分段,从而提高了辽南上先寒武系研究程度,同时也利于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12.
1 大连超群的概念大连超群包括辽东半岛南部上先寒武系的五行山群、金县群,含由类水母化石、蠕虫化石、宏观藻类化石所组成的五行山生物群、金县生物群、满家滩生物群,同位素年龄值为800—600Ma,以内源沉积岩为主的浅海相沉积物,总厚度3543m。大连超群整合于细河群桥头组之上,与下寒武统大林子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3.
三好砾岩出露于北京周口店地区太平山北坡,不整合覆盖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之上,以分选好、磨圆好、胶结好为特征。研究表明:三好砾岩是一套二次改造的滨岸砾岩,代表了晚石炭世海侵过程中的底砾岩。来自于砾岩和其夹层中砂岩层的碎屑岩浆锆石年龄均集中在330~300 Ma之间,峰值年龄为约310 Ma,结合区域地层展布情况与华北北缘的构造热事件记录认为,它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沉积,具备准同生沉积特征。借助上述U Pb年代学数据,结合碎屑组分特征、古流向分析及同期华北北缘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表明,三好砾岩的物源区为内蒙古隆起。以三好砾岩为代表的上石炭统底砾岩反映了内蒙古隆起迅速隆升、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这套砾岩亦可以作为当时盆山边界的标识物。三好砾岩中高含量的晚石炭世岩浆锆石暗示了内蒙古隆起初始隆升的时限应在330~300 Ma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一、勘查区地质特征 大和镇勘查区地层由自垩系、石炭一二迭系、海西期花岗岩等组成。石炭二叠系:本套地层主要由中酸性、辉绿岩、玄武岩及变质砂岩、砾岩等组成,地层厚度不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海浪组:由杂色砾岩、绿灰色、紫红色杂色泥岩间夹灰色粉、细砂岩,砾岩的成分以火成岩为主,区内控制本组地层厚度为259.7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5.
罗圈组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内,其层位介于寒武系与晚前寒武系之间。罗圈组的冰碛成因,首先是杨志坚在一九五八年提出的,其后刘长安,林蔚兴将其命名为罗圈组。这套冰碛地层在华北其它地区多缺失,因此罗圈组成因和时代的研究对华南、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着重要意义。一、罗圈组冰碛岩剖面  相似文献   

16.
香花岭底砾岩型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香花岭锡矿是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介绍了近年来新发现的蚀变底砾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认为矿体明显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控制,强蚀变的底砾岩层、侵入岩和断裂是锡矿富集的有利条件,并认为寒武系与泥盆系跳马涧组不整合面底砾岩层是一个新的寻找锡矿的目标层位。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院区调队三分队在进行徐家店幅1/5万区调时,首次发现了上震旦统的底砾岩组合。该底砾岩组合不整合于下伏的“耀岭河群”变质火山岩地层之上。。 底砾岩组合出露于陕西省商南县水沟乡—耀岭河乡地区及青山乡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地台北缘北部与中秦岭造山带的毗邻地区。  相似文献   

18.
广西北部分布着下震旦统两套厚度大的杂砾岩系,即长安组与南沱组,均由含砾泥质岩、含砾砂岩及其夹一些砂。泥岩组成。过去认为与冰川作用有关,称之为“冰碛层”等等。近年来,人们对其成因有所争议。笔者借实习之机,在该区对南沱组杂砾岩系进行野外与室内研究,根据其岩性特征、砾石成分,砾石形态和表面特征,以及其夹层沉积特征和粒度分析结果,认为这套杂岩系不仅具有冰川作用的痕迹,而且还有正常海洋沉积性质,它是由大陆冰川携带碎屑入海消融后迅速堆积,受重力等因素形成的泥石流沉积物,属冰融泥石流沉积。  相似文献   

19.
成生于冰碛扇内,经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成矿作用,以砂金形态分布而富集成矿的金矿称为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它具有沿造山带一定标高范围成群、成带分布,沉积物为近源且半胶结,砂金呈面状分布,并以粒金、块金为主,具胶状、浑圆状、包块状构造形态,分布极不均匀等特征。冰碛扇型砂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河成砂金矿床有本质的区别。它的成矿作用模式是:造山带下地壳富含的活化金通过新构造运动活化的断裂运移地表,经地下流体和地表流体的迁移聚集到冰碛扇这一封闭稳定的生物、物理、化学障环境中,主要经高效聚金微生物有机胶体成矿作用沉淀、再生加大形成砂金,逐步富集成矿床。而红色磨拉石建造中风化离解的Fe,Mn物质对沉淀环境pH值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冰碛扇型砂金矿床在我国西部造山带内广泛分布,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是砂金矿床中一重要类型,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砾岩图像包含着很多有用的地质信息,对石油的勘探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砾岩图像非常复杂,砾石的颜色、纹理都多种多样,因此从砾岩图像中准确地分割出砾石图像一直是图像处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将基于降雨模型的图像分割方法应用于砾岩图像分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