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克杞 《中国岩溶》1988,7(2):160-161
<正>小董河大桥桥址位于广西南部的南防铁路线上。小董河属桂南丘陵平原区水系之一,发源于十万大山的南麓,由北向南流,流程短,汇入茅岭江注入南海。 本文所述之河段为桥址上下游约1公里,为桥址所揭露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类的宽谷河段范围。距茅岭江入海口钦州湾约60公里(直线距离)。   相似文献   

2.
利用联合剖面法寻找岩溶裂隙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振宇 《地下水》1994,16(3):133-135
依据一座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进行的模型试验梁接缝静力与疲劳试验研究表明:A类PPC构件在静载作用下接缝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折减约0.5-0.6;疲劳可能使接缝处理混凝土开裂,但裂缝宽度不大,约0.1mm。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桂林岩溶区环城水系信义路桥桥台的地基处理为例,针对钻孔灌注桩在该基础工程的方案选择、施工、检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对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香溪河岩溶流域几种岩溶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香溪河流域位于湖北鄂西地区,属于中国南北岩溶过渡带。通过在香溪河岩溶流域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不仅查明了调查区内基础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且针对调查区地质结构的独特性,确定了香溪河流域岩溶水系统划分和岩溶水系统模式分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岩溶水系统结构模式:震旦-寒武双层分散排泄型、震旦单层分散排泄型、寒武-奥陶单层集中排泄型、二叠-三叠单层集中排泄型,并阐述了其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水的基本循环模式。研究结果对探索鄂西岩溶山区水资源量准确评价和解决当地岩溶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 工程概况肇庆大桥是该市区内西江上的第二座公路大桥。大桥基础共75个桥墩,其中水中墩5个,每墩4个钻孔桩,桩径为30m和30m27m两种。其余桥墩每墩2个钻孔桩,桩径分别为25、18和15m。桥位区域地质情况:主要由冲击层、残积层和基岩组成。其岩为发育的石灰岩岩溶,且共存透水...  相似文献   

6.
跨孔电磁波透视法在荷叶塘高架桥岩溶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荷叶塘高架桥桥位区岩溶强烈发育。为查明各桥墩位置深部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勘察中采用了跨孔电磁波透视法。结合钻探和跨孔电磁波测试结果对该桥桥墩位置深部岩溶发育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对跨孔电磁波测试的验证和效果进行了讨论。钻孔验证表明跨孔电磁波透视法探测精度较高。综合分析表明,可应用跨孔电磁波透视法成果作为确定桩基础持力层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岩分布区岩溶发育易引发地面塌陷,是地质灾害及路、桥、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主要隐患.高密度电法是近些年引入的物探方法,广泛应用于灾害地质调查及工程勘察中.在灰岩分布区应用高密度电法勘察第四系土洞、灰岩岩溶、断裂发育等,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柏线北盘江大桥工程地质勘察,分析了峡谷岸坡岩溶发育的各类形态特征,系统总结了岸坡岩溶发育规律,为该桥的成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
四川锦屏落水洞岩溶地下水示踪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钼酸铵示踪试验。结果显示,落水洞沟水在落水洞附近进入地下含水层后,沿T2z / T1 岩层接触边界或断层( F6- F9)分成两股,一股向东排向磨房沟东大理岩地下水排泄带,另一股向南转西南、西北分别排向景峰桥- 牛圈坪沟段西雅砻江河床。磨房沟泉流域地下水向西袭夺造成该流域西部地表、地下分水岭不一致。而西雅砻江示踪段构造裂隙发育,地下水主要沿具有双重含水介质(稀疏裂隙和少量岩溶管道)的大理岩流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流动缓慢。其中的局部大型溶蚀裂隙或串珠状溶洞成为主要地下水储水空间,其疏干性突水对工程施工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韦跃龙  陈伟海 《地球学报》2012,33(1):98-110
本文按发育岩性(可溶岩和非可溶岩), 发育规模(如桥高、拱高、跨度等), 桥下河谷的发育特征(常年性、季节性河流和干谷), 及发育成因(地表和地下), 提出天生桥的4大分类方案, 简要介绍和概括了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典型岩溶天生桥的类型、分布格局、发育规模及景观组合和对比特征。然后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为例, 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它的形成与演化, 系统分析和评价了它的资源系统, 通过与黔江区、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及国内其它相似景区的对比, 概括其资源特色为“一河两桥三窗”, 并结合其市场条件, 将旅游开发主题定格为“桥下游暗河, 桥上走天桥, 上游漂激流”, 提出“一心二带一区三环”的功能布局, 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开发思路, 划分出主导、重要和配套3个层次的旅游产品项目, 构建连通桥上桥下的三大游览环线, 设计出“河-人-桥”三位一体的灯光效果。最后, 通过对中国典型岩溶天生桥旅游开发方式的概括、对比和分析, 提出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 并概括出3大分层方式: (1)“桥下观光, 桥上保护”式; (2)“桥下桥上观光”式; (3)“桥下保护, 桥上观光”式。  相似文献   

11.
张洪煦 《中国岩溶》1984,3(2):156-163
<正> 本文系据湘省近二十年来在碳酸盐岩岩溶区兴建公路桥梁,进行勘察、设计、施工所获实际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归纳了岩溶桥基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特征,借以指导桥位选择和评价,及岩溶的处理和营运安全。湘省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约占全省面积的28%。碳酸盐岩经受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产生各种溶蚀裂隙、溶沟溶槽、溶洞等岩溶现象。由于受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在建桥的不同河谷地段,岩溶发育特征各异,空间分布规律复杂。   相似文献   

12.
发育深度、充填物、展布方向等岩溶发育特征是在高山峡谷地区进行桥址区地球物理勘察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受风化物、岩层、地下水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很难得到满意的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某悬索桥建于岩溶发育的高山峡谷地区,为了提高勘察效率,采用浅层地震、音频大地电磁、对称四极测深3种地球物理勘察方法,勘察精度依次提高,勘察内容相互印...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黄衢高速公路K20 500~K21 000段地质及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外徐塘大桥桥位区的岩溶发育情况及其分布特征,并对本区岩溶发育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岩溶主要发育在河道内,发育程度一般,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4.
岩溶区客运专线桥梁桩基地质勘察方法与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岩分布区岩溶发育易引发地面下沉、开裂,是地质灾害及路、桥、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主要隐患,铁路客运专线桥梁工程一般选用桩基础的形式通过;岩溶作为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其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较小范围的特定区内,其出现有着随机性,桥梁墩台勘察若依靠逐桩钻探不仅投入较大,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结合岩溶区客运专线勘察设计的经验,阐述了通过利用定测阶段钻孔和采用跨孔弹性波CT优化布置钻孔数量及位置的综合勘探方法,可以用最少的工作量则能全面、准确地揭示桥梁墩台地质情况,满足桥梁专业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15.
烟台市栖霞中桥地区岩溶十分发育,近年来先后多次发生岩溶塌陷,对周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威胁。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需要根据塌陷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施工场地条件,选取最佳治理措施。本文以烟台市栖霞中桥岩溶塌陷治理为例,分析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对常用的灌浆法、清除填堵法、深基础法及跨越法四种治理方法进行比选,针对研究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实际提出具体治理措施。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2016-2017年与2019年各发生岩溶塌陷12次(其中2处为重复塌陷)和3次,岩溶塌陷坑在平面上多呈似圆形、椭圆形,在剖面上呈现坛状分布。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为研究区内存在的可溶岩分布、岩溶洞隙存在、一定厚度的松散盖层及易于改变的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共同作用。针对研究区各个岩溶塌陷坑不同灾害特征,选取深基础法和跨越法分别进行工程治理。治理工程完成后仍需进行定期巡查并监测治理场地沉降情况。同时应对岩溶塌陷的发生进行监测预警,对地表建筑物进行位移和变形量监测,开展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合理优化地下水开采强度及时间,一旦达到预警水位立即执行应急措施。研究结果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某中桥疑似岩溶区的工程地质勘查,综合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物探、钻探以及以前进行的勘察成果资料、施工挖桩过程中所反映的情况,排除了岩溶的可能性,并对该桥位区的施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湖南省益阳市岳家桥地质灾害现状,以区内典型岩溶发育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剖面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等地球物理方法,研究了地层电性响应特点,利用钻孔数据和综合电法勘探数据建立了三维地层结构模型,揭示了典型区域近地表电性结构形态,构建了区内三维地层构造格架,圈定了岩溶发育范围,并评价了地质灾害程度。研究表明: 因地制宜地利用综合电法勘探,有助于在我国南方含水较多的岩溶发育区快速、有效地进行灾害范围的圈定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千米桥古潜山岩溶地貌演化及古岩溶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印模法和残厚法以及地震相位追踪对比等古地貌分析法研究揭示,千米桥古潜山岩溶地貌的演化形成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暴露发育期、印支—燕山暴露改造期、喜马拉雅埋藏定形期等演化阶段。古岩溶洞穴的发育和分布不仅受地貌形态及潜水面的控制,而且与岩性组合、古水文环境及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加里东—海西暴露期地壳的持续抬升和区域潜水面的不断下移,造成古岩溶洞穴的多旋回层状分布,孔洞多被砂泥质充填,有效孔洞保存较少;印支—燕山暴露期发育的古岩溶洞穴受断裂体系影响,分布具有一定随机性,并且多被埋藏期化学半充填,成为目前古潜山油气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利用钻井和测井信息及洞穴充填物,可在生产现场识别古岩溶洞穴的存在及分布,为古潜山油气储层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印模法和残厚法以及地震相位追踪对比等古地貌分析法研究揭示.千米桥古潜山岩溶地貌的演化形成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暴露发育期、印支-燕山暴露改造期、喜马拉雅埋藏定形期等演化阶段。古岩溶洞穴的发育和分布不仅受地貌形态及潜水面的控制,而且与岩性组合、古水文环境及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加里东-海西暴露期地壳的持续抬升和区域潜水面的不断下移,造成古岩溶洞穴的多旋回层状分布.孔洞多被砂泥质充填,有效孔洞保存较少;印支-燕山暴露期发育的古岩溶洞穴受断裂体系影响,分布具有一定随机性,并且多被埋藏期化学半充填,成为目前古潜山油气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利用钻井和测井信息及洞穴充填物,可在生产现场识别古岩溶洞穴的存在及分布,为古潜山油气储层的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岩溶与岩溶地区钻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岩溶及其分布,岩溶地区的矿产资源、水资源、环境与地质灾害;同时论述了岩溶地区进行钻探施工技术特征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