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水位短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前水位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一定范围并沿活动断裂带展布,且不均匀;大部分地震的水位短期异常较临震异常多;震前水位短期异常向临震异常过度时,分布区向震源区收缩,但在震中距100km左右以内这种现象不明显;震级与短临异常展布范围、短期异常幅度有一定关系,而与临震时期异常大小的关系不明显;地震发震时间与异常的超前、持续以及等待时间有关;地震发生地点与异常分布特征有关,震中往往不在短临异常集中区的几何中心,而是在异常范围内的某一侧或异常迁移方向附近。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1991年1月5日缅甸7.6级大震前,云南省西部水化网观测到的水化异常,这些异常不仅有水氡,还有水汞、CO2、Ca(++)、Mg(++)和Cl-等,异常的时间不仅有中长期,还有短临异常。文中根据观测事实指出,一次强烈地震发生之前,水化学的异常范围不仅仅在距震中200公里的范围之内,甚至在距震中500公里的范围内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3.
为了压低干扰和有效地提取信息,本文采用Kalman滤波方法,处理了京津张唐地区17口深水井1970~1981年间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前,天津地区6口水井水位有2-3年的异常下降,下降的开始时间以3-4公里/月的速度传播。天津的6口井位于大震破裂面的西南端。大震后至今,水位无明显的异常变化,与6级以上的强余震无明显关系。北京地区的11口水井水位与大震似无明显关系。本文所采用的Kalman滤波中,每一步都采用了自回归方法和递归滤波方法计算了一步转移矩阵的元素和控制项,因而转移矩阵和控制项是随时间变化的,更适于地震前兆资料的适时处理。  相似文献   

4.
1982年6月16日甘孜发生6级地震,震前地下水异常比较突出,为本次地震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判据。一、井泉基本情况距甘孜6级地震震中100千米以内,水温测点1个;101~300千米内,水温测点6个,水位  相似文献   

5.
陈沅俊  刘永铭 《地震》1992,(1):75-77
1989年4月16日5时,四川省巴塘发生M_s6.7级地震。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甘孜地震台,在震前观测到了较明显的地温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6.
韩月鹏  吴秀莲 《地震》1989,(2):32-36
1987年4月10日,新疆和田发生了M_5=5.1地震,和田地震台距震中170公里。5.1级地震前,根据和田台单台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异常,参考试验性预报指标,提出了较好的短期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金县水准异常是可靠的,但是否可联系预测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有争议。争议的焦点之一是金县距两个震中的距离较远。本文用"震兆共迁法"讨论了可用于海城和唐山地震的预测的相关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震群与大地震关系的研究(华北地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6-1976二十年来,华北地区(106E 以东,33N 以北,42N 以南,黄海以西)共发生震群37次,其中1966年邢台地震后到1976年唐山地震前,震群次数比1956-1966增加三倍多,近十年来华北四次七级以上地震就是在震群活动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上出现的.从空间分布上来看,1967-1972年震群分布范围相对缩小,仅靠近大震震中;1974年后,震群活动区域明显扩大,唐山地震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震群活动沿唐山地震震中的 NE-SW 和 NW-SE 方向上分别延伸达一千多公里.这种地震活动随时间由未来大震震中逐步向外扩散的现象,在几次历史大地震前也类似出现过,据此粗略估计平均扩散速度约为100公里/年.除上述特点外,还观测到大震发生前一、二年至数月,在距未来震中不太远处(百公里)常发生前兆震群.分析了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在震源机制、震源动力学参数、b 值以及 P 和 S 波振幅比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与一般震群相比,前兆震群具有较高的应力降.最后,简要地分析了易于发生前兆震群可能的物理和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罗国富  屠弘为  丁风和 《地震》2019,39(2):63-76
本文基于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 以地震应变为变量, 计算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7级以上大震前的地震应变, 提取出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应变场的时空异常。 结果表明大震前时间因子在平稳背景上会出现突跳上升或突跳下降异常变化。 一般情况下, 前4个应变场中至少有3个出现异常变化, 异常分布具有多分量特点, 出现的最早时间大约在震前3年, 少数出现在震前1~6个月。 对比应变场时间因子异常与研究区域每个网格单元(0.5°×0.5°)内的地震能量时间因子异常形态的相似性、 时间的一致性, 找出地震应变场空间异常位置。 结果表明, 多数大震前的空间异常分布在主震震中周围; 少数大震的空间异常远离主震震中。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震前与主震不同距离的单元网格内发生中短期或者临震的震群、 显著地震等地震活动性异常。  相似文献   

10.
1986年8月7日凌晨,在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境内的日乃,发生了5.6级地震。现将该次地震期间,地下水动态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总结如下:一、地下水动态反应距理塘5.6级地震震中100公里范围内,有已通过国家验收的川—51理塘毛垭温泉监测点。距震中100~250公里,则有很多的井泉监测点,它们是:川—54道孚龙普沟温泉,川—  相似文献   

11.
唐山7.8级强震前震中周围形变电阻率的下降异常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强震前,北京、天津、唐山地区已布设14个形变电阻率观测台站,其中9个台,震前2-3年内记录到形变电阻率长趋势下降异常,这9个台围绕震中形成一个半长轴可达150公里的异常区.位于震中区的两个台还记录到临震前2-3个月内的加速下降异常.根据现场条件下地表浅部岩(土)层受压时,视电阻率下降的实验结果,认为在震中周围较大的区域内,震前浅部岩(土)层被压密,其压缩线应变的数量级约为3×10-5.这一认识得到唐山震前地面基线实测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前近震中区地电阻率的震前突变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安忠 《地震学报》1982,4(2):169-173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在距震中250公里范围內已经建立了16个地电台站。震前10天内有几个台站地电阻率在较平静的趋势背景值上出现大幅度突变异常,尽管这些台站占少数,但却集中分布在发震的沧东断裂附近。 根据唐山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以及发震构造和地下水位变化的实际资料说明,地电阻率突变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唐山地震断层面是一致的,与震前地下水位变化异常带也是吻合的,地下水震前变化在时间上与地电阻率突变的出现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3.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土层水平最大剪应变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层应变仪观测网的观测结果表明:土层水平最大剪应变在唐山地震前有异常,异常后便发生了主震;异常时间等值线从震中向外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为每天0.1—6.6公里,从震中区向外围加快,以沿着通过唐山主震震中区的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带的传播速度为最快;最高等值线圈闭震中或在震中附近  相似文献   

14.
1975年海城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前后在震中以西不远的一条长约250公里的北西—南东向剖面上进行了五次重力测量,震前三次,震后两次.剖面上相邻两个测点的重力差的测量均方误差小于40微伽.自1972年6月至1973年5月的一年期间的三次观测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重力值显著下降,最大达352微伽.地震以后,1975年3月的第四次重力测量发现,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回升到第一次测量时的水平.1975年7月的第五次测量则表明剖面东南段的重力值继续上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后也观测到重力的变化,不过地震前重力是增加而不是减少.震前和震后,在震中以北不远的一条长约270公里的东西向剖面上各进行过两次重力测量.结果表明,主震后整个剖面,特别是靠近唐山的那些测点的重力也有逐渐恢复到震前第一次测量时的数值的趋势.由这些结果可以看到,重力的变化与地震的发生似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重复大地水准测量资料估计的地面高程变化所能引起的重力变化远比所观测到的变化为小.因此,我们推测某些大地震可能与地壳和上地幔内的质量迁移有关,认为所观测到的重力变化大部份是质量迁移引起的.我们对质量迁移的重力效应作了理论分析,但是,对迁移的物理过程我们还很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计算了1980年1月——1987年4月唐山老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标度值。通过数据处理,分折讨论了在此期间所发生的4次强余震前,地震活动标度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6.
1982年卢龙地震前后的小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蔚文 《地震学报》1990,12(1):1-11
1982年10月19日,在唐山余震区的东北端卢龙,发生了一次ML=6.2(按北京电信传输台网的目录)的地震(3957'N,11904'E).为了监视卢龙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本文考察了唐山-卢龙地区自1980年1月至1984年6月的情况.利用P波初动半周期,测定了160次ML=2.7——4.3的地震的震源参数.在所研究的震级范围内,初动半周期和震源半径不随ML而增大,应力降则随ML而增大.应力降的数值在0.1——50MPa的范围内变化,且主要集中在1MPa和5MPa之间.因此本文认为,对此地区,5MPa以上为高应力降,1MPa.以下为低应力降.该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表明,高应力降事件与随后发生的ML5的地震有明显的关系.在卢龙地震前一年多里,整个地区内的高应力降事件减少,低应力降事件增多;但在卢龙地震的震中附近发生了两次高应力降事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单键群分析方法,对1976年唐山和1989年大同地震前多学科前兆异常的时空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对2次地震前兆的单键群构架的信源熵、平均键长和累积滑动频次进行了时空扫描。结果表明,地震前单键群要异常非常明显,并且可以分为5个阶段。1975年6月-1976年6月(第4阶段)异常幅度变化最大。震前1个月(第5阶段)信源熵值进一步下降,平均键长变化维持在第4阶段的水平,累积滑动频次增加。异常的变化阶段可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判据。最小信源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外围逐渐向未来地震区迁移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追踪和确定地震危险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唐山地震前后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1976年唐山地震的磁效应,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利用北京测区六年(1975——1981)的磁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局部差异,正常(无强震)时期地磁统计量的变化特性,以及长期变化局部差异对地磁统计量的影响.正常时期与地震前后地磁统计量的对比分析表明,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统计量的影响是显著的.通过不同区域测点、测线的各种组合,计算了地震前后统计量的空间分布,以确定测区信息最强的区域.唐山地震在北京地区所产生的磁效应的统计性质如下:1.异常信息不是短期的波动,而是呈趋势性变化,其持续时间至少一年;2.离震中较近的 S 区异常显著,其主要根据是,地磁统计量 Smj,bsn和Fk2在 S 区变化显著.特别是统计信息的局部差异与长期变化明显不同,前者呈东西分布,后者主要呈北南走向;3.趋势性异常变化的平均空间差异随时间的变化在测区总体并不显著,但在 S 区这种差异的时间变化,在震前1976年3——6月却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Before and after the Haicheng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3 which occurred on February 4, 1975, five repeated gravimeter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three before and two after the earthquake, along a northwest-southeast profile of about 250 km in length not far on the west of the epicenter. The mean-square error of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gra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points on the profile is less than 40 μGal. From June, 1972 to May, 1973, within a period of about one year, the results of three surveys indicated a clear decrease of the gravity values at points on the southeastern portion of the profile, amounting to about 352 μGal.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fourth survey, which was carried out in March, 1975, revealed that the gravity values had recovered to the levels of the first survey and continued to increase as was shown by a fifth survey carried out in July of the same year.Variations of gravity were also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7.8 which occurred on July 28, 1976, but in this case, gravity was increasing instead of decreasing before the earthquake. Along an east-west profile of about 270 km in length and not far on the north of the epicenter, two gravity surveys were made before and two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main shock, the gravity values of the whole profile, especially at those points closer to Tangshan, tended to return gradually to their values of the first survey before the earthquake.From these results, there seems to be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gravity variations and the occurrences of earthquakes. Based on results of repeated levelling work done in these regions, the estimated amount of gravity change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elevation of the ground surface is far too small to account for the observed value. Therefore we speculate that some large earthquak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some sort of mass transfer under ground, within the crust or in the upper mantle. This transfer would cause a large part of the gravity variation observed. We have mad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is effect and attempted to obtain some estimate of the magnitude of this mass transfer, even though we are not yet clear about the physics of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