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郜建军 《地质科学》2007,42(4):786-78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孙肇才先生所著的《前陆类含油气盆地共性及案例分析》,即将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章,约280千字,插图160余幅,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第1章和第2章组成,以提出的前陆盆地三种类型为内涵,围绕“陆内前陆”的提出,系统阐述了前陆和前陆盆地的概念、历史沿革、类型划分以及陆内前陆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2.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6,41(3):510-510,522
成都理工大学罗志立、李景明、刘树根等著的“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分析”一书,2005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59千字,643页。本书收录罗志立先生及其学生各时期的代表性论著48篇,以“板块构造理论结合中国地质构造实际,在基础地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特征和油气资源远景上有所建树”为主线。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百余年的油气资源普查勘探表明,沉积盆地分析是含油气盆地地质研究的核心。法国地质学家A. Perrodon(1980)在“石油地球动力学”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Pas de bassin, Pas de Petrole)。在此以前,一位美国地质学家L.G. Wecks(1975)也认为:“盆地的分类是估计未发现油气资源量的基础”。一个地质历史发展较长的现今的沉积盆地,多数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原型沉积盆地叠合而成(如我国的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要剖析一个较复杂的叠合沉积盆地,应从其不同的原型沉积盆地分析入手。我国著名石油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家朱夏在“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1986)一书中指出。“一  相似文献   

4.
<正> 本书为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由孙肇才、王庭斌、杨起、李宝芳主编,地质出版社1999年出版。书中内容分为石油及天然气、煤两大部分,计57.5万字。第一部分汇编了石油与天然气四个专题的部分论文,以中国的塔里木、鄂尔多斯盆地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古生界的油气发现为主题,集中反映了中国和欧亚大陆在古老克拉通盆地中的油气勘探经验和进展。第二部分汇编了煤沉积学、煤岩学、煤化作用,以及煤和碳质泥岩成油研究专题方面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5.
郜建军 《地质科学》2007,42(4):825-8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肇才,1932年10月生于山东济南,1952年考入原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系,已献身中国的石油地质事业55个春秋了。  相似文献   

6.
<正> 根据多年区域地质与石油地质资料的积累和升华,认识到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八种风格。在此基础上,孙肇才提出了该盆地五个新的含油气领域。(1)伴随侏罗系自东向西的加深,除了应继续注意河道两侧高地近旁与“两厢”有关的地层圈闭型油藏外,还应注意由J_(1-2y)煤系地层作为烃源岩在J_(1-2)中上部,甚至包括J_(2c)(直罗组)砂体内的聚集,更要注意“天环向斜”(前陆深凹陷)内部特别接近活动翼一侧仍有平缓背斜发育地区的油气,包括深盆气聚集。(2)在表层褶皱以下的或T_9以下的早古生代原地系统是一个平缓的“大背斜”,考虑到古生代的“原生油藏”,考虑  相似文献   

7.
朱德丰  吴根耀 《地质科学》2007,42(1):133-133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构造分委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庆石油学院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发起与组织的“全国盆地构造与能源资源会议”,2006年9月18日至20日在大庆油田召开。会议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石油学院承办,来自科研、高校和生产单位的21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我国幅员辽阔,盆地类型多,分布广,后期改造强烈,资源勘探开发难度大。  相似文献   

8.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8,43(1):11-11
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刘光祥、黄泽光、高长林、饶丹、范小林、潘文蕾、翟常博、吕俊祥、曹清古、贾存善、张欣国和吉让寿所著的“中国东部中央造山带两侧盆地与油气”一书,2007年7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63千字,219页。该书从  相似文献   

9.
Foreword     
李德生先生是最卓越的地质学家的典型代表。他为中国和国际发现和开发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在他77年石油地质生涯中,他有勇气挑战当时的地质固念,成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理论的主要建立者、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开拓者、含油气盆地多能源勘探和立体勘探的先驱。他创建了中国陆相特大油田的地层对比,创造了大庆油田横切割早期注水的开发,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开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他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领导一个又一个的石油会战,进行油气资源开发。李德生先生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奠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世纪功臣。李先生的职业生涯将令许多追随他的地质学家敬仰。作为地质人,我们都梦想有一天可能会进行野外探险,我们梦想有一天能找到一个重要的油气田。李先生所拥有的大量野外经验和发现,是少有的地质学家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展现了地质事业的巨大活力。正如他的老师朱森教授所强调的:“一个好的地质学家必须是一个永远的学生。”李教授做到了,并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李德生先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45至1977年,先后在甘肃玉门、台湾、陕西延长、东北大庆、四川、山东胜利、华北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工作;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德生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是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贡献突出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曾获得诸多国内外重大荣誉奖项。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和荣誉会员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李先生著作等身、嘉惠学界,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并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代表作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李德生文集》(上下卷)和《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等。 李德生院士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有长期记笔记的习惯,数百本厚厚的笔记本字迹工整,经数十年岁月积淀,一笔一划凝聚起石油地质学知识的海洋,一点一滴凝结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与深层海相石油地质学的坚实基础、清晰脉络与实践成果。长期的勘探开发实践积累了丰硕经验,进而凝练为理论再应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发现,理论与实践如此相互催生,促成了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群的系列重大发现,使中国摘掉了“无油、贫油的帽子”。我们向“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的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致敬! 李德生院士求真务实、荣辱不惊。他的一生几起几落、跌宕起伏,始终淡泊名利,追求自己认准的真理,以“唯奉献祖国,献身石油之崇高境界乃大”为座右铭,一以贯之。我们向这种“爱国奉献、丹心如炽”的科学家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笃学致远、见微知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基于对全国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编图与长期实践,系统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的创新认识,划分出东部拉张型、西部挤压型与中部过渡型3种类型,以清晰的图表形式体现出中国沉积盆地的叠合属性与多旋回发展历程,强调指出新生代以来沉积盆地具有强烈改造特征。这些认识在40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中不断被证实,愈发“闪光”,构筑起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高楼大厦”。近20年来,他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基于油气勘探开发实际,聚焦能源前沿科学,致力于石油地质学理论创新,呼吁与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向这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度、境界与胸怀致敬! 李德生院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李先生不但治学工作态度严谨,而且有很高的绘画艺术造诣。他在抗日战争流亡学习生活和艰苦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之余,用山水素描、木刻版画记录下壮美山河。他的素描画集《从大自然来,到大自然去》收集了他从1941年到1952年间的130多幅素描、版画。在普通人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留下了一幅幅山水景观。李先生喜欢随走随摄影,以此记录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向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求真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与夫人朱琪昌教授琴瑟相合,携手一路走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茫茫戈壁、浩瀚雪原,川中丘陵、祁连峰峦,国内讲堂、国际峰会,都有他们携手共进、同心协力的浪漫身影。他们养育儿女,培养学生,精心尽力。如今李先生桃李天下,他们延续老师的严谨学风,继往开来,担当起石油报国的重任,他们和他们当中的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皆让李先生感到欣慰,是他们见证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日益蓬勃发展。我们向李院士这位学界楷模致敬! 李德生院士严谨治学、以勤奋和天赋绘就了他精彩传奇人生。值此庆贺李德生院士百岁寿辰(2022年10月17日)之际,《地学前缘》感谢贾承造院士、赵文智院士、何登发教授、卢双舫教授及各位作者出版这本《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庆祝李德生院士百岁华诞专辑》,以此探讨能源前沿科学新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专辑涵盖我国能源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态势,共收录39篇中文文章及其4篇英文(双语)文章,包括李德生先生的亲笔文章。专辑涉及石油地质学创新与能源多元化发展、盆地构造理论与油气分布规律、前陆盆地构造理论与勘探实践、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理论、原型盆地复原理论与方法、构造控油理论与勘探开发新领域应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新技术新方法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等8个领域,囊括了理论、实践、前沿与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我相信,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领域探索,将为中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创新做出新贡献。 为此,作为《地学前缘》主编,我欣然为之序,以表对李德生院士、对广大能源地质学家的敬意与谢忱!  相似文献   

10.
中阿拉伯盆地是中东油气区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盆地。本文以该盆地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该盆地油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中阿拉伯盆地内发育3个主要含油气系统:下志留统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复合含油气系统和白垩系复合含油气系统。中阿拉伯盆地油气的层系分布表现为"下气上油",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储集层富集了盆地内78.9%的天然气可采储量和83.7%的凝析油可采储量,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则富集了盆地内81.9%的石油可采储量。区域上,中阿拉伯盆地的石油储量主要聚集于西海湾坳陷、迪布蒂巴赫(Dibdibah)坳陷、盖瓦尔(Ghawar)凸起和安纳拉(An N`ala)凸起,天然气和凝析油则在卡塔尔凸起更为富集。中阿拉伯盆地的油气分布主要受3个因素控制:优质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的层系分布,主力烃源岩展布和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分布,基底断裂和盐运动构成的圈闭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  相似文献   

11.
本刊 2 0 0 2年 ( 3 7卷 )出版增刊一期 (批准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科财便字( 2 0 0 2 ) 56号 ) ,为塔里木石油地质专辑。增刊由科学出版社 2 0 0 2年 1 1月出版 ,中国科学院印刷厂印刷装订 ,内收录的文章反映了塔里木及邻区油气勘探的最新成果 ;消息报道栏目内有新书 :“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和“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详细介绍。增刊共1 60页 (目录见下 ) ,附图版 2幅 ,定价 3 2元 (另加邮费 3元 ) ,需要购买的单位和读者请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孙龙德 李曰俊 宋文杰等 ( 1 )………………  相似文献   

12.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7,42(3):443-443
由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李海兵、彭阳、张传恒、章雨旭等著的“地层中地震记录(古地震)”一书,2006年7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63页,425千字,由22篇文章组成。内容上可分为3部分。  相似文献   

13.
    
刘招君先生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同年留校任教至今。期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出访莫斯科大学、莫斯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和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曾任长春地质学院能源地质系主任,现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油气与盆地研究所所长、吉林省“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重点实验室主任,是吉林大学唐敖庆特聘教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领域涵盖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油气地质学与油页岩地质学等。
任教四十余载,先生治学勤奋。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学”等多门课程;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国内油气地质人才与技术力量的需求,创建了长春地质学院“油气与盆地研究所”,于21世纪初在中国急需寻找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背景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油页岩实验中心”和“吉林省油页岩与共生能源矿产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油页岩勘查评价与成矿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地质事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人,为我国地质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汗水。
科研四十余载,先生成果丰硕。通过对闽西南地区水下重力流研究,1983年报道了反粒序的水下重力流沉积序列,其后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水下重力流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伊舒地堑的油气勘探。同时,在开展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提出了陆相三级层序“四分”观点,总结出了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油气分布规律,出版了《陆相层序地层学导论与应用》。在盆地动力学研究过程中,系统论述了松辽盆地裂谷演化过程与海侵事件,出版了专著《松辽盆地演化与海平面升降》;并在21世纪初提出了中国东北东部“大三江原形盆地”的概念,开展了统一成盆机理探索,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21世纪以来,先生致力于油页岩成矿理论与资源评价研究,首次开展了“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并主持了包括“‘十三五’全国油页岩资源评价”在内的多项国家油页岩重点专项研究,出版了《中国油页岩》一书,孙枢院士和李廷栋院士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分别写道“该专著代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水平”“该专著标志着我国油页岩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40年来,先生主持完成了7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专著8部,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增添了华丽篇章。
在教学与科研之余,先生禅精竭力服务社会。先后担任中国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常规油气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油母页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油页岩开采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地质》编委会顾问,《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世界地质》等学术期刊编委,及长春市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体现了一名有识中国学者的责任担当。
先生言行垂范于先,先生教诲尤在耳畔,我等幸得先生亲炙,获益良多。值先生七十华诞之际,学生择工作成果之点滴编汇成辑,籍《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成刊,以感念先生教诲,祝贺先生寿辰,亦表我等传承先生之职业精神,奉献祖国地质事业之信念。  相似文献   

14.
蒂曼一伯朝拉盆地的油气地质及勘探历程周继荣/世界石油工业,1997(6)沉降史反演的现状与应用杜旭东漆家福等/世界地质,1997(2)盖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何光玉张卫华/世界地质,1997(2)中国克拉通盆地中央古隆起与油气勘探何登发谢晓安/勘探家,1997(2)黄弊坳陷孔西潜山下古生界原生油王兆云程克明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3)塔中隆起含油气系统事件牟泽辉肖朝晖等/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3)从岩相古地理论中国南方中下三叠统油气前景冯增昭鲍志东等/石油大学学报,1997(3)石油的排出和运移谭试典译Mislira CS等著/石油地质信息,1997(2)郑尔多斯盆…  相似文献   

1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2):158-158,198,244,283,304
由马力等十余位专家联袂合著的“中国南方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2 0 0 4年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共 865页 ,约 1 67万字 ,可谓是一部洋洋洒洒的巨著。正文之前为马力写的“导言” ,介绍了课题由来、主要学术思想和技术思路 ,通过此轮研究对中国南方的大地构造和海相油气地质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 ,评价了该区海相古生界和三叠系的油气地质条件。正文之后有马力写的“结语” ,从 1 2个方面对全书进行了系统总结。正文共 2篇 1 1章。上篇“中国南方盆—山基本构造与沉积格架及其演化史” ,分 5章 ;下篇“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地质” ,分…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区域构造演化复杂,含油气盆地类型众多,油气地质特征和资源规模彼此差异巨大,盆地间缺少横向对比研究。基于最新的IHS数据库,通过对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和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了14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盆地类型划分、油气地质条件类比、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成藏模式,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盆地。综合分析表明:俄罗斯含油气盆地具有以发育叠合盆地为主、单旋回盆地伴生的特点;存在4期主力烃源岩、4套主要成藏组合和3种成藏模式,储量发现规模受控于成藏模式,其中单旋回盆地封闭型成藏的油气资源最为丰富,其次分别为叠合盆地中的调整型成藏和改造型成藏。  相似文献   

17.
综述·评论中国含油气盆地分布规律及油气勘探展望中国石油资源主要富集在中、新生代三个裂谷盆地带中,天然气主要富集在古生代三个克拉通盆地的海相地层中。——罗志立/新疆石油地质,1998(6)中国油气盆地的运动体制:原型的并列与迭加提出按照岩石圈历史组成和热—构造沉降体制的变化划分盆地原型,探讨不同原型盆地的构造环境和不同世代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对油气形成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非塞内加尔盆地是全球近期油气勘探最活跃的前缘盆地之一。基于盆地最新的油气藏数据和勘探成果,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塞内加尔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3套含油气系统,志留系含油气系统、盐下三叠系含油气系统和白垩系含油气系统,白垩系含油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毛里塔尼亚次盆和北部次盆;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上白垩统赛诺曼阶、下白垩统阿尔比阶和中新统;埋深上,盆地油气储量集中分布于1 500~2 000 m和2 000~2500 m。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生储盖的有效配置、优质的储层和圈闭及盐活动。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塞内加尔盆地待发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 5083×106 bbl、363 Tcf(万亿立方英尺)和3270×106 bbl,合计7 8879×106 boe油当量,最具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是上白垩统赛诺曼阶成藏组合和下白垩统阿尔比阶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9.
北极西巴伦支海盆地是全球最具勘探潜力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基于IHS数据库最新资料,分析了该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揭示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划分了含油气系统和成藏组合,评估了盆地资源潜力,并优选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表明,区域上西巴伦支海盆地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南部;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侏罗系和三叠系储层,其已发现控制和探明(2P)可采储量分别占盆地总2P可采储量的72.6%和15.5%。盆地内主要发育2个已知的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复合含油气系统和二叠系/石炭系复合含油气系统。蒙特卡洛模拟评估出西巴伦支海盆地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均值)分别为487.4×106 t、1375.6×109 m3和84.6×106 t,折合成油当量为1681.9×106 t,其中天然气占66.0%。综合资源评价结果和油气成藏条件地质分析优选出2个有利勘探区带,分别是盆地南部的侏罗系成藏组合有利勘探区带和三叠系成藏组合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0.
刘宝珺 《沉积学报》1985,3(1):41-41
该书由原地矿部石油海洋局关士聪总工程师领导的编写组编著,全书包括文字论述、图(21幅)以及图幅说明等内容。 作者根据大量区测资料和油气勒探资料,采用了上千条剖面及重点地区的微相分析材料,参阅了国内外近期有关论著,结合我国古海域沉积相特征,提出了中国晚元古代至三叠纪海域沉积环境综合模式,根据大量室内测试分析数据,对各地质时代沉积岩层的生油和储集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海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