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GPS与全站仪组合测量载体航向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载体运动状态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对齐GPS和全站仪两种测量设备测出数据的时间标记,并给出了误差分析公式和试验数据分析结果。结果表明,GPS与全站仪组合测量载体航向时,其静态精度可以达到30”,动态精度可以达到2’。模型可以应用于船舶出航前以及进港时的导航设备标校,缩短其出航反应时间,引导其准确进港靠岸。  相似文献   

2.
动态差分GPS测量进行标校塔变形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采用动态差分GPS测量,对标校塔在自然条件下的摇摆变形进行监测的方法.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了风速为5m/s左右、气温在20℃左右、湿度在60%左右的条件下,标校塔在94.43%的观测时间内其摇摆变形量小于坞内标校精度要求(即小于5 cm)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GPS设备海上动态定位精度检测的问题,提出了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对GPS设备动态跟踪进行动态定位精度评定.阐述了检测基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利用惯性测量设备提供的姿态数据将GPS定位数据归算到检测基准.简要介绍了进行动态定位精度评定所采用的方法,并对系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采用动态差分GPS测量,对标校塔在自然条件下的摇摆变形进行监测的方法。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了风速为5 m/s左右、气温在20℃左右、湿度在60%左右的条件下,标校塔在94.43%的观测时间内其摇摆变形量小于坞内标校精度要求(即小于5 cm)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长距离动态GPS数据处理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利用Track处理长距离动态GPS数据的原理与方法基础之上,本文针对地震监测GPS数据处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探测地震主震和余震的历元间求差法.新方法先通过Track解算出较精确的坐标,在相邻历元问求坐标差与计算出的限差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发生地震.利用美国圣西蒙GPS地震数据,分析了长距离动态GPS数据处理精度,对历...  相似文献   

6.
陈向阳 《测绘工程》2011,20(6):20-23
通过双差方法难以消除的多路径误差、接收机观测噪声等非模型化误差会大大影响GPS动态定位的精度.基于小波分析的理论,对GPS双差观测数据序列的消噪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小波去噪原理,可有效地从受到强噪声干扰的GPS观测数据序列中提取变形特征信息,增强基线解算的有效性,提高GPS定位精度,解决传统技术对GPS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新型动态检测平台,设计了GPS动态差分试验和双动态差分试验,分析了GPS动态单点定位、动态差分测量、双动态差分测量在两种不同速度条件下进行了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以航线为单元 ,通过相位平滑递推算法在航求解双差载波相位观测量整周相位模糊度 ,进而确定各摄站空间位置的无初始化GPS动态定位原理 ,对某测区一组实际航摄资料进行GPS数据处理和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证实所介绍的算法是正确的、有效的 ,所获取的GPS摄站坐标可满足空中三角测量的精度要求 ,并且用该数据与经初始化GPS动态定位获取的GPS摄站坐标数据进行GPS辅助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的总体精度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GPS进行高层建筑物实时动态观测被认为是有效的方法,如何处理海量GPS振动观测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根据GPS振动观测数据特点,将小波分析技术应用于GPS振动观测数据处理,研究了不同小波基、分解尺度、阈值选择对观测数据去噪的影响,获得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车辆定位监控系统是指建成一套车辆GPS定位系统来实现对目标车辆的及时定位。在系统中设计一套虚拟GPS设备接入器来解决不同的车载GPS设备接入的问题,建立一套有效的通信接口标准,使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在不同的指挥中心对被监控车队车辆进行定位指挥。在该系统的辅助下,利用GPS的空间定位功能将车辆GPS位置信号与城市电子地图数据和城市影像数据相叠加,从而实现车辆的定位功能,方便、及时、快捷地找到被监控车队车辆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1.
在平直高速公路上利用动态电子围栏、行车记录仪速度等信息建立GPS速度校验模型,对3 d内通过所设置静态电子围栏的客运班车GPS数据进行校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满足位置信息的校验要求。  相似文献   

12.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accuracy of GPS antenna calibration is most effectively done by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calibration methods. We present new chamber calibrations of five different GPS receiver antenna types in an anechoic chamber and a comparison of an individual antenna calibrated by the absolute field calibration technique with robot mount of IfE/GEO++. The accuracy is described using standard error parameters which all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quality of different antennas. The results validate the absolute calibration methods at the 1-mm level and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quality between antennas of different design. For the antenna pattern we directly use the measured phase variations and do not have to fit any functions for the chamber calibrations. We include the results of an earlier test made with a set of identical antennas calibrated at fiv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two using the absolute field technique with robot mount and three others applying the standard field calibration with reference antenna.  相似文献   

13.
Accuracy assessment of the GPS-based slant total electron content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The main scop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ssess the ultimate accuracy that can be achieved for the slant total electron content (sTEC) estimated from dual-frequenc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which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calibration of the inter-frequency biases (IFB). Two different calibration approaches are analyzed: the so-called satellite-by-satellite one, which involves levelling the carrier-phase to the code-delay GPS observations and then the IFB estimation; and the so-called arc-by-arc one, which avoids the use of code-delay observations but requires the estimation of arc-dependent biases. Two strategies are used for the analysis: the first one compares calibrated sTEC from two co-located GPS receivers that serve to assess the levelling errors; and the second one, assesses the model error using synthetic data free of calibration error, produced with a specially developed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c-by-arc calibration technique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satellite-by-satellite one for mid-latitudes, while the opposite happens for low-latitudes.  相似文献   

14.
GPS测量在青海湖水上客运码头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在青海湖GPS控制测量、水深测量的应用实例,使GPS网平差中的约束条件更加精化,提高了该地区测量的精度和效率,对GPS在高原地区的应用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利用GPS时间信息进行控制系统高精度校时的方法。该方法以GPS接收机发送的秒脉冲为基准, 同时接收GPS整秒广播时间完成控制系统自主校时, 可使控制系统的校时精度优于0.1 ms, 满足卫星对高精度时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GPS气象学中垂直干分量延时的精确确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刘焱雄  H B IZ  陈永奇 《测绘学报》2000,29(2):172-180
确定大气中可降水分的含量是GPS气象学的目的之一。可降水分含量对应于GPS信号中湿分量延时。现有高精度GPS软件包只能提供天顶方向的对流层延时,但是,对流层延时由干分量和湿分量延时组成。因此,精确确定干分量延时,是分离湿分量延时的关键,也是GPS气象学中必不可少的工作。现有3种经验模型计算垂直干分量延时,即萨氏(Saastamoinen)模型,霍氏(Hopfield)模型和布兰克(Black)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可降水量季节性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利用GPS数据建立MODIS近红外可降水量季节性模型。首先对比分析2014年北京房山(BJFS)站的GPS可降水量和相应时间的MODIS近红外可降水量数据,发现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然后以GPS可降水量为标准值,利用回归分析建立GPS和MODIS可降水量之间的季节和全年校正模型。经检验,GPS可降水量与四个季节模型校正的MODIS近红外可降水量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mm,最大误差不超过6mm,季节校正模型的精度都要高于全年校正模型。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车道级道路信息获取方法大多存在数据采集成本高、更新周期长、数据处理难度大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浮动车数据(floating car data,FCD)的城市车道数量信息快速获取方法。首先根据浮动车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Delaunay三角网方法对数据进行优选,通过探测优选后浮动车数据覆盖的宽度间接得到道路宽度;然后将一部分已知车道数量及浮动车数据覆盖宽度的路段作为训练样本,分析其车道数量和浮动车数据覆盖宽度之间的关系构建基本分类器;最后按照待测路段的浮动车数据分布宽度查找基本分类器,获取待测路段可能存在的若干个车道数量类型候选值,并利用约束高斯混合模型对最终车道数量类型进行确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从低精度浮动车数据中快速获取车道数量信息,提取精度达到了82.3%。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GPS精度鉴定测姿系统构造原理,针对高动态条件下GPS精度评估与检验存在检核难的问题,设计了利用三角形闭合差进行检验方法,基于Visual C++编写了精度检验软件,经数据分析得出GPS高动态下的系统误差,该方法计算简单易于操作,有效利用了测姿系统冗余信息,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轨道误差传播研究在空间碰撞风险分析、任务规划等空间态势感知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轨道误差常用误差协方差矩阵表达,其传播方式主要有线性传播模型与非线性传播模型两种。线性传播模型通过状态转移矩阵外推初始协方差矩阵,计算快速,但因将高度非线性化的轨道动力学问题线性化描述,导致传播精度随时间快速降低。非线性传播模型精度高但计算慢,难以进行大规模碎片群的轨道误差传播。在轨道误差传播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获得较为真实的空间碎片轨道预报误差的方法,分3步进行:初始协方差矩阵的构建、初始轨道协方差线性传播以及基于实测数据对轨道预报协方差的动态校正。经大量案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校正后的轨道预报协方差,相较于线性传播结果,精度提高了60%以上,可服务于空间碰撞风险分析等高精度空间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