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确定烈度衰减关系的椭圆投影两步拟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郁曙君 《地震学报》1993,15(1):109-114
传统做法求烈度衰减关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仅沿长短轴两个方向采样;(2)所用的烈度衰减公式为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1913年至1981年华北地区29次地震的171组烈度线资料,进行回归统计,求出烈度衰减公式为I=e~1.511+0.192Ms(a~2+h~2)~(-0.112)I=e~1.486+0.193Ms(b~2+h~2)~(-0.116)依此可以根据地震历史资料确定的不同烈度区的长轴半径(a)、短轴半径(b)的长度(km),结合该地区的正常震源深度(h)标度历史地震的震级.用近代仪器测定的100次地震震级,检验以烈度衰减公式标度的震级,其相关系数为0.97,而标准离差仅为0.22级.本文对华北地区明清时期的46次历史地震震级作了重新标度.  相似文献   

3.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统计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的研究中,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从在等烈度外包线上如何取烈度值,烈度衰减曲线的头尾处理,R0值的选取,衰减公式的偏差这四个方面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统计方法作了分析和探讨,指出了这些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收集整理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的烈度衰减关系资料,得到182个烈度衰减关系公式,与现用地震快速评估系统、“十五”评估系统中烈度衰减关系参数进行对比,可知:(1)北京、上海、河北、吉林、甘肃、福建、江苏、海南、贵州、安徽、湖南、浙江、黑龙江、宁夏、天津、广西、辽宁、山东、江西、广东、陕西等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具有优化性;(2)四川、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地域性广,地震频发,沿用已有烈度分区结果;(3)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中部、重庆、湖北、河南、山西等地有多个衰减公式,依次甄别,优选适用对应区域的衰减关系公式,以达到优化参数的目的,为震后影响场快速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胥颐 《内陆地震》1990,4(3):264-272
将南天山地震带西段(喀什—柯坪)和西昆仑地震带作为统计单元,确定了各单元及所属潜在震源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利用新疆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公式和美国西部地区的烈度、加速度衰减公式,推算了新疆地区的加速度衰减公式。根据时空非均匀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方法,计算了阿尔塔什、公格尔、下坂地三项工程场址的地震烈度和地动加速度超越概率。  相似文献   

6.
一些学者已经指出,场地的影响烈度I与其发生的频次N(l)具经验关系lgN(I)=c-dl。本文说明,在某些假设下,上式可视为b 值公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而与b值关系具有程度相当的普遍性。本文讨论了b值与上述d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上述普遍关系,本文采用查本地史料与利用外地中强震经衰减推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合肥市的烈度评定问题。  相似文献   

7.
鲁南地区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用了华北平原地区十个地震的39条等震线数据,拟合出鲁南地区烈度衰减的经验公式: I=2.429+1.499M-1.3911n(R+11) 根据上式,并参照美国西部烈度和基岩加速度衰减关系,按胡聿贤等建议的方法,估算得鲁南地区基岩加速度衰减公式: Ina=6.623 + 0.529M-1.4681n(R+11) 式中a为加速度,单位厘米/秒~2,M为震级,R为距离,单位公里。  相似文献   

8.
收集整理197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418次MS≥4.0地震的烈度等震线和震源深度资料,将我国大陆地区划分为西部(西南和西北地区)和东部(东北、华北地区和华中、华南地区)地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根据Estevad等和卢建旗等的研究,分区建立基于震源深度的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探讨震源深度对烈度衰减关系模型的影响。分析发现,东部地区Ⅵ度(6度)区和西部地区Ⅶ度(7度)区长、短轴半径的影响结果略有不同。选取2008年以来MS≥5.0地震事件,取6度以上地区地震烈度圈数据,以实际烈度与经验统计模型烈度的比值为指标,验证2种经验统计模型与实际烈度评定结果的吻合程度,结果表明:2种经验统计模型所得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基于模型的预测烈度值与实际烈度值较为一致。将2种烈度衰减关系经验统计模型与传统椭圆烈度衰减关系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经验统计模型更精准。分析认为,2种基于震源深度的烈度衰减关系模型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适用范围参数如下:(1)西部地区:震级为4.0≤MS≤8.6,震中距为0≤R≤486 km,震源深度为3 km≤H≤...  相似文献   

9.
关于通过烈度资料估计地震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回顾了用烈度资料估计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现有方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更合理的转换模型。地震动衰减模型中采用了与震源体大小相关的近场距离饱和因子,使换算模型能体现与近场高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峰值的饱和特性。确定衰减关系时除了考虑地震动或烈度的不确定性之外,还包含了震级M和距离R的不确定性,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考虑了场地原始烈度点与等震线的差别,使参与换算的地震动和烈度均取自于同一地点。文中还对转换所得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方差进行了合理估计,换算结果的不确定性综合了参考地区用原始资料进行烈度与地震动换算的离散性和参考地区与研究地区烈度衰减规律不确定性的差异,使之与当前人们对地震动不确定性的认识水平相协调。新模型不受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形式的限制。用新方法确定了华北、华南、西南、西北等四区的地震动幅值的衰减规律,并与华北、西南两区取得的少量强震记录进行了比较,结果甚为吻合。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个根据有不确定影响的烈度资料来决定场地地震危险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烈度的顺序和互不关联的特征,试图避免由于假定强度可以被处理作一个实数(连续分布估计量、衰减关系式等)而导出的错误结果。所提出的公式基于采用一个分布函数,它对每一个地震描述了场地受每一个烈度值影响的可以性。为了得到缺少当地地震资料地区的场地危险的评价,检验了这个分布函数随着到宏观地震震中的距离和震中烈度的变化情况。为了结  相似文献   

11.
美国西部地震烈度衰减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国家和地区地震动区划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区域地震动衰减规律的确定是重要环节,而借用法是目前常用的建立区域地震动衰减的方法。我国借用法通常都把美国西部作为参考地区,但一般都采用调整美国学者已有烈度衰减规律的办法确定美国西部烈度衰减规律。本文讨论美国西部已有烈度衰减规律,并直接采用美国西部烈度调查资料建立烈度衰减规律,结果可供我国工程地震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通    姚新强    郭迅  曹井泉  刘红艳 《世界地震工程》2023,39(1):189-199
本文基于Housner谱烈度公式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首先将相对速度反应谱积分公式上下限范围扩大为0.1~10.1 s,通过统计分析集集地震、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反应谱积分值和宏观烈度之间的关系,给出8组分档线性公式来计算改进谱烈度值Is,并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绘制谱烈度分布图。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积分与谱烈度之间建立起一组长周期、连续性和精细化的函数关系,经鲁甸地震对比验证,该改进算法得出的谱烈度分布图与宏观烈度图整体变化趋势一致,谱烈度值与宏观烈度吻合率(偏差±1度以内)约为90%,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为灾后应急救援以及决策部署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在甘肃、四川和陕西的64台强震仪触发并获得了主震加速度记录。本文对强震动记录进行了常规处理,统计了强震动记录数量随震中距的分布,绘制了空间地震动加速度等值线图;通过观测数据与霍俊荣和意大利新一代地震动衰减公式对比,分析了峰值加速度(PGA)及谱加速度衰减关系,发现此次地震观测数值远低于常用地震动预测值;利用渭河盆地的远场记录验证了远场地震动卓越周期变大的特点以及场地对记录的影响;参考岷县地区地质特点并通过分析宏观烈度及地震动的谱烈度,初步确定了地震震害与烈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震社会学的角度给出了地震域定性与定量的定义,并为此对震中烈度I_0的震源深度校正函数c(h)与区域校正函数g(M,K)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将大陆地震活动划分为四大类地区并分别给出了它们的区域校正系数K值。  相似文献   

15.
山西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分析与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山西及邻近地区(简称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烈度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分析确定了山西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借用美国西部地区的地震动衰减资料,用转换的方法分析确定了山西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可供山西重大工程场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城市地震小区划时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地区利用烈度数据估计地震动参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最近收集到的中国西部地区的6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和烈度数据,建立了该地区适用于贝叶斯方法的各烈度档P(I|GM)的经验分布。利用2011年发生的四川炉霍地震和新疆伽师地震资料验证了依据烈度数据用贝叶斯方法估算峰值加速度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还表明,用贝叶斯方法估计的参数精度与选择的先验概率(衰减关系)显著相关。针对这2次地震,用各烈度档地震动参数的均值法、地震动衰减关系法及贝叶斯法3种方法估算的峰值加速度值与峰值加速度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比较表明,用贝叶斯方法估算的参数精度优于用另2种方法所获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总被引:92,自引:14,他引:78  
本文利用我国丰富地地震工等震线资料,研究了我国烈度衰减关系分区,并建立了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既有丰富的强震记录又有烈度衰减关系的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并利用本文确定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轩换得到相应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烈度衰减异常——与郯城、海原地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及地震区划等研究工作中,选用合适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速度等)衰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缺少强震记录,我国目前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一般采用胡聿贤和张敏政(1984)提出的转换方法获得,通过利用既有烈度资料又有强震记录的地区(参考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经过转换得到只有烈度资料的研究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上述工作需要使用适合各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来体现不同地区的地震活动与震害分布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冯静  高孟潭  陈鲲 《地震学报》2013,35(4):553-560
震后快速产出的震动烈度分布是地震应急救援非常有效的依据, 通常由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经验关系给出. 有台站的场点, 地震动参数可以直接由台站数据给出确定性的结果; 而无台站的场点, 地震动参数只能由衰减关系给出估计值. 目前我国台站覆盖有限, 且难于实时获取, 快速生成的地震动参数主要依赖于地震动衰减关系, 再依据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经验关系, 输出确定性的震动烈度分布. 由于衰减关系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 将其估计值用于生成确定性的震动烈度分布是不准确的. 而且实践证明, 震动烈度与实际调查烈度存在差异. 鉴于此, 从衰减关系模型中的ε出发, 提出了场点(城镇)遭遇不同烈度的概率计算方法: 利用衰减关系的估计值与衰减关系的标准差, 构造峰值加速度(PGA)变化的对数正态分布, 然后以烈度分档对应的PGA范围, 计算震区各城镇遭遇不同烈度的概率及各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被超越的概率. 具体以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MS6.8地震为例, 说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认为以概率形式给出城镇可能遭遇的烈度在表述上更为合理, 并建议将场点(城镇)遭遇烈度的概率表达方法用于震害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关于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长轴烈度衰减关系变为短轴仍采用常规形式,对长短轴分别回归,并给出了西北地区的回归结果。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烈度衰减关系具有如下特征:在震中,长短轴烈度相等,在远场,长短轴烈度曲线相交,即椭圆等震线变成了圆,而且不同震级的等震线在蜕化成圆时所对应的震中距也不同。将该烈度衰减关系用于甘肃某市的地震危险性计算,并与国家地震局危险性程序所得结果相比较,产生了如下差异:中等烈度值所对应的概率增大,高烈度所对应的概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