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云南"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发育机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以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受喜马拉雅山进入强烈抬升阶段,"三江"及其各级支流强烈下切,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几大山脉地形地貌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下进行改造和演化。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产生"崩"、"滑"、"流"危害。根据动力因素与抗力因素的组合特征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全区地质灾害发育可归为4个类区:现代冰雪剥蚀区(Ⅰ)、植被覆盖构造剥蚀地貌区(Ⅱ)、河谷峡谷荒漠区(Ⅲ)、河谷峡谷植被覆盖区(Ⅳ)。其中Ⅲ、Ⅳ两区是地质灾害强发区和集中区。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取决于2方面:①形成地质灾害的自然地质作用强度;②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度。"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对策是,对影响人类活动、生存环境、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分区(类)研究,系统防治。对人类活动频度高的地质灾害重发区-河谷峡谷区,要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报系统,保障人类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城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溶塌陷是我国岩溶区主要地质灾害.它和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构成我国6大地质灾害类型.随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灾种的风险评估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城市岩溶塌陷风险评估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塌陷项目组结合多年岩溶塌陷研究的经验,研制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岩溶塌陷灾害管理与风险评估系统(GMRS).本文以水城盆地为例,全面介绍运用GMRS进行岩溶塌陷风险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最后,对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3)
瓮马铁路南北延伸线是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工程,在查明区内地质环境条件、道路沿线及周边影响范围内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形成因素及其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可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两种级区,其中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总长145 588. 8 m,对工程建设的危害程度大;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总长299. 45 m,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重点防治区之一,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其中万州至巫山段更是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地质灾害点数量达5 000余处.以"查背景、识灾害、评风险、研预测"为主线,通过2019年项目工作,在区域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条件认识和机理研究、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一是从地质材料特...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舟曲地质灾害历史资料.分析降雨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发现地质灾害与灾害前1~3 h累积降水量、月平均降水量和月暴雨频数明显正相关.然后分析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气象和降水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舟曲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绿春县城为研究区,在绿春县城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地层岩性、高程、坡度、坡向、断层、道路、河流7个影响因素,在信息量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赋权重,通过GIS空间分析平台,进行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极高易发、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4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2.24%、2...  相似文献   

7.
采用GIS 手段建立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多影响因素空间数据库,确定本区域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评价体系。运用GIS 技术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评价分级准则,对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处理,采用聚类分析法初步确定4 类地质灾害聚类区。Ⅰ类区为抚顺市区工程活动主导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Ⅱ 类区为沟谷盆地及其边缘工程活动诱发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Ⅲ类区为北部及中部丘陵工程活动微弱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Ⅳ类区为南部低山丘陵自然因素主导型地质灾害区。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7,(2)
崩塌是和静县黄庙景区内主要地质灾害。根据危岩体失稳破坏的模式,研究区主要发育为倾倒式破坏。通过对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一级,危险性大。将研究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位于研究区北部,属地质灾害威胁区域,总面积0.4km~2;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为危险性大区以南的其他区域,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小,总面积0.33 km~2。  相似文献   

9.
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但做到精准预测降雨时段和落区很难,这也是传统的地质灾害短期预警误报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湖南省地处中南,降雨充沛,地质条件相对脆弱,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结合湖南多年预警工作经验,构建了“631”递进式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式。该预警模式以湖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基于精准度较高的短临雨量预报和实况雨量,形成“提前6 h预报暴雨落区、提前3 h预警、提前1 h叫应、提前半小时再呼应”预警叫应机制。目前该预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大提升了预警效率和精准度。2022年6月初湖南遭遇一轮超历年极值的强降雨过程,地质灾害呈群发性出现,运用该预警模式,2022年转移人数、避让起数均排全国第一,取得了显著的防灾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强度大、灾情严重。在气候、地形、地质构造和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 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强度和破坏程度差异巨大, 全国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大灾害区, 两大灾害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亚区。地质灾害活动具有不规则准周期性和累进性特点。多数地质灾害在强弱变化中显示不断增强的趋势。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说, 防治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九寨沟7.0级地震诱发大量地质灾害对九寨沟景区景观、生态和基础设施造成了较大破坏,景区公路沿线灾害频繁,公路受损严重,多处中断,其中五花海与熊猫海之间的老虎嘴路段因地形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受损最为严重。在九寨沟生态极其敏感区进行恢复重建等工程活动中,仅靠地灾评估无法满足工程方案评价的需要,同时须考虑工程活动、地灾和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首次结合地灾风险评估,建立了生态敏感区的生态风险评估标准,在对九寨沟老虎嘴路段联合进行地灾评估和生态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该路段道路恢复重建方案进行了评价论证,最终确定道路恢复重建方案。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活动断裂发育且较为活跃,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相继发生了玉树地震、庐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引发、触发、诱发产生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进展与取得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活动断裂地质灾害主要控制因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演化模式、形成机制,不同性质断裂控制效应、断裂两盘差异效应、地震动参数效应、地形地貌效应等地质环境效应和地质灾害力学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中存在的如不同类型活动断裂和不同震级地震与地震地质灾害相关性、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等问题或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为地震地质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定量计算城镇尺度地质灾害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危险性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的难点。以红层地区群发性浅层滑坡链式灾害为研究对象,探索一种新的城镇尺度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方法,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奠定基础。通过查询喜德县米市河区域不同降雨频率下降雨参数,统计分析国家雨量站数据及近50 a的18场群发性地质灾害降雨历时、雨型分布特征。以土层厚度、植被覆盖度及地形数据处理为基础,基于STEM TRAMM数值计算方法及降雨分布曲线计算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绘制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通过遥感解译数据、地面调查数据及灾害数据库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应用降雨特征统计及STEM TRAMM数值计算方法精细化评价红层地区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便捷性及科学性,可为其他不同孕灾背景下的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对地质环境影响很大,由于大地震的影响,其震前震后的地质灾害类型、数量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通过搜集前人资料,现场调查,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前后汶川县地质灾害的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汶川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泥石流为主,地震后,汶川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其次为泥石流和滑坡。地震使汶川县地质灾害数量极大增加,同时,也使得其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质灾害是灾害危险性对承灾体易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减灾应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降低其易损性入手,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人们难以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那么降低地质灾害易损性就成为减灾的重要措施,因此进行灾害易损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选取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密度等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估。由于各指标因子在地质灾害易损性中的作用具有模糊性,因此运用模糊模型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意义。将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程度总体较高。易损度较高的地区应强化减灾意识、调整人口结构以及加大防灾投入,以降低本地区的地质灾害易损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汶川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军  杨青华  严嘉  薛重生 《地球科学》2010,35(2):324-330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重灾区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台,获取了研究区的次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内次生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系、地震断裂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并结合信息量法模型进行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高度、中度和轻度危险区的面积分别为1 130.196 km2、1 739.584 km2、1 213.219 km2.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从灾害发育的区域特征分析,汶川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呈现出北部和东部重、西部和南部轻的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表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信息量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以及危险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在区内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且孕育了大量松动岩体,这些松动岩体在降雨等因素诱发下将会产生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极大。故此对汶川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沟谷密度、工程岩组、断层、水系、道路9个影响因子,基于GIS的栅格数据模型,采用信息量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两种模型耦合分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耦合模型较信息量或Logistic单一模型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精度更高;易发性高与较高区域多集中于水系延展区域与断层集中区域。所计算得出的易发性分区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相近,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中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肖进  李辉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4):532-539
汶川地震发生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山区,震后内外地质营力加速了灾区地质环境变迁,在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本文通过研究灾区地貌变化、地表破坏、山体震裂、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地质环境现状,分析震后斜坡演化过程、地表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外界因素的影响、崩滑流地质灾害转化关系,总结了地质环境变迁过...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四川长宁“6·17”地震烈度与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之间的关系,笔者将研究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排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梳理。本文在宜宾市3区7县地震前后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地震局发布的地震烈度图以及新闻稿件,经梳理统计分析,得出不同地震烈度区内震后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特征、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变化规律如下:①宜宾长宁“6·17”地震震级6.0级,级数不大,但是诱发的地质灾害种类较多;②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以震中长宁县双河镇为中心,集中于高烈度区,且高烈度区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远大于低烈度区。③高烈度区地灾隐患点有成倍增加的趋势,中烈度区增幅不明显,低烈度区无变化。对处于多发地震区的四川省,尤其是川南片区震后应急救灾、地质灾害形势预测、建设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