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郭永丽  章程  吴庆  全洗强 《中国岩溶》2020,39(6):817-828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国内外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动态特征。通过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以“Karst hydrogeology”、“Karst groundwater”、“Karst aquifer”、“Karst underground river”、“Karst subterranean stream”、“Karst underground stream”、“Karst spring”“Karst geothermal water”、“Karst thermal groundwater”或“Karst water landscape”为主题词,检索得到1 460篇论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EI、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以“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地下水”、“岩溶含水层”、“喀斯特水文地质”、“喀斯特地下水”、“喀斯特含水层”、“地下河”、“岩溶泉水”、“岩溶地热水”、“喀斯特泉水”、“喀斯特地热水”、“岩溶水景观”或“喀斯特水景观”为主题词,检索得到918篇论文。基于WoS和CNKI自带功能及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家、机构、发文量及期刊等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充分发挥了其在国内的机构职能和专业优势,中国有待进一步加强其在国际上的地域优势及其活跃度;由基于CiteSpace平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国际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岩溶水动力学”、“岩溶地下水数值模拟”、“岩溶水文地球化学”和“岩溶水污染”,而国内岩溶水文地质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范围更广,包括“岩溶含水系统”、“岩溶水资源”、“岩溶水环境”和“岩溶水文工程”。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0,(3)
露郎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贵州岩溶山区典型的储水构造系统。通过分析系统的含水层和隔水层、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岩溶学“洼地分析法”解译区内地下水运动轨迹、水动力学原理计算区内地下水力坡度、“地面穿越法”调查系统补径排条件、“长期动态观测法”分析岩溶水动态特征,总结系统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为该类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研究、岩溶水开发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章程 《中国岩溶》2022,41(3):378-383
岩溶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碳水钙循环,强调系统思维和全球视野观,提出了岩溶动力系统概念模型、结构与功能。岩溶动力学研究产生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对现代岩溶学形成与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岩溶形态组合”概念的提出为岩溶不均一性研究、岩溶类型与形成环境划分奠定了完整的方法体系;将岩溶学研究成功引入全球变化领域,由此开辟了岩溶碳循环与碳汇效应研究,为重新认识岩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打开了窗口;将岩溶地球化学研究延伸至无机与有机过程的融合研究,为脆弱岩溶环境修复与保护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与方法。岩溶IGCP项目的执行,体现了岩溶动力学理论为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指导意义,同时,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我们自觉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之淦 《中国岩溶》2007,26(1):1-10
就岩溶圈系统做了几点较为展开的讨论。回顾了近代岩溶学三种“范式”的更替历史。从生产实践需要和认识论两方面论述了当前物化岩溶学研究对象的必要性,认为建立岩溶圈概念有助于妥善完成这一变更。阐述了岩溶圈的结构、边界、分类和认识方法。确信用系统论指导认识岩溶圈,不仅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认识框架,还能够整合岩溶学历史上演化论和解析论研究的全部成就,更好地服务生产,并使岩溶学走向成熟。同时,也寄希望于它能够提供一个契机促进中国人文- 自然地理和地质- 地貌两个岩溶研究方向合并为统一的岩溶学科。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0,(3)
汪家大井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贵州岩溶山区典型的“封闭型”储水构造系统。垂向上,含水系统具有“双重”性质;平面上,岩溶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分区性”显著。通过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测井、示踪试验、长期动态监测等手段,应用地学、地质力学和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分析该类型地下水系统岩溶地下水运移的时空特征,结果可知:汪家大井岩溶地下水系统受永乐堡复式向斜控制,隔水层与含水层空间上呈“圈闭”“船型”和“条带状”分布,含水层的孔隙度、出水段的“分层性”显著;地下水径流在构造应力“控制性”和“方向性”显著,岩溶系统地下水力特征和岩溶发育,流量动态特征属于缓变型。研究结果为水源地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蒲俊兵 《中国岩溶》2022,41(3):429-440
作为现代地球科学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岩溶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之间的交叉、边缘学科,并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面对全球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生态环境脆弱及问题复杂多样且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等情况,文章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岩溶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十年国内外岩溶研究相关学科发展情况的分析,以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讨论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这一重要问题。文章围绕岩溶动力系统的四大功能和岩溶区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实际,从地质学、地理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环境学、水文学等与现代岩溶学研究相关的学科出发,尝试构建现代岩溶学学科体系,其主要的学科分支包括岩溶地质学、岩溶地貌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岩溶环境学、岩溶工程地质学、岩溶生态学、岩溶资源学、全球变化岩溶学、洞穴学等九个分支学科,并简要阐述了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内涵和定位。分支学科的构建,体现了国际岩溶科学研究中相关研究方向和学科发展独立性和交叉性的统一,体现了国际岩溶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于国际岩溶科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巨型水利枢纽工程岩溶水渗漏的系统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复杂地区岩溶水渗漏评价的问题,提出了联合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岩溶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充分利用同位素研究、灰色模拟与预测、遥感分析等技术手段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岩溶发育、水流特征、渗流模拟与库水渗漏预测评价进行了综合性分析,解决了某巨型水电站库水渗漏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8.
陈兆棉 《地质通报》2000,19(2):210-217
北京市房山区中西部约有 90 0km2 覆盖着碳酸盐岩 ,岩溶景观发育 ,可以划分出“十渡岩溶峡谷风景区”、“石经山—上方山佛教名胜区”、“周口店古人类社会风情名胜区”、“石花洞—银狐洞岩溶洞穴风景区”、“圣米石塘—万顷园岩溶峡谷风景区”5个景区。以这 5个景区为基础 ,提出建立“北京岩溶国家公园”的构思。建园要与保护环境、发展山区、治理地质灾害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房山区中西部约有900km^2覆盖着碳酸盐岩,岩溶景观发育,可以划分出“十渡岩溶峡谷风景区”、“石径山-上方山佛教名胜区”、“周口店人类社会风情名胜区”、“石花洞-银狐洞岩溶洞穴风景区”、“圣米石塘-万顷园岩溶峡谷风景区”5个景区。以这5个景区为基础,提出建立“北京岩溶国家公园”的构思。建园要与保护环境、发展山区、治理地质灾害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地表岩溶形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庆之  曾克峰  梁杏 《中国岩溶》1998,17(4):392-396
对金沙江溪洛渡电站区二叠系下统( P1 )灰岩岩溶发育规律综合研究后发现: 本区内的岩溶洼地多为“半边岩溶洼地” ;岩溶漏斗四周为玄武岩碎块的“特殊类型岩溶漏斗” ;分布于1100m高程的岩溶湖也多是顺岩层走向发育的岩溶湖。   相似文献   

11.
湘西地质公园岩溶峡谷分布面积约1 162 km2,岩溶峡谷200多条,密如蜘网分布,是世界上最密集的岩溶峡谷群分布区。湘西岩溶峡谷形态上分为线型峡谷、“V”字型峡谷和箱型峡谷,其间分布岩溶台地和峰丛山地,岩溶峡谷两侧岩溶洞穴、瀑布和石柱发育,景观奇特壮观。相间分布的硅质碳酸盐岩和泥质碳酸盐岩、密集分布的地质构造及高角度节理裂隙、地块掀斜式抬升和强的岩溶水动力为岩溶峡谷群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岩溶峡谷群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构造抬升、河流峡谷形成、岩溶峡谷发育三个阶段。与世界其他岩溶区峡谷对比,湘西岩溶峡谷群是世界地质公园中分布规模最大、峡谷最密集、岩溶发育最典型的岩溶峡谷区。湘西岩溶峡谷群不但具有重要的岩溶学研究和地质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地质景观和地质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层序地层学恢复岩溶古地貌技术--以塔河油田6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康志宏  吴铭东 《新疆地质》2003,21(3):290-292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属于多期构造和岩溶作用形成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系统受控于岩溶作用,岩溶作用强烈程度明显受控于古地貌形态.本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重点突出地层的等时格架,利用层序界面的等时性研究古地貌.以塔河油田6区为例,提出下石炭统中下部“双峰灰岩”属于海进体系域的最大海泛期沉积,是一明显且横向可对比的沉积层;同时奥陶系顶面属于风化剥蚀面,亦属于等时界面.利用两个等时界面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划分出岩溶高低、岩溶斜坡等,进而预测次生孔隙发育区块,最终指导与岩溶有关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15,34(2):98-100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研究应当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的应用,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探索我国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和重要过程;加强岩溶作用应对全球变化、岩溶碳汇速率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长效机制;考虑古纬度和古气候对古岩溶形成的影响;深入探索微生物对深部碳酸盐岩岩溶形成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思考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的角度开展岩溶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工作;将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岩溶资源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4.
论岩溶生态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西南地区,岩溶生态系统脆弱,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石漠化问题严重。滇黔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已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中。同时,第三个国际岩溶对比计划,即:IGCP 448“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年)正在进行,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等问题。 根据生态学的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无机和有机之间,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构成的系统。但根据美国地质学会编的Glossary of Geology,生态学被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而生态系统被定义为“生态学的单元”。据此,我们可以把“岩溶生态系统”定义为“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其内涵既包括岩溶环境如何影响生命,也包括生命对岩溶环境的反  相似文献   

15.
Karst Hyporheic Zone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arst Hyporheic Zone(笔者将之译为“岩溶交互带”)是近三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岩溶术语,我国尚未开展“岩溶交互带”的研究工作,它主要是指岩溶地下水与周边岩溶基质(含沉积物、基岩)水之间物质能量活跃交替的地带。本文从“岩溶交互带”的概念来源、含义、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监测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就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郑荣椿 《中国岩溶》1985,(Z1):155-164
<正>昭通第三纪褐煤盆地的成因,是煤田地质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潘润群同志在《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第5期上发表的“昭通聚煤盆地特征及其成因类型”认为昭通盆地是“典型的岩溶侵蚀盆地”。“中国煤田地质学”也把昭通盆地作为典型的岩溶侵蚀盆地的典范,并把本成因类型视作巨厚褐煤沉积的典型环境。其主要论点是:1.“岩溶侵蚀盆地是特指地下河把侵蚀物质带走,由岩溶漏斗扩展而成的封闭盆地”。2.盆地基底具有“古河网、古梁、平台、溶蚀洼地、溶沟、岩溶漏斗、落水洞及与其连通的地下暗河和出口”等一套完整的岩溶侵蚀地貌景观;3.“岩溶侵蚀盆地”是最典型的先成盆地,它的沉积特点是充填,在下侵作用不完成之前,不接受沉积”。当“岩溶侵蚀盆地下侵作用的完成,即地下河堵塞,盆地开始接受沉积”。因此“岩溶盆地具有封闭良好的盆形”,“落水洞是盆地的最低中心”,“煤层的沉积并不依赖地壳的沉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下水开发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类型划分方案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萍  王明章 《中国岩溶》2015,34(3):234-237
岩溶山区多年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践证明,传统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不利于指导岩溶山区勘查找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为了更好地指导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文章从有利指导岩溶山区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角度,在继承传统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以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富集条件,以及开发条件三个层次组合的地下水系统综合划分方法:根据岩溶地下水系统与供水目标在空间上的关系划分为“高位”和“低位”两种类型,根据控制地下水富集的水文地质结构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亚类,根据地下水的水动力和排泄特点划分为集中(地下河、岩溶泉)和分散排泄三类系统,并给出了“高位”型地下水系统开发成本低、“封闭型”地下水系统资源丰富,“封闭型地下水系统”是缺水区勘查找水的主要目标,合理的岩溶水系统的开发利用应按照“高位封闭型”、“高位开放型”、“低位封闭型”的顺序进行规划部署,“低位开放型”地下水系统则因富水性差、开发利用成本高可作为储备水源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麻尾至驾欧高速公路是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的依托工程.本文根据麻驾高速公路岩溶工程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研究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处治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发现岩溶、评价岩溶、利用资源、处治病害、保护环境”等关键技术应用于本项目中,对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4月7日,由袁道先院士等编著的《现代岩溶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本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的系统地研究岩溶学的学科专著。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引入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角度研究岩溶。中国岩溶分布约占国土面积的1/3,总面积344万km2,而且中国大陆碳酸盐岩古老坚硬,虽然新生代以来地壳大幅度抬升,却未受末次冰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在鄂尔多斯、渤海湾、塔里木盆地等深埋藏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勘探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埋藏深度约二三千米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产古岩溶储集层。由于这类储集规律十分复杂,勘探开发有一定难度,为此从1996年起,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96—110)”特设立了油气田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深岩溶专题研究。该专题研究识别出了多种多样的古岩溶成因类型。(1)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包括早期“层状岩溶”、中期“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