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东中西部碳排放量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省域低碳经济发展,以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采用5个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是影响东中部碳排放量的2个最重要变量,影响系数东部依次为0.602,0.544,中部依次为1.441,0.407,其次是人均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和能源价格:在西部,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影响其碳排放量的2个最重要变量,影响系数分别为0.967,0.788,其次是人口增长、能源价格和经济增长状况:能源价格影响度从东到西依次提高,特别是人均收入对西部碳排放量影响度远远超过东部:因地制宜,对于东、中部地区政府要重视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其产业结构,对于西部更应重视调整人均收入政策及加强能源价格控制.面板单位根检验我国东中西部各变量均存在一阶单整,面板协整检验省域碳排放量与人们收入水平、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人口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内生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县域网络购物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周莺  虞洋  祝巧玲  车姝韵 《地理研究》2019,38(12):2997-3009
基于阿里巴巴县域网络购物数据,分析中国1915个县域的网购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县域网购格局整体上以江浙为核心、从东部沿海向内陆扩散,但存在由东部沿海向华北地区延伸的高值条带及内陆散落状的高值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南、东北地区。② 县域网购水平的核心影响因素是网商水平、城镇化水平、居民收入,二级影响因素是教育水平、信息化水平、物流发达程度,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③ 不同地区县域网购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除城镇化和受教育水平是所有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外,中部地区县域还受收入水平、信息化的影响,西部地区县域还受物流发达程度、经济水平、零售水平的影响,东部地区县域还受网商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飞  朱晓倩  刘江玉  童磊  郑珂  傅嘉艺 《地理科学》2022,42(6):1015-1023
从生计质量、生计促进、生计供给及灾害压力4个维度构建气象灾害影响下农村居民生计恢复力评估模型,运用结构动力学方法测度广东省农村居民生计恢复力水平,并识别生计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广东省农村居民生计恢复力水平呈现周期性变化,与生计质量、生计促进、生计供给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灾害压力存在较强的负相关,重大气象灾害对农村居民生计恢复力的影响作用仍然较为显著;②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教育支出、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节水灌溉面积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对生计恢复力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和节水灌溉面积影响最为显著;③ 政府宜优先从生计保障、生计促进以及抗灾应对3个维度,优化广东省农村居民生计水平,并且着重提升抗灾应对能力。既要注重临时性救助扶持措施,也要注重农村地区长期实力提升,从整体上提升农村居民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增强广东省农村居民的生计恢复力。  相似文献   

4.
对县域农村贫困的认识是扶贫开发精准施策的基本前提。云南省是我国贫困县数量最多的省份,贫困人口多、分布范围广、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本文基于农村贫困发生率数据刻画了2010年和2015年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格局,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影响云南省县域层面农村贫困发生率及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颇深,2010年和2015年,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中部地区贫困程度较轻,西北、东北和南部地区贫困程度较深的整体格局,县域贫困格局与云南省地形地貌、集中连片特困区有较强的吻合性;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发生率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有较强相关性,这两个指标关系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维持生计的农业生产情况;2010–2015年,云南省县域农村贫困发生率的变化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相关,说明第一产业的发展在云南省县域农村居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对云南省农村地区而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仍是其脱贫解困的主攻方向,云南省在脱贫攻坚阶段应重点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经营两方面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私人汽车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晓燕  曹小曙  李涛 《地理学报》2012,67(6):745-757
选取中国235 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研究了1990-2009 年中国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演变的时空特征,并选取了9 个解释变量,使用1995-2009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分析各因素对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私人汽车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并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及区域分异特征;② 中国城市私人汽车发展的空间差异呈先增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动轨迹;2000 年后,中国城市私人汽车发展的空间差异出现了地带间趋异而地带内趋同的现象;③ 经济因素是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决定性因素,私人汽车拥有量随人均收入的发展呈现出“S”形增长,城市化水平对私人汽车拥有量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对特大及巨大城市却产生了不显著的负效应;④ 城市空间扩张带来的城市规模增加会导致城市私人交通工具使用需求增大,当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上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能抑制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⑤ 城市公共交通及出租车的服务能力对私人汽车的增长有抑制作用,但并不显著,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私人汽车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
以河北省地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和潜力、基础设施状况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选取9个地价影响因子,通过构建GWR模型,探索各因子对河北省地价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建议.结果表明:① 河北省不同地区地价受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距京津距离和人口密度对环京津区地价影响最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率和公路里程对沧州地价影响大;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对冀中南区地价影响最大,单位GDP能耗对该地区影响程度次之;对太行山沿线地价驱动力最大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冀西北区地价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影响大,受单位GDP能耗影响小;唐山、秦皇岛地区地价受单位GDP能耗影响最大.② 京津冀协同发展突出了地理区位对河北省地价的影响,建议完善公路、铁路基础设施以缩短各地区距京津的最短距离,并且在各地区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政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定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衣食住行私人消费与医疗保健、交通运输邮电、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公共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受农村居民的收入影响;在当前农民整体收入不高时,其消费倾向主要先满足于基本生活消费;随着收入的提高,公共产品消费倾向明显提高。所以,政府要拓宽农村公共资源的配置渠道,真正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8.
丁疆辉  刘卫东 《地理研究》2012,31(4):733-744
地理学对信息技术空间作用的研究主要以城市地区为主而缺少对农村的关注,但从理论上分析信息技术应用在农村产生的影响似乎比城市更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输渠道、互动媒介与平台,正在改变着农村居民日常行为空间。利用中国东部典型农业大县的农村信息化发展为基础,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信息技术应用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空间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不同时期信息基础设施的拥有情况是影响人际交往空间变化的根本;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居民人际交往空间出现极大拓展,同时相同空间范围的人际交往频次增加;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功能使农村居民社会交往空间类型增多。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定了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采用Moore结构变化值测定区域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和方向;比较分析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速度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新疆各地州产业结构转换可分为4种类型;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外向性是影响新疆地州产业转换的主要因子;技术创新能力、需求能力等因素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产业转换速度与转换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该地区的深度贫困县——广西德保县的2014—2019年各乡镇社会、经济、人口等维度的面板数据,以空间贫困为理论导向,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和GWR模型探索了石漠化地区县域贫困影响因素及溢出效应。空间动态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乡镇当年的贫困发生率表现出较大的惯性;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就业水平的提升、少数民族占比的下降、人口密度的降低均可明显地促进地区减贫。空间动态杜宾模型估计结果不仅支持了空间动态自回归模型结果,而且表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人口密度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有益、不利和有益的外溢效应,长期影响更深远。GWR模型结果表明其影响效果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