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本文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利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四川的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思山地和四川盆地3个地形区,自然条件复杂,且自然灾害频繁,灾种多,损失大,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川的自然灾害制约着全省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大了区域发展的差距,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文章讨论了四川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危害,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水利工程、完善立法等主要减灾对策,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变异强度增大到人类难以抗拒,以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产生危害的自然事件。据统计[2]:我国50年代自然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经济强失为80亿元;80年代年平均达410亿元;卯年代年平均经济损失达到上千亿元。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形复杂,海岸线长,河流众多,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脆弱多变,是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本文根据近十多年《福建日报》所载的灾害记录,经过同一的编码和标准化[3],建立了以行政县(含县级市和区)为基本单元的灾害数据库。在这基础上,对近十多年来福建自然灾害的…  相似文献   

4.
崩岗研究及其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是一种主要的水土流失方式.从崩岗的定义、分类、发育过程与形成机理、综合治理方面论述了崩岗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崩岗的学科归属进行了探讨,并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了崩岗与灾害的关系,认为地貌学是崩岗过程与分布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将崩岗划为地貌学研究范畴比较合适.由于崩岗不直接造成超出人类社会承受能力的损失,以及崩岗的自然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与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存在质的差别,因此认为崩岗不等同于灾害,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崩岗可以转化为泥石流从而转变为灾害.所以,崩岗的整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隅,包括渡口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属四川省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规划地区。境内滑坡灾害比较严重。调查结果表明,全区内方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自然滑坡和滑坡群达220个,1万立方米以上的人为滑坡51个(图1)。有些滑坡对该区城镇、工矿和农村造成一定的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酿成重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地区,自然灾害对档案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给档案保护工作,尤其是地名档案的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目前我国应对自然灾害对地名档案破坏存在的问题和自然灾害对档案破坏情况的分析.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抢救的对策,把自然灾害对档案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冰期是中国气候的异常期,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通过系统搜集、整理明清时期浙江沿海地区自然灾害历史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沿海地区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造成的损失具有明显的时空地域分异特征:1明清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各种灾害发生频次成波动上升的趋势,在明末清初达到一个高峰值;在浙江沿海地区的各种灾害中,水、旱两灾的发生最为频繁,水灾发生频次高于旱灾。2水灾、旱灾、台风和潮灾是该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台风与水灾、潮灾之间高度相关,且台风灾害是浙江沿海地区的主要致灾因子,台风灾害诱发的灾害链具有波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旱灾和水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该地区水、旱两灾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相对一致,这种现象可能是副高季节内振荡所导致的。3浙江省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损失程度与地貌形态之间具有一定联系。以平原、丘陵及低山等地貌类型为主的孕灾环境对浙江沿海地区水灾、旱灾、台风灾害和风暴潮灾等4种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损失的空间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浙北地区水旱灾害变化剧烈,浙中、浙南地区相对较弱。杭州湾地区台风灾害的分布具有湾口多于湾顶,南岸多于北岸的特点。4从灾害损失的空间格局来看,特大损失程度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潮灾,且集中分布在浙北平原,浙南山地和浙东南平原丘陵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8.
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刘毅  杨宇 《地理学报》2012,67(3):291-300
通过历史文献和史料记载的整理,对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了公元前180 年-1911 年和民国时期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损失的时空格局特征,得出结论:(1) 对灾害发生的频次进行分析,不同灾种发生频次不同,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异,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灾种之间的关系明显;(2) 对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灾害发生的频次与灾害带来损失的空间格局并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1) 各种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不同,是其空间格局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2) 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大小与经济和人口的集中程度密切相关。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的往往都是农业、文化、商贸较为发达的区域,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空间差异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敏感脆弱及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特点。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如,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的损失折合1990年价值达400亿元左右,而到1994年仅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近1800亿元(施雅风,1996)。  相似文献   

10.
根据包头市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概括出本地区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自然灾害多,发生机率高,造成的损失大)。并从危害程度、时空分布、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六种主要灾害进行剖析,提出了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本文以南海区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防治为例,分析了南海区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的形成环境、沟谷形态、物源和变形破坏特征,探讨了西岸庆云洞风景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危害、易发性,提出了"拦截、排堵、排导"的泥石流治理工程方案,对泥石流的防治取得良好效果,为今后泥石流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成新水 《地理教学》2006,(11):15-18
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不管是灾害发生的频率、种类,还是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至人员的伤亡,都呈上升势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加速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灾害加重的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时,对其活动可能导致的影响认识不够或是认识不到位,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是为了局部的暂时的经济利益在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使灾害有增无减。另外,人类对灾害的认识不够、防灾避灾措施不力,也是使灾害损失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损失一直是灾害风险评估上的难题.本研究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经典模型为基础,提出了新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利用历史灾情和孕灾环境解决风险评价中致灾因子破坏力与灾害发生的可能,并以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为例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研究.主要改进在于:确定灾害损失率和环境参数以建立地震灾害可能损失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4.
适应自然灾害的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灾害损失虽然不可避免, 但可通过调整人类活动规避或减轻风险, 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灾害共存的协调适应。本文基于适应自然灾害研究发展的历程, 综述了现有适应性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前者主要集中在对多尺度的适应主体综合分析、底层家庭或群体适应以及顶层的政策适应等方面;而后者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适应、民众或区域适应对策优选及适应能力评估等方面。基于数理模型或者实地观测实验的定量评估以及多指标、多标准的综合评估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定量研究的主流。研究表明:①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有向综合性和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一些系统综合分析方法以及本地乡土的适应自然灾害逐渐引起重视。②目前适应自然灾害研究方法上存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研究途径, 而探索这两种途径有效结合的多尺度综合研究方法是适应自然灾害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一、地质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危害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和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客观上造成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和多发,使我国成为近年来世界上地质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地质灾害(不包括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每年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千计。地质灾害给城镇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据初步调查,目前我国至少有400多个县(市)、1万多个村庄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胁。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支流两岸已查出崩塌、滑坡428个,其中分布高程在180m上下的约300个,预测在库水作用下…  相似文献   

16.
李宝尤 《地理研究》1992,11(1):85-85
我国是灾种多、灾害重、分布广、影响大的国家之一。据估计,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每年达695—780亿斤,直接经济损失510—640亿元。因此,搞好减灾工作,特别是今后十年的减灾工作,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为了科学分析全国自然灾害成因和研究对策,中国科协、江苏省科委、江苏省科协、全国气象学会及南京大学自然灾害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并主办了这次研究会。  相似文献   

17.
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面临的各类安全问题,阐述了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和应急管理的区别,探讨建立重点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自然灾害分析、区域脆弱性分析和旅游地的暴露分析,就未来固定时间段内该目的地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进行计算。为了将潜在损失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内,由当地政府协同旅游管理部门与利益相关各方共同探讨降低灾害风险的工程手段和技术手段,并且核算为此所需要的投入,在潜在损失和投入之中进行决策,提出该旅游地区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政策。该风险管理框架是从游客、当地政府、旅游经营企业、当地居民四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合作参与旅游风险管理出发,提出四位一体的旅游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框架,希望为我国重点旅游地区确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范式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自然灾害环境和成灾过程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区自然灾害形成环境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区自然灾害过程所具有的如下基本特征:孕灾过程具有多样性、频发性和地域差异性;受灾过程特征集中表现为季风边缘区受灾环境对各种自然致灾因子的放大作用;成灾过程特征表现为本区更易成灾,虽然绝对灾情较低,但相对灾情较大和关键农事期气象致灾因子发生频率高等。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地沙漠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刘蔚  王涛  郑航  马真臻 《中国沙漠》2008,28(4):634-641
在分析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得出造成黑河流域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除了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蒸发量大,干旱多风,降水极少,地表组成物质疏松等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流域内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从而使得中上游用水量大幅度增加,造成下游水资源的枯竭,致使地表植被因缺水、过度樵采和放牧而大量死亡,引起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同时,干旱区绿洲的地形地貌条件对于绿洲的兴衰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自然灾害是由于某种作用超出了人类所能承受的能力,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和损害。河流改道是绿洲废弃的最直接原因之一。战争导致的农牧业更替也是绿洲演变的一个因素,同时战争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性也是巨大的。政策导向可以影响到绿洲人口的迁入和迁出,绿洲规模的扩大与缩小,绿洲内部结构、功能、性质的变化,以及对整个流域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对于绿洲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效性。总之,黑河沙漠化土地形成是在气候暖干化条件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同脆弱的环境、贫乏的水、土、生物资源之间不相协调的产物,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综合过程。过度的人为活动是沙漠化的主导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风暴洪水主要承灾体脆弱性分析——黄浦江案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脆弱性分析是自然灾害风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风暴洪水是上海黄浦江流域所面临的最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历史上对该区域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损失。通过多次灾后调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构建该区域7种主要承灾体经济损失脆弱性方程和人口脆弱性方程。基于前期黄浦江风暴洪水多情景危险性成果,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损失和人口脆弱性分布自黄浦江上游地区向下游逐渐降低。最后,提出未来脆弱性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