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利用山东地区1991—2007年的野外地磁流动监测资料,通过分区计算地磁场总强度均值,并绘制均值时序图,分析了地磁场异常,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7年度辽宁省流动地磁测区40个地磁观测点所得的流动地磁总场数据,结合2017年12月19日辽宁海城M4.4地震发生前后流动地磁监测结果,分析地磁场出现的邻期差值局部异常特征,在研究地磁时序变化和地磁前兆异常后,认定该区域地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海城M4.4地震的前兆异常,得到了该地震与地磁场异常活动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基于2021年滦州MS 4.3地震前后16 d内的流动地磁观测资料,经地磁场的日变通化改正、长期变化改正及差值计算后,获得了震中区域地磁场同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滦州地震地磁场同震变化总体较小,可能与震中区域地壳介质较为破碎、不易积累较大地壳应力有关。震中位于地磁场水平矢量方向变化的转向区及幅值变化的弱化区,并在震中附近分布有地磁总强度、地磁偏角、地磁倾角的“0”变线。地磁场同震异常变化分布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宁河—昌黎断裂和滦县—乐亭断裂基本控制着地磁场异常变化的分布,围绕两条断裂交会处,地磁场异常变化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与宁河—昌黎断裂和滦县—乐亭断裂的相互作用导致应力场变化的非均匀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苍山5.2级地震前后鲁南流动地磁观测网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苍山5.2级地地震的前兆反映,而且震中处于地磁场变异带附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收集了山东省南部地区1982—1990年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应用二次拟合数学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磁场的变化特征和区域地磁场、局部地磁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分析研究鲁南地区区域地磁场、局部地磁场的变化与其附近地震的关系是有实际意义的。文中还指出了存在地磁变化灵敏点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改进后的差值法对鲁西流动地磁网十年的复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绘制了平均地磁场强度差值曲线。结合本区和震源区的地质构造,对流动地磁3次异常变化和周围中强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北京地震台1987—2013年地磁观测资料,分析该台地磁场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认为北京地磁场长期变化具有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和逐渐恢复上升的形态,短期变化受太阳黑子活动强度影响,对了解北京地区地磁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辽南地磁场变化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南地区流动地磁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辽南地磁场变化的认识。结合1997年以来在辽南地区发生的ML≥4.0地震,根据地震前后地磁场联台差变化,探讨地磁场变化与地震发生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2014年7月至2016年4月冀鲁豫交界区开展的流动地磁9期次测量资料,分析相邻期、半年期、一年期的地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除2015年11月、12月地磁场总强度相邻期异常变化较大外,其余期次的相邻期地磁场变化较小,在10nT左右;半年、一年尺度磁异常整体表现为上升。将范县附近8个测点磁异常变化与地震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磁异常变化梯度较大时,范县易发生小震群活动。  相似文献   

10.
福建东南部地磁场变化与闽台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阿栗  詹志佳 《地震研究》1994,17(2):143-150
本文利用1977-1987年福建地区地磁测量与五个台站的地磁资料,分析了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研究了地磁异常变化与闽台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东南部地区1983-1989年地磁场总强度呈上升趋势,其平均年度变化率约为20nT/年,且存在长期变化的局部差异性。对于1987年8月2日江西省寻乌M=5.6级地震,在离震中约10km的寻乌测点上观测到约13nT的震磁信息;对于台湾及其邻区发生的M≥6.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1975—1979年苏鲁皖地区地磁场总强度测量资料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在考查测区所有测点磁场变化的基础上,发现地磁总强度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可以将整个测区划分为正常区、过渡区和异常区。提出用分区的时间叠加法,统计研究苏鲁皖地区地磁总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正常区和过渡区的磁场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异常区则有11γ左右的上升趋势。和华东地区地磁总强度长期变化的正常规律背景相比较,认为此上升趋势可能是长期变化局部差异的反映,而可能不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2.
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90年以来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1990年以来发生的地震与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闽赣交界地区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地区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震前一年内出现异常,表现出地磁场变化的群体性和同向性的特征,震级越大,震磁异常关系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震区及其附近存在着上地幔高导层的隆起,这可能是唐山地震孕震构造特征之一,而地震前后的地磁场短周期变化的转换函数与Wiese矢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震源区地下电导率变异的反映。震前地磁总强度在宁河、东堤头等测点存在8—10nT的变化异常,在北京测区显示了地磁总强度统计参数的异常信息。地磁垂直分量的变化异常,唐山约为-12nT,昌黎约为10nT。此外,在地磁垂直分量的功率谱、相关系数、日变幅、日变低点时间等方面均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克里金插值方法,对河北地区2011—2014年地磁场中总强度F值及垂直分量Z值数据进行计算,分析该区近期地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地震活动较为平静状态下,河北地区地磁场变化与地理纬度改变具有密切关系,与地理经度变化关系不大;F值与Z值等值线分布与地磁台站分布有关,且随时间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辽宁地区地球物理场监测地磁测网的改造情况;利用改造后测网观测成果,分别绘制了辽宁地区地磁场总强度梯度分布图、地磁场总强度等值线分布趋势图及地磁场年变化分析图:探讨了改造后的地磁测网地磁场梯度分布规律;分析了辽宁地区各重要活动断裂及老震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年变化和邻期变化特征,为地震预报提供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健 《四川地震》1996,(4):117-121
利用差值对比法,统计以碍并借助计算机图形分析程序,对1993-1995年鲜水河测区流动磁力复测资料进行处理,绘制了地磁总强度变化图,差值变化图及磁场年变速率等值线图。通过对资料的逐一分析,获得了鲜水河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信息及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鲁南地区地磁场近期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玉莲  佟瑞清 《地震研究》1997,20(3):286-291
本对鲁南地区15例流动地磁复测资料和周围有感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根据震例和近期地磁场的异常变化,讨论了该区未来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黑龙江及邻近地区地磁场总强度日变化极小值时间资料,分析了2008 ~ 2011年黑龙江及邻区4 次中强地震前地磁“低点时间”在空间上的分布异常特征,发现地磁“低点位移”现象的某些特征类型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相关性。通过对震前各种分布特征类型的分析,讨论了地磁“低点位移”产生机制,认为地磁“低点位移”对黑龙江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短临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大同—阳高Ms6.1级地震前1986~1989年9月河北省及其邻区流动地磁测量和有关的台站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后,认为地震前流动地磁所测1989年张家口、怀来等测点的较大偏离可能是由于测量方式本身的限度和外场的不均匀造成的,因此将其作为震前异常变化是不适当的。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对所求出的相对完县的平均年变率进行了2次多项式趋势面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范围正常趋势变化的背景上以大同—阳高Ms6.1地震为中心存在一个负值偏差区,这可能和震前应力场作用下的地磁场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流动地磁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泽岩  张肖  王慧  刘静  李金  苏树朋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2):329-334,343
运用1986—2009年河北省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其地磁总场强度测值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找出流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区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关系,且震前异常多在震前1—2年出现,δ_F值存在"连续大幅上升—临震大幅转折下降"的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