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林川  吕宝凤 《河南地质》1998,16(4):256-260
倪丘集凹陷是在中、古生界基础上于早第三纪成生发展起来的陆相沉积小盆地。具有地质结构复杂、断块发育、非均质性强、含油层系多、油气显示活跃、原油多源等特点。有一定油气前景,但勘探难度较大,不适用常规的勘探开发程序。下一步勘探开发应以小型断块油气藏为主要类型,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因素综合考虑、多手段协同作战的综合勘探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选有利区块,实施滚动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吕宝凤 《河南地质》1999,17(3):183-183
河南省横跨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带两大地构造单元,分布着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中小盆地267个,这些盆地分割性强,沉积,构造特征各异,断块发育,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有很好的油气前景,21世纪勘探应以寻找断块和与断层有关类型的油气藏为主,在不断引入和运用新科技的同时,走综合勘探,滚动开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塔里木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不断深入,深部油气勘探成为研究区必然选择。以塔里木盆地深部最新油气勘探开发资料为依据,揭示了盆地深部油气勘探现状,进一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盆地深部不同类型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划分了深部油气藏类型并阐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深部钻井数比例逐年增大,油气三级储量逐年递增,深部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根据油气藏储层特征、物性演化机制及源储接触关系,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可划分为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及改造型油气藏3种8类,常规油气藏包括背斜、断块及岩性-地层类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包括先成型、后成型致密油气藏,改造型油气藏包括流体改造型、构造改造型及综合改造型油气藏;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分布规律复杂,构造格局与演化控制了其平面分区分带富集,沉积成岩背景与演化控制了其纵向分层分段富集;综合研究表明,当今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应注重储层控油气作用,立足多目的层共同勘探,以致密油气为主导,改造型油气藏为重点,兼顾常规油气,逐步向盆地斜坡、坳陷处紧邻源岩的部位拓展。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气藏勘探及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玉瑞  王建 《江苏地质》2003,27(4):193-198
介绍了苏北盆地复杂断块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针对地下地质复杂、地面施工环境困难所带来的勘探复杂性和难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复杂断块油气勘探理论与勘探技术,从而使近几年来的油气储量、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渤海湾盆地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为例,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等多项资料及多种新技术、新方法,从岩性识别、岩相分析、形成期次、储集层测井识别及其综合评价等五方面,系统介绍了渤海湾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的新进展、新方法,并就火成岩的岩相分析技术和储集层综合评价方面的“侵入岩储集层三元综合评价技术”进行了重点评述。进而提出了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研究应全面细致开展岩相分析和储集层预测、评价向半定量-定量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布劳斯盆地的油气勘探是澳大利亚西北陆架被动大陆边缘深水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与亮点之一,盆地油气勘探程度目前还很低。以盆地构造演化、油气勘探现状和油气田最新资料等为基础,采用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分析总结了布劳斯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布劳斯盆地属边缘海型被动大陆边缘,发育三套主要烃源岩:主力储集层为侏罗系—下白垩统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岩,中、下白垩统海相泥页岩是区域性盖层。主要圈闭类型为断背斜、断块、压实披覆背斜和倾斜断块构造,油气主要通过断裂系统垂向运移到相邻圈闭和上部的圈闭中,盆地内发育多套油气成藏组合,主要包括下白垩统成藏组合、上侏罗统成藏组合、中下侏罗—上三叠统成藏组合和石炭—二叠系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7.
从油源条件、构造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出发,对民和盆地油气藏形成基本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进行预测,并指出勘探有利地区。综合分析认为民和盆地油气藏形成基本条件优越,是一个较有远景的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江苏油田复杂小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流程形成的思路、特点及相应的关键技术,同时还对该套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东海海域油气资源与选区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优化勘探目标的选择,加快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步伐,在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资源潜力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东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战略选区评价。东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但不同区域勘探潜力不一,以东海陆架盆地最为重要,冲绳海槽盆地次之。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勘探以西湖凹陷最具潜力,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次之,其中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以始新统和渐新统为重点层系,瓯江凹陷以古新统为主攻目标,闽江凹陷以中生界为主要勘探层位。冲绳海槽盆地具备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以陆架前缘坳陷最为有利,以中新统为重点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多年来对浅层地区未进行有效的勘探开发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渤海湾盆地等主要大中型盆地浅层油气藏的类型、分布特征和地质特征等的分析表明,中国浅层油气在地质上总体具有埋藏浅、成因复杂、受构造-岩性等复合性影响显著、储量规模与丰度大小不一、油藏类型多且分布广、资源量分布不均等特征,在勘探和开发上具有易勘探、成本低和易出砂出水、稳产难度大等优点和不足.指出中国浅层油气的潜力区域在东部,对浅层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浅层油气资源潜力很大,要重视浅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多年来对浅层地区未进行有效的勘探开发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渤海湾盆地等主要大中型盆地浅层油气藏的类型、分布特征和地质特征等的分析表明,中国浅层油气在地质上总体具有埋藏浅、成因复杂、受构造-岩性等复合性影响显著、储量规模与丰度大小不一、油藏类型多且分布广、资源量分布不均等特征,在勘探和开发上具有易勘探、成本低和易出砂出水、稳产难度大等优点和不足。指出中国浅层油气的潜力区域在东部,对浅层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浅层油气资源潜力很大,要重视浅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浅层油气藏的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多年来对浅层地区未进行有效的勘探开发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渤海湾盆地等主要大中型盆地浅层油气藏的类型、分布特征和地质特征等的分析表明,中国浅层油气在地质上总体具有埋藏浅、成因复杂、受构造-岩性等复合性影响显著、储量规模与丰度大小不一、油藏类型多且分布广、资源量分布不均等特征,在勘探和开发上具有易勘探、成本低和易出砂出水、稳产难度大等优点和不足.指出中国浅层油气的潜力区域在东部,对浅层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浅层油气资源潜力很大,要重视浅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深层勘探程度较低,中新元古界是否存在拗拉槽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近年完成的高密度二维及“两宽一高”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明确了盆地自北向南发育贺兰拗拉槽、定边拗拉槽、晋陕拗拉槽、豫陕拗拉槽,拗拉槽平面呈北东向展布,向西南逐渐加深,最大深度可超过6 000 m;同时明确了中新元古界存在3种类型的油气藏,分别为以长城系暗色泥岩为源岩、砂岩为储层的岩性遮挡油气藏与断块油气藏,和以上古生界煤层为源岩、长城系砂岩为储层的上生下储气藏。三者的勘探有利区带分别为定边至乌审旗地区、黄龙—宜川地区、伊盟隆起与中央古隆起高部位。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区   总被引:36,自引:17,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龙德  李曰俊 《地质科学》2004,39(2):296-304
轮南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该地区具有多个产层、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垂向上复合叠置,横向上连片成带,共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已经成功地指导了我国东部和南方含油气盆地的勘探,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的认识,表明该理论在我国西部挤压型含油气盆地也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唐庄油田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端,多年来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阵地。由于构造的复杂性和多物源等条件,该区勘探难度逐渐增大。从20世纪60年代的背斜构造油气藏逐渐过渡为断块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从古近系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至新近系中新统馆陶组勘探层位有5个。笔者首先从油气成藏条件入手,分析了该区的油源条件、构造特征,对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对该区的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该区发育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及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油藏从沙河街组三段至一段都有分布,且由南向北油气藏的层位依次抬高,全区各层位油气藏叠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藏。最后指出下一步勘探的三个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圈闭目标的快速识别和优选,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与地震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塔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快速勘探过程中使用的地质理论和地震技术进行总结,建立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快速探明储量规模的实用地质—地震配套技术系列.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综合采用构造分析、层序分析、相带分析和成藏分析等地质分析方法进行指导,配合使用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井—震约束下的拟声波波阻抗反演等地震技术,实现岩性圈闭的“定背景、定层系、定区带和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勘探中遇到的地质难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和基本探明.这一技术系列对同类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相断陷盆地岩性圈闭目标的快速识别和优选,需要先进地质理论指导与地震技术应用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本文通过对塔南凹陷岩性油气藏快速勘探过程中使用的地质理论和地震技术进行总结,建立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快速探明储量规模的实用地质—地震配套技术系列。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综合采用构造分析、层序分析、相带分析和成藏分析等地质分析方法进行指导,配合使用精细构造解释、地震多属性分析、井—震约束下的拟声波波阻抗反演等地震技术,实现岩性圈闭的“定背景、定层系、定区带和定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塔南凹陷岩性油藏勘探中遇到的地质难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岩性油藏勘探的突破和基本探明。这一技术系列对同类断陷盆地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塔南凹陷南屯组现今的复合箕状断陷结构,是由盆地内部的多个断块、翘倾掀斜分割改造的缓坡—沉积中心—沉降中心—陡坡组成大型断陷盆地后形成的。通过构造、沉积、反演和试油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区内油气藏类型及其展布受沉积过程、同生断层及后期构造的控制,与普通的陆相箕状断陷盆地明显不同。缓坡一侧的翘倾掀斜部位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发育断层分割或遮挡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中心的储集砂体主要为远岸扇和三角洲前缘成因,多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沉积和沉降中心之间的翘倾掀斜部位为远岸扇储集砂体,多发育透镜状岩性油气藏和背斜-岩性油气藏;陡坡一侧的沉降中心主要为近岸水下扇储集砂体,以透镜状岩性油气藏为主,也可见到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下白垩统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气藏是油气藏的重要类型之一。乌里雅斯太南洼槽下白垩统的重力流沉积砂体是盆地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但其分布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内部的非均质性极强,对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测井、3D地震,以及岩石分析资料等,笔者总结了盆地内的重力流沉积类型,分析了其平面的相分布特征,建立了盆地重力流沉积相模式,为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