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为准确的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提出在波动分析法约束下,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的新思路。即通过波动分析法界定剥蚀的区域和厚度范围,再精确计算原型盆地剥蚀量。并以惠民凹陷新生代为例,首先运用波动分析原理,得出反映凹陷形成与发展的主周期波为57,27和7.5Ma,根据7.5Ma的周期波反映凹陷内不同沉积期间断面的剥蚀情况,来确定区域的剥蚀范围。然后根据惠民凹陷的地质特点及资料情况,采用沉积速率法、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地层对比法等来恢复局部地层的剥蚀量。在波动分析法的约束下,参考地质沉积史和构造演化分析的结果,综合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以确保计算结果精确。研究结果表明:受波动旋回的影响,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普遍存在剥蚀,剥蚀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凹陷边缘或靠近隆起区,剥蚀量最小的区域是阳信洼陷,说明该区沙四上亚段和孔二段烃源岩没有遭受破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梅山组海底扇作为中央峡谷水道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大型储集体,是琼东南盆地尤其是深水区常规碎屑岩领域下一步最为重要的勘探对象。总结了琼东南盆地各凹陷钻井资料所揭示的梅山组海底扇差异分布现象,通过研究区大陆架发育特征、陆架坡折带发育特征,结合物源供给与优势海流方向,首次从宏观格局解释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不同凹陷海底扇发育地质背景的差异及成因,提出乐东凹陷梅山组大型海底扇主物源来自东北方向海南隆起。通过细化中中新世大海退内部次级海平面旋回特征,首次建立了本区梅山组层序充填与海平面旋回的精确对应关系,从层序成因角度厘清了梅山组各期次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与凹陷级别的有利储层展布特征,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勘探建议,指出乐东凹陷梅山组中-晚期海底扇储层风险低,是梅山组海底扇领域突破的首选区带;陵水凹陷早期海底扇圈闭有效性较好,是梅山组海底扇大规模成藏的有利勘探方向。该研究为梅山组海底扇领域的勘探部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那年我们船航行去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港让我终生不会忘记。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东南印度洋上,四周是水,属热带草原气候。我第一次来到这个非洲岛国,不仅见到了我不认识的各种热带树种,也第一次见到退  相似文献   

4.
白云凹陷隶属于南海北缘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进入新生代以后白云凹陷及其邻区发育了剧烈的、多期次的岩浆活动,表现为强烈的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作用。从白云凹陷地质资料、井资料、地震资料出发,井震结合总结了不同类型岩浆岩体地震响应特征,并识别出了白云凹陷新生代发育的岩浆岩体,绘制了岩浆岩体平面分布图。白云凹陷新生代岩浆岩体主要分布于白云凹陷周围的隆起或凸起部位,且以白云凹陷南侧为主要分布区,白云凹陷内部岩浆岩体发育较少,在凹陷内部呈零星分布。利用岩浆活动期次划分方法(接触关系法、上覆沉积地层厚度法、两侧地层对比法),将白云凹陷新生代岩浆活动分为4期:32~23.8、23.8~10.5、10.5~5.5、5.5 Ma至今,绘制了各时期岩浆岩发育平面图,第1期对应构造演化阶段中的断拗转换期,后3期对应构造演化阶段中的拗陷期,并且随着区域构造演化的进行岩浆活动具有减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大面积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了新近系类型丰富的砂体,在古珠江三角洲演化及相带迁移的控制下形成了较好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近年来,凹陷内发现的多个构造-岩性圈闭均与河道砂体相关。但在已有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中,河道砂体的成因、分类和展布特征与体系域的耦合关系差,砂体发育规律不明,制约了岩性圈闭的勘探效果。基于沉积层序理论,利用大范围井震资料,系统厘定了恩平凹陷珠江组一段-韩江组六段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精细的三维地震沉积学解剖。分析结果显示,目的层发育的大型辫状河道、小型曲流河道和中型曲流河道,分别与低位、海侵和高位等特定体系域具有密切的耦合发育关系,进而建立了层序格架对河道砂体的有效预测模式,系统指明了凹陷不同区域、不同体系域内岩性圈闭的发育潜力及有利区。本文相关认识对其他海相三角洲盆地岩性圈闭勘探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海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东海西湖凹陷的地质构造特征出发,根据西湖凹陷所处的西太平洋特殊地质构造位置,结合反转构造理论,认为自新生代以来,西湖凹陷长期处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挤压状态。随时间的推移凹陷的边界条件不断地变化,由此引起应力场的改变,继而造成构造反转。西湖凹陷曾经历过五次构造反转期。盆地的复合,构造的叠加,断层性质的改变,对油气生成、运移和储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最后用反转构造理论对油气远景作了简单的探索。认为早期由正断层形成的地堑、地垒、断块及晚期褶皱、逆断层发育的地区应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前者,早期局部张应力形成的正断层,在区域压应力的持续作用下,后期虽然在形式上还是正断层,但晚期已转变为压性的,对油气聚集较为有利。后者,由于新生代早期的巨厚沉积,并且发育着张性断裂,这些对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有一定好处。  相似文献   

7.
大民屯凹陷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民屯凹陷前第三系潜山、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水化学场研究发现,本区油田水总矿化度及二价阳离子浓度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水体主要为陆相成因并受地表水渗入的影响较大,变质程度高,油田水的演化与盐类的溶解有关。该区地层水的流动受断裂和沉积砂体的控制,在水头压力、浮力动力场控制下其流动样式和分布规律反映了凹陷内油气的运聚规律,可为本区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式油气藏的判别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8.
渤中凹陷是整个渤海湾盆地的沉积和沉降中心,古近纪时期被石臼坨凸起、沙垒田凸起、渤南低凸起、渤东低凸起所环绕。凸起与凹陷之间因控盆断裂发育程度及活动速率的差异,形成复杂的构造带与沉积体系。在地震精细解释基础上,计算主要边界断裂在不同时期的活动速率,并与相应时期平面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相对比。结果表明,渤中地区古近纪的控盆断裂活动速率峰值出现在沙三段和东三段沉积时期,凹陷处于强烈断陷期,且因平面上不同位置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凹陷在空间上并非呈简单的"平底锅"形态。盆缘碎屑沉积体系类型明显受控于断裂内侧的基底沉降速率,并随活动速率的大小变化而发生退积或进积。与环渤海湾陆上油田所处各凹陷古近纪的构造沉积演化相比,在东三段沉积期发生的最强烈断陷和在东二上-东一段沉积期发生断坳转换以后,成为整个渤海湾盆地远源三角洲的进积中心,是渤中凹陷古近纪构造沉积演化方面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选择轮南主体区剖面七条和临近凹陷剖面两条,利用压力数值模拟手段,对轮南地区的压力场演化进行了恢复和模拟。结合实测压力资料和钻井资料,发现部分地区石炭系和上奥陶统中存在弱超压、寒武系在凹陷内存在超压。通过分析,石炭系超压在轮南主体区主要是水热增压作用和泥岩转换作用造成的,在凹陷内则可能主要由于欠压实引起。上奥陶统内部的超压和石炭系在形成时间、特征和发育机理上相似,不过轮南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域较少。寒武系超压和三个成藏期相对应,在凹陷内形成明显的三期超压现象,以喜山期超压幅度最大。整体上看,石炭系和上奥陶统弱超压,对成藏动力方面贡献不大,但是超压的形成增强了该层的封闭性,对喜山期天然气成藏有重要影响。寒武系超压为油气初次运移提供了动力,但是超压幅度有限,推测其在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0.
现代黄河三角洲蚀退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以神仙沟流路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积物特征,来分析本区所具备蚀退作用的水动力条件,并列举不同时期岸线蚀退的距离和速率等深线的变化,贝壳堤或贝壳滩、陡坎、泥砾的形成及碎屑物粒度的变化和矿物的重新组合,在地质剖面所反映蚀退如潮汐沉积、潮上带等沉积特征.并提出蚀退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盆地经历了多年油气勘探,无论是在中生界还是新生界,至今未获得油气突破。新生界储层具有优越的储集条件,故重点分析了古近系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演化特征。以钻井和测井资料为基础,将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即河流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和湖相,其中河流相在研究区可划分为辫状河流相和曲流河流相;并且分析了各沉积相、沉积亚相和沉积微型的岩电性特征。仔细解剖地震反射特征,进行阜宁组和三朵—戴南组地震相分析,以单井相分析为基础,解析各地震相沉积意义。根据瓦尔特定律,将单井沉积相分析与地震相分析充分结合,分析各层段沉积相分布特征。阜宁组主要发育曲流河流相、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和半深湖相;三朵—戴南组主要发育辫状河流相、扇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根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结合沉积相分析,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古近系阜宁组至三朵—戴南组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台西南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从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台西南盆地的地层、沉积、构造特征及油气条件,在进行盆地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盆地内的次级构造单元进行了类比,对盆地的含油气远景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该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泥河湾盆地典型剖面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小长梁、东谷坨三个典型剖面野外沉积特征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将剖面划分为四个沉积相:顶部马兰黄土堆积,上、下湖泊相和中部河流相。以15cm为间距,系统采集了1674块样品,进行质量磁化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大小与沉积相,尤其是与沉积物的粒度相关。一般规律是滨浅湖相粉砂、粘土质粉砂的磁化率值大,而深湖相、半深湖相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的磁化率值较低。磁化率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气候的变化,磁化率高峰可能反映了干燥的气候环境,而低谷则可能反映了温湿的气候。沉积相和磁化率变化曲线相结合,将剖面分为7个对比层,初步讨论了1MaB.P.以来,盆地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演化阶段:早期扩张期,中期收缩期,晚期扩张到收缩期。并通过剖面间的对比,初步认为剖面所含石器层的年龄大约在1Ma.B.P.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北部湾XI钻孔岩芯中各种沉积相中的重矿物组合分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湖相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物含量高,滨海相沉积物中稳定矿物(钛铁矿、电气石、锆石)特别富集,浅海相沉积物中则出现大量的自生海绿石,由此说明,重矿物组合的研究对阐明沉积相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北部晚第四纪典型地震相—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西北部地形变化大,水深由近岸几十米变化至深海盆区的3 500m,跨越了陆架、陆坡、深海盆、岛礁等地貌单元。南海西北部也是深水油气的重要勘探地区。利用高分辨率单道地震资料,采用地震相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典型地震相—沉积相分布特征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区内的主要地震相包括:①席状、亚平行、强振幅、低连续、中频地震相;②披盖状、波状、中振幅、中—低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③披盖状、平行—亚平行、中—弱振幅、中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④披盖状、平行、强振幅、高连续、中—高频地震相;⑤席状、平行、中—弱振幅、高连续、中—低频地震相;⑥披盖状、波状、弱振幅、低连续、低频地震相;⑦前积相;⑧下切充填地震相;⑨杂乱地震相;⑩条带状、波状、中—弱振幅、中—低连续、低频地震相;瑏瑡披盖状、平行、强振幅、高频、高连续地震相共11种。对地震相—沉积相及其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认为,区内晚第四纪主要发育有三角洲相、河道相、滨浅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滑塌相、斜坡相、浊流相、生物礁相等沉积相,其分布主要受海底地形地貌、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Fossil diatom groups from 85 samples of drill holes and 13 samples of the known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re analysed. The boundary of the Zhujiang Delta is discussed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fossil diatom. The horizonal variation of Holocene sedimentary faci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delta plain subfacies and the delta front subfacie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Holocene depositional facies shows twice changes of transgression from weak to vigorous.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南沙群岛西南海区44个站表层碳酸盐沉积特征,综合分析了沉积物类型、碳酸盐的生物组成、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等,根据碳酸盐沉积的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沉积环境,应用主成分分析统计对比,提出该海区碳酸盐沉积的六个沉积相及其特征:大陆坡半深海-深海相,南部中、外大陆架浅海相,西部中、外大陆架浅海相,南部内大陆架浅海相,礁体相,礁体过渡相。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陆架沉积环境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描述性资料的Q型聚类、数据资料的R型和Q型聚类的定量分析,南黄海陆架可区分出三级环境和20个沉积亚环境,进一步探讨了1.70MaB.P.沉积环境序列。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芯的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及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测定南黄海中部两个沉积物柱状样中的有孔虫、介形虫和“C年代,对其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沉积环境和地层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有孔虫组合表明研究海域为近岸一浅海环境,其含量从下到上由缺失到出现近岸、浅海有孔虫,反映了沉积环境由陆相到滨岸相、浅海相环境的变迁;孢粉组合反映的古气候也同样经历了针、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到阔叶林或以阔叶树为主的针、落叶混交林的变化,反映出气候由冷干到暖干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柱状样沉积物下部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上部属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电子探针分析了渤海地区一深120m钻孔中15个介形虫壳体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地层中介形虫的壳体成分主要为CaO(含量50.16—54.60%),其次为SrO、K_2O、NaO、SiO_2、MgO、Al_2O_3、FeO和MnO。在不同层位中,介形虫壳体成分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相。全新世介形虫壳体的化学成分与晚更新世介形虫壳体的化学成分相比较,除CaO降低外,其它化学成分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