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汉源唐家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家铅锌矿床赋矿层位是上震旦统灯影组,矿体受构造控制.根据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矿石中硫主要来自围岩地层,成矿介质以循环地下热卤水为主.成矿模式年龄小于赋矿层位年龄.是一典型的沉机-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矿床成矿物质来源,铅锌活化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对矿床中铅锌的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矿源层"的基本概念是富含一种或几种成矿物质的地层或岩石。矿床中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矿源层,认为岩浆岩的侵位使其中的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沉淀成矿。"矿源层"成矿理论多年来一直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接受和引用,在一些文献和论文中屡见不鲜。我们认为,富含成矿物质的地层或岩石是客观存在的,但从中萃取成矿物质成矿的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即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过程中,为什么从低温处向高温处迁移?为什么从低压区向较大压力区迁移?又为什么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迁移?为什么被萃取的"矿源层"没有发生热液蚀变?本文举例说明冀东二十多亿年前生成的铁、金和铅锌矿在经历无数次热事件后,并未发生活化、迁移,生成新的矿体,仍保留原始面貌,证明从围岩(矿源层)萃取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成矿的机理是不可行的。指出成矿物质是岩浆从地壳深部带上来的,岩浆热液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福建建阳大金山铅锌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诗光  刘乃忠 《福建地质》2003,22(3):116-124
建阳大金山铅锌矿床产于下元古界麻源群南山组中,麻源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前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使铅锌等成矿元素活化、迁移;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使铅锌等沿北东、北东东向断裂、裂隙富集成矿。矿床为中低温浅成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成因。  相似文献   

5.
林兵 《现代地质》1991,5(3):300-306
甘肃西成铅锌矿田含有沉积—变质热液弱改造型和沉积—动力构造分异热液强改造型两类泥盆系层控铅锌矿床。对该矿田系统的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主要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有所不同。例如,沉积—变质热液弱改造型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相对较稳定;(2)矿床的铅平均单阶段模式年龄均不代表成矿年龄,而只反映铅质源区岩石的形成时代;(3)成矿金属物质主要取自下伏区域基底地层,而与含矿层和岩体无关;(4)成矿物质源区构造环境主要为造山带(岛弧),这种地质构造环境有利于富含金属热卤水的活动和成矿物质的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
甘洛县高丰铅锌矿床为近年来扬子地块西南缘川滇黔交界区发现的大型铅锌矿床。矿床地质勘查表明,铅锌矿体主要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层间破碎带中,共圈定6条铅锌矿体,其中Ⅰ-1和Ⅱ-1等2条主矿体延伸长、厚度大、品位富,多呈层状、似层状、脉状、团块状、浸染状分布。矿床受区域性断裂、褶皱构造和层间破碎带的控制,同时具有"层控"和后成的特点。根据同位素年代学信息判断,矿床形成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的造山期构造运动中;综合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铅锌矿形成于中低温、中等盐度、中浅成的地质环境中;铅锌矿为造山期地下热卤水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含矿流体,并在层间破碎带等减压空间聚集、卸载成矿。研究表明,矿床为受中生代构造活动控制、具有"层控"特点的热液交代充填型铅锌矿床,可与密西西比河谷型(MVT)铅锌矿床类比。  相似文献   

7.
东峰顶金矿主要赋存于近SN向断裂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矿石类型主要为硫化物(黄铁矿)-石英金矿石、褐铁矿-石英金矿石、褐铁矿金矿石等,矿石氧化率达86.2%,氧化矿石含金量高,以中粗粒表生自然金为主。成矿分原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成矿期,原生热液成矿期具多阶段性,表生成矿期使金进一步富集。包裹体、铅和硫同位素、原生金成色以及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等特征研究表明:成矿溶液以岩浆水为主,可能混有地下热卤水,是一种低盐度、中低密度的流体,成矿物质来自于基底老变质岩(矿源层),成矿温度在148℃~395℃之间,矿床形成距今年龄值约100Ma左右,属中温、中深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矿床形成过程为:矿源层中金的活化-热液中金的迁移、沉淀-表生作用下金的再富集。  相似文献   

8.
作者将我国产于泥盆—石炭系不纯碳酸盐岩建造中,矿床受层位和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和矿石既表现出同生沉积成岩成矿特征又反映有后生强热改造迭加成矿特征,没有或很少受岩浆热液影响的铅锌矿床称之为凡口式层控铅锌矿.本文以广东凡口特大型富铅锌矿床为例,论述其同生沉积—成岩成矿和后期改造富集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地球科学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地质工作实践认识和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对几种重要热液矿床成矿的岩浆作用贡献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认为:(1)地下水是通过补给和排泄交替循环的,因此,通过简单的地下水的循环逐步转化为含矿热液成矿是难以实现的,地下水层控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往往是经历了深部岩浆房驱动的热水循环。(2)地下卤水不是形成内生多金属矿床的矿源体,其本身不具有形成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条件,产于板缘地热异常带内的热卤水中的多金属元素,是板块活动引起的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所提供,卤水起到了活化、富集和搬运金属元素的作用。(3)MVT铅锌矿床和卡林型金矿床的矿床特征本身说明它们的成矿与岩浆热液有成因关系。(4)根据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定义,所有的变化是在固态条件下进行的,变质作用和变质岩难以形成变质热液矿床,其成因类型可归为岩浆热液矿床。(5)韧性剪切带是岩浆热力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塑性变形,成矿是岩浆热液在后期脆性断裂中充填交代而成。对矿床成因的正确认识,可有效的指导找矿勘查工作。岩浆成矿作用是最广泛、最强烈的成矿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0.
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是我国Au、Sb、Hg、Pb-Zn等中低温热液矿床的重要基地,各种热液矿床之间是否存在成因关系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方解石是各种热液矿床的重要脉石矿物,本文选择上述各种中低温矿种中的丫他卡林型金矿床、晴隆-巴年锑矿床、拉峨汞矿床、会泽铅锌矿床等作为典型矿床,并对矿床中出露的成矿和非成矿期方解石进行REE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矿床成矿期方解石明显具有不同的REE特征,卡林型金矿床中显示MREE富集,锑矿床显示M-HREE富集的特征,说明金、锑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可能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体有关;Pb-Zn-Hg矿床整体显示LREE富集,Hg矿床与标准海相碳酸盐岩LREE富集的配分模式一致,但Pb-Zn矿床中轻稀土元素内部具有La、Ce亏损的左倾特征,说明Hg矿床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对赋矿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于盆地卤水浸取基底地层及其围岩所形成的混合流体。无论何种矿种,与成矿无关的方解石均具有LREE富集的特征,方解石的上述REE配分模式特征也可作为各种类型热液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
藏南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是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TH)东段发现的首个大型铅锌矿床,但其成因备受争议。本文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矿硐内具有"同心环带"或"热水蛋"构造的铅锌矿石中的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进行了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铅锌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在8.88‰~11.83‰之间,平均为10.50‰,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约为10.07‰。其中:7个黄铁矿(Py)测点的δ34SPy值为10.29‰~11.14‰,平均为10.70‰;6个闪锌矿(Sp)测点的δ34SSp值为10.78‰~11.83‰,平均为11.49‰;5个方铅矿(Gn)测点的δ34SGn值为8.88‰~9.18‰,平均为9.04‰。总体表现为δ34SSp > δ34SPy > δ34SGn,指示硫同位素未达到分馏平衡。利用方铅矿与闪锌矿矿物对硫同位素温度计计算可得,铅锌成矿温度介于224~280℃之间,平均值为259℃。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扎西康铅锌多金属矿床主成矿期硫源主要来自日当组(J1r)围岩地层,并可能有少量岩浆硫的混入,属受控于地层-构造-岩浆热液作用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华南早第三纪含煤碎屑岩型铀矿床为例,研究了矿床表生带天然水中铀和有机质的关系。 А.И盖尔曼诺夫等人在研究干旱气候条件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时,曾提出在该矿床的舌状强氧化前锋,水强烈富集铀,以含铀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出现,有机质中含铀48-86%,甚至达100%。而在还原带中,水中的铀以无机化合物形式为主,含铀68-81%。但该研究只限于水中有机质富集铀的数量,并未说明铀与有机质呈什么形式结合。另一些研究者又只考虑到有机质与UO22+结合的问题。众所周知,地下水是一个具有复杂组分的天然体系,UⅥ在该体系中可以有各种各样存在形式的机率:如UO2OH+、UO2(Co3)2(H2O)22-、UO2(C03)34-、UO2SO4、UO2(SO4)22-、UO2(S04)34-以及UO2Cl+等。因此,在研究天然水体系中溶解腐殖酸结合铀时,必须要考虑它结合的是什么形式的铀,才能合理地评价天然水中溶解有机质对铀的迁移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花垣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演化特点和铅锌矿物沉淀机制存有分歧,为了总结矿床成因并建立成矿模式,指导该地区铅锌矿的下一步找矿勘探工作.对闪锌矿、主成矿期方解石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拉曼光谱分析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花垣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温度主要为150~220℃,总盐度一般为13%~23% NaCleqv,多> 15% NaCleqv,密度多 > 1 g/cm3,成矿流体为NaCl-CaCl2-MgCl2-H2O卤水体系.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具有由北而南降低的趋势.流体液相组分中主要为Ca2+、Mg2+、Na+、Cl-,具有盆地热卤水体系特点.流体包裹体气相中发育CO2、CH4,方解石、萤石中流体包裹体均有成矿元素Pb、Zn的存在.花垣矿集区成矿流体属于低温度、中-高盐度、中-高密度,成分以钠和钙氯化物为主的含矿热水溶液,流体运移方向为由北向南,流体来源于封层水、大气降水和少量变质水.铅锌矿物的沉淀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闪锌矿、方铅矿等矿石矿物与方解石、萤石等脉石矿物应属同一富含Pb、Zn、Mn、Fe、As、Cr等成矿元素的成矿流体在同一成矿期次相同条件下沉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山西梨园金矿是近年华北克拉通内部金矿找矿的新进展,其矿化样式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梨园金矿赋存于太古宙阜平群片麻岩和混合岩化花岗岩中,受区内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主要由爆破角砾岩型的1号矿体和石英脉型的2号矿体组成。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钾长石等,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δ34S值为0.9‰~4.3‰,平均值为3.0‰,说明硫源主要来自岩浆;方铅矿δ34S值为-12.8‰~1.4‰,平均值为-4.2‰,pH值升高可能是造成方铅矿高负δ34S值的原因。金属硫化物Pb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206Pb/204Pb为16.697~16.890,207Pb/204Pb为15.239~15.267,208Pb/204Pb为42.186~45.334,均落入下地壳演化线附近,表明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可能淋滤了富Th的下地壳物质。黄铁矿的3He/4He为0.27~1.04 Ra,40Ar/36Ar为1 194.61~5 488.80,38Ar/36Ar为0.204~0.218,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流体,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流体特点。微量元素特征显示黄铁矿具有岩浆热液型黄铁矿的特点,辉绿岩脉和石英斑岩的部分物质可能加入了成矿过程。文章认为梨园金矿为与浅成岩浆侵入作用相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爆破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矿体不同的沉淀机制和矿物结晶过程是导致二者REE含量、S-Pb-He-Ar同位素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梨园金矿深部具有寻找细脉浸染型矿体的可能,其成矿作用是太行山中部地区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又一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边家大院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中南段,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矿石品位较高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详细的显微镜下鉴定及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矿床的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黝锡矿等,含银的矿物主要为银锑黝铜矿、黝锑银矿及深红银矿。此外,矿区还发现大量针硫锑铅矿,与其共生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黄铜矿、黝锑银矿等。针硫锑铅矿主要呈长柱状、针状、束状和不规则粒状等,粒度变化较大,一般为5~150 μm。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应的平均化学分子式为(Pb4.77Cu0.05Fe0.04Zn0.06)4.92Sb3.91S11.00,简写为Pb5Sb4S11。针硫锑铅矿一般是成矿晚期低温作用的产物,边家大院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中针硫锑铅矿的形成,与成矿温度较低、硫逸度升高以及还原作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滨北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林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中(C20+C21)/(C23+C24)三环萜烷为0.12~0.86,平均为0.50,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为0.41~0.72,平均为0.54,具有典型湖相烃源岩特征;Pr/Ph主要介于0.16~0.71之间,平均为0.32,指示沉积环境为强还原-还原环境;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09~0.35,平均为0.21,反映烃源岩为半咸水的沉积环境;Pr/nC17与Ph/nC18的关系、C27-C28-C29甾烷的相互关系均反映有机质为高等植物和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混合来源;Ts/Tm为0.18~1.03,平均为0.86,C31αβ22S/(22S+22R)比值为0.53~0.62,平均为0.58,均指示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综合认为林西组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的还原-强还原环境,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来源,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林西组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了滨北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烃源岩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林西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Ⅱ型,处于高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中(C20+C21)/(C23+C24)三环萜烷为0.12~0.86,平均为0.50,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为0.41~0.72,平均为0.54,具有典型湖相烃源岩特征;Pr/Ph主要介于0.16~0.71之间,平均为0.32,指示沉积环境为强还原-还原环境;伽马蜡烷/C30藿烷为0.09~0.35,平均为0.21,反映烃源岩为半咸水的沉积环境;Pr/nC17与Ph/nC18的关系、C27-C28-C29甾烷的相互关系均反映有机质为高等植物和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的混合来源;Ts/Tm为0.18~1.03,平均为0.86,C31αβ22S/(22S+22R)比值为0.53~0.62,平均为0.58,均指示烃源岩成熟度较高.综合认为林西组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的还原-强还原环境,有机质来源为混合来源,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林西组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比利亚谷银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西坡的得尔布干成矿带,它是近些年来在该区新发现的一座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矿体主要呈脉状、细脉浸染状、角砾状赋存于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和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的NW向断裂体系内。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以及矿物之间的共生组合、穿切关系,将成矿过程从早到晚划分为硅化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石英+黄铁矿+闪锌矿阶段(Ⅱ)、石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银矿+黄铜矿±黝铜矿阶段(Ⅲ)、石英+黄铁矿+方解石+萤石±蛋白石阶段(Ⅳ);详细的石英、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成矿早阶段(Ⅰ、Ⅱ)石英中发育WL型、C型包裹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88~254℃,盐度(w(NaCl))为1.83%~4.79%,密度为0.81~0.94 g/cm3,属于中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主阶段(Ⅲ)石英、闪锌矿中发育WL型包裹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60~188℃,盐度为3.69%~7.15%,密度为0.92~0.96 g/cm3,属于低温、中低盐度的H2O-NaCl-CH4体系;成矿晚阶段(Ⅳ)石英中发育WL型、L型包裹体,WL型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为130~165℃,盐度为1.22%~3.53%,密度为0.93~0.95 g/cm3,属于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体系。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揭示:早阶段流体的δ18OH2O-SMOW值为-6.3‰~-5.9‰,δDH2O-SMOW值为-163.4‰~-162.7‰;成矿主阶段流体的δ18OH2O-SMOW值为-14.4‰,δDH2O-SMOW值为-165.4‰~-162.0‰;成矿晚阶段流体的δ18OH2O-SMOW值为-19.1‰,δDH2O-SMOW值为-150.7‰;硫化物Pb同位素比值分别为206Pb/204Pb=18.435~18.513、207Pb/204Pb=15.579~15.675、208Pb/204Pb=38.283~38.603。这种特征揭示,该矿床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的H2O-NaCl-CH4体系,早期为残余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中—晚期大气降水逐渐增加;成矿物质源于壳幔混合源区;成矿过程以流体混合方式导致成矿元素聚集和沉淀,矿床成因类型为与陆相火山-次火山作用有关的低硫化型浅成热液铜(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其整体与大兴安岭西坡同类型矿床相似,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131.3 Ma),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的弧后伸展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氮、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鲍根德 《沉积学报》1987,5(1):114-124
本文通过对太平洋西部(南纬2°-8°,东径170°-173°20')水深在3800-5200米7个站位柱状样中有机质、氮、磷的含量分析,并与沉积物中粒度、微古、底栖生物、矿物资料的对比研究,指出了太平洋西部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氮、磷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及地球化学特征。资料研究表明:有机质、氮主要来自海水的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的沉淀物,而磷同时又有火山喷发时颗粒无机磷的加入;有机质、氮的含量分布与沉积物类型密切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对太平洋西部的沉积环境起了标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尔呷地吉中型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川滇黔交界地带.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顶板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含炭质砂页岩.主要金属矿物为闪锌矿和方铅矿,Zn平均品位5.30%,Pb平均品位3.25%;主要非金属矿物为方解石和石英.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结构、交代-侵蚀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细脉-浸染状、块状和角砾状.矿床中铅锌矿化与硅化、沥青化和方解石化密切相关.对尔呷地吉Pb-Zn矿床成矿期8件与铅锌矿共生的方解石样品进行了Sm-Nd同位素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的147Nd/144Nd值变化于0.058489~0.663246,143Nd/144Nd值变化于0.511852~0.512626,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为203±6 Ma (MSWD=1.2),该年龄代表了尔呷地吉MVT Pb-Zn矿床的成矿年龄.尔呷地吉Pb-Zn矿床是典型的MVT Pb-Zn矿床,其矿床成矿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活动无关,与古特提斯洋闭合背景下的造山运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