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增城市为案例,分析了县域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总体构架、主要技术特征与实际应用效果,并从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体系三方面与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排在前列的七个县级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以基础层、管理层和服务层构成的平台构架是一种适用于县域城乡规划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模式,该模式在低成本、实用性的导向下,通过采用软件数化、面向服务构架、数据增量更新、元胞自动机和矢量-栅格透明化处理等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困扰县域规划信息化的一些重要问题,从而顺利推进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叶舜赞 《地理研究》1983,2(3):100-101
为配合我国广泛开展的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和城乡规划工作,吸取国外有效经验,中国科学院与联合国大学联合举行“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在北京召开,自1983年3月29日至4月5日,历时八天。  相似文献   

3.
得益于交通地理学跨学科优势及其自身的政策性倾向,西方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研究充分汲取各学科所长,在过去30年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完成了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架构,其中15篇论文在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研究知识网络演进中起到关键作用。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研究正沿着"物质—社会—人本"的路径演化,从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综合研究发展,可达性与连接性、服务质量与服务均等性、运行效率与规划政策、网络复杂性、公共交通—土地利用一体规划以及公交出行行为等成为当前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相较于其他交通方式,西方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研究仍显不足,同时受交通地理学实证主义限制,创新多集中在方法论上。最后基于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是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研究的社会和文化转向;二是从"供给—需求"的二维视角解放出来,建构公共交通的"供给—需求—产出"三维空间研究框架,加强公共交通运行的空间可持续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理学报》2004,59(6):1092-1092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是一个文理交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系。全系现设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信息管理与应用和旅游管理专业。城市科学系下设城市教研室、房地产及物业管理教研室、旅游规划与管理教研室、城市与区域研究所、燕京房地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名》2012,(3):19-19
云南省丽江市以古城区地名规划的编制为契机,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名标准化工作结合起来,在兼顾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大打规范牌、服务牌,找到了保护和创新的结合点,推出了一系列的规划原则和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指示和视察云南时的三个指示精神,结合国家和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从云南省灾情特点即:地震频发,小震大灾;地质灾害点多面广;气象灾害增暖效应明显;森林火灾趋高;多灾种复合发生等现状出发,以风险管理4R模式为视角,找出云南防灾减灾主要存在的问题,即:防灾减灾多为应急模式;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分部门分灾种与部门联动不够;防灾减灾高效社会治理机制尚待建立;科普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较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未来云南省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主要对策是加强风险管理,加强综合减灾,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社会购买服务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网络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潘峰华  方成  李仙德 《地理科学》2019,39(7):1093-1101
现有研究采用多元化的数据和方法构建并分析城市网络,揭示不同空间尺度下中国城市网络的特征和形成机制。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以中国为背景的多尺度城市网络分析对世界城市网络研究具有重要启发;强调国家和区域背景,避免了欧美中心论的全球化观点;采用新颖的数据和视角构建城市网络,推动了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进展;增强了国内地理学界对城市网络和外部联系视角的重视,促进了学科发展。同时,当前中国城市网络研究也面临挑战。一方面,大量研究主要着力于城市网络的可视化和描述性分析,机制分析薄弱,理论创新不足;另一方面,当前研究的数据和方法日益趋同,迫切需要新的研究视角。未来需要加强方法和理论创新,深化机制和影响研究,并提高研究的政策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云南省情为基础,开展云南省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研究,从“人口-土地-空间”视角研究云南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在人口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准确把握城乡居民的梯级流向、有效提升农民进城的吸引半径和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在土地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稳妥推进山地城镇建设、高端营建山水田园城市和科学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在空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对区域空间、产城空间、集群空间、特色空间和统筹空间等重点环节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云南省情为基础,开展云南省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研究,从“人口-土地-空间”视角研究云南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研究表明:在人口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准确把握城乡居民的梯级流向、有效提升农民进城的吸引半径和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在土地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稳妥推进山地城镇建设、高端营建山水田园城市和科学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在空城镇化建设的视角下,应对区域空间、产城空间、集群空间、特色空间和统筹空间等重点环节推进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范建红  莫悠  谢涤湘 《热带地理》2018,38(5):699-706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资本循环周期缩短,城市空间的过度开发为资本积累再生产提供了场所,导致城市空间蔓延式增长的矛盾突出。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增量主义的城乡发展已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国城乡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以新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城乡发展与资本的逻辑关系。首先探究资本循环理论在中国城乡转型背景下的适用性,运用该理论剖析中国城乡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然后从当前面临的各类空间矛盾出发,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规划师、公众三方主体的角色变化,力求引发相关主体对城乡规划转型中的规划思路、管理方式以及制度的思考;最后提出以空间正义为核心,使中国城乡转型发展逐步走向社会公平的价值体系,推动城乡社会空间的相对公正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从战略高度统筹全省各城镇的发展定位,是实现城镇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全国城镇化加速前进时期的到来,各种城市问题也相继出现,这就对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分析云南省城镇体系发展的现状,结合当前的城镇发展形势,提出进一步完善规划以促进全省城镇体系的快速、和谐发展的建议:重视乡村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对外贸易与合作;统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谐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许学强 《热带地理》2018,38(6):739-740
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召开了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等。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看,什么是更加美好的生活?哪些是目前发展得不够充分、不太理想、有比较大提升空间的呢?我认为要关注3个方面、12个字:绿色发展,历史记忆,乡村振兴。1 )绿色发展是发展的品质问题,关注城市发展和保护;2)历史记忆是发展的时间维度,关注城市的历史和现在;3)乡村振兴是发展的空间维度,关注城市和乡镇乡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秦贤宏  段学军  杨剑 《地理学报》2010,65(9):1121-1129
用地布局一直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关键难题,以往的规划方案多凭借规划师的经验判断、简单的图层叠加和有限的公众参与生成。然而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城乡用地布局问题,更加注重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就特别需要有一种适应多情景分析下的城市用地布局模拟与方案评价方法。文章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借助GIS技术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这种方法的技术流程:① 参考已有的大尺度城市未来模型,结合我国特别是研究区的区域特点,构建一个实用的城市未来模型(Urban Future Model,UFM);② 通过用地评价、战略归纳、情景模拟等步骤,生成若干个可选的用地布局模拟方案;③ 应用多目标达成矩阵法从粮食、生态、灾害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作为本轮总规用地布局的规划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4.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时代不同形式创新的集中组织和整合,其内部联系及空间组织反映了区域创新网络的格局和特征。论文基于独角兽企业内部联系,通过总部—分支机构联系模型构建中国城市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层级、关联模式、网络节点3个层面探究新经济时代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和特征。研究表明:① 独角兽企业内部联系视角下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呈现“1+3+N”的核心城市驱动发展格局,“北上杭深”组合领跑全局,空间极化现象明显;②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整体呈菱形结构,且明显呈东强西弱的格局;强联系主要发生在核心节点城市之间,其他城市通过与重要节点城市连接进入网络,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突出;③ 重要的节点城市在城市创新网络中展示出较强的权力和威望,但在网络中发挥的作用有一定差异。研究可为新时代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文中构建的独角兽指数亦可为城市创新综合实力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城市人流空间概念模型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桑扎西  甄峰  张姗琪 《地理研究》2021,40(4):1195-1208
城市内人流特征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针对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仅侧重于从人口规模、密度视角分析空间分布及格局特征,而对隐藏于空间分布背后,因人流动而建立的空间交互关系关注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流空间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空间行为交互理论为理论基础,立足基于流、网络剖析城市内部空间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选取人流为观测研究对象,将城市空间、人、设施、服务和地理环境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抽象为网络,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城市人流空间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城市人流空间研究框架,即基于理论融合、数据支撑与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以探究人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特征、功能结构、人流与建成环境时空耦合关系及流动的时空模拟预测为重点的研究内容体系,并探讨其在规划实践业务中的方法技术支撑与应用拓展。以期为未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指导,提升城市感知数据在城市空间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丰富“以流定形”的理性城市规划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①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②长三角城市群重视外部知识获取,跨界网络成为重要的创新合作途径,地理距离对创新合作空间载体选择的制约减弱;③创新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获取和城市创新,网络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四类创新模式,密集的“本地—跨界”创新网络有助于城市创新。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斌 《中国地名》2009,(4):46-46
2009年3月24日,辽宁省民政厅召开了全省区划地名工作会议,14个市民政局的分管局长和区划地名科(处)长参加会议。会议对2008年全省区划地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回顾,并对2009年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2008年辽宁省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城乡地名普查和农村地名设标工作基本完成;一半以上的市已经完成城市地名规划的初稿,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正处于显著的数字化转型阶段,人类活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内在机理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日渐多元化与自我体系化,并更加主动和频繁地与实体空间活动产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目前关于人类活动系统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愈发重视虚拟空间中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强调超越虚实二元的对立视角,将技术使用作为活动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提出城市虚拟空间活动系统与城市虚实活动系统的概念,一方面强调城市虚拟空间活动已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系统的趋势,另一方面则聚焦于城市虚实空间活动系统的互动关系,并且从理论上构建城市虚实活动系统,以便深化理解城市活动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和方法创新、实证议题创新以及应用实践创新等侧面,系统论述城市虚实活动系统的概念体系与研究内容框架,为数字化转型下的城市空间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为智慧城市生活圈规划与数字生活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流域空间是承载生活、生产、生态和文化等的容器,是联系不同时间、空间和要素的纽带,也是当前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之一。在重大国家战略持续关注流域环境全面保护和城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本次笔谈从地理学、城乡规划、考古学、风景园林等多领域视角,聚焦流域聚落空间的人地关系演化,以及流域空间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这需要通过增进对不同流域文明演进轨迹与跨流域文明互动交流的理解,将流域范围内的建筑、地段、城镇、区域与自然环境视为相互影响与依存的“生命共同体”,结合水域、土地、景观、遗产等要素,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对流域城乡空间研究与规划的讨论。在流域城乡的“过去-当下-未来”“表征-机制-策略”之间搭建起桥梁,并从系统视角、人地适应和综合方法等方面探讨发展策略,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需求。  相似文献   

20.
浅析云南省城市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化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关键。云南省极低的城市化水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提高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必须认清云南省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云南省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省情再来选择城市化的发展路径,才能走城镇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要快速、协调、卓有成效地推进云南省城市化进程,须区分经济城市化与政治城市化,要注重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入手,通过城市与周边县域经济的互补发展,充分发挥云南省城市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