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丽江井数字化地下水温观测资料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该井在川滇地区发生的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有短临异常,异常形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潮差变化和温度阶升;第二类是震前水温出现大幅降温;第三类为震前出现水温固体潮汐形态畸变和多次温度突跳。丽江井数字化水温震前的短临异常特征对做好未来地震的短临跟踪及地震预测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龙陵邦腊掌温泉测点自1976年观测以来,在100 km范围内发生的Ms≥5级地震和300 km范围内发生的Ms≥6级地震前的温泉水氡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映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邦腊掌温泉水氡含量变化对发生在龙陵—瑞丽断裂和大盈江断裂及其附近Ms≥5级地震映震效果较好,震前观测到的水氡含量变化具有共性特征。发生在龙陵—瑞丽断裂及其附近Ms≥5级地震前异常表现为水氡含量下降、流量增大、水温升高,且以短期异常为主。2008年以来发生在大盈江断裂及其附近Ms≥5级地震前异常表现为水氡含量上升,流量和水温在均值附近波动。水氡长趋势低值异常出现时则指示周边有Ms≥6级强震发生,强震主要分布于缅甸、孟连—中缅交界、思茅—普洱、永胜—楚雄一带。  相似文献   

3.
宁波地震台ZK03井水温异常与8级及以上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近5年时间的观测,发现宁波台ZK03井水温测值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在没有明显地震活动和干扰背景下,测值呈缓慢平稳趋势性上升,日波动值仅为仪器的短期稳定性值。虽然没有对应本学科认为的预报效能范围内的地震发生,但地球上发生的共6次8级及以上地震前,该井水温测值都有较明显的异常现象出现。除印尼8.7、8.5级地震前可能有中、短、临异常出现外,其它4次都表现为临震异常。异常主要表现形式为脉冲式向上突跳或阶跃式变化,最大异常量可达日均正常上升速率的数倍至数千倍。水温异常出现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地震前的长周期波通过上地幔或软流层传播,间接地导致了地下流体温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被高精度的测温仪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4.
井孔水温异常与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井孔水温观测是地热观测网中主要的地震前兆观测方法.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前云南地区出现了群体性水温异常变化,包括中期趋势异常、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短临异常出现在震前2个月以内,多数表现为温度升高,异常变化幅度在0.005~0.25℃之间;短期异常多数为震前温度下降,变化幅度在0.01~0.04℃之间;中期趋势异常中,既有上升型异常,也有上升转折型异常,变化幅度在0.03~0.4℃之间.这种配套性前兆异常有利于震前异常的识别和地震预测意见的提出.  相似文献   

5.
宁夏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自1970年以来先后发生了两次中强地震,即:1970年12月3日西吉5.5级地震和1982年4月14日海原5.5级地震。这两次中强震前波速比Vp/Vs的异常都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泉水和井水温度长期观测资料的初步统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依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前兆数据库中的水温数据,绘制了中国大陆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泉水温度分布图以及井下50—149m和150—250m的水温分布图,统计了人工和数字化观测水温中长期趋势性上升或下降的测点,分析了数字化观测水温长期趋势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泉主要分布在川滇、青藏高原东北缘、中天山、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北京西北和福建沿海等地,这些泉与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相关性;其中水温大于25℃的温泉多分布在中强地震多发区;井水温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北方地区水温低于南方地区、小区域内的温差不显著等特征,其主要受控于气候因素;井下150—250m与50—149m水温相比,符合随深度增加水温升高的地热规律;人工观测水温中10%为客观的长期趋势性变化;数字化观测水温中24%为长期趋势性变化,其中一部分是水温的客观反映,另一部分是水温仪零飘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卢显  孟庆岩  张晓东  刘杰  任静 《中国地震》2022,38(3):464-471
基于我国气象站气温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地表温度数据,对西藏地区2010年1月—2014年12月的15次 MS5.0以上地震开展地面温度数据的变化提取研究。计算结果显示,12次地震前出现了气温增强现象,13次地震前出现了地表温度增温异常,在震前同时出现两种温度结果增值现象的地震有10次,且两者的温度峰值日期非常接近,相互印证了西藏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存在地面温度增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莎  袁媛  阎春恒  向巍 《华南地震》2022,(4):145-152
对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动增强开展分析,总结提取震前的小震活动增强的共性特征,并给出了震前小震增强跟踪策略。1970年以来华南内陆8次5级以上地震前均出现较显著小震活动增强现象,小震活动增强可作为华南内陆震情跟踪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震前小震活动以增强—平静—发震为主,1970—2010年和2011—2021年5级以上地震前分别出现ML≥3.0和ML≥2.5地震集中增强,且至少发生一次ML≥4.0地震;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5级以上地震的优势发震时段是增强结束后6.5个月内,东南沿海地震带东段和右江地震带为19~33个月内;目标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区及周边地区;今后应加强华南内陆ML≥2.5地震集中增强/活跃及其时空演化现象的跟踪研判。  相似文献   

9.
郑建常  王鹏 《地震》2011,31(2):122-128
基于相对强度算法提出了一种量化地震活动状态变化的方法, 数值试验表明, 该方法可以综合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和强度上的某些特征。 应用该方法对华东地区(30°~37°N, 114°~120°E)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的4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地震活动状态的相似度曲线低值回升阶段; 中强地震前2~3年的中期阶段, 相邻期的相似度曲线和以1970年为参照的相似度曲线都存在显著低值。  相似文献   

10.
汪成国 《内陆地震》2005,19(2):191-192
2003年2—4月,在距温泉新30号井100km范围内,依次发生了Ms4.6,Ms4.4地震。在Ms4.4地震发生前,温泉地震台依据新30号井水温在Ms4.6地震前的变化特征,较好地预测了4月1日的胍4.4地震。  相似文献   

11.
刘长海  张军  刘义高 《地震》1995,(4):372-378
用R/S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华北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间隔的统计分形问题。对大华北地区18个3°×3°的地理分区1970年1月—1993年7月M_L≥2.5的地震发生时间,以相同的工作窗长(100个相邻地震时间间隔)沿时序滑动进行R/S方法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所工作的时空范围内的18个M_L≥5.5地震,有12个地震在震前0.5—4年Hurst指数H值出现下降、下降-持续低值或稍有回升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带上,研究这些地震带的应力状态及其带上所发生地震的时空特征,对于探索大地震前的前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分析1970年以来华北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区内的地震活动,发现在震前2—3年,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向地震带内收缩的趋势,而在临震前1—2个季度,又表现为向带外发散。这种震前地震活动分布向条带内收敛和发散的趋势为地震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系统整理和分析了新疆伽师55井数字化水温资料。该井水温对其周边地震有一定的映震率。水温异常主要表现为负值异常,震前形态特征表现为:下降—上升—发震,且异常的形态相似性较好;水温在两次地震中出现的同震响应形态不一致,主要是由于地震波的扰动,伴随振动效应的作用,加大了不同含水层间的垂直运动速率,从而产生水温上升或下降现象。  相似文献   

14.
刘虹  苏有锦 《地震研究》2007,30(1):18-23
研究了云南地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7次7级大震(1970年通海7.7级地震、1974年昭通7.1级地震、1976年龙陵7.4、7.3级地震、1988年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1996年丽江7.0级地震)的5个震源区震前、震时(余震活动阶段)和震后的地震活动性及b值、p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源区地震活动水平在震前和震后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震前活动水平高于震后(不含震后序列活动时段),而震后震源区地震活动一直处于衰减状态,活动水平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5.
范增节 《地震研究》1992,15(2):219-226
本文选取了汾渭地震带从1970年至1989年二十年的地震资料,对所发生地震的时间分维结构进行了研究。文中分别以两个月为一个单位和一年为一个单位计算了时间分维数,绘出了每两个月D_t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和二十年中每年D_t随t的变化曲线。经过计算发现,多数较强地震前D_t值明显降低,在大同一阳高地震中表现较明显,震前1988年的时间分维值为0.1944,1989年9月计算出的分维值为0.1312。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9—2015年云南地区观测连续、稳定的水温观测资料共34项,采用异常过程和从属函数分析方法联合提取异常,分析水温异常与M_S≥5.0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单项异常,具有短期指示意义,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地震的漏报率较高;采用异常频次和权重集成方法提取的全省群体异常与全省的M_S≥5.0地震对应较好,减少了漏报,并可以通过置信度为97.5%的R值评分检验。按构造和地震活动进行分区后,提取小区域的水温群体异常,并只考虑对应本区的地震,则各区域内出现异常的虚报和漏报率均显著增加。分析其原因,认为水温异常和地震都是区域构造活动增强的产物,群体异常能更好地刻画区域构造活动增强,在构造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是有利于地震发生的,因此区域的群体异常有更好的对应效能;异常过程和从属函数方法提取的水温异常能较好地表达震前水温变化加剧的特征,区域的群体异常可以作为云南地区有M_S≥5.0地震的短期时间判据。  相似文献   

17.
统计分析了1668年郯城8 1/2级强震震中区1970年~1986年Ms≥1.0的地震资料。发现本区小震活动的时、强特征有其自身规律,3级以上地震存在3年左右的周期;在邻区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前某些活动性指标(如能量、频度等),出现异常变化,似有反映邻区地震的“窗口”效应,是区域应力场变化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18.
选择应力场特征相对统一的河套地震带作为研究区域,选取1970年以来的6级以上中强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强地震的孕震尺度,利用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小震记录,对中强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的时空演化图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河套地震带6级以上中强地震发生前,其孕震尺度内的中小地震活动均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异常活动特征;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发生前出现中小地震的长期平静异常和地震围空、1976年巴音木仁6.2级和1979年五原6.0级地震发生前均出现中小地震的丛集活跃和密集增强现象、1996年包头6.4级地震发生前则表现为不同震级的嵌套平静异常特征。在划定的孕震尺度范围内,河套地震带6级以上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地震时空演化规律可为该地区未来的中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浙江温州4.6级地震群前宁波地震台水温异常特征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温州ML 4.6震群是宁波地震台ZK03井水温观测5年多来碰到的300 km内,第1个4.5级以上的地震事件;虽然还没有达到本学科认为的预报效能范围内的地震,但震前该台水温测值临震异常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一个"方波"形态的异常现象,最大异常量达正常日均上升速率的30倍.异常形态与过去8级地震前有明显的不同,说明异常作用源发生了变化;据此,作了一定程度的短期预报尝试.水温出现的异常可能是孕震中断层面缓慢产生"流变体"滑动形成的长周期波,通过上地幔或软流层传播而造成的.同时,这种长周期波还可能造成观测井周边地下微裂隙张开或闭合,使地下流体发生了微小的温度变化,被高精度的测温仪器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20.
华北和东北地区地磁场变化与大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方法计算分析了东亚及其邻区50个地磁台站地磁偏角D,水平强度H,垂直分量Z和总强度F 1970——1979年的逐年变化和结果表明,大约在纬度=37——40N,经度=123——126E附近,(1——13)104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內,地磁场三要素及总强度的逐年变化存在明显的负异常。 这些负异常的出现和消失与1975年在海城发生的震级M=7.3级地震和1976年在唐山发生的M=7.8级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磁负异常中心处对应上述两次大震前的最大值分别为=1.5和2.0/a并指向震中方向,10和25nT/a,10和30FnT/a,10和45nT/a。这种磁异常可能是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板块俯冲运动和上地幔中某种物质流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