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冲绳海槽沉降和热演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冲绳海槽分地的沉降,给出了一个拉张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用它估算了冲绳海槽的拉张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层,多次和有限拉张模式及有限元计算技术,定量模拟了冲绳海槽盆地的沉降过程和热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单向拉张与南海海盆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南海海盆形成机制的研究历史,介绍了单向拉张机制和南海海盆的形成演化,指出南海西北海盆,东部海盆和西南海盆是在统一拉张应力场下,经两次重要的单向拉张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从地质演化特征探讨墨西哥湾地区油气富集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西哥湾东部主体经历了中生代裂谷拉张、中侏罗世裂谷和地壳衰减、晚侏罗世洋壳形成及早白垩世的区域沉降4个演化阶段;西部主要受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的俯冲影响,属弧后拉张。由于持续稳定的沉降,墨西哥湾沉积了巨厚的以海相地层为主的中生代地层,并提供了有利的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大量的构造、地层和复合型圈闭为油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墨西哥湾盆地为典型的高演化拉张盆地,巴西东部(包括海区)为中等演化拉张盆地,二者均已成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我国东部海区中生界南部以海相地层为主,北部以陆相地层为主,为一个低—中等演化的拉张盆地。前二者的油气富集规律为我国东部海区中生代盆地的找油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纯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大陆岩石圈在拉张和底部隆起作用下的张裂现象,编制了三维粘弹性有限元程序,结果表明:(1)单纯拉张或底部隆起时不会造成岩石圈块体层间的相互滑动,不会产生不对称共轭扩张边缘,块体的中间部分总是首先被拉薄而分离,应力应变转移集中到两侧,张裂的不对称性取决于周边的约束或加载条件,张裂共轭边缘的不对称性与周边块体的作用及其它地质改造作用密切相关。(2)拉张与底部隆起同时作用时,将会造成层间的相互滑动,且应力较大。(3)介质的塑性或流变性对张裂及应力有很大的影响,如对位移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应力值降低,使层间产生相对运动,张裂以一种渐变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5.
<正>岩石圈在水平拉张力的作用下会发生伸展变形,以致形成裂陷盆地,但是在多因素的影响下,岩石圈的拉张形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者致力于提出不同模型解释不同的裂陷盆地结构。英国学者Mc Kenzie根据大陆纯剪切伸展模式建立了岩石圈伸展量与裂陷盆地的沉降量以及后裂陷阶段热沉降量之间的定量模型[1],在解释被动大陆边缘的地壳减薄、张裂和沉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3],但它仅适用于完全对称的纯剪拉张模型,很难解释非对称共轭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大西洋的形成与演化,划分了贝宁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厘定了裂陷期盆地的边界,分析了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明确了盆地构造样式。贝宁盆地经历裂陷期、漂移期两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发育盐岩。受早白垩世裂陷期盆地东、西部应力差异控制,盆地形成了东部拉张构造区和西部走滑构造区,盆地裂谷分布具有"东宽西窄"的特征。东部拉张构造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体系,主要为拉张作用形成的铲式正断层,西部走滑作用区发育NE—SW向走滑断裂体系,发育陡直的走滑断裂,主要为走滑作用形成的走滑断层。受早白垩世东、西部应力差异和晚白垩世构造反转、新生代重力滑脱作用的控制,盆地发育拉张、扭张、挤压、重力滑脱4类构造样式,丰富的构造样式为盆地构造圈闭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南海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中心,地理位置独特,地质作用复杂,经历了拉张、张裂到海底扩张的演化过程,是水平拉张和地幔上涌共同作用下的被动扩张结构。以南海中央海盆的地质构造为背景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对具有先存薄弱带情况下岩石圈在水平拉张力和上涌力共同作用下的减薄扩张情况进行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1)岩石圈在受到拉张作用时,薄弱带和断层的存在会使该区域发生应力集中,优先减薄破坏;(2)岩石圈在单纯的拉张力条件下很难发生破坏,如果同时施加一个较小地幔上涌力反而能引起较大的变形,说明地幔上涌力在海盆扩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由于下地壳的流变性,下地壳比上地壳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减薄,而且下地壳的流变特性比薄弱带的存在更有助于海盆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的沉降及油气热成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达权 《海洋学报》1987,9(2):199-208
本文运用D.McKenzie提出的拉张盆地延伸沉降模式,结合南海北部的钻井和地震剖面资料,经过数学处理,解除沉积压实作用,考虑了古水深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影响,得出盆地的沉降演变过程,并估计了盆地的拉张程度。根据不同的拉张程度,研究了盆地的古地温及热演变过程,作出在沉降过程的时间-温度-深度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了地层中油气的热成熟度指数,得出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约在2000—2500米深度上开始生油,在近3000米深度上大量生油,约近5000米生油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9.
冲绳海槽现代张裂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东海陆架与琉球岛弧之间的冲绳海槽为板块俯冲作用形成的弧后断陷盆地,具有独特的构造地貌特征。自中新世末以来历经了4个强烈拉张的演化时期,目前已达到张裂的高级阶段。地球物理资料显示,海槽中的现代拉张作用仍在进行,表现在海槽轴部快速沉降形成地堑槽,对称分布的张性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从老至新排列的磁异常务带以及高地热流、频繁的地震活动等,充分体现了冲绳海槽的现代扩张特点。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盆地位于华北地台东南部,北为辽东隆起,东为朝鲜北部地块,包括6个彼此分割的二级构造单元。北黄海西部坳陷位于盆地西部,构造较复杂,发育5条主要断层及一些次级断层,具有拉张、扭动、反转等3种构造样式,以拉张正断层为主。其形成演化与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经历了从中生代到新生代的多期演化,包括中生代断陷、古近纪叠加断陷、新近纪拗陷等3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针对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发育的5个沉积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分析了近年来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南海北部天然气渗漏系统的成果,重点包括3个方面:天然气水合物的储藏、流体运移通道以及海底表面渗漏特征。其中表征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反射BSR在台西南和珠江口盆地发育明显,莺歌海盆地发现有大型气田;5个盆地流体运移活跃,其内发现了多样的运移通道:断层、底辟、气烟囱、多边形断层及水道(峡谷)等破裂结构;海底表面渗漏特征也在台西南、珠江口、莺歌海和中建南盆地均有发现。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天然气渗漏系统广泛发育,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的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断裂和断块构造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构造作用的基本特征。通过断裂,断块以及其他地持的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属过陆缘张裂盆地,并初步建立该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s one of the most favorable areas for gas exploration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fferences of fault patterns between shelf and slope are obviou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five series of analogue modeling experiments were compar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crustal thickness influences fault structures, and compare this to the observed present-day fault structure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e initial lithospheric rheological structure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best fit between the modeled and observed faults. The results indicate. (1) Different initial crustal rheological structures can produce different rift structure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2) We also model that the Baiyun Sag in the south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may have had a thinned crust before rifting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the basin. (3) The thickness ratio of brittle to ductile crust in south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s less than normal crust, suggesting an initially hot and weak lithosphere. (4) Slightly south of the divergent boundary magma may have taken part in the rifting process during the active rift stage.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调研南海深水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明确了油气资源潜力和有利勘探方向,旨在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深水盆地发育在非典型边缘海大陆边缘,其石油地质条件具有特殊性,油气分布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海北部深水的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以构造圈...  相似文献   

15.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属于南海北部陆缘拉张盆地,但是由于其不同的发育历史及红河断裂的影响,具有与东部陆缘盆地不同的构造特征。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在地壳结构、基底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的原因还不清楚。新生代沉降速率发生多期变化,并存在裂后异常沉降、沉降延迟等现象,其形成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平面上,构造具有迁移性,但是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构造迁移方向仍存在不同的看法。盆地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经历了由裂陷期和裂后早期的较好重合到裂后晚期的逐步分离,直至完全分离的过程。盆地形成与地幔流的关系,以及红河断裂对盆地裂后沉降迁移的影响,也都是需要进一步确定的工作。鉴于以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琼东南盆地与南沙的共轭关系、盆地异常沉降、红河断裂及内部构造转换带对构造迁移的影响、以及琼东南盆地与珠江口盆地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区之一, 但目前南海北部盆地的演化史及其与周边构造事件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钻孔和地震资料, 通过数学模拟, 反演了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的构造应力演化特征和初始地壳厚度。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盆地具有较薄的初始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珠江口盆地存在两期应力松弛期, 而琼东南盆地在深水区和浅水区分别存在一期应力松弛期。南海北部第一期应力松弛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主要分布在深水区, 在时间上东早西晚; 第二期应力松弛空间上存在东西分异性。分析认为, 南海北部深水区应力松弛期由东至西的演化应为西北次海盆由东至西的剪刀式张裂所致。珠江口盆地第二期构造应力松弛与局部岩浆侵入有关, 琼东南盆地浅水区的构造应力松弛期与红河走滑断裂平静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7.
台西南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油气藏组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根据台西南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台西南盆地的地壳结构、基底特征、沉积厚度、断裂构造等基本地质构造特征^[1]作了研究,探讨了台西南盆地的构造发展演化及及油气藏组合。认为该盆地的构造演化为幕式拉张。幕式拉张可分为三大张裂幕,相应的热沉降作用使盆地在不同的张裂幕时期发展为断陷,裂陷,裂拗-拗陷。它们分别与板块作用下的区域构造运动阶段相对应,说明区域构造运动不但控制了盆地的发展演化,同时也制约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主要断裂特征和动力背景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新处理及新采集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珠江口盆地主要断裂图,讨论了主要断裂的存在证据、展布形态、活动性质以及它们与盆地各级构造发育的关系等基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珠江口盆地断裂主要由NEE向和NW向断裂组组成,其次为NWW向断裂组和NE向断裂组。中生代西太平洋俯冲带呈NESW向穿过南海东北部,相伴的有NE向火山弧、弧前盆地等压性构造和NW向左行走滑断裂,构成左行压扭体系。晚白垩纪至新生代NEE及NWW向断裂带控制了大规模张裂和沉积盆地的形成,又被NW向断裂带错切,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显示了右行张扭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e Qiongdongnan Basin and Zhujiang River(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mportant petroliferous basin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ontain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 In this study, on basis of discussing impact of oil-base mud on TOC content and Rock-Eval parameters of cutting shale samples, the authors di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ource rock quality, thermal evolution and control effect of source rock in gas accumulation of the Qiongdongnan and the Zhujiang River Mouth Basins.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OC contents and Rock-Eval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extraction for cutting shale samples indicates that except for a weaker impact on Rock-Eval parameter S_2, oil-base mud has certain impact on Rock-Eval S_1, Tmax and TOC contents. When concerning oil-base mud influence on source rock geochemistry parameters, the shales in the Yacheng/Enping,Lingshui/Zhuhai and Sanya/Zhuhai Formations have mainly Type Ⅱ and Ⅲ organic matter with better gas potential and oil potential. The thermal evolut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depth interval of the oil window is between 3 000 m and 5 000 m. Source rocks in the deepwater area have generated abundant gas mainly due to the late stage of the oil window and the high-supper mature stage.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condition analysis made clear that the source rock is the primary factor and faul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gas accumulation. Spatial coupling of source, fault and reservoir is essential for gas accumulation and the inside of hydrocarbon-generating sag is future potential gas exploration area.  相似文献   

20.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部烃类微渗漏的分子地球化学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珠江口盆地Site4B站位柱状沉积物可溶有机质中正构烷烃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海底以下65~70cm、80~85cm和85~90cm存在明显的似成熟烃类分布。在气相色谱质谱图上(GCMS),该处存在明显的UCM分布;在烃类分布上,该处以可溶有机质中高碳数正构烷烃奇偶优势趋于消失为特征,CPI为1.15~1.45。同时,整个剖面其他层段沉积有机质中可溶烃类仍以典型的近/现代沉积有机质输入为标志。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该区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发现事实,推断Site4B站位海底以下65~70cm、80~85cm和85~90cm烃类异常可能系深部烃类微渗漏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