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3月8~9日甘肃省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此后到14日甘肃中东部一直维持浮尘天气,这样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沙尘天气为近年来罕见。本文分析了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天气气候特征以及特殊气象条件对连续浮尘天气的影响,并以兰州市为例基于HYSPLIT-4轨迹模式探讨了浮尘天气过程的沙尘颗粒传输特征。结果表明:(1)前期暖干的气候背景有利于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的发生;(2)8~9日冷锋后的偏北大风引发甘肃省出现区域性大风沙尘暴天气,11日河西再次出现扬沙、沙尘暴天气,沙尘粒子沿西北气流向下游地区输送,致使12日河东出现浮尘天气的站数明显增多;(3)9日大风沙尘暴天气过后,甘肃省中东部边界层处在弱的偏东风环境中,大气层结长时间较稳定,沙尘污染物不易扩散;(4)在连续浮尘天气期间,甘肃省各地上空频繁出现逆温层,且逆温层高度在9日沙尘暴天气过后有明显抬升,阻挡了低层空气的上升运动,以致沙尘粒子聚集在700 h Pa以下。同时还发现,边界层上部逆温层的逆温温差越大,厚度越厚,造成浮尘天气的强度越强;(5)兰州市9~10日出现的浮尘天气起源于8日河西走廊及蒙古地区的沙尘暴,11日河西走廊再次爆发的沙尘暴天气对河东的浮尘天气影响较大。此外,10~13日陕西南部也出现了浮尘天气,"东高西低"的地面形势使此地上空漂浮的沙尘粒子处在偏东风的环境中,对甘肃中东部地区的浮尘天气有一定的回流输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1年长春市一次持续浮尘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探测资料和环境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环流演变分析、物理量诊断以及后向轨迹法分析了长春市浮尘发生气候特征和2011年5月12日长春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时间较长、污染程度较重的浮尘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长春地区浮尘天气整体上呈波动性减少趋势,3-5月是主要发生时期;本次浮尘天气过程沙源来自蒙古国中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并随高空急流的输送影响东北地区,本地沙源没有补充;高空急流明显、地面风速较小、温度露点差较大、内蒙古东部辽宁省北部存在弱风区、整层大气稳定是该区域未出现沙尘暴而出现浮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具有独特的持续浮尘滞空区域特征.目前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认知依然停留在1990年,亟待认知近3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27个观测站浮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近30年浮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给出盆地持续浮尘天气的频次分布,以加深对塔里...  相似文献   

4.
影响地面特别是影响空中能见度的沙暴、扬沙和浮尘现象统称为沙尘天气. 一、基本概况 1.时间分布南郊地区每年平均有28个沙尘日.各月均有出现沙尘天气的可能,特别集中在春季3至5月份,而冬季11月至翌年2月出现特  相似文献   

5.
3·20浮尘、扬沙天气成因及多普勒雷达速度强度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3月20日黑龙江省较大范围的浮尘、扬沙天气,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演变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浮尘、扬沙天气形成的原因,以期对浮尘、扬沙的预报起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 言和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 ,今年春季 ,陕西沙尘天气 (沙尘暴、扬沙和浮尘 )频繁 ,陕北长城沿线榆林、横山、靖边、定边仅 4月份就出现沙尘暴 3~ 5次 ,扬沙 6 1 5次 ,浮尘 2 3次 ,其中 ,定边春季 ( 3~ 5月 )共出现沙尘暴1 2次 ,扬沙、浮尘 32次。 4月 9日、1 3日、1 9日和 2 9日古城西安出现的 4次扬沙天气 ,更是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为此 ,我们对陕西沙尘暴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及防御对策进行了分析 ;对历史上沙尘暴天气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划分为不同的大气环流类型 ,建立沙尘暴归类判别分析预报模…  相似文献   

7.
利用南疆西部15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沙尘天气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统计检验等方法对南疆西部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春季为南疆西部沙尘暴及浮尘天气出现最多的季节、扬沙天气出现次多的季节,分别占全年沙尘暴、扬沙、浮尘的49%、38%、43%;夏季为扬沙天气出现最多的季节、是沙尘暴、浮尘天气出现次多的季节,分别占全年沙尘暴、扬沙、浮尘的35%、43%、35%;冬季为低频季节,发生占比分别为7%、6%、14%。南疆西部沙尘天气呈东多西少特征,山区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少于平原,浮尘天气平原地区分布均匀,沙尘暴、扬沙平原东部和南部区域多于平原腹地。沙尘天气日数年际变化振幅较大,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整体呈明显减少趋势。浮尘年际变化周期显著,其次为扬沙与沙尘暴,1984和1977年为沙尘暴、浮尘统计定义上的突变年份,扬沙存在2个突变点,分别为1982和1992年。沙尘暴和扬沙的主导风向为偏西北风,浮尘主导风向为偏东北风,主导风向与地形影响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8.
“4.5”西北区浮尘沙尘暴天气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了1994年4月5日-11日西北区浮尘和沙尘暴天气,指出这次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风时间短、沙尘密、沉降量大和地域性显著的特征。它是在天气环流热力和动力作用下形成的,主要成因是热浪进入青藏高原加强,西北区上空大气异常增温,地面气旋性热环流发展是浮尘天气的启动因子,蒙古冷高压底部强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激化了浮尘和沙尘暴天气,沙尘暴消散后大气层结稳定使浮尘得以维持呈准静止状态,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浮尘天气结束。  相似文献   

9.
根据1961—2018年喀什地区9个国家站浮尘日数逐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学统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喀什地区浮尘日数的时空分布等气候特征,分析2019年3月19—25日喀什地区出现的强浮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成因。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年平均浮尘日数为71 d,浮尘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并于1997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减少性突变。2019年3月19—25日出现的强浮尘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脊前横槽转竖,在新疆东部回流东灌冷空气是造成此次沙尘过程的天气背景。浮尘天气造成21—24日喀什地区空气污染指数AQI指达500,属严重污染,首要污染物PM_(2.5)和PM_(10)在21日、22日达到峰值,分别为494、1 175μg/m~3。热力、动力条件以及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污染过程前后喀什市本站气压与PM_(10)、PM_(2.5)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2、0.507,均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气温与PM_(10)浓度呈负相关,与PM_(2.5)相关性不明显;相对湿度跟PM10和PM2.5呈正相关,表明气象因子在大气污染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月15—17日拉萨地区出现了一次浮尘天气,造成空气质量污染,能见度下降;拉萨地区的生产、生活及交通运输受到了较大影响。应用欧洲中心客观分析场资料和逐日观测资料,主要从天气形势和气候特征分析了拉萨浮尘天气形成的原因和空气污染的局地气象条件。结果表明,由于冷暖空气在高原地区对峙,温度梯度和锋区加强;以及200hPa高空西风急流的影响,引发西藏地区大风,使干燥、疏松的地表形成扬沙、沙尘暴,大量的细小沙尘粒子随高空偏西气流携带至拉萨。加之拉萨本地低空处于弱辐合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较小或静风,导致了拉萨浮尘天气形成。最后,给出了拉萨浮尘天气预报的思路,为拉萨浮尘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了一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浮尘天气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及社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热力浮尘(沙尘气溶胶来源于热力起沙)作为浮尘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气象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PM10浓度资料,初步分析了研究区热力浮尘天气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典型热力浮尘天气过程中,气温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最高温差可达5.0℃以上;气压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最高气压差可达5.0 hPa以上;(2)热力浮尘天气仅出现在5—9月,其中6月发生频次最高,占总发生频次的47.1%;92.9%的热力浮尘天气发生在夜间(20:00—8:00),最大值出现在3:00—4:00,占日发生总频次的21.4%;(3)热力浮尘天气平均持续时长为598.5 min,最长可达1120 min。尽管热力浮尘在发生频次和时长上均低于动力浮尘,但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浮尘天气的全面认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朱云凤  刘杰  白雪  王桂臣 《气象科技》2016,44(5):800-804
利用MICAPS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分析2015年3月29日连云港地区一次浮尘及重污染天气过程,结果表明:由于上游地区出现沙尘天气后,空气中大量沙尘粒子随着高空西北气流携带向东南输送,影响连云港,从而形成浮尘天气;高空有西风急流带,400hPa下沉运动加强,高空动量下传是形成浮尘天气的动力条件;连云港处于弱气压场中,大气层结稳定,空气干燥,风力较小,不利于沙尘粒子和污染物扩散;由浮尘的质点后向轨迹模拟得知,沙源来自蒙古国东部地区,与高空形势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杨哲  王宁  段有 《吉林气象》2009,(3):11-15
本文利用2002—2008年近7年吉林省50个气象站的春季沙尘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沙尘天气的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区域沙尘天气、区域浮尘天气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局地沙尘天气呈现波动起伏状态;空间分布上,区域沙尘天气西北多东南少,区域浮尘天气西南多东北少。影响吉林省产生区域沙尘天气的沙源地、移动路径与区域浮尘天气基本相同,但相同的路径产生的影响却不同。3月区域沙尘天气的出现日数与当月平均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与当月平均气温关系不明显。春季沙尘日数与上半年冬季(12、1、2月)平均气温有很大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拐子湖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每日地面常规观测数据,统计了每月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日数,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拐子湖地区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⑴拐子湖地区1960—2017年共出现4989d沙尘天气,其中浮尘出现了453d,扬沙2841d,沙尘暴1374d,强沙尘暴302d,特强沙尘暴19d;⑵总体来看,沙尘天气由1月开始逐月增加,到4、5月最多,然后逐渐减少;春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夏季,浮尘秋季出现最少,其他均是冬季出现最少;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70、80年代出现较多,然后逐渐减少,减少幅度大于增加幅度,总的来看呈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一次特异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 2 0 0 1年 3月 2 6日出现在我国河西走廊东部和蒙古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大风、浮尘天气过程 ,从天气形势、气候成因、动力诊断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 ,蒙古强冷空气南压 ,入侵河西东部 ,加之该区今春以来干旱严重 ,气温偏高 ,地表干土层增厚 ,形成了大风、强沙尘暴、浮尘天气。  相似文献   

16.
罕见的“黄雨”天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罕见的“黄雨”天气1994年4月7日凌晨至9日14时,酒泉市出现了一次强浮尘天气。据酒泉基准站观测记载,在7-9日下午的60多个小时内,酒泉的最大能见距离为0.1-0.4km,9日14时以后才大于2.0km。在整整3天的时间内,浮尘飘游,尘土遮日,天...  相似文献   

17.
利用激光雷达对2006年6月17日出现浮尘天气进行观测,反演分析浮尘天气气溶胶消光系数特征,并将其消光系数放入LOWTRAN模式中模拟了大气长波冷却率。结果表明:浮尘刚出现时沙尘的消光系数较小,其峰值在地面附近,相应光学厚度也较小。浮尘发展时沙尘的消光系数增大,沙尘粒子慢慢从地面上升至高空,边界层高度达1 500 m左右,边界层内部沙尘气溶胶充分混合,消光系数趋于一致,光学厚度最大达0.41;17日浮尘期间(19:00—23:00),2 200 m以下20:00 h和21:00 h冷却率较其它时刻大,这两个时刻的沙尘浓度也较大;有浮尘时长波冷却率较无浮尘时增加,最大增加值在2 250 m的高度层达到0.04 K/h。   相似文献   

18.
浮尘是鄯善地区主要天气现象之一,同大风、雷暴等一起,严重危及飞行训练的安全,影响飞行任务的完成.浮尘受季节性变化很明显,春季是鄯善地区出现浮尘的旺季.本文取1985年3-5月共92天天气资料作为样本,用权重回归的方法作次日06-08时有无浮尘的尝试性预报.所选用的因子是根据气象学原理和预报员的经验引入的. 样本资料统计:凡次日06-08时有小于  相似文献   

19.
1988年4月,西安地区多次出现风沙、浮尘天气。其中以4月11日4时左右、4月16日傍晚18时以后的两次最为明显,出现了西安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能见度小于1km的“沙暴”天气。本文拟通过对这两次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几点经验,以提高预报强风沙天气的能力。一、风沙形成的条件分析  相似文献   

20.
2010年杭州地区一次持续浮尘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及环境监测站大气成分监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3月21—22日杭州地区浮尘天气的影响系统及污染特征,得出"3.21"浮尘天气发生时,空气质量等级为重度污染,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达到罕见的高值;浮尘天气源自北方蒙古的沙尘暴,并随着强冷空气先自西向东、后自北向南先后影响到我国西北、华北、东北至华东北部地区、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当700 hPa高空槽过境,干冷空气侵入且配合下沉运动时,大量沙砾被带到近地面,"浮尘"天气爆发;之后在高压系统控制下,近地面风向的迅速变化,较湿的偏东气流阻滞及弱的湍流作用,使得沙尘粒子难以扩散,不易沉降,浮尘天气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