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六、第一艘海上双体石油钻井船一九七四年,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建成排水量为7960吨、可钻探3200米的双体石油钻井船“勘探一号”,该船已在南黄海打了七口石油地质普查井,总进尺17530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1938-1962年间美国深井钻井情况的统计资料,并着重分析了1962年内深井钻井的发展状况。美国在1962年内共完成了254口4570米以上的深井,深井总进尺为134万米,每口井的平均井深为5200米,美国从1938年以来共钻了 1757口深井,其中有1347口  相似文献   

3.
地质部自1955年进行石油普查工作以来,和石油工业部配合协作,陆续在全国绝大部分具有油气远景的地区开展了工作。在这些区域内,我们完成了大量的工作量:此例尺1:100万—1:50万地质测量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1:20万地质测量704657平方公里,1:5万—1:2.5万构造详查26192平方公里,普查钻探279885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运用到地学领域,使地质科学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地质与经济结合,加强了地质与社会进步的联系.下面就我队近年利用计算机在普查找矿等方面的实践,谈谈我们的体会.攀西地区从1954年成立西南地质局508队开始,先后有76个单位曾在本区进行地质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完成钻探工作量136万米左右,坑探近5万米,岩石全分析约2000件,光谱分析、化学分析大于1万件.积累了浩繁而宝贵的地质资料.遗憾的是,  相似文献   

5.
建国三十二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冶金地质勘探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探矿工程也很快发展起来。三十二年来,完成钻探总进尺三千三百四十多万米(其中七八年完成的年进尺最高,达二百二十二万余米),台月效率自一九六六年以来比建国初期提高了五倍;坑探总进尺三百六十多万米,槽探四千二百多万立方米,浅井一百七十多万米,掘进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1953年以来,山西地质系统的钻探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恰好经历了三十个年头。钻探工程随着我省地质勘探事业的不断发展,已成为地质普查勘探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三十年来,先后在金属、非金属、煤田以及石油普查找矿中,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国防工程勘测以及农田供水勘探中,完成钻探工作量达324万米,为已提交的1222份各种地质普查、地质勘探报告提供了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7.
金刚石钻探在地质系统推广采用以来已有五年光景了。近三年来,在各级党委的关怀重视下,通过广大钻探技术人员、工人的积极努力,发展速度很快,一九七八年已有27个地质局(处)、141个队开动505台钻机,年完成工作量97万余米,占全年总工作量的17%,全国平均台效298米,纯钻进时间28.7%,优良孔比例62.5%,平均钻头进尺27.8米/个,其中部份省打出了较高水平:如辽宁、吉林、北京地质局平均台效达405—495米;辽宁一队和湖南四○五队还各出现了一台年进尺过万米的机台;黑龙江、北京、吉林地质局纯钻进时间利用  相似文献   

8.
仑言 《探矿工程》1982,(1):16-19
会议期间统计全国地质、冶金、煤炭、二机等系统共开动绳索取心钻机70台左右,累计进尺15万米左右,完成300多个钻孔。钻探的矿种有铁、铜、铅锌、钨、锰、铝、黄铁矿、磷、钾、汞 金、银和煤  相似文献   

9.
苏联“‘越深’钻探计划科学委员会”主席、新近被任命为地质部部长的Y·A哥兹洛伏斯基(Kozlovsky)教授首次披露了世界上最深钻孔的有关消息.第一口超深钻井位于苏联科技半岛以北靠近挪威边境的地区.钻采开始于1971年,计划钻深15000米,1982年已钻进11500米.第二口超深钻井位于第一口钻井以南的阿塞拜疆,自1977年开钻以来,已完成进尺8000米,计划钻深15000米.从哥兹洛伏斯基公布的首批详细资料中人们将会注意到下述事实:就象在地表浅处一样.混合岩岩基内的裂隙带和破碎带中存在着含矿溶液和天然气的循环流动,而尤其存在着硫化物的矿化富集.  相似文献   

10.
探矿工程作为地质勘探工作中一种重要技术方法,近年来在开拓改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地质找矿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年来,钻探工程预算内工作量减少到只有209万米,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探矿职工自立自强,顽强开拓,预算外工作量大幅度地上升为122万米,使钻探总工作量仍保持在331万米水平上。坑探预算内工作量完成9.4万米(其中机掘4.1万米),同时,大力开拓市场,总承包工作量也近一万余米。地矿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预定目标、指标情况见表。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东北部英南2气藏天然气运移和聚集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采军  郑威  李梅 《地质科学》2004,39(4):589-598
基于大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本文详细论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东北地区英吉苏凹陷英南2气藏的天然气运移和聚集.研究指出:英南2气藏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为早期聚集的寒武系来源油的裂解气.该气藏的成藏期主要为燕山末期,天然气的运移通道主要为沟通寒武系古油藏与上覆侏罗系圈闭的断裂.英南2气藏的聚集过程导致了其与邻近构造油气聚集的差异,也导致了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赵靖舟  戴金星 《沉积学报》2002,20(2):314-319
根据圈闭形成时间法、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包裹体测温法、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对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认为,该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3期:即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17 #10 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10 #3 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3 #1 Ma)。前2 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中低成熟煤成凝析油气藏。库车晚期-西域期是库车坳陷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生油藏,最近发现的克拉2 大气田以及克拉3 、大北1 、依南2 、吐孜1 等气藏均属该时期成藏。  相似文献   

13.
油气藏动力学成因模式与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油气运聚的动力和作用方式将油气藏成因分为 3类 8种 17式。这 8种分别是 :①高压势场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 ;②低压势场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 ;③油水携带溶解气游离释放形成的天然气藏 ;④浮力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 ;⑤毛细管力作用下形成的油气藏 ;⑥天然气体积膨胀形成的深盆气藏 ;⑦分子吸附作用形成的煤层瓦斯气藏 ;⑧分子水合作用形成的水合甲烷气藏。①~③种为突发式流压作用形成的油气藏 ,④~⑥种为缓慢式烃势差形成的油气藏 ,⑦和⑧为非常规条件下天然气汇聚形成的特殊类型的 (油 )气藏。相同动力学成因的油气藏因实际地质条件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分成亚类。不同动力学成因的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和产状特征不同。研究油气运聚的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对指导油气田勘探、提高勘探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挤压作用下的天然气运聚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克拉2气田为例,探讨了喜马拉雅晚期强烈构造挤压作用下天然气的运聚效应。构造挤压引起流体压力的快速增加,打破前期相对稳定的流体势场;断裂带为相对低应力区,不增压或与周围岩层相比增压相对小,成为相对低势区,岩层中的天然气向断裂处汇聚,使断裂带势能增大;构造挤压使地层发生破裂和已有断裂开启,同时垂向上气势梯度也大幅度增大,深部天然气沿断裂的垂向运移动力得以增强,断裂带处汇聚天然气沿开启断裂向上部地层快速运移,并侧向充注区域性盖层下的砂体,最终在构造挤压作用下的相对低气势区聚集。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库车前陆逆冲带盐下断背斜、背斜构造挤压作用下为相对低气势区,油源断裂发育,构造强烈活动使断裂开启,垂向上气势梯度大幅度增大,保存条件较好,为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天然气有利聚集区。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挤压强烈,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前陆盆地构造挤压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对指导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气藏主要指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及更老层位海相碳酸盐岩为储层形成的气藏,一般(曾)埋深在4500m之下,按类型可分为原生气藏(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位于同一层位内)和次生气藏(生气中心、储气中心与保气中心位于不同层位)2类。原生气藏储层内含有大量沥青, 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次生气藏储层内不含沥青, 但天然气仍然主要为原油裂解气。原生气藏的成藏模式有三中心叠合模式、储气中心解体模式、三中心短距离移位模式和缺乏保气中心模式。次生气藏的成藏模式主要以天然气跨层运移为主要特征, 其气源来自于先存的天然气藏。三中心叠合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最高,储气中心解体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中等,三中心短距离移位模式和次生气藏形成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较低,保气中心缺乏模式的原油裂解气成藏效率为零。因此,在勘探策略上应重视三中心叠合和储气中心解体模式形成的原生气藏的勘探,同时应关注由震旦系灯影组古气藏(储气中心)破坏而形成的下古生界次生气藏。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中礁滩体大油气田成藏条件与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近年来进展很快,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和富油气区,奥陶系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受塔中I号坡折带的控制发育陆棚边缘礁滩体,储层性质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灰岩储层,埋深在4500~6500m。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受早期高能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断裂作用等因素的控制,有效储层的空间展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与大面积成藏。油源对比认为,塔中良里塔格组礁滩体油气藏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并混有寒武系烃源岩成因的原油;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油裂解气,沿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向内充注。成藏过程分析表明,塔中地区曾存在三期主要成藏期,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成藏,油气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但早海西期的构造运动,对该期油气破坏严重,造成大范围油藏破坏。第二期成藏期是晚海西期,也是塔中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充成藏期,油气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第三期成藏期是晚喜山期,受库车前陆冲断影响,台盆区快速沉降,埋深急速增大,寒武系原油裂解气形成,沿深部断裂向浅部奥陶系充注,对油藏进行气洗改造,从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7.
Analysis of peculiariti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within the basins of Phanerozoic continental margins, which had completed their evolution, and complicated peripheral regions of ancient Laurasian and Gondwanian platforms nowadays, has enabled us to reveal certain regularities related to two stages in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The first stage of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period of existence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proper) is related to large accumulations of fluid and gaseous hydrocarbons in the margins of continents belonging to the Laurasian megablock; for the margins of continents belonging to Gondwana, this period was reflected in the formation of large gas accumulation only (in the Permian). At the second stage of sedimentary basin evolution, larg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were formed in areas associated with fore deeps, which were laid in the boundary of the Gondwanian platforms and fold belts. In comparison, in fore deeps that emerged in the marginal parts of Laurasian platforms, less significant accumulations of fluid and gaseous hydrocarbons were found (Table 1). The resul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oil-and-gas bearing basins located in the margins of the Laurasian and Gondwanian megablocks would help in purposeful exploratory works for oil and gas.  相似文献   

18.
舒志国 《现代地质》2013,(1):165-171
飞三段是鄂西—渝东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主力产气层,系统研究飞三段的天然气成藏阶段与主控因素,对该区飞三段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资料、烃源岩的干酪根碳同位素资料以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在阐明油气的成因与来源、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油气充注史的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史和圈闭演化史,划分了天然气的成藏阶段,并总结了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认为:飞三段天然气主要为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的二次裂解气;天然气的成藏经历了古岩性油藏的聚集(190~160 Ma)、古油藏裂解与古岩性气藏形成(160~140 Ma)、天然气调整再聚集形成今构造—岩性复合气藏(140 Ma—现今)3个阶段;沉积期暴露浅滩相储层的规模决定了古油藏的规模,晚期天然气的调整再聚集过程中的保存条件决定了天然气的最终聚集。  相似文献   

19.
The frontal uplift of the Kuqa depression is an important oil and gas producing area. In this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origin of natural ga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natural gas components and isotope data. The main components of natural gas were hydrocarbons with relatively high contents of C2+ component. Most gases were de-riv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and some came from marine rocks. The contents of non-hydrocarbon gases were high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frontal uplift area and low in the two terminals. The distribution of oil composi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of natural gas, which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types of source rocks. Dry coefficient and maturity of natural gas in the frontal uplif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as in the Kelasu tectonic belt of the Kuqa depression, which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of tectonic movements in both areas. In the frontal uplift, the traps were formed in the early stage and could capture the early formed oil and gas,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was slight in later stages, so the oil and gas could be effectively preserved. Multiperiodic oil and gas filling led to the complex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相似文献   

20.
王超  吕延防  付广  王有功  刘哲  孙同文  胡欣蕾 《地球科学》2017,42(10):1787-1801
油气成藏期断层古侧向封闭能力的强弱对于油气的聚集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尚无有效的评价方法用于定量分析断层古侧向封闭性,并且在利用断层侧向封闭油气SGR(Shale Gouge Ratio)下限方法预测油柱高度过程中,发现断层侧向封闭油气能力与油气分布呈现部分不吻合现象,即井在预测范围之内,但是该井却不含油气.经过深入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油气成藏期断层古侧向封闭能力弱(达不到侧向封闭油气下限)造成的.因此,在断层侧向封闭油气SGR下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恢复油气成藏期的古地层厚度、断层古断距、古泥质含量曲线,建立一套断层古侧向封闭性的评价方法,并以冀中坳陷文安斜坡文13断圈为例,利用断层古侧向封闭性评价法对断圈的古侧向封闭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文13断圈在油气成藏期侧向封闭油气高度为0 m,与井试油结论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定量评价断层古侧向封闭性是可行的,对于准确评价断圈封闭油气能力、降低断圈油气钻探风险以及丰富和完善断层侧向封闭理论均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