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几乎完整头骨及头后骨骼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种:具冠华夏翼龙。具冠华夏翼龙以前上颌骨上具有一斧状矩形突起为特征,该突起的短轴垂直于前上颌骨的前边缘,除了该突起之外,其他的头骨特征比如鼻眶前孔的前边缘和前上颌骨的前边缘之间的吻部宽度均与季氏华夏翼龙的相似。华夏翼龙和中国的另一个古神翼龙类中国翼龙与古神翼龙共享有一些独特的头骨特征,并且这3个属看起来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与其他神龙类密切的多。中国的古神翼龙(中国翼龙和华夏翼龙)具有相对长的头骨和弱的头骨嵴,而且似乎要比头骨短高和具有大的头骨嵴的古神翼龙原始。Tupuxuarids(Tupuxuara和Thalassodromeus)经常和古神翼龙类被放在古神翼龙科中,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古神翼龙类的特征,尤其是对中国发现的没有牙齿的翼龙类(包括古神翼龙类、朝阳翼龙类及神龙翼龙类)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比,把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建立两个新的亚科:中国翼龙亚科及华夏翼龙亚科。从古神翼龙类头骨形态变化来看,其演化趋势是头骨由低长向短高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与其食性变化有关。根据在辽西凌源四合当九佛堂组发现的一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建立了中国翼龙新种:凌源中国翼龙(新种),它具有以下特征:鼻眶前孔的长度与高度之比率为3.20;吻部指数为3.03;股骨与胫骨长度之比率约为0.66以及第2翼指骨与第1翼指骨长度之比率为0.85。根据发现于辽西朝阳九佛堂组的另一个体较小的古神翼龙类化石骨架,建立华夏翼龙属一新种:返祖华夏翼龙(新种)。虽然它个体较小,但是它具有华夏翼龙类似的头骨脊,然而它的第2和第3翼指骨的后面具有原始喙嘴龙类翼龙的沟状结构,以区别于其它的华夏翼龙类。返祖华夏翼龙的翼指骨后部沟状结构的出现,应为返祖现象的体现。而这一现象,在翼手龙类中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吕君昌  袁崇喜 《地质学报》2005,79(4):443-443
根据一具有头骨和下颌保存的几乎完整骨架,建立古神翼龙类一新属新种:季氏华夏翼龙。华夏翼龙的头骨形态显示它处于中国翼龙和古神翼龙的过渡阶段。从华夏翼龙头骨的形态(低的头骨脊)看,显示了它与中国翼龙的关系要比与具有高的头骨脊的古神翼龙密切。中国翼龙相对低长的头骨显  相似文献   

4.
198 6年 4月浙江省临海市上盘镇岙里村青年农民徐成法 ,在村后山采石场上白垩统塘上组沉凝灰岩中 ,发现一较完整的翼龙骨架化石 ,即致信浙江自然博物馆 ,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同年他又陆续采得 3个完整程度不一的翼龙骨架化石及零散残骸化石。此后当地农民又采得一完整翼龙头骨化石。1990年浙江自然博物馆蔡正全、魏丰展开了研究 ,确定为一种大型翼龙新属新种。分类 :爬行动物纲 ,翼龙目 ,夜翼龙科 ,浙江翼龙属 ,临海浙江翼龙。特征 :翼展达 5m以上。头骨低而长 ,前颌上部至后顶端浑圆。鼻孔和眶前孔合成一卵形大孔 ,约占头骨全长 1/2。喙细…  相似文献   

5.
姬书安  张立军  路芳 《地质学报》2023,97(6):1723-1740
中国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龙类化石非常丰富,其上部的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以含有丰富的无齿的古神翼龙科、朝阳翼龙科等进步类型而与下部的义县组翼龙类组合相区别。本文描述了辽宁西部建昌盆地九佛堂组一新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其以上下颌无齿、吻端指数为3.7、前颌骨背支细长且封闭鼻眶前孔背缘、很大的鼻眶前孔后端超过上下颌关节位置、轭骨的上颌骨突基部宽大而应被归入朝阳翼龙科(Chaoyangopteridae)神州翼龙属(Shenzhoupterus)。其以较大的体形(翼展2.05 m)、平直的上下颌咬合面、轭骨的眶后骨突较泪骨突长且基部略宽、第4~7颈椎长度依次减小等特征,区别于朝阳神州翼龙(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而被命名为三亚神州翼龙(新种)(Shenzhoupterus sanyainus sp. nov.)。这是辽宁西部早白垩世翼展最大且不具牙齿的翼龙类属种,它的发现丰富了九佛堂组翼龙类组合内容,对认识朝阳翼龙科的骨骼形态与生态习性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63年新疆石油地质工作者在克拉玛依以北90km的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白垩系吐谷鲁群上白垩统灰绿色厚层泥质砂岩中,采到一批不太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研究鉴定为一种新的翼龙。1964年该所组队前往调查和发掘,除采到大量翼龙化石外,还采到丰富的龟、鳄、蛇颈龙、虚骨龙、驰龙、巨齿龙、圆顶龙、鹦鹉嘴龙和剑龙类等化石。其中翼龙化石近40个个体,有的保存相当完整。分类:爬行动物纲,翼龙目,准噶尔翼龙科,准噶尔翼龙属,魏氏准葛尔翼龙。特征:翼展可达5m。头骨长,顶骨有一向后突起的小嵴突,中棱…  相似文献   

7.
姬书安  张笠夫 《地学前缘》2020,27(6):365-370
发现于内蒙古鄂托克旗召稍早白垩世罗汉洞组的一件不完整翼龙类下颌标本,以下颌愈合部长且平直、齿骨侧嵴发育、近圆形齿窝沿侧嵴之上的齿骨侧面上半部分自前向后呈直线排列、齿窝直径(2~2.5 mm)前后变化较小、相邻齿窝的间距约为齿窝直径的一半、下颌牙齿密度为3枚/cm等特征,可归入梳颌翼龙科(Ctenochasmatidae),且代表一新属种——郝氏鄂托克翼龙Otogopterus haoae gen.et sp.nov.。该化石是继鄂托克旗新召准噶尔翼龙科的平颌鄂尔多斯翼龙Ordosipterus planignathus之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第2件确切翼龙类材料,丰富了这一地区早白垩世脊椎动物群的组成。该翼龙也是继甘肃庆阳环河翼龙Huanhepterus quingyangensis之后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第2种梳颌翼龙科化石,进一步扩大了鄂尔多斯盆地梳颌翼龙科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是继辽宁西部之后梳颌翼龙科在中国的又一重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浙江东阳上白垩统金华组发现的4个翼龙足迹,建立翼龙一新的遗迹种:东阳翼龙足迹。它具有以下特征:手迹的第Ⅱ和第Ⅲ指夹角为29°,第Ⅰ指和第Ⅱ指的夹角为52°;足迹的长与宽的比率为0.17,除了翼龙足迹外,在同一层位中还发现有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帯蹼和不具蹼的鸟类足迹。这些足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及以后动物的骨骼化石,尤其是翼龙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厉大亮  姬书安 《地球学报》2010,31(Z1):38-39
魏氏准噶尔翼龙(Dsungaripterus weii)是一类翼展可达5米的大型翼龙类化石,已知的化石材料均产自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德仑山一带早白垩世吐谷鲁群地层中。最近,一件新的保存完整的头骨化石发现于准噶尔盆地东缘五彩城附近,进一步扩大了魏氏准噶尔翼龙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新材料还显示出该翼龙头骨的一些新特征:鼻骨具有长的较细的腹突、鼻骨后突上存在前后排列的一小窝及一小孔,丰富了我们对该翼龙头骨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0,31(Z1):49-51
本文回顾了中国翼龙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辽宁省西部及其周边地区发现的大量的翼龙化石,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翼龙化石产地之一,尤其是对研究陆相沉积中的翼龙,物种分异和古生物学的重要性可以与德国的Solnhofen Limestone和巴西的Santana Formation 相媲美。目前中国发现有隶属12个科的34个属的翼龙。既包括原始的喙嘴龙类,进步的翼手龙类,也包括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达尔文翼龙类以及胚胎蛋化石。  相似文献   

11.
辽西朝阳盆地早白垩世一新的无齿翼龙化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自辽西朝阳盆地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翼龙化石被记述。化石材料是一接近完整骨架的无齿的翼龙,带有一不完全的头骨。作者将其归于翼手龙类(Pteroclactyloidea),并建一新属、新种一无齿吉大翼龙(Jidapterus edentu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12.
翼龙骨骼及其蛋与胚胎化石对研究翼龙生殖和胚胎发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哈密戈壁发现的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体保存的哈密翼龙化石标本从极干旱强盐碱的戈壁滩搬运至相对潮湿的环境后,就会发生明显的风化破碎,表现为由外向内逐渐蚕食性风化,富含骨骼/蛋化石的区域风暴岩快速发生崩解,造成化石脱落,不含化石的区域砂岩...  相似文献   

13.
《地质论评》2007,53(5):388-388
吕君昌,姬书安,袁崇喜,季强.著.2006.中国的翼龙类化石.北京:地质出版社,147页。本书系统地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翼龙类化石。全书共分8章,第1章简要介绍了关于翼龙的基本知识;第2章介绍了中国翼龙类化石产地的地情况;第3章对中国迄今为止发表的翼龙属种进行逐一分析,修订了某些属种的特征;第4章运用支序系统学方法,分析了龙各类群之间的关系;第5章简单介绍了翼龙的软组织及其印痕化石;第6章介绍了翼龙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第7章介了中国翼龙类的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第8章介绍了中国翼龙类化石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联系人:100037,北京阜…  相似文献   

14.
197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恐龙的专家董枝明先生对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连木沁晚白垩统地层的不完整恐龙头骨及相连的颅后骨骼化石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体长2m~3m的小型兽足类掠食性恐龙,以化石发现地点命名它为“火焰山鄯善龙”,系统分类归入霸王龙科。但有的学者怀疑它是早先发现于蒙古晚白垩统地层的一种体长8m~10m的霸王龙科恐龙——警报龙(Tarbosaurus Maleev,1955)的幼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发育中生代河湖相沉积的陆相盆地,其中赋存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包括天山北部准噶尔盆地的乌尔禾翼龙动物群、天山南部吐哈盆地的哈密翼龙动物群和辽西热河生物群富含翼龙化石。乌尔禾和哈密翼龙动物群都发现于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中,两者的繁盛时间大致相当,这两个动物群的翼龙个体数量巨大,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多保存在半深湖环境沉积的细砂岩和粉砂岩中,化石保存较为完整,主要为正常死亡;哈密翼龙动物群的化石富集保存在滨浅湖环境事件沉积的风暴岩中,大都经过了大型风暴的短距离搬运和快速埋藏,骨架分散,但几乎所有单个骨骼完整。东北地区的热河生物群翼龙种类众多,共生包括鱼类、两栖类、恐龙等其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大多保存在半深湖-深湖环境形成的页岩中,骨架多为完整保存,是火山爆发事件导致其集群死亡,并被火山灰快速埋藏,与新疆的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根据天山南北的翼龙动物群初步对比,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主要优势类群准噶尔翼龙类,在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及相邻的蒙古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与天山南部的哈密翼龙动物群中已知唯一翼龙类群哈密翼龙完全不同,两者亲缘关系很远。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天山的隆升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翼龙的南北迁徙交流形成了有效的地理阻隔。依据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早白垩世翼龙动物群对比,认为辽西及相邻周边地区由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大量火山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生物种类的快速更替,从而形成了热河生物群独有的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缺少火山活动、环境相对单一的西北陆相盆地,虽然翼龙类具有数以千万计的庞大居群,但是物种多样性很低。华北克拉通破坏导致的辽西地区频繁而强烈的火山活动,是形成中国西北和东北早白垩世生物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5,36(3):362-366
在翼龙类不同的类群中其摄食行为是不同的,从其牙齿形状以及石化的胃容物来判断,其摄食行为包括食鱼类、食昆虫类、滤食水中小的水生生物、食螃蟹和蜗牛等带壳的动物,以及食水果类等。由于生存的需要,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灶,决定了其食物来源的不同。本文描述了宽颌辽西翼龙一件几乎完整、保存完好的与下颌在一起的舌器化石标本,并且它与现生蜥蜴类变色龙的舌器对比。它长的舌突与运用其舌的外翻来摄取食物的现生蜥蜴类-变色龙相类似,从而暗示了辽西翼龙可能具有类似的、用舌获取食物的行为,加上其独特的牙齿形态,进一步提出辽西翼龙是食昆虫类而不是食鱼的翼龙。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国已经有8个省及自治区发现翼龙化石,时代分布从中侏罗世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对近年来大量发现翼龙化石的辽宁玲珑塔和产出浙江翼龙的塘上组两个有争议的化石层位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得到了最新的年龄数据。在玲珑塔地区含化石沉积地层的碎屑锆石获得了最小150 Ma的同位素年龄,可能代表了化石层位的时代下限,表明含化石层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同时,也获得了浙江天台盆地富含恐龙蛋化石层下伏的塘上组和临海上盘浙江翼龙化石地点的塘上组(小雄组)凝灰岩的年龄,分别为113 Ma和90Ma,证实了浙江翼龙产于晚白垩世,而浙江地区不同盆地的塘上组应属于不同时期的沉积。在辽西和浙江这两个重要的有争议的翼龙化石地点的同位素最新年龄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发现的翼龙化石的地层序列和时代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表明早白垩世翼龙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发现于辽西朝阳九佛堂组一具有部分头骨的不完整骨架,命名一新的帆翼龙--赵氏龙城翼龙(新属新种).头骨和牙齿形态显示龙城翼龙与宽齿帆翼龙的关系要比与其他翼龙的关系密切,龙城翼龙是目前辽西九佛堂组中发现的唯一的帆翼龙类.帆翼龙科原仅一属种,发现于英国早白垩世地层中,辽西早白垩世新帆翼龙的发现,不但扩大了其地理分布,也证明辽西是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翼龙辐射、分异的重要地区.这对研究翼龙的起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翼龙类不同的类群中其摄食行为是不同的,从其牙齿形状以及石化的胃容物来判断,其摄食行为包括食鱼类、食昆虫类、滤食水中小的水生生物、食螃蟹和蜗牛等带壳的动物,以及食水果类等。由于生存的需要,它们占据不同的生态灶,决定了其食物来源的不同。本文描述了宽颌辽西翼龙一件几乎完整、保存完好的与下颌在一起的舌器化石标本,并且它与现生蜥蜴类变色龙的舌器对比。它长的舌突与运用其舌的外翻来摄取食物的现生蜥蜴类-变色龙相类似,从而暗示了辽西翼龙可能具有类似的、用舌获取食物的行为,加上其独特的牙齿形态,进一步提出辽西翼龙是食昆虫类而不是食鱼的翼龙。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辽西中侏罗世地层发现船颌翼龙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不完整的化石骨架, 建立船颌翼龙一新属新种: 李氏凤凰翼龙。它产自辽西中侏罗世的髫髻山组。具有以下特征: 上颌有11对以上牙齿, 最后一枚牙齿位置靠后, 位于眶前孔后下角的下方。翼掌骨长度大约为肱骨的55%。凤凰翼龙的发现不但增加了船颌翼龙的新成员, 而且对船颌翼龙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信息。它代表目前为止最早的船颌翼龙类。为我们了解船颌翼龙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