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利用研究区1982—2016地面观测站逐年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方法确定近库区气温的突变位置;获取2000—2010年1 km栅格月平均气温数据集,通过ArcGis建立缓冲区,得到不同缓冲区的气温栅格数据,再做水库建成前后的时间温差对比;对龙滩水库蓄水前后的气温做时间上的对比,结合地面观测站逐月气象数据进一步验证,对库区温度进行空间上的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由于水域面扩增使库区的气温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冬季增温,夏季降温。冬季对水库周边有显著增温效应,夏季气温总体来说以增温为主,但是水库对近库区的气温起到了明显的调节作用,近库区的气温整体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小流域入库径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鲇鱼山水库和陆浑水库实测的月平均流量、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滑动t检验法对两座水库的入库流量进行显著性检验;建立了有关径流-降水-气温的数学模型,并对其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陆浑水库和鲇鱼山水库的入库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比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显著.入库流量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即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以长白山景区东岗气象站1957-2014年11月至次年3月气温、降雪、风速资料,长白山景区2009-2013年逐日旅游人数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气候倾向值、相关系数、显示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长白山景区冬季降雪、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变化特征及旅游人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景区降雪量呈增加趋势,趋势值为0.88mm/10a,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同样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升温趋势高于最高气温;进入21世纪以来,最低、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达到-0.70℃/10a和-0.67℃/10a;降雪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旅游人数与降雪存在负相关,特别是中雪以上量级的降雪,相关性更好,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最高气温小于等于-11℃是旅游人数的高值区,当最高气温达到-18℃以下,旅游人数达到最低值。在最低气温大于等于-20℃是旅游人数相对的高值,-20℃以下旅游人数随着最低气温的下降,旅游的人数减少。平均气温与旅游人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旅游人数与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都呈负相关。在工作日期间风速在2m/s-7m/s之间是旅游人数的相对最大值,从7m/s以上随着风速的增大,旅游人数呈下降趋势,当风速在11m/s以上时人数达到最少。在公休日期间风速≤2m/s是旅游人数相对最大值,次大值出现在8m/s,从8m/s开始随着风速的增大,旅游人数呈下降趋势,在12m/s以上时人数达到最少。  相似文献   

4.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模拟了金塔绿洲南部边缘面积约为6 km2的小水库(解放村水库)夏季晴天的水文气象效应。结果表明:金塔绿洲附近的解放村水库面积虽然很小,但水库水体具有比较明显的"暖湖"、"冷湖"和"湿岛"效应,且有明显的湖风出现。敏感性试验表明水库水体总的作用是冷却作用,最大降温幅度为2.2℃;水库水体对风场有加速作用,最大增幅为1.4 m.s-1;水库水汽的影响高度能达到650 m左右,下风岸影响的最大距离约为3 km,上风岸约为300 m。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0~2007年古田水库的雨量资料和入库流量资料,采用非随机化试验方案,根据水库流域面雨量、入库流量和径流系数的变化开展蓄水型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在水库流域开展科学的蓄水型人工增雨,使1350km2水库流域面雨量增加18.87%,绝对增加22.4mm,总降水量增加3024万m3,径流系数提高9.31%,入库流量增加29.95%,绝对增加5.17m3/s,总入库流量增加1359.395万m3。改善了水库流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地表土壤的湿润度,使径流系数增大,使得入库流量相对增值比水库流域面雨量相对增值大。蓄水型人工增雨的经济效益大于"抗旱型"人工增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961-1990年1-12月地中3.2、1.6 m月平均地温和月平均气温、月最低气温、月最高气温、地表气温的对比分析,得出地中冬暖夏凉的特性,进而从理论上阐述了对地温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已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陕西省1 540个地面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关系数等评估指标对5 km分辨率的CLDAS小时产品——2 m气温、2 m相对湿度、能见度、10 m风速在陕西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检验。结果表明:CLDAS 2 m气温、2 m相对湿度产品在陕西质量较好,能见度次之,10 m风速质量相较差。对CLDAS 2 m气温评估结果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各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月变化、日变化特征,但整体质量趋于稳定;高海拔地区,评估指标变化明显,代表性相对差。CLDAS 2 m气温对日最高、最低气温也有很好的指示性。分辨率为1 km与5 km的CLDAS 2 m气温产品对比评估表明,1 km气温产品的误差较小,相关系数更大,尤其对于高海拔地区,质量有明显改善,代表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2020年贵州省安顺站大气电场仪和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在分析该地区大气电场时间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分类讨论了晴天、降雪、强雷暴等天气类型下大气电场与同期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安顺站大气电场全年日变化均为正,夏半年、冬半年和全年平均三者日变化基本一致,在午后到傍晚较低,其数值在夏半年明显弱于冬半年和全年平均。月变化整体呈减弱趋势,其中6~7月有明显的跃升;晴天,大气电场平均强度介于0.15~1.01 KV/m,08时左右达到峰值,17时左右达到谷值,为典型的“单峰单谷”大陆简单型,与气温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降雪天气,大气电场平均强度在3 KV/m左右小幅波动,凌晨达到峰值,14时左右达到谷值,与气温基本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强雷电天气,大气电场平均强度介于1.5~3.1 KV/m,最强瞬时强度可达几十KV/m,午后开始逐渐增强,傍晚达到峰值,与地面气压和相对湿度均为负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大气电场的相关性普遍高于地面气压和气温。  相似文献   

9.
利用255m天津气象塔数据定量评估了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设计负荷的影响,建立了一种气温垂直模型,明确了该模型可推算超高层建筑室外气温,基于此推算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室外设计气象参数。结果表明:在5—200m处,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200m与5m高度处相比,分别降低2.0℃、1.4℃和2.8℃,导致供暖和冬季空调设计负荷分别增加5.78%和1.36%,而夏季空调设计负荷减少5.85%。基于气温垂直模型得到的200—500m气温数据计算气象参数,发现从200m到500m,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降幅分别为0.52℃/100m、0.50℃/100m和0.66℃/100m。本研究表明,基于地面2m高观测数据计算的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需求,应充分考虑气象参数的垂直变化,选择合理的气象参数,为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提供基础,以保证室内热舒适环境达标,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1~5 d的2 m气温预报资料,以及同期中国地面气象站2 m气温观测资料,研究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地面2 m气温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可严重影响2 m气温模式预报性能,导致较大预报误差。随着模式预报时效延长,2 m气温预报均方根误差也略有增加。比较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和预报时效对于模式预报性能的影响,发现模式地形高度偏差对于模式预报效果的影响更加显著。两种地形订正方案,即不做温度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以及对温度进行垂直订正的线性回归都能显著减小2 m气温模式预报的误差,后者的订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气象成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87年5月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气象成因。前期干旱、少雨及5月上旬气温的显著偏高,是发生特大火灾的气候背景。大兴安岭位于我国最北部,属于寒温带,年平均气温只有-3—-6 ℃,有机物分解缓慢,使林内可燃物越积越多,是发生火灾的物质基础。在已有大量火源存在的情况下,正逢有强干冷锋过境,平均风速达8—12 m/s,最大17.0 m/s,使火势急速蔓延,是造成特大森林火灾的最关键因素。地形与气温、积雪有密切关系,也对火场的蔓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成都地区城市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利用不同时期的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型(UCM)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成都夏季和冬季城市化效应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成都地区城市化使夏季城区上空出现增温区域。城区地表气温升高约2.8°C,边界层高度升高约150 m,冬季地表气温平均升高约0.6°C,边界层高度升高约25 m。夏冬两季气温日较差均减小。2)受城市化影响,成都地区夏季和冬季2 m相对湿度减小,感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且夏季变化程度强于冬季。3)城市化使地表的粗糙度增加,进而使夏季和冬季风速在城区减小,减小约0.1~0.6 m s?1,但夏季风速减小区域较冬季更大。城市化还使城市上空低层散度减小,辐合作用增强,垂直速度增大,夏季水汽往高层输送明显。4)夏季,城市化作用使日平均和白天时段降水量在城区的迎风区和下风区均增加,夜间降水量在下风区域增加,对迎风区域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黔南2011年夏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桂东 《贵州气象》2012,36(4):10-12,26
根据2011年黔南州各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气温及各站1961年以来的降水量、气温资料,按贵州干旱标准,计算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干旱天数,分析2011年7—9月出现的夏秋连旱特征。分析显示,本次干旱是历年来最重的一次,2011年为特重夏旱年。严重的干旱灾害使秋收作物产量大幅减产,部分县市河流断流,水库水位下降,人畜饮水困难。该次干旱特征分析,为今后的干旱气象服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06年夏季川(四川)渝(重庆)地区的高温干旱事件,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采用双重嵌套和次网格(SUB-BATS)方法,进行中国和三峡地区2005—2006年气候50 km和10 km(通过SUB-BATS方法达到2 km)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峡地区下垫面改变(三峡水库建成蓄水)的气候效应模拟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和三峡地区夏季气候和气候异常的模拟能力,以及三峡水库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模拟出中国和川渝地区的气候及以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为代表的气候异常,双重嵌套和SUB-BATS方法的应用,使模式能够提供局地和区域气候更详细的信息。有无三峡水库的对比试验表明,水库对周边区域气温、降水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格点上的变化达不到90%统计信度检验标准,气温变化中少数通过检验的格点基本集中于水库水体本身,邻近区域内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随距库区的距离变远而变得更弱。除了库区本身降温和降水减少外,模拟结果中出现的变化更多表现为模式中出现的噪音。2006年夏季的川渝高温干旱,更多是由于大的环流场造成的,与局地强迫的关系不大,三峡水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5.
1引言安图县两江电站水库位于第二松花江上游,大二级水库,最大容量2亿多立方米,控制流域3000多平方公里,多为原始林区,电站装机6万千瓦。水库所在的两江镇处在北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年平均降水量669.7mm,最多年降水量857.8mm,距平百分率28%,5月下旬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滇、黔、藏、桂6个省区51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实况资料,运用相关系数、泰勒图等方法对比分析了ERA-Interim和ERA5两套再分析数据在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RA5再分析数据对地面各要素(2 m气温、降水、10 m风速、10 m风向)的适用性均优于ERA-Interim,其在四川中部、云南东部等地对2 m气温的再现更优,在四川、重庆、贵州对降水的再现更优,在重庆、云南、广西对10 m风速的再现更优,在四川和广西对10 m风向的再现更优。而ERA-Interim仅在西藏地区对2 m气温、10 m风速的再现更优。在月适用性上,两套再分析资料在冬春季优于夏秋季,其中ERA5对夏秋季(5~10月)2 m气温和全年各月降水、10 m风速、10 m风向的适用性更优。在日适用性上,两套再分析资料对2 m气温和降水在午后到夜间优于白天,对10 m风速和10 m风向在白天的适用性优于午后到夜间,其中ERA5对多数时段2 m气温、00时降水以及各时次10 m风速、10 m风向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木瓜园内以及附近气象站的气温观测资料,对广州地区木瓜园的气温特征及其预报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木瓜园内和园外气温日变化趋势一致,但是不论白天还是夜间,木瓜园的气温都低于园外裸地。当木瓜树体较高,冠层稠密时,园内气温的垂直分布表现为12时气温以1.5m处最高,0时气温以1.5m处最低。园内、园外气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以当日园外气温为预报因子建立的不同月份1.5m高度木瓜园内气温预报方程,其平均绝对误差大都在0.5℃以内,平均相对误差大都在10%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MERRA再分析地面气温产品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青藏高原60个气象站地面观测气温对MERRA再分析资料地面气温产品T2m进行了评估检验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1)MERRA T2m在青藏高原存在系统性偏低,平均偏低3.2℃,地势相对平坦、地表类型较为单一的高原内陆和北部MERRA T2m更为接近实测气温,而地形和地表类型复杂的高原东南部和南部河谷地区MERRA T2m偏差较大,但是在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上与实测气温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ERRA T2m年平均气温升幅要小于实测气温升幅(0.18℃·(10a)~(-1));(2)MERRA T2m与观测气温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平均相关系数为0.76,96.7%的气象站点通过了P0.05的显著性检验,85%的站点则通过了P0.001显著性检验,相关程度相对较低的站点位于纬度较高的高原北部;(3)MERRA T2m产品相比其他全球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面气温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弥补青藏高原观测台站不足,开展高原气候变化、能量平衡和水循环研究以及选取区域气候模式初始场的较好再分析资料。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陆地水文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利用1955—2015年我国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入库流量资料,结合下游敦煌站1951—2015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逐月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与R/S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及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其未来可能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入库径流量对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55—2015年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枯水年出现频率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入库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线性增加率为0.16亿m~3·(10 a)-1,且这种增加趋势在未来变化中持续性极强;(2)1951—2015年,敦煌地区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显著升温和降水微弱增加的趋势在未来变化中持续性极强,且二者均发生突变,突变年前者是1997年前后,后者为1970年和1986年前后;(3)年入库径流量对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年均温度变化是导致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降水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利用美国中尺度大气模式WRF对珠三角地区2007年12月的大气环境进行模拟,并通过敏感性实验,分析城市化的发展对珠三角地区冬季大气环境、大气扩散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城市化以后,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城市气温有明显的上升,最高达0.6℃,这一升温的趋势在每天20:00表现得最为明显,空气质量指数(RAQI指数)与2 m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这说明城市热岛与大气污染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边界层水平风速也出现了大幅的改变。城市化使10 m风速在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降低了1 m/s,而在局部地区达到了3 m/s的降幅。风速减小助长了大气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