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弯曲性河流形成原因及造床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弯曲性河流是一种重要的河流类型。对这种河型的成因的研究由来已久。各家主张大约可归结为两大类。一类从水流结构、水流能量或振动等出发,即纯粹讨论水流本身弯曲运动的原因;另一类则纯粹统计流域因素包括流量、比降、泥沙等的影响,设法将弯曲性河流及其他类型河流在受外界影响的差异性上区别开来。从理论的完整性来说,前者至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技术的黑龙江上中游河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年Landsat-7 ETM+影像、地形图、数字高程数据等为数据源,从河道平面形态及河流纵剖面形态对黑龙江上中游河道特征进行分析。从河流动力特征、流域自然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方面探讨其对河道形态特征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黑龙江上中游河道曲折系数均值为1.20,属于微弯顺直型河道,整体相对稳定,但局部河段河道形态复杂,河流纵剖面形态为下凹型曲线;河流形态的形成遵循一定的河流动力学规律,是水流和河床在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相互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大数据云平台,以若尔盖县的弯曲河流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分辨率为10 m的Sentinel-2多光谱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改进型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MNDWI)和自动水体提取指数(AWEI)相组合的方式,建立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弯曲河流信息的提取;利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改进型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和自动水体提取指数,提取出弯曲河流信息,并与支持向量机模型提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提取的弯曲河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最优;利用改进型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提取的地势复杂区域细小河流的精度较高;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提取的弯曲河流更为准确,并消除了山体和植物阴影对弯曲河流提取的影响;与利用3种指数提取的结果相比,支持向量机模型提取的弯曲河流的总体精度和用户精度都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4.
策勒河流域荒漠类型多样,在干旱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基于Landsat5的TM遥感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实验室粒度、有机质、盐分分析,对策勒河流域荒漠类型分类,并编制荒漠类型分布图。据地貌类型、物质组成、植被盖度等指标将流域内荒漠分为2个一级类,7个二级类,14个三级类,建立策勒河流域荒漠类型分类系统。流域荒漠自下游向上游具有依次是沙漠、砾漠、岩漠、土漠和寒漠空间分布的规律;荒漠总面积2 416.7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0.45%,砾漠占荒漠总面积的45.52%,为最大一类,泥漠所占比重最小。可为流域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提供依据,为其他干旱区荒漠类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水资源动态变化与绿洲发育及发展演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探讨流域及绿洲发育及其发展演变的水资源动态变化的特征,阐明它们之间的独特关系,并以此来揭示绿洲系统发育的河流流域地带性问题及特征。研究表明,本区水资源动态变化主要在径流形成、利用和消失三个区域内具有依次性体现的特征。其中占总流域面积10%左右的河川径流形成区,对全流域的水资源动态变化具有先决性作用,并在各个区域水动态变化体现上又受到系统对水的吞吐、留存、蒸散和转化能力大小的影响。因此,河流流域是地域分异现象中通过水流作用所体现出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一种交汇,同时也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系统分异的主要区域。作为河流流域地带发育的绿洲系统,其发展演变规律和特征是相当独特的,如开放性、动态性、脆弱性以及资源有限性等。其中有限的水土资源及其动态变化是制约区域内各层次流域发展及绿洲系统发育的关键,并在不同区段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性,且彼此间常体现出互为依存、互为消长的依次性制约关系。如水资源量的多寡、质的优劣和时空动态变化及分布、以及人为作用等决定着绿洲类型体现和规模分布、发育层次及阶段或发展演变过程及趋势、和社会经济价值体现等。  相似文献   

6.
论述河流形成了古河道。但古河道的发育期不是河流的发育期。这是因为河流主要是一种水流,而古河道是一个砂体。因此,河流的活跃期才是古河道的发育期。  相似文献   

7.
弯曲河型与稳定江心洲河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晋仁  张仁 《地理研究》1991,10(2):68-75
结合天然河流及室内实验所反映的河型演变过程,本文讨论了弯曲河型与稳定江心洲河型之间的相似性,认为江心洲河型应属于弯曲型河流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挟沙能力自动调整机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前言 天然河流的河床形态是流经河床上的水流和泥沙与河床长期相互作用、不断自动调整后形成的。这种自动调整作用的最终结果在于使河流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这时河床断面、比降、糙率及物质组成正好具有使来自流域的泥沙能够在这样的容重和粘性的水流中输移下泄的流速。  相似文献   

9.
潮沟成因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潮沟是潮坪上最活跃的微地貌单元。从成因角度分出了滩面水流冲剧型、潮流辐聚侵蚀型、陆源水流侵蚀继承型和泻湖广海间潮流侵蚀型等四种潮沟类型。根据各地潮沟发育程度的明显差异,提出了影响潮沟发育的七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网状河流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网状河流作为一种新的冲积河流类型已经引起地貌学家、水利学家和沉积学家的关注 ,成为河流地貌领域、河流沉积领域以及河流水动力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介绍网状河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从河流的平面形态、边界条件、沉积特征、水动力条件以及在河型演化序列中的位置等方面 ,对网状河流的研究进展作一较全面的述评 ,并指出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以利于研究者把握网状河流的研究现状 ,并推动对网状河流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宽变幅水沙两相流的冲淤双临界现象及其地貌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炯心 《地理学报》2001,56(4):486-493
通过黄土高原一些河流资料的分析,发现了宽变幅水沙两相流冲淤过程中的2个临界值,位于非高含水流区域中的临界点,可称之为冲淤下临界;位于高含沙水流区域中的临界点,可称之为冲淤上临界,水沙两相流冲淤的双临界现象,对珩多沙河流河道泥沙的输移有重要意义,随着含沙量的增大,排沙比先减小而后增大,2次与代表排沙比等于1的直线相交,这2个交点即分别对应于挟沙水流冲淤的下临界和上临界,运用所揭示的水沙两相流冲淤过程的双临界现象,可以对冲积河流河型的形成进行新的解释,以我国近百条冲积河流的资料为基础,点绘了年均悬移质输沙率与年均流量的关系,并以不同的符号来区分弯曲河型、游荡河型和高含沙曲流河型。结果表明,上述3种河型可以很好于被代表特征含沙量分别为C=60kg/m^3和C=3.3kg/m^3的2条直线所区分,这2个特征含沙量反映了河道水沙两相流冲淤的上、下临界值。  相似文献   

12.
高含沙型曲流河床形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许炯心 《地理学报》1992,47(1):40-48
本文描述了在我国黄土高原宽谷中发现的含沙量超过100kg/m^3的曲流河床,并运用高含沙水流的作用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当水流进入高含沙范围时,水流能耗率大幅度降低,挟沙能力大大增加,这是促使河床向弯曲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高含沙水流的稳定输送有赖于边界条件,故边界条件在这种曲流河床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文中并讨论了这一地区游荡河型与弯曲河型的判别条件。  相似文献   

13.
山区河流准三维水沙输运与河床演变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1,19(3):207-212
在渠道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不规则河流形态下的纵向流速分布和弯道水流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任意断面和垂线位置的流场计算公式。在综合各种泥沙动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了在天然河流中的悬移质输沙能力与沉积条件,分析了河床质起动的控制性因素及推移质输沙方程。提出了受冲淤影响的河床质粒径组成和动态递推公式。结合这些流场与泥沙计算方法及河床形态调整技术,作者提出一个准三维河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只需要河流几何形状、人流条件以及泥沙级配参数,能够模拟出不规则几何形态的河道断面流速分布及平面流场分布,并且对于弯道水流特征与泥沙输送一沉积特征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该模型是对有关河流演变理论和实验成果的综合应用,为研究山区高含沙水流下的河床变形以及洪水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图们江下游发育珲春湿地、敬信湿地和防川湿地集中区,湿地类型包括河流、湖泡、沼泽和人工湿地等。采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方法,研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条件,结果表明,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受地质和人为条件控制,其中地质条件起决定性作用;提出控制图们江下游湿地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地层、沉积物组合和构造活动;从湿地形成条件角度,分析图们江下游湿地的成因,将该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2种成因类型,其中,河流湿地是古近纪以来新构造活动、特殊沉积物组合和河流改道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工湿地是对原有湿地和河流人为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水流,使冰坝上游水位抬高的现象。它是中高纬地区部分河流特有的一种现象,较重要的水情要素之一。我国河流的凌汛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一些北方河流上。易发生凌汛的河流(河段)主要有黄河的上游河套段和下游山东境内段,黑龙江的中上游段,以及松花江的下游段等。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生态环境需水是国内外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研究的现状,并对今后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国外对生态需水的研究侧重于河流生态系统,主要是利用所关心的鱼类对河道物理形态、水流状况等变化的响应关系,来确定河流的最小或最佳流量,研究方法主要以水文学法、水力学法和生境模拟法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了考虑河流生态系统可接受的流量变化,以维持河流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目标确定河流生态需水的研究思路。在国内,生态需水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研究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1988年至1998年是对生态需水相关概念的认识阶段,1998年之后才真正进入起步性研究阶段。因此,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有待加强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以同位素示踪、遥感等技术为支撑,加强生态需水机理和不同时空尺度生态需水转化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凌汛”是一种“河流在水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它的成因是:冬季封冻,春季河水开始解冻,纬度较高处的水面封冻,纬度较低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以致冰堤越涌越高,阻塞水流,抬高水位,而使河流泛滥成灾。学生阅读课,弄懂黄河“凌汛”的成因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的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地区河流水文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南地区的山区、冰川—森林混合带和喀斯特等3种地貌类型的河流,从径流形成机理的角度对洪水过程与水量及其变化等特性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遗址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遗址和地形等环境要素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作用机制。基于GIS空间分析和二元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兰州盆地新石器时期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定量研究了地形等环境要素与遗址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均沿黄河分布,主要集中于河流阶地上坡度较小的区域。距河流的水平最近距离为318.6~17 721.7 m。新石器遗址特别是马厂遗址的空间集聚性明显。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发展到马厂类型,单一型遗址的占比逐渐由53.3%增多至92.6%。马厂类型的分布中心距离黄河最近。地形等环境要素显著影响遗址的空间分布,遗址出现概率主要受坡度、坡向和距黄河最近距离的影响,模型的解释程度可达65.0%。引入历史时期和现代聚落进行比较,历史时期聚落分布受到高程和坡度的影响,而现代聚落的分布主要受到高程、坡度和距河流距离的影响。聚落分布和影响因素的演变可能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种基于DEM的河网快速提取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从DEM中提取河网应用最普遍的是径向水流算法,但DEM中存在平地会形成平行水流,存在洼地会造成平行水流形成断流。该文提出一种快速提取算法:首先在DEM中标注山顶、平地、洼地和盆地,以山顶区域周围的低洼点为起点,按照最陡坡降追踪谷地,当追踪到盆地区域或其他谷地区域则结束;连接谷地和盆地,建立初步的河流网络。然后计算出网络中连接点的汇水量,舍弃汇水量小的节点的上游谷地,得到需要提取的网络。该算法避免了平行水流和断流的产生,其仅追踪从山顶区域(而非所有格网点)发育的水流,汇水量计算中仅计算连接点(而非所有格网点)的汇水量,实现了河网的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