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球磁场多次发生南北(正负)磁极位置的变换和白垩纪超静磁带(CNS)的异常现象,这已为大家所公认.但造成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则是迄今未能很好解答的一个难题. 应用非线性理论对地球磁极倒转和白垩纪超静磁带进行了分析, 认为超静磁带事件意味着地球核幔相互作用和外核流体运动可能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地球磁场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维持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在121~83Ma期间,无外星撞击地球引起地磁极性倒转,可能是白垩纪超静磁带出现的原因之一.地球磁场极性的随机倒转具有混沌运动的自逆转特性,混沌理论给地磁极性倒转提出了一个简明的动力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2.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化磁极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提高磁异常化磁极的质量问题,提出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化磁极方法.以位场余弦变换谱分析为基础,从理论上推导了基于DCT的二度和三度体总场磁异常化磁极转换公式.在倾斜板状体模型实验中,化磁极误差小于0.001 nT,具有较高的精度;在单球体及多球体模型实验中,采用基于DCT的化磁极方法在5.倾斜磁化时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化磁极结果,15°时化磁极的效果更加明显,其等值线的形态、幅值以及所反映的磁性体的水平位置都得到较好的恢复,这说明,采用本文方法进行化磁极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震动态》2006,(10):16-16
美国科学家2006年10月8日报告说,地球磁场北极正逐渐从北美的加拿大移向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预计50年内将完成这一过程。科学家很早以前就知道地球磁极会移动,但为什么移动仍然是谜。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古磁学家约瑟夫·斯托纳说,他认为地球磁北极移往西伯利亚“也许是磁场正常振动  相似文献   

4.
FGOALSg快速耦合模式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最新发展的FGOALSg快速耦合模式300 a积分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主要年代际模态的演变特征以及与ENSO的联系等研究内容. 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成功模拟出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的年代际模态具有多时间尺度性,其中最显著的是周期约为10~20 a左右的准20年振荡模态,该模态上层海洋热容量异常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大致沿副热带海洋涡旋做海盆尺度顺时针旋转的特征,相应的大气异常不仅与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有关,而且与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型以及上游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对年际ENSO循环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调制作用. 但模拟的KOE区和阿拉斯加湾SST异常振幅比观测偏强,这与模式海冰偏多、高纬度SST偏冷的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国方 《地球》2010,(5):69-69
近日,美国《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报道:近150年来,地球南北极磁场正在急剧地衰减,如果这种衰减持续下去,地球磁场可能在下个千年的某个时期消失。但更多的专家认为,地磁场并不会真正消失,地球磁场的衰减只是地球南北两个磁极倒转中的过渡而已。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地震、月震、火星震和金星震有助于认识物质现代运动的本质和揭示地震过程的物理实质。3.1类地行星的地震活动3.1.1月震活动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距离地球384400km,它在空间运动过程中主要受地球和太阳影响。月球质量为7.35×1026g(地球质量等于5.977×1027g),体积为21.99×109km3,月球平均密度等于3.34g/cm3(地球密度等于5.52g/cm3)。在30亿年时界上,月球相对平静,很久前就已冷却。通过月球面热辐射不超过1026erg/a(地球上热损耗达1028erg/a),月球面上有超深断裂和弱化带的全球系统。图3.1月球内部结构图月球内部结构可分成…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地球磁极已反转数百次了。最近一次证据充足的事件(theBrunhes/Matuyama反转)发生在大约78万年前。磁极反转事件持续时间一般认为在1000~6000年之间,在此期间,地球表面磁场平均强度据估计减小为其通常值的约1/4。在磁极反转期...  相似文献   

8.
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指数作为衡量太阳磁场磁性变化的重要指标,在研究太阳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根据1749—2019年的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指数时间序列(SMFPI),利用索周法获得其周期性特征并成功构建了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指标.通过对近270年太阳黑子磁极性数据的索周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准2216年、1820年的主周期规律,其中以准2216年的周期性最强.对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指标进行数值模拟,重建了近270年的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时间序列;通过对比太阳黑子磁场极性的重建数据和观测数据,发现构建的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的变化规律.利用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分别对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观测数据和重建数据进行周期性分析:功率谱分析表明两组数据均具有平均2254年的主周期和1813年的次周期;小波分析表明两组数据在1749—2019年期间近270年整个时段内具有17~435年的周期区间.因此,两种周期分析结果保持良好的一致性,也同索周分析呈现的结果保持一致.太阳黑子磁场磁极性指标能够有效重建太阳黑子磁场磁性时间序列,准确反映太阳活动的变化趋势;进而为研究...  相似文献   

9.
FGOALSg快速耦合模式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最新发展的FGOALSg快速耦合模式300 a积分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主要年代际模态的演变特征以及与ENSO的联系等研究内容. 结果表明:该模式能成功模拟出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的年代际模态具有多时间尺度性,其中最显著的是周期约为10~20 a左右的准20年振荡模态,该模态上层海洋热容量异常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大致沿副热带海洋涡旋做海盆尺度顺时针旋转的特征,相应的大气异常不仅与阿留申低压的变异有关,而且与太平洋-北美PNA)遥相关型以及上游的欧亚大气环流异常有密切关系;模拟的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对年际ENSO循环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明显的调制作用. 但模拟的KOE区和阿拉斯加湾SST异常振幅比观测偏强,这与模式海冰偏多、高纬度SST偏冷的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计算地球磁极处的磁感应强度,建立地球的磁场是由带电的地球外核的旋转产生的模型.先根据毕奥-萨伐尔定律计算球形模型绕自转轴旋转时在自转轴直径上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再利用已知的地球外核的内外半径及地球半径和磁极处的磁感应强度值,计算出地球外核的电荷体密度及面密度.结果表明:若外核的电荷呈均匀的体密度分布,则其电荷体密度为3.5507 C/m3;若外核的电荷均匀分布在外核的外表面,则其面密度为2.4581×106 C/m2.通过地球表面的磁感应强度信息利用物理规律和地球物理数据推测地球内部难以直接进行探测的相关信息,具有实际意义.根据地震学方法对地球外核厚度、转向等变化的最新研究数据按该文模型可推测地球磁场强度、极性等的变化.而地球磁场的变化对地球上的人类生活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北缘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结合塔里木北缘的库车坳陷和塔北隆起这两个构造单元的地温资料和岩石热物性参数, 利用一维热传导方程, 给出了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的热结构. 塔里木北缘地区平均地表热流为45 mW/m2左右, 地幔热流约为20~24 mW/m2, 莫霍面温度为514~603℃, 热岩石圈厚度138~182 km. 在此基础上, 根据该区地震测深剖面揭示的P波速度结构和岩石学, 结合流变学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该区的岩石圈强度及其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岩石圈的流变分层现象明显, 整个上地壳和下地壳部分以脆性性质为主, 下地壳底部才显韧性性质, 壳下岩石圈地幔也表现为脆性性质, 具有典型的“三明治”结构. 此外, 岩石圈强度也具有横向变化的特征, 隆起区强度大于坳陷区强度; 从南往北, 强度依次降低, 塔北隆起南部强度最大, 库车坳陷强度最小. 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圈拉张背景下强度为4.77×1012 ~ 5.03×1013 N/m, 挤压背景下为6.5×1012 ~ 9.40×1013 N/m, 其脆-韧性转换深度在20 ~ 33 km之间. 塔里木北缘的岩石圈较冷且强度较大, 岩石圈表现为刚性并以整体变形为主. 该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也表明了这一整体变形的地球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膨胀地球基本参数的初值及其平均变化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地球膨胀过程的初始半径R0、膨胀起始时间t0以及半径R、转动惯量I、地表重力加速度g和反映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参数y等膨胀基本参数的平均变化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球的地质年龄之内,地球膨胀的初始半径R0>4619km,膨胀的起始时间t0>43.8×102Ma,膨胀过程中的地球半径R、物质分布状态参数y、转动惯量I、地表重力加速度g和表面积S随时间的平均变化率分别为:dR/dt=4×10-4m/a,dy/dt=-6.7×1012/a,dI/dt=8.49×1027kg·m~2/a,dg/dt=-1.23×10-10kg·s-2/a和ds/dt=6.41×104m2/a。地球膨胀过程中的半径平均增长率,是首次用天文学方法研究得出,且该值介于其他作者用古地磁、古地理等方法所求得的地球半径增长率若干数值之间。  相似文献   

13.
甘孜-玉树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与近代大地震破裂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野外调查获得甘孜-玉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近代地震破裂的新证据,由7个地点的断错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年龄确定出近5万年来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122)mm/a,该结果与鲜水河断裂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估值很接近,反映了沿川滇~羌塘活动地块的北~东北边界的晚第四纪水平运动总体上是协调的,沿断裂的3个段落均发现近代大地震地表破裂的遗迹,其中,北西段1896年破裂至少长70km,相应地震的矩震级为7.3;中段的最新破裂长约180km,是一次矩震级约为7.7、未知年代的大地震形成的;东南段未知年代的最新破裂长约65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5.3m,估计相应地震的矩震级约为7.3,已根据调查资料推断了后两次大地震可能分别发生在1854年和1866年,这些证明该断裂的不同段落均具有发生大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1,他引:47  
林中洋  张文彬 《地震学报》1993,15(4):427-440
本文描述滇西86-87工程资料处理解释的初步结果.结果表明,滇西地区自南向北速度结构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莫霍界面深度从剖面南端的38km 加深到北端的58km.地壳的平均速度南低北高,在6.17-6.45km/s 之间.固结地壳为上、中、下三层结构,P10界面是上地壳中的一个弱界面,P20和 P30界面分别是中、上地壳和中、下地壳的分界面,个别地区,在下地壳内部还可以追踪到另一个较弱的 P30界面.PR 界面的深度为0-6km,P10界面的深度为9.2-16.5km,P20和 P30界面的深度分别在17.0-26.5km 和25.0-38.0km 之间.上地壳的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在南高寨与支梯之间达到最大值,基底面的速度可达6.25-6.35km/s,再向北又开始变小.中地壳的速度变化不大,自金河洱海断裂向北中地壳是一速度为6.30km/s 的低速层.下地壳为一较强的梯度层.在剖面南段的景谷与景云桥之间和无量山与澜沧江断裂之间存在-上地幔低速区,Pn 波速度只有7.70-7.80km/s,红河断裂以北 Pn 波速度也低,为7.80km/s.在上地幔顶部还追踪到一个P60界面,剖面南端深65km,北端深85km.   相似文献   

15.
用GPS数据反演海原断裂带断层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站在海原断裂带附近的所有观测数据及跨断裂GPS剖面观测数据作为约束,用Smith 3-D体力模型反演了海原断裂带断层滑动速率和断层闭锁深度.从西到东断裂共分为5段,采用遗传算法拟合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拟合残差均方根为1.1 mm/a.反演结果为:毛毛山断裂左旋走滑运动速率为3.5 mm/a,闭锁深度为22.0km;老虎山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6.5 mm/a,闭锁深度为10.3 km;海原断裂带西段、中段和东段的滑动速率依次为4.5 mm/a、5.6 mm/a和5.5 mm/a,闭锁深度依次为8.4 km、3.6km和4.3 km.表明毛毛山断裂左旋走滑运动速率小,闭锁深度大,有利于应变能的积累,使得该断裂及附近地区存在发生强震的背景.  相似文献   

16.
1930年,对北爱琴海槽进行了地球物理方面的观测和研究,其中包括地震反射、折射及磁测。研究结果表明:北爱琴海海槽下方的地壳是大陆型的,该地壳之上有5.0—5.5km厚的沉积物。  相似文献   

17.
Double seismic zones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the subducting slabs in a global scale, serving as ideal examples for studying the seismo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In this study, we relocate earthquakes and determine seismic velocity models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seismic tomography method in the northern Chile subduction zone where a double seismic zone exis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ouble seismic zone in northern Chile is located at about 50–140 km depth, with an interval of approximately 20 km between the two zones. The upper seismic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low Vp(~7.8–8.0 km/s), low Vs(~4.4–4.5 km/s) and high Vp/Vs(~1.85) above the depth of ~90 km, while the region below ~90 km is distinguished by relatively high Vp(~8.2 km/s), high Vs(~4.8 km/s) and slightly high Vp/Vs(~1.75),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a series of dehydration reactions of hydrous minerals in the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In comparison, the lower seismic zone is featured by the anomaly of low Vp/Vs(~1.7), although some local areas may consist of relatively high Vp/Vs values(~1.8), possibly due to the dehydration reaction of serpentine. Based on the Vp, Vs, Vp/Vs anomalies combined with previous petrological experiments and thermodynamic models, it can be derived that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dehydration of various hydrous minerals in the subducting slab. The dehydration process of hydrous minerals releases water into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subsequently leads to the increase of pore fluid pressure and the decrease of effective normal stress, thus causing the occurrence of brittle failure and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in subduction zones. The imaging results of the northern Chile subduction zone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double seismic zone is related to the dehydration process of different hydrous minerals.  相似文献   

18.
博格达推覆构造,由南向北发育3~4排活动断裂,活动性逐渐向北迁移,最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前缘的阜康断裂及北三台断裂上。阜康断裂上盘在二工河一带为单斜岩层,具有断弯褶皱的特征,通过测量阶地拔河高度、阶地基座岩层的产状以及阶地年代数据,应用断弯褶皱变形的关系式得到了断层沿断层面滑动速率为0.8 mm/a;北三台断裂发育在断层扩展褶皱北三台背斜北翼,利用阶地剩余面积及褶皱滑脱面埋深,计算得到北三台背斜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缩短速率在0.5~0.9mm/a之间。综合得到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为1.3~1.7 mm/a,考虑到埋藏地貌面的变形量,估计博格达北麓晚第四纪以来南北向总的地壳缩短速率在1.5~2.0 mm/a之间。  相似文献   

19.
石油物探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概括地论述了石油物探技术在80年代的新进展.与70年代相比,80年代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且难度相当大.这些问题正是90年代所面临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皇城--双塔断裂冬青顶段古地震活动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青顶断裂段位于甘肃古浪皇城-双塔断裂的东段,由南北两条向北东方向呈弧形突出的近于平行的断裂组成.北断裂为挤压特征的逆冲断层,全长约40km,南断裂为具张性特征的正断层,全长约34km,二者具有内在的成生联系.该断裂全新世以来有过明显的构造活动.通过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在冬青顶断裂段上,开挖了3个大型探槽,经综合对比发现该断裂近15 000a以来共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和1次历史地震事件,其发生年代分别是:事件Ⅰ15 930±1160 a B.P.,事件Ⅱ9 460±700a B.P.,事件Ⅲ5 000±500a B.P.,事件Ⅳ应是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为历史地震事件).这4次事件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准周期复发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