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年7月29-30日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我国南方罕见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天气、气候及大气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8年1月中下旬发生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成因、主要特征以及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准静止锋是造成这次严重冰冻雨雪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逆温层是冻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西南暖湿气流及北方强冷空气的不断补充是造成南方连续出现冰冻雨雪天气及造成严重灾害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Micaps二次开发产品的利用有助于深入分析极端天气事件。研究结果可为此类天气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对2019年12月16日夜间发生在伊春中南部中到大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雪过程是产生在欧亚大陆中高纬一脊一涡的环流形势下,高空低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低压在河套地区生成之后北上是产生强降雪的天气特征;北部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是产生这次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是增强降雪强度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及高低空系统较好配合共同造成中到大雪。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对2008年8月19日晚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大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造成降水与多个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绥是导致青海省东部地区大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5.
玉树州一次暴雪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资料对2014年2月15—17日玉树州出现的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形势、水汽条件等进行分析总结,得到以下结果:500h Pa南支槽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部槽底的冷空气交汇是造成这次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空散度场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大降水过程形成;在玉树地区假相当位温值大于44℃,并存在高能舌可以作为玉树地区出现暴雪的一个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ips系统常规资料、物理量产品、卫星云图、区域自动站实测资料,对2012年7月29-3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是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500hPa副高外围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西移冷空气交绥是造成此次区域性强降水天气原因。(2)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位置变化对此次强降水有重要影响。(3)此次降水过程前期有稳定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大气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云团发展。(4)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是造成这次区域性强降水,局地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4年7月08-09日广西东南地区强降雨天气过程分析,得出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中层东风波、季风槽前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此次东风波系统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和大陆副高之间的切变发展而成,东风波槽前和波轴上利于上升运动的出现,为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季风槽前低层西南气流为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青海西宁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7日发生在青海东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中尺度环境场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配料"法的思路分析了此次大—暴雨的水汽条件、稳定度条件及触发抬升条件。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东移及西南暖湿气流是影响此次强对流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利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对流天气产生和维持的机制;雷达回波特征对此次强降水天气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暴雨是我县主要灾害性天气。1951—1975年25年中,仅7、8两个月,我县共出现大—暴雨128次,对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汛期大—暴雨预报服务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经验,影响我县夏季大—暴雨的天气形势,主要是高空西风带低槽带动冷空气靠近副高边缘,与西南暖湿气流交绥而造成的。这种天气形势反映在地面天气系统上,主要有两类:一是江淮气旋发生发展偏北移,二是冷锋南下。我们用上游指标站与本站资料  相似文献   

10.
渭北2010年7月下旬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C气象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0年7月22—24日发生在陕西渭北的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在长江中下游一带,青海中部到高原低槽东移和海南登陆台风"灿都"外围暖湿气流合并,为暴雨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低层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卫星云图上在低槽云系中有圆形的暴雨云团特征;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强西南风以及产生的风速辐合与大降水密切相关,反射率因子强回波区总是与大降水对应;暴雨发生前自动气象站地面要素特征明显,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对暴雨的监测预警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08年5月24日海西州茫崖地区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西风带低槽分裂东移的冷空气在茫崖交绥,在茫崖地区形成风向风速辐合,此辐合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同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为此次降水提供了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EC客观分析场及物理量场,对2016年8月18日祁连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得出:我国北方冷空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是此次祁连地区产生暴雨的主要原因;副热带高压在青海东北部的稳定维持对青海省东北部地区的强降水天气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0月7—9日青海大部分地区受低槽东移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暴雪,这是季节转化中最容易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冷空气的堆积与爆发及水汽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冷空气来源于高纬,西欧低槽东移南压与新疆短波槽合并东移,冷空气分裂式扩散南下,并以西北路径影响青海。(2)寒潮过程属于"低槽东移型",500hPa上的巴尔喀什湖北部的冷涡引导冷空气沿着西北路径进入青海省,以及西伯利亚地面冷高压南下是寒潮爆发的原因。(3)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为暴雪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抑制了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环流平直、冷空气南下受到遏制;东亚大槽偏深、额海高压和日本海高压始终没建立起来,大多数天气系统直接减弱人海:鹤岗位于小兴安岭余脉东坡,对较弱的西来系统如果没有西南气流补充水汽和能量,降水明显减弱或根本不产生降水,这些不利因素均是造成2007年鹤岗地区夏季严重干旱少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5.
1引言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是汛期影响黑龙江省最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第15号台风"布拉万"是造成2012年黑龙江省8月份大范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灾害性天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月28日台风"布拉万"登陆后,给辽宁东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西南东北部相继带来强降水。此次过程造成了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常规观测与雷达观测资料,应用西南区域数值模式SWCWARR和重庆RUC模式,对2019年4月27~28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天气过程是高空槽后冷空气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后形成切变,受地面辐合锋面和前倾槽系统共同影响的一次对流过程.SWCWARR模式的预报效果更优,该...  相似文献   

17.
孟湾槽在百色市异常降雪天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3年12月28日、2002年12月26日百色市两次异常降雪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冬季孟加拉湾槽的发展东移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孟加拉湾槽前暖湿气流异常强盛;这种异常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低空冷空气堆(冷锋)上发生异常强烈的系统性上升运动,从而导致百色市及其邻近地区出现异常的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18.
2006年3月12~13日青海省大部出现了一次罕见的灾害性天气过程,过程期间先后出现了强降温、暴雪、大风及沙尘暴天气。本文使用数值预报产品及实况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的成因,过程前期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为高压脊,从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向横槽不断加深,在东移南下过程发生转竖,其携带的冷空气于12日开始影响青海省东北部地区,造成了上述地区的降温及吹风沙尘天气;同时低纬地区南支槽的建立,使水汽沿西南气流不断输送到高原地区,这两股不同性质的气流在青海省南部汇合,造成了青南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冷空气主力过后,在新疆东北部冷空气再次堆积,同时又有极地冷空气沿东北气流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使之形成强冷涡,此冷涡于13日再次影响青海大部地区,造成了青海高原地区第二次强降温、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19.
王佩芸 《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32(2):22-25,I0004
利用ECMWF和MICAPS提供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2008年1月24日至2月16日长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期间的高低空环流特征,发现欧亚大陆阻塞形势稳定少变,西风带低槽活动频繁,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及位置偏北,使大气环流形势异常稳定,是导致低温阴雨天气持续性的直接原因;低纬度南支低压槽活跃,偏南风将暖湿气流持续向海南省地区输送,使得冷、暖气流持续交汇于海南省地区,是造成此次低温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另外,海南低空相对湿度大,850hPa水汽通量的变化及上升运动都对阴雨天气的维持有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探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配置和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3年7月29日夜间到30日白天青海境内的大到暴雨降水天气过程和预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西风带低槽分裂东移的冷空气在青海东北部交绥是造成这次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西宁单站高空特性层层数持续增多、大多数等压面层湿度显著增加是这次大到暴雨天气产生的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