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7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海北州、西宁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监测资料,对青海东部地区2010年7月6—7日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气背景场特征、多普勒雷达组合发射率、速度场、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对此次强降水天气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另外,强降水出现前以及强降水鼎盛时期,反射率因子图上的三体散射长钉、有界回波区特征,可判断湟源云系为一典型强烈雹暴。  相似文献   
2.
2005年5月13日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大乌斯出现了罕见的气象灾害,本文通过分析茫崖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发现,复杂多变的恶劣天气是导致此次中型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从高空资料和多个物理量场资料初步揭示了春末夏初茫崖风雪交加天气的成因,为今后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朱平  田成娟 《干旱气象》2011,(3):336-342
利用青海西宁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高原东部海晏县境内的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海晏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类型的超级单体特征。最大液态含水量第一次爆发式增长随即降低对应强降水开始...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实况资料,对2008年8月19日晚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大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造成降水与多个物理量场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压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绥是导致青海省东部地区大雨的主要原因,各物理量场的高低空合理配置和高能、高湿是此次降水出现必备的动力和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2007年3月份实况500hPa高度场资料和欧洲中心、T213数值预报产品500hPa高度预报场资料,利用matlab的矩阵计算能力和数据插值能力方法分别计算出青海省(31~40°N,89~104°E)范围内,24、48、72h 500hPa高度场的平均绝对误差,通过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数值预报产品对高原天气有很好的预报能力,为今后青海省的短期天气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部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9~20日(简称“6.19”)和8月1~3日(简称“8.1”)发生在青海省东部的两次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地面有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地面伴有辐合线;散度场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整层大气都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水汽条件特征表现为高层干冷,中低层暖湿,700h Pa上比湿均在8g/kg以上;强降水产生的区域均为Ki>32℃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云图以及青海西宁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7月6日发生在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附近沿西北气流快速东移南下的短波槽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在北上的东南暖湿气流与西亚槽底分裂冷空气在青海东北部地区交汇、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上升运动、午后太阳辐射对地表不均匀加热与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并促使500hPa切变线附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产生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MCS),在卫星红外和水汽云图上有明显的中β尺度孤立MCS特征,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有中气旋相伴随的强降水超级单体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