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水河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一条NW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炉霍段断裂在不到160年的时间发生了1816年7级和1973年7.6级两次大地震,强震复发行为表现出丛集特征,其断层现今活动特征值得关注.本研究利用虾拉沱跨断层形变观测资料,从断层运动方式和平均速率两个方面分析了虾拉沱断层现今活动特征,结...  相似文献   

2.
为监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四川省地震局测量队前两年在炉霍县虾拉沱对岸的吉绒村后建立了一个较正规的跨断裂的形变观测场地,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观测成果,工程也尚在进一步完善之中,为同行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3.
横跨1973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虾拉沱形变场地,在该次地震后几天即投入定期流动观测。自1984年转为定点观测,先后共积累了10余年的资料。为了建设连续自记、多种形变应变观测硐,1980年在原场地(亦称下场地)顺破裂带走向的北西约500米处高约20米的台地上进行了开挖和埋桩试观测(亦称上场地),其地震地质及  相似文献   

4.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虾拉沱盆地的电测深结果,认为鲜水河断裂的虾拉沱段是一个低电阻率带,其宽约300米左右;盆地内尚存在一条切穿Q_(1+2地层而隐伏在Q_3之下的断裂;虾拉沱盆地第四系沉积一般不超过300米,盆地西侧靠近断裂处沉积厚度最大,且受鲜水河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跨断层标石阵测量,作为监测断层活动的一种手段,在我国并不名见,我队从1982年开始在位于鲜水河断裂的虾拉沱断层上建立标石阵并进行长期观测。  相似文献   

6.
针对张家口定点形变观测场地伸缩仪NS向观测曲线在2020年6月至12月出现加速上升的异常变化,以张家口定点形变观测场地为研究区域,基于Sentinel-1 SAR降轨数据并采用小基线集技术对场地进行形变监测,并获取了2018—2020年该区垂向年平均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断裂两侧地表在垂向的相对运动速率小于1 mm/a,断层活动性较弱;张家口断裂在NNW-SSE向拉张应力作用下,使得断层南盘地表相对北盘出现较为明显的沉降运动,导致张家口伸缩仪NS向观测出现张性加速趋势变化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7.
2014年8月3日鲁甸MS 6.5地震前,昆明地震台形变观测4个分量出现短临异常,排除降雨干扰,结合发震断裂性质及相关研究,分析定点形变异常与该地震前地壳活动的内在联系。分析认为,鲁甸6.5级地震前1—2个月,昆明地震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异常较为显著,洞体应变NS分量异常突出,是定点形变投入观测以来的显著异常;形变观测资料异常特征与鲁甸地震发震断裂性质吻合较好;NS分量和EW向分量较好记录了此次鲁甸地震NNW—SSE向包谷垴—小河左旋走滑断裂和NEE—SWW向破裂断层的震前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用α径迹技术在鲜水河断裂的虾拉沱形变场地内进行土壤氡浓度变化的观测试验,两年多来的资料表明:氡浓度变化与气象参数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氡含量有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年周变化规律;土层中钍射气(~(220)Rn)能造成探片明显干扰,钍射气在6~8月间活动能力最强;断层带上的测孔比偏离断层测孔氡含量高,变化幅度大;断层带上的测孔氧含量变化与炉霍、道孚、甘孜一带小震活动似有一定对应关系。本文提出了一种氡载气流运移模式,可获得震前土壤氡明显前兆变化,但观测孔应满足构造条件、运移条件、氡物质来源条件。此外该技术能确定隐伏断层位置和走向以及断层活动性,为地震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沿走向将鲜水河断裂带划分为炉霍、道孚、乾宁、康定和磨西五个断裂段,利用沿断裂带布设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测量资料计算了近场的断层活动参数,利用覆盖断裂带相对较大区域的重力、GPS观测资料计算了重力场动态变化、GPS速度场.基于重力场动态变化和GPS速度场采用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具有全局优化的优势)分别反演计算了五个断裂段断层活动参数,将结果中的走滑分量作为五个断裂段的现今走滑速率.通过对以上三类现今走滑速率及五个断裂段的地质平均滑动速率进行融合与对比分析,将重力资料反演计算结果作为断裂带整体走滑速率,与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测量计算的断层滑动速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判定了各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场地所跨断裂的性质,最终给出了五个断裂段的现今整体左旋走滑速率和部分分支断裂左旋走滑速率,结果为:(1)炉霍段为9.13mm·a~(-1),虾拉沱区域西支断裂为2.46mm·a~(-1),东支断裂为5.84mm·a~(-1).(2)道孚段为8.57mm·a~(-1),东南段沟普区域西支断裂为1.78mm·a~(-1),东支断裂为6.79mm·a~(-1).(3)乾宁段为7.67mm·a~(-1).(4)康定段为6.14mm·a~(-1).(5)磨西段为4.41mm·a~(-1).本文还定性讨论了断裂带两侧重力、GPS测点覆盖范围内活动地块的三维弹塑性变形和古地震、历史地震造成的永久位错.  相似文献   

10.
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能够清楚地观测地球固体潮汐为发展目标,对地震监测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地震监测及预测预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1985年以来山西省形变观测资料的变化,探讨形变台网观测资料在监测预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山西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变化,对山西省历史及目前运行的形变学科仪器、数量等进行全面摸排,为该区形变观测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山西形变观测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以下特征:(1)观测仪器设备种类多,监测手段全,但仪器标准化程度不高;(2)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3)观测环境较复杂,应进一步做好观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布设于浑河断裂抚顺城区段东西两处形变观测场地变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浑河断裂抚顺城区段现今活动性,结果表明:1)浑河断裂抚顺城区段现今不存在与构造相关的运动;2)抚顺采煤沉降区外围的浑河断裂没有被活化,沉降区沉降主要由抚顺煤田采煤所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涉县地震台站基本现状及其形变数字化仪器改造情况,并从长期趋势、短期趋势和固体潮形态变化等方面对涉县台形变模拟观测和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形态对比,对数模两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固体潮观测精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数字化资料总体评价结论。针对涉县数字化资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丰台地震台和房山地震台数字化三维形变观测曲线均有年变化,但年变化相反,可能与两台站分别位于八宝山内支、外支断裂带有关,且主要由于内支断裂和外支断裂结构的不同引起,断层的不同结构及力学性质,决定了两个台站三维形变观测资料的变化规律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鲜水河断裂带虾拉沱盆地及附近的地质、地貌资料,结合盆地电测深、历史强震及地壳形变等资料,初步探讨了该盆地的结构状态、成因机制及其与强震同震形变的关系、该盆地段断层的力学性质。结果表明:该盆地在横向上呈沿炉霍主断层的单侧断陷,纵向上可能是拗陷。结构上属于邓起东(1984)划分的主滑型模式,其成因主要是历次强震同震垂向形变的累积,并且是在该段炉霍主断层长期呈压扭状态下的产物。其形成时期最晚可能始于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将荣成地震台形变观测资料干扰信号从原数据分离,提取不同频率信息,得到清晰的地震前兆数据原始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小波分析方法对形变观测资料分析处理效果较好,可为其他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贵阳台钻孔应变观测记震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8~2011年Mw6.0以上地震目录资料,统计贵阳台钻孔应变观测资料记录同震效应情况,进行记震能力统计分析,给出了贵阳台钻孔应变观测的记震区域,创新性采用二元统计方法中的Logit模型对贵阳台钻孔应变记震能力进行统计预测.该方法可运用于其他形变观测项目记震能力(监测能力)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武汉及周边地区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武汉及周边地区2007—2016年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进行长期背景跟踪分析,认为形变观测资料的日均变化幅度、M_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长周期拟合相对噪声水平等指标变化稳定,资料可信度高,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精度与资料稳定性均优于SS-Y型铟瓦棒洞体应变仪。对武汉狮子山及黄石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典型变化进行系统总结与跟踪分析,发现主要受到人为干扰(调零、标定)、自然环境(降雨、气压)和观测系统故障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鲜水河断裂带北段GPS测量及其运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鲜水河GPS监测网由18个沿鲜水河断裂带分布的点组成.1991年对该网进行了首次观测,1996和2000年进行了两期整网复测.本利用该网199l和2000年的二期GPS观测资料结合川西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常规大地测量资料,计算给出了这一强震活动带现今运动图像:由测区的北西虾拉沱测点到南东的乾宁测点水平位移速率逐渐增大,而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不明显.表明利用短边GPS测量可有效监视活动断裂带两侧一定区域的地壳运动.对比有形变测量资料以来川西地区6级以上地震分布的特点,认为可根据鲜水河断裂带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和跨越断层的地壳整体运动的强弱这两种运动图像来研究区域强震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易县地震台的基本现状及形变数字化仪器改造情况,并从长期趋势、短期趋势和固体潮形态变化等方面对易县地震台形变模拟观测和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对数模两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和固体潮观测精度进行了分析,得出数字化资料总体评价,并对数字化资料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南北北西地震条带西起中甸、保山,跨越洱源-鹤庆断裂、程海断裂、红河断裂、曲江断裂、澜沧江断裂以及小江断裂等主要活动断裂,止于云南东部的寻甸、弥勒,其上共有17个GPS观测点。通过对这17个测点进行复测,并以2001年观测资料作为背景,获取了观测区域内地壳水平形变速率、地应变、面膨胀等信息。结果显示,滇西的永胜、洱源、下关、南涧一带地壳差异运动最强烈,其次是滇南的通海、建水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