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爆炸式喷发过程中,火山碎屑物气孔记录了挥发分出溶、膨胀和合并等信息,其大小、形态、数量密度、空间分布等局域特征是推断火山喷发动力条件的重要参考。文章基于天池火山三期喷发(50 000年前大喷发的黄色浮岩、千年大喷发的灰白色浮岩和1668年八卦庙期喷发的黑色浮岩)野外地质工作,以非线性火山喷发动力学为指导,开展了火山通道内气泡生长的流体动力学研究,揭示出岩浆流体黏性力和界面张力的共同作用对于岩浆减压和气泡生长过程的约束。在浮岩气孔结构的定量化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天池火山三期喷发的浮岩气孔参数,通过气泡生长流体动力学方程得到了千年大喷发灰白色浮岩毛细管数Ca值为253, 明显高于50 000年前大喷发黄色浮岩(Ca值为94)和八卦庙期喷发黑色浮岩(Ca值为111),表明了千年大喷发曾发生过明显的成分变化,推测可能与幔源基性岩浆注入有关;而50 000年前大喷发黄色浮岩气孔不规则形态参数(1-Ω)值为0.098,大于后两期喷发(分别为0.052和0.064),可能意味着天池火山系统动力学平衡的弛豫周期变小或浮岩气泡生长受动力学、流变学改造过程减弱,这可为进一步研究天池火山活动规律提供参考。三期浮岩毛细管数Ca量级为102,气孔不规则形态参数(1-Ω)量级为10-1,从动力学上首次证实了天池火山属于普林尼型或超普林尼型喷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长白山天池火山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对天池火山黄色浮岩(50000年前大喷发)、灰白色浮岩(千年大喷发)和黑色浮岩(八卦庙期喷发)等三期空降浮岩开展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结构分析以及浮岩气孔结构的局域化定量研究。三期浮岩洛伦茨分析表明:黄色浮岩和黑色浮岩气孔均一化程度基本一致,而灰白色浮岩均一化程度更高,反映了千年大喷发在岩浆演化程度和喷发动力学行为上的特殊性,推测可能与幔源岩浆注入地壳岩浆房的动力过程有关。气孔大小幂律分布以及气孔形态分形特征的复杂性分析表明,50000年前大喷发的浮岩幂指数和分形维数最高,揭示了其自组织临界态程度最高,对外界环境触发最为敏感,而另外两期浮岩幂指数和分形维数呈现出标准的幂律衰减,据此我们推测三期喷发可能均处在天池火山系统逐渐稳态恢复的大周期中。  相似文献   

3.
发生于公元946年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Millennium Eruption,ME)形成的火山碎屑堆积物体积高达100~172km3,并可分为大规模的ME-Ⅰ和小规模的ME-Ⅱ两个喷发阶段。通过对围绕长白山天池火山53个典型露头剖面进行火山地质测量(单元构成、垂向堆积序列和堆积特征),结合筛析法粒度分析、偏光显微镜成分分析,刻画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特征,探讨了相和亚相划分,并建立了火山碎屑流搬运和堆积模式。根据火山碎屑的堆积特征,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分为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包括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火山碎屑流冲击扇相(包括扇头亚相和扇体亚相)等两相四亚相。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主要发育在天池火山锥体周缘距离喷发中心8~23km左右范围内(坡度在15°~60°之间)的火山U型谷中;火山碎屑流冲积扇相主要发育在距离喷发中心23~45km左右范围内,地形相对平缓的熔岩台地处(坡度在5°~15°之间),火山碎屑流的搬运不受地形限制,一般形成较大纵横比扇状堆积。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体亚相以块状混杂堆积为主要特征,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头亚相则以多火山碎屑流单元垂向叠加为主要特征。多单元叠加现象是由搬运过程中火山碎屑流单元发生分离增生作用形成。根据火山碎屑流的最大分布范围和厚度,如果再次发生与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类似规模的普林尼式喷发,至少距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中心45km范围内具有巨大的火山碎屑流灾害风险。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变规律,对火山碎屑喷发灾害的预防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朱巍  蔡贺  唐雯  冯雨林 《地质与资源》2017,26(6):608-615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最具灾害性喷发危险的活动火山,火山泥石流是最致命的火山灾害之一.本文根据距离火山口远近不同堆积物所展现的不同特征,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的剖面,系统阐述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形成的泥石流的物源、堆积方式及分布特征,探讨了火山泥石流的成因和灾害规模.通过对千年前火山爆发的分析,初步预测并划分了火山泥石流灾害的高、低危险区,并利用ERDAS软件对火山爆发造成的天池水下泻灾害(包括下泻的出水口及下泻流量)进行了预测,为本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魏海泉  Melnik  O  刘永顺  Barmin  A  Sparks  RSJ 《岩石学报》2006,22(12):3007-3013
在圆柱形火山通道的下部,岩浆上升速度与岩浆粘度、密度及压力有关。这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可以应用一般的牛顿流体模型。火山通道中部气泡化岩浆上升时,液相和气相的转化符合质量守恒方程,混合相总体符合动量守恒方程。其中气泡形成与生长过程符合达西定律与数密度方程。在火山通道靠上部的碎屑化带里,不同组分符合质量守恒方程,混合相总体符合动量守恒方程。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通道直径是62m。岩浆房内的岩浆含有约3%体积百分数的气泡,气泡体积在65%时岩浆破碎,颗粒离开通道时的速度是145ms~(-1),而气体离开通道时的速度是170ms~(-1)。气体颗粒分散相出口压力是12.2MPa。在破火山口塌陷之前,岩浆房内气泡体积可高达30%~40%。与此同时,碎屑化发生时岩浆的孔隙度也增加到70%~75%左右。这时的出口压力降低至7~8MPa,出口气体速度增加到180ms~(-1)。气象站碱流质寄生火山喷发对应的喷发通道直径是40m,喷发以气体出口速度15~25ms~(-1)的弱爆破性喷发和侵出式喷发为特征。这时浮岩的孔隙度比千年大喷发的孔隙度低,为48%~61%,而浮岩密度高,为1.01~1.35gcm~(-3)。在侵出相喷发时最高释放率可以达到42m~3s~(-1)(致密岩石当量 DRE),孔隙度变化范围是70%~80%。  相似文献   

6.
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根据岩浆演化和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天池火山之下存在地壳和地幔双层岩浆房。地幔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补给,保持了天池火山逾百万年持续不断的喷发活动。本文从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中的玄武质粗安岩一粗安岩角砾和条带状岩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研究,提出地幔的粗面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注入,触发千年大喷发,初步探讨了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火山历史上最大火山爆发火山碎屑物层序与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白山火山历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发生在1199~1200年。这次大爆发分为两次普林尼(Plinian)式喷发:第一次(早期)喷发称赤峰期,第二次(晚期)喷发称园池期。赤峰期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赤峰空落浮岩层)—火山碎屑流(长白火山碎屑流层)—火山泥流(二道白河火山泥流层),主要由火山碎屑流诱发火山泥流;园池期火山喷发模式为:普林尼式喷发柱(园池空落浮岩火山灰层)—火山碎屑流(冰场火山碎屑流层)。两次普林尼式喷发空落火山碎屑物总量约120 km3,长白火山碎屑流层总量约8 km3,冰场火山碎屑流层总量约0.5 km3,火山泥流堆积总量约为2 km3。主要论述了这次大爆发的火山喷发碎屑堆积物的层序和分布。  相似文献   

8.
熔体包裹体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霓  樊祺诚  孙谦  盘晓东 《岩石学报》2008,24(11):2604-2614
长白山天池火山在全新世曾有过几次喷发,其中距今约1000年发生过大规模布里尼式爆炸喷发(即“千年大喷发”),其喷发产物——灰白色碱流质浮岩和喷发柱垮塌形成的火山碎屑流分布范围极广,除长白山区外,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也有大量浮岩降落和堆积。根据野外较大范围的系统采样、镜下观察和测试分析,在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产物的碱性长石晶屑中发现了两组颜色、形态、化学成分迥异的“火口组”和“圆池组”熔体包裹体,对揭示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火口组”熔体包裹体成分为英安岩和粗面英安岩,寄主晶多为透长石;“圆池组”熔体包裹体成分为粗面英安岩和流纹岩,寄主晶为歪长石。相对“火口组”熔体包裹体,“圆池组”包裹体具有高SiO2、高H2O和高Cl含量的特点,化学成分也更为演化,可能是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岩浆结晶分异后期的产物。两组包裹体的存在为千年大喷发前的层状地壳岩浆房和成分并非单一提供了证据,它们可能是在同次大喷发的不同序列中喷出的。由于地幔岩浆注入地壳岩浆房,导致不同层位岩浆的扰动和混合作用,因挥发分出溶在岩浆房最顶部形成挥发分梯度和过饱和,最终触发了天池火山的千年大喷发,对当时的气候环境造成过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火山玻璃风化层的透射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能谱(EDX)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1000年和4000年前两次大喷发产生的火山玻璃风化层特征.TEM分析显示,4000年前大喷发浮岩中的火山玻璃风化层平均厚度3.7 mm,1000年前大喷发浮岩中的火山玻璃风化层平均厚度为1.0 mm.EDX分析显示,两次大喷发浮岩中的火山玻璃风化层化学组成与火山玻璃相比富Al、Fe,而si减少.火山玻璃风化层富Al发生在Al的浓度较高的中到弱酸溶液中(pH=5~6),火山玻璃表面形成含有少量的非晶质的Al、Si、Fe物质,这些非品质的次生物质是火山玻璃风化早期阶段形成的.天池火山喷发物中火山玻璃的微观特征的差异可能与火山喷发年代和喷发后的环境有关,研究天池火山不同期次喷发物中火山玻璃的微观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西南天山特克斯科桑溶洞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朱永峰  安芳  薛云兴  陈博  张立飞 《岩石学报》2010,26(8):2255-2263
新疆特克斯县乌孙山科桑溶洞火山-沉积岩剖面由变质岩、火山-沉积岩(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生物碎屑灰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质岩石组成,花岗岩中保留着英安岩-安山岩顶垂体。夹在火山岩地层之间的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其中发育溶洞)发生褶皱变形。在剖面多处见到逆冲构造,断裂带局部塑性变形。采自剖面下部英安岩样品的锆石232Th/238U比值为0.4~0.6,U-Pb谐和年龄368.3±1.7Ma(MSWD=1.5,n=15)。剖面上部流纹岩中锆石的232Th/238U比值为0.8~2.2,U-Pb谐和年龄为356.4±1.7Ma(MSWD=1.3,n=19)。大约12Ma的时差说明存在两次火山喷发事件,在这两次火山喷发的间歇形成了巨厚生物碎屑灰岩(1000m)。这种间歇性的火山喷发在西天山地区普遍发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滨海相火山-沉积盆地。剖面下部的英安岩与剖面上部的流纹岩的锆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预示着其岩浆源区性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胡东生  张华京 《地质学报》2000,74(4):363-370
在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选择其腹地系列剖面的沉积物记录进行地层气候学和同位素气候学的研究。沉积物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同位素丰度变化的响应关系十分吻合,其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也能够互为补偿,在较大范围内覆盖了32ka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更为有意义的是,清晰准确地检出新仙女木期气候冷干颤动事件,用同位素丰度变化拟合的降温幅度可达11C;并且识别出“仙女木期”(包括老-中-新仙女木事件)高分辩率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2.
居室氡气污染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氧的性质、室内空气中氡的主要来源以及氡子体的动力学性质,分析了氡的危害及其机理,并提出了室内氧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性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性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相似文献   

14.
铀钍的地球化学及对地壳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论述了在含挥发份和贫挥发份条件下U、Th的迁移行为及其对地球和行星演化的影响,并阐述了造成地球独特地质演化历史的原因。提出了U、Th在地球中的迁移模式以及该模式对地壳形成、演化的控制作用和对生物发展演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基坑设计计算中若干问题的榷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克南 《江苏地质》2001,25(3):185-192
结合近年来笔者在审核基坑设计时遇到的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就土锚和土钉(墙)的概念异同点、设计计算的异同点作了分析,对土钉(墙)的设计深度、土锚锚固段或土钉被动粘结段摩阻力的长度衰减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想法.对采用m法计算桩内力和桩顶位移时m值取值的限制条件及桩顶位移的计算作了梳理,并提出在基坑设计中慎用m法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评价三峡蓄水后长江中游流域水文情势的时空变化,为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变化范围法分析了长江干流5个水文站的流量、含沙量日均数据,定量评估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变化度最大的江段和水文指标类别,及其对应的生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下游河道含沙量的变化度远大于流量,除城陵矶站外,含沙量较蓄水前有了大幅度下降,宜昌站的含沙量下降幅度达到了一个数量级,洞庭湖对长江干流含沙量有明显的调蓄作用。流量的变化度随着与大坝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在7~11月流量下降幅度明显。这些水文节律的变化将影响下游鱼类产卵栖息地以及滞洪区水生生物与周边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林  郭东信 《冰川冻土》1998,20(3):287-29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观测研究站从1988年建站到1998年以来,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横向生产性项目的开展和完成不仅解决了部队和地方的实际问题,而且缓和了观测研究站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我所冻土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在生产中实践的机会,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冰冻圈专项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多年冻土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东亚石炭-二叠纪有孔虫迁移与海水进退规程的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炳川 《地球学报》1996,17(Z1):155-163
亚洲东部石炭-二叠纪生物地层,沿北纬42°左右存在一条质变线。此线南北海水进退呈现互为消长的关系,反映了海水南北方向的4次活动过程:早石炭世早与早二叠世,自南而北;中晚石炭世与晚二叠世,自北而南。生物最低层位的变化情况,反映了生物也经历了相应的南北方向的4次迁移过程。这种迁移可能与气候的冷暖变化有关,而海水运动可能源于地球自转速率的不均衡,甚至气候的变化最终也是地球自转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脱气率和脱气量的估算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前人使用的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脱气率和脱气量的估算方法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如何利用岩石学方法估算火山喷发不同阶段岩浆脱气率和脱气量的具体步骤,同时以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为例说明利用该方法估算的具体过程。估算结果表明不同气体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的脱气率是不同的,不能用包裹体中挥发分相对含量的高低来判断火山喷发所释放到大气圈中的气体类型和质量。该方法对火山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摩擦桩基桩土间极限摩阻力取值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银生 《世界地质》1999,18(1):54-59
通过对广珠东线高速公路横沥大桥的试桩及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总结出影响摩擦桩基桩土间极限摩阻力取值的一般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