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了具有7个国家集团的全球多国家集团气候博弈集成评估模拟系统,针对《巴黎协定》背景下各国至2050年以及2100年的减排目标,分别对减排博弈的纳什均衡、博弈不确定性以及外部政策对减排博弈的影响展开了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在基准情景下,全球各国将在2030年后均选择不减排策略,全球至2100年升温达到2.62℃;而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也未能突破全球零减排的纳什均衡;而仅当在全球范围内对不减排采取惩罚措施时,全球零减排的纳什均衡点被打破。但在当前《巴黎协定》减排承诺下,为达到2℃的温控目标,加大2030—2050年的减排幅度至关重要,否则全球将在2040年左右突破2℃阈值。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CMWF1979~1993年的再分析数据(ERA15)作为边界条件,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三江源"地区的月均降水与台站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的对比表明,PRECIS模拟的降水值偏大,但总体上能够模拟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出"三江源"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和空间差异,但模拟值总体偏大。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SRESA2、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时段)"三江源"地区增温明显,两种情景下年均升温分别可达4℃和2.8℃,降水略有增加;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分别可达4.4℃和3.2℃,降水增加的比例也最大;夏季"三江源"地区的升温达到4.2℃和3℃以上,但有些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升高会加剧"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干的趋势,导致源区水源补给不足。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江河源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避免源区气候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了解沙漠腹地浅层地温特征以及对气候的响应关系,利用塔中气象站1996—2015年日平均气温、浅层地温(0~20cm)以及总云量、低云量、日照时数、风速、沙尘日数等资料,分析沙漠腹地地温分布特征以及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浅层地温在春、夏季热量向下传导,秋、冬季则表现为相反趋势,气温和地温(0~20cm)的月平均值分别为11.8、16.4、16.0、16.1、16.1℃和16.3℃;在0~10cm地温之间,变化幅度呈现7月份波动最大,在10~20cm地温之间,12月波动最大,9月份,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波动一直是最小的;夏季,地温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其他季节,气温与0cm地温相关性最明显;(4)冬季,风速是影响气温和地温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东北草原亚洲飞蝗孵化进程与热量条件的关系,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了温度和积温对亚洲飞蝗越冬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出蝻数、出蝻率、累积出蝻数、累积出蝻率均随日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大。日最低温度连续3 d稳定通过25 ℃时,蝗虫开始萌动、孵化;在26.0 ℃左右时孵化最快。低于25.0 ℃时,蝗虫出蝻速率缓慢。25.0 ℃以上有效积温达到11.6 ℃•d,活动积温达到211.6 ℃•d时,蝗卵开始孵化出土。当有效积温增加到20 ℃•d,活动积温320 ℃•d后,孵化速度回落,紧接着达到第二个孵化小高峰,然后孵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5.
在鄱阳湖区的气候条件下,鱼池水温与气温呈线性关系;鱼生长速度随水温升高按指数增长.当水温达到15℃,成鱼开始生长,水温在26—31℃时,鱼的生长速度最快.鄱阳湖区家鱼生长期平均为258天左右,≥15℃水积温为6500℃根据水积温的季节变化可以科学的确定投饵量.家鱼人工繁殖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按排人工催产孵化的气象条件是:当春季≥10℃积温达800℃时,鲢鱼性腺成熟;≥1000℃时,草鱼性腺成熟;鱼苗胚胎发育适应水温为17—31℃;鱼苗胚胎发育最适水温为23—26℃;孵化过程骤变温达5℃以上,鱼卵将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东地区6个气象站点自1961—2015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东地区近55年来气温、积温、地温等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对海东农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5年海东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达0.37℃/10年;年平均地表温度也呈上升趋势,其增温率达0.41℃/10a;年平均20cm地表温度为8.8℃,近55a来呈波动上升态势,増温率为0.38℃/10a,大于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但小于地表温度的增温速率,且对年平均气温、地面0cm温度、20cm温度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均未出现突变。积温变化就区域平均而言,2010年以来,≥0℃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295.3℃,与60年代相比偏多485.7℃;≥5℃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346.9℃;≥10℃积温与多年平均相比偏多505.3℃。气候明显变暖,气候变暖使春播作物播种期提早,越冬作物播种期推迟,初春提前返青,使海东大多数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有所扩大,气候变暖对海东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1996年盛夏至1997年初夏一年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沙漠腹地春夏和初秋为多风季节,主要盛行东北风和东风,其次是北风;降水主要出现在5、6、7三个月,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的年降水量只有14.2mm,主要集中在7月份;沙尘暴、浮尘、扬沙、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4~9月;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年平均气温为14.4℃,极端最高气温为45.6℃,极端最低气温为-21.3℃。  相似文献   

8.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2006年4月10日一次强沙尘暴前后连续5天地面、土壤中、以及80 m高塔站梯度观测系统的各气象要素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沙尘暴前后不同沙尘天气日各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是南疆气温持续回暖、热低压强烈发展、沙尘暴和浮尘天气持续时间长的一次南疆东灌型强沙尘暴过程.温、湿廓线在沙尘暴过境时,因强湍流交换,整个近地层大气基本上处于中性层结,沙尘暴日为降温增湿的过程;沙尘暴日前后大气层结发生了转变,破坏了晴天正常的逆温、逆湿结构.风速廓线在沙尘暴日满足对数律关系,而在沙尘暴日前后的天气里,风速较小,规律性差.沙尘暴过境时0O cm和5 cm地温变化趋势与1.5 m气温相似,过境前1.5 m气温比5 cm地温达到峰值的时间约提前1~2 h,过境后反而又滞后1~2 h.  相似文献   

9.
喀什市196 1—2007年浅层地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7年喀什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7a喀什浅层平均地温年代际、年际和各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年平均地温以0.1~0.4℃/10a的升温率显著上升,15cm深度的升温率最大;浅层各季节平均地温均呈现为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1~0.5℃/10a,春季最大、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10.
<正>1气候概况宝清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完达山脉北麓,三江平原腹地,隶属双鸭山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局地暴雨冰雹、内涝、暴雪、雷电、大风、初霜冻等。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及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占比增大,影响了人民生产发展,经济损失较大。据统计宝清近30 a(1981-2010年)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4.4℃,年平均降水量491.2 mm,年平均蒸  相似文献   

11.
通过LI-COR8100A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分别于2013年1月、5月、10月和11月进行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流沙下垫面土壤呼吸速率测定试验,并分析了相应的土壤水热因子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呼吸速率整体偏低,但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区流沙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无机碳过程是导致夜间及凌晨的土壤呼吸速率为负值,白天为正值的主要原因。不同时段的土壤呼吸速率(Rs)分别与土壤表层0~5 cm平均土壤温度(T)和湿度(W)间存在较为同步的昼夜变化趋势且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相对于单因素影响的回归分析,土壤温、湿度的协同作用能够从整体角度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回归方程Rs=a+bT+cW和Rs=a+bT+cW+dTW可解释不同时段土壤呼吸速率76.0%以上的变化情况。这说明土壤温、湿度是控制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沙漠腹地土壤极低的水分条件成为土壤呼吸的限制性因子,呼吸速率对于作为限制性因子的土壤湿度的变化响应则更加直接,而对于土壤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就有所下降,导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回归关系出现明显的时滞环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45年拉萨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 m, 1.6 m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 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 分析了近45年拉萨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 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 倾向率为 (0.58~0.69 ℃)/10a;0.8 m和1.6 m平均地温倾向率春季最大, 秋季最小; 3.2 m平均地温却以夏季升幅最大, 冬季最小; 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 地温增幅更大; 20世纪60—90年代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 季平均地温20世纪60—70年代均偏低, 80年代大部分季节仍略偏低, 90年代都表现为正距平; 0.8 m, 1.6 m和3.2 m年平均地温均在1999年出现了异常偏暖, 异常偏冷现象仅发生在1.6 m土层上, 时间为1963年; 夏季深层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均发生在1999年; 冬季0.8 m和1.6 m平均地温多异常偏冷年份, 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1999, 2002—2005年冬季3.2 m平均地温异常偏暖; 夏、秋季和年平均地温的气候突变都出现在1986年, 冬、春季发生在1983年。  相似文献   

13.
利用Landsat7ETM+遥感资料热红外波段定量反演晴空状态下夏季干旱区典型绿洲地表真实温度,运用影像叠加分析、直方图比对、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剖面线分析等方法,分析其热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绿洲热场分布具有显著正空间自相关特性,Moran’s值为0.5489,Z值为48.44,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就局部而言,在相同热力环境下,由于盐碱地与裸地热容量不同,盐碱地温度低于周边裸地温度,盐碱地平均温度比周边300、900m和1500m缓冲区裸地的平均气温分别低0.59、0.44℃和0.26℃;然而盐碱地大多分布在裸地的高温区中心,且温度变化幅度小,在裸地低温区周围分布较少,所以就整体而言,裸地平均气温低于盐碱地温度,热场分布规律依次为水体温度21.65、耕地温度27.86、林草地温度35.59、城镇温度40.06℃、裸地温度42.07℃。水体、城镇、盐碱地、裸地的温度波动较小,热力景观单一,热场分布均匀,而耕地和林草地的温度梯度大,热力景观复杂多样,热场分布极不均匀,局部热场存在突变现象。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面积较大,可以降低荒漠对绿洲的热力侵蚀,对保护绿洲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61-2007年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台安县气候变化地域特征明显。本文利用1961—2007年的气候资料,通过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研究了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7 a来,台安县气候明显变暖,平均气温以0.34℃/10 a的速度上升,积温净增加约260 ℃或以上,冬季增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直接导致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以3.6 cm/10 a速度变浅。年降水量出现减少趋势,春、夏季降水量减少比较明显,极端降水日数无变化规律。四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不利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近47 a间,除了年平均最高气温和降水量外,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平均最低气温、最大冻土深度、大于等于10 ℃积温和大于等于0 ℃积温等要素都发生了显著突变,但突变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Observations collected in the Badan Jaran desert hinterland and edge during 19-23 August 2009 and in the Jinta Oasis during 12-16 June 2005 are used to assess three methods for calculating the heat storage of the5-20-cm soil layer.The methods evaluated include the harmonic method,the conduction-convection method,and the temperature integral method.Soil heat storage calculated using the harmonic method provides the closest match with measured values.The conduction-convection method underestimates nighttime soil heat storage.The temperature integral method best captures fluctuations in soil heat storage on sub-diurnal timescales,but overestimates the amplitude and peak values of the diurnal cycle.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each method varies with the underlying land surface.The l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is evaluated using observations of soil heat flux at 5-cm depth and estimates of ground heat flux adjusted to account for soil heat storage.The energy balance closure rate increases and energy balance is improved when the ground heat flux is adjusted to account for soil heat storage.The results achieved using the harmonic and temperature integral methods are superior to those achieved using the conduction-conve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16.
1961~2005年西双版纳浅层地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蒙桂云  喻彦 《气象科技》2010,38(3):316-320
利用1961~2005年云南景洪0~20 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45年西双版纳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各年、季浅层平均地温均呈现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14~0.40℃/10a,春季最小,冬季最大,年和春、冬两季表层升温率最大。各浅层平均地温在1980年秋季均发生了突变,冬季突变出现在1978年,以突变点划分,前为冷期,后为暖期,0 cm、15 cm和20 cm年平均地温,突变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温增温趋势不显著,突变后则相反,只有20 cm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增温趋势,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20 cm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更强。年平均地温除10 cm外均在1971年异常偏低,各浅层年平均地温2003年均异常偏高。气温升高是影响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沈阳地区地温变化规律,并提供更好的大田地温预报服务,降低播种风险,提高粮食生产安全,利用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点1981-2015年地温和气温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35 a地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春播期(4月和5月)地温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981-2010年,年代际温度呈上升趋势,气温的变化导致地温的变化也更加明显,气温和各层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26-0.549℃/10 a,4-10月0-5 cm、5-10 cm、10-20 cm每一层的地温差为1.5℃、0.5℃和0.5℃;0-20 cm地温以及气温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春播期西部地区0 cm、5 cm、10 cm的地温和气温差值4-5月由较低转为较高;地温预报模型t检验的P值在P=0.01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可以用于沈阳春播期(4月和5月)地温预测。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1977—2006年土壤热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可以指示活动层厚度变化。利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74个站1977—2006年近30年的土壤温度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土壤热状况。结果表明,自1977年的近30年来,5 cm土壤负积温绝对值有减小的趋势,在高原的不同区域减小的幅度不同,对整个研究区域而言,负积温绝对值每10年降低了35℃;近3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的最大冻结深度呈现减薄的趋势;冻结期间(冷季)高原腹地负积温变化幅度要比边缘地区大,而在一个完整的冻融循环过程中,高原腹地相对于边缘地区稳定;近30年来高原地区冻融强度(FTI)呈现增大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土的稳定性发生了变化;纬度及海拔对FTI值的影响较大,当海拔低于4000 m时,33°N南北两区域FTI值随海拔升高的减小率不同,南部减小的量是北部的2.5倍,海拔高于4000 m时,FTI值受纬度影响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9.
北京城区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保昆  窦以文  储伟 《气象科技》2014,42(5):852-855
利用1975—2012年朝阳、海淀和丰台气象站年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研究北京城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气温近40年来增温显著,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增温率分别为0.445、0.33、0.5℃/10a。北京近年来的增温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最为显著。2用M-K方法检验北京气温存在跃变现象,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跃变时间分别为1992、1992、1991年。3跃变后比跃变前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幅度最大,达1.1℃;平均气温次之达1.0℃;最高气温上升达0.8℃。4跃变后比跃变前高温日数增加,冷的日数减少,即跃变后气温达到更暖阶段。降水在跃变后比跃变前减少,即降水和气温变化呈反位相向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