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勘探地球物理(89)国际讨论会(BISEG—89)于1989年8月22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是在三年前由中国地球物理学界的三位元老顾功叙、傅承义、翁文波先生发起,立即得到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协会(SEG)前主席R、J. Greaen、技术委员会主席Stanley B. Jones等的热情支持,经由中国勘探地球物理联合会(UCEG)和美国勘  相似文献   

2.
地球物理学报编委会议于1992年12月2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这是本届编委会的第四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名誉主编傅承义,主编刘光鼎,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王妙月、王懋基、刘振兴、刘福田、刘瑞源、刘椿、许忠淮、肖佐、言静霞、李庆忠、李幼铭、陈效期、汪集旸、佟伟、吴庆  相似文献   

3.
举世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傅承义先生是我国地球物理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是我国第一位地球物理学博士,是世界地震波研究领域的先驱。早在1957年傅先生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名誉所长;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总编委,固体地球物理编委会主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他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不仅才学卓异而且品德高尚。他为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和力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暨地球物理系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王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于 2 0 0 1年 4月 8日 10时 48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享年 80岁。王仁先生 192 1年 1月 2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44年春到贵阳飞机制造厂做设计员工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派到台湾参加对日军修理厂的接收工作 ,在台中市第三飞机制造厂任工程师。 1948~ 195 0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继续深造 ,于19 5 0年获理学硕…  相似文献   

5.
1989年10月7日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始人之一、名誉理事长傅承义教授80寿辰。为了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学风,根据傅承义教授的学生及同事们的要求,我会于10月6日上午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热烈朴素的祝寿活动。 傅承义教授是我国现代地球物理事业的奠基人与先驱者之一。数十年来,他站在地球物理科学前沿,高瞻远瞩,推动了我国地球物理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球物理学报》2000,43(4):433-434
2000年1月8日,国际著名地球物 理学家、我国地球物理事业的主要奠基 人和先驱者傅承义院士永远离开了我 们,他为地球物理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 的卓越贡献,我们永远怀念. 傅承义先生原籍福建闽侯, 1909年 10月7日生于北京.他自幼天资聪颖、 勤奋好学. 1929年以理化、数学两项银 杯奖的优异成绩从北京汇文高级中学 毕业.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 系,留校做研究生,从事核物理实验和 研究工作的同时,还从事教学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北 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 大.1938年…  相似文献   

7.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顾功叙先生,1908年7月5日出生在浙江省嘉善县,汉族。1929年于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任浙扛大学物理系助教。1934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及做研究工作,并获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后任前北平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5,(10)
<正>专家简介:张明祥,1972年生,山东苍山人。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1997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湿地生态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7月至2009年2月在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工作。2009年3月开始在北京林业大学担任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10~1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学术年会暨纪念傅承义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大会在合肥市召开。本次年会参会人员共700多人,《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辑部派专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分9个会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有幸在九章先生领导下工作10年,所受教诲,受益终身。他不仅是一位远见卓识的学者,而且是一位开拓创新的领导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正如他的同窗好友傅承义院士所说:“……我和九章在科学院共事20年,对他的领导才能非常钦佩。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应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地震学会的邀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忠良教授和德国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彼德·鲍曼教授一行4人于2006年7月5日来我局作学术报告。山西省地震局赵新平局长、樊琦副局长以及山西省气象局、山西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地震台、太原市地震局的科技人员近50人参加了报告会。学术报告会由樊琦副局长主持。吴忠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地震学发展史的十个瞬间》的学术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地震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我国地震事业的先驱者李善邦先生、傅承义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地震科学研究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不畏艰…  相似文献   

12.
傅承义先生早在1971年就提出"红肿"假说:"在一个较大地震(例如,Ms≥4.5)发生前,地壳上层在很大地区内部都已经起了变化,并不局限于岩层断裂的地区:断层不过是最后的爆发点而已.地震过程就象人身上长疮一样,在一大片红肿的地方,疮口的面积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湖泊科学》2010,22(3)
<正>中国科学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简称"太湖站"),于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建立,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站,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太湖站自1991  相似文献   

14.
明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一级研究员傅承义教授的八十寿辰,谨祝愿他健康长寿。傅老一生潜心于地球物理学,特别是有关地震波理论、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50篇学术论文及若干本专著。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为我国地球物理学及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989年12月30日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10会议室召开了在京编委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主编傅承义,副主编陈运泰、王妙月、黄绪德,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王仁、王懋基、刘光鼎、刘国栋、刘振兴、刘福田、许同春、许忠淮、牟永光、肖佐、陈颐、汪集旸、佟伟、吴如山、吴庆鹏、杨文采、言静霞、姚振兴、秦积庚、郭自强、徐文耀、曾融生、傅良魁、谭廷栋,共28人;缺席陆邦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教研室于1986年8月23日至25日举行了1986年地球物理科学讨论会,以纪念地球物理专业成立30周年。23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出席者200余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第一任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傅承义教授,因病未能出席大会。曾对本专业的创立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老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学报》2015,(1):207
<正>章文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 988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日本京都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获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作为外国特别研究员在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进行学术研究;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资助回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期从事地震学与近场强震地震学方面的研究,并承担中国科学院大学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2):249-249
《地球物理学报》是有关地球物理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主要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地球物理学报》于1999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 0 0 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特别奖,2 0 0 1年入围“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高期刊”,2 0 0 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中国科学院引文数据库等的统计源期刊和SCI等国际检索机构的统计源期刊.《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均为双月刊.中文版于单月中旬出版,英文…  相似文献   

19.
陈宗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磁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厅长,行政管理局局长等职务。2008年是陈宗器先生诞辰110周年,陈宗器先生诞生后的这110年,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这些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是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卢演俦  陈杰  尹功明  王萍 《地震地质》2011,33(2):239-240,238
丁国瑜先生1931年生于河北高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即任教于北京地质学院。1955年被选拔赴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深造,1959年初获得副博士学位。1959—1970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第四纪地质、新构造方面的研究。自1966年起,他先后参加了邢台、蒲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