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岩溶对工程建设选址和工程灾害预防具有重大影响.但因场地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场复杂多变,使岩溶形成发育具有较大随机性和隐蔽性,为了快速、精准定位岩溶空间位置及展布,研究岩溶发育地质机理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乌东德K25岩溶为例,研究了岩溶形成发育地质机理及综合勘察方法,发现岩溶的形成发育受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可溶岩和地形地貌等内因控制,并受到地下水活动、溶岩出露面积、地表水入渗面积、补给条件和溶蚀时间等外因影响;其中,作为内因的控水地质构造对岩溶的形成特征及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综合多种勘察手段联合探测,克服了单一物探方法多解性并消除假异常,提高了探测范围和精度.结果表明K25岩溶沿可溶岩和非可溶岩地层分界面发育,向可溶岩内部延展,地下水沿分界面不断溶蚀,呈现多种因素影响的规律.本文综合勘察方法可快速圈定易溶蚀区域,探测深度和水平范围更广,耦合的地质-物探联合解译的方法提高了勘察精度和准确性.同时本方法可为其他水利水电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隐伏岩溶探测中,为实现岩溶管道引起的充电法电位水平梯度局部异常与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的分离,突出局部微弱异常,本文根据半无限均匀大地中,良导电球体和无限长水平圆柱体充电电位水平梯度及其一次导数剖面曲线分布特征与规律,采用两点平滑法和一阶中心差分法推导出充电电位水平梯度一次导数的近视计算公式,建立了差分滤波函数F xi+1+12()h极小值点与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特征点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的线性插值公式和拉格朗日插值公式,以及局部异常与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划分的作图法和解析法.差分滤波函数F xi+1+12()h对充电法电位水平梯度观测误差、地质噪声具有平滑和低通滤波作用,由此差分滤波函数F xi+1+12()h确定的实测充电法电位水平梯度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将更为合理,实现了充电法电位水平梯度局部异常与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的有效分离.利用该局部异常与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划分方法,实际处理了桂东北越城岭山脉东部岩溶区的洛潭水库实测充电电位水平梯度异常数据,提取了受强大区域背景场掩盖了的岩溶管道产生的微弱异常,突出了岩溶病态水库漏水通道、断裂构造分布等地质信息,为岩溶病态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供了有效的处理途径和工程靶区.地质钻探工程和地下水示踪试验均验证了所研发的基于一阶差分的充电法电位水平梯度局部异常与线性或低缓区域背景场分离方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在广西造成的地质灾害相对严重,这与其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广西岩溶发育成带性特点,分析总结了主要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介绍了相应的岩溶工程场地处理方法。并结合目前我国岩溶工程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岩溶场地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类活动是岩溶地面塌陷问题的主要诱导因素,其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域地质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已塌陷区域、未塌陷不稳定区域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检测、控制渗漏、坍塌坑处理、控制抽水等岩溶地面塌陷区域地质灾害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动力压深夯实、灌浆法、清除添堵法等多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以便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灰岩区滑坡勘查通常采用物探查明覆盖层厚度、岩溶洞穴、滑面位置等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滑坡形成机制,但物探解译往往没有结合工程地质分析和力学机制分析进行,使解译的成果与工程实际差别较大.我们利用高分辨率电阻率成像技术,勘查了江西省南部的九连山山脉某复杂滑坡,识别了滑体与基岩之间的不连续面,并圈定了可能存在岩溶的区域和潜在滑面;对这个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多点分布的滑坡进行定线定点钻探,并对视电阻率色谱图与工程地质剖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岩溶存在区域、滑动地层岩性和埋藏深度;最后,考虑高密度电法和钻孔约束的关键滑面和岩溶分布范围,利用FLAC2D对进行滑坡二维应力应变动态响应分析,反演复活滑坡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发现该类型滑坡为深埋的重力斜坡,兼具圆弧滑动和平滑两种方式,明显地具有倾向于中前缘的岩溶洞穴沉降塌陷引起的牵引式滑动特征.该综合方法的运用结果表明:灰岩区滑坡勘查,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岩溶分布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重点位置多重布线、主滑方向平行布线,可获得切合实际双极-偶极数据生成的电法成像;等间距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色谱图可初步划分出地层岩性和灰岩区的分布区域;钻探法可约束地层的分布情况及滑面位置;而GMD法计算结果可验证上术两种方法确定的地层参数,反演复活滑坡的动态响应全过程,提高物理参数解译的可靠性.该方法对灰岩区滑坡勘查设计和科学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铁工程中经常遇到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勘察阶段需要查明其发育的位置及规模。然而,地下岩溶分布的隐蔽性、城市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岩溶勘察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采用综合物探方法对南京某地铁工程的岩溶发育情况进行了探查,分析以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法、弹性波CT法为主的综合物探方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在岩溶区修筑建筑物越来越多,岩溶给工程建设来了许多困难,探明岩溶区岩溶分布特征变得尤为重要。广东某大型工程场地在可研阶段发现大量溶洞,严重影响施工。本文从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对岩溶的形成机制做详细阐述,通过物探和钻探方法,查明研究区岩溶分布和发育特征,并准确、合理地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做出评价,也为岩溶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8.
奚贤慧  张季超  郭佳兴 《华南地震》2014,(Z1):193-197,203
为解决岩溶地区深厚流塑状淤泥土层与岩溶强发育并存的复杂地质问题,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提出了采用CM三维高强复合地基大直径搅拌桩处理技术,较好地处理了岩溶地区特殊地质问题。文中详细论述了新型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计算方法,并将设计与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地质雷达探测岩溶洞穴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岩溶分布十分广泛,地下岩溶洞穴严重威胁着工程建设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了解岩溶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溶发育规律,准确勘查地下岩溶洞穴,为各部门的工程设计与施工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显得十分重要.地质雷达是采用高频电磁波、宽频带短脉冲和高速采样技术的一种新型的物探方法.由于该方法具有工作效率高、分辨率高和异常图象直观等突出优点,因此,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工程勘察中.多年来,在中国的铁路、公路、电站和机场等工程建设中,我们应用地质雷达方法作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工作,采集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溶洞、溶缝和岩溶破碎的雷达图象,也积累了地质雷达探测地下岩溶洞穴的一些重要经验.本文从地质雷达探测地下岩溶洞穴的基本原理出发,从理论上对溶洞、溶缝和破碎带等的雷达图象进行模拟计算,提出了常见的地下岩溶异常的基本雷达图象特征,再结合典型的地质雷达图象实例,阐述了地下溶洞的埋深、规模、空间分布形态等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小岩溶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以广西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广西岩溶地质的分布特点,对广西岩溶区的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类,对岩溶区工程场地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综述了地表封闭防渗法、地面下加固处理法、结构物跨越法三大方法的原理、实施效果和实用性。研究发现:由于降雨和地下岩石类别差异等因素,广西的岩溶分布类型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形成了三大岩溶地貌特征;产生岩溶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因是地下水的变化,重要工程中定时定点监控地下水变化十分重要;广西的岩溶区溶洞和土洞塌陷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简要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强地面运动资料的处理、近断层地面运动的影响因素、强地面运动的模拟和宽频带反应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回顾与展望了我国在强地面运动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6.8级地震对中国西藏定结县房屋破坏的特征,分析了定结县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刚察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的大通山区,灾害类型以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为主,地质灾害已成为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威胁少数民族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刚察县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特点,并针对灾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新疆两次强烈地震戈澍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830011)主题词:新疆强震中期预报长期预报1996年是新疆地区地震强烈活动的一年。在新疆境内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它们是3月19日阿图什6.7级地震和11月19日和田西南的7.1级地...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7.
1730年北京圆明园地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环文林  时振梁 《地震研究》1996,19(3):260-266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伟锋  祝意青 《地震研究》1999,22(3):273-279
以1989 ̄1997年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资料为基础,分为1989 ̄1991、1991 ̄1995、1995 ̄1997年三个时段,定性定量分析了这三个时段该地区重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出了北祁连河西地区的重力场现处于祁连山重力值上升、河西走廊重力下降的逆继承性重力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查的若干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它已由50年代创建初期的单纯用于找铀矿,发展到现在在环境科学、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寻找油气田、钾盐、磷矿、铜锡矿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方法技术上有所创新,并已逐步走向系列化和标准化;在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方面得到了发展;以及在油气、煤炭测井的测试仪器等方面也都有重要进展.本文还对核地球物理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首先,为适应多领域应用和方法技术本身的发展,应深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其次,要发展和提高测量结果的推断解释水平,研究消除、减少干扰因素的理论和技术;第三,应更多地运用近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创立自已的理论和方法;第四,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使核物探稳步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20.
2011年9月18日印度锡金邦发生6.8级地震,我国西藏自治区受损较为严重,西藏地区的重灾区地震烈度达Ⅶ度。介绍了该地震序列及地震对西藏地区造成的震害、震后应急响应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