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预测的科学(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晏 《世界地震译丛》2009,(1):58-80,F0003
内容提示本刊从这一期开始连续刊载由日本地震学会地震预测研讨委员会编著、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5月出版的《地震预测的科学》一书。全书共5章,约10万字,分别为:第1章何谓预先知道地震的发生;第2章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些什么?;第3章近10年来的研究进展;第4章地震预测的现状;第5章地震预测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测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本文对地震预测的难点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其实质在于缺乏对地震发生规律性的认识。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近些年来欧洲、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实际情况表明,国际上虽对地震预测研究还存在着种种不同意见,但地震预测研究仍在扎扎实实地取得进展,然而,要期望取得突破,尚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尽管日本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的1%,但发生的地震却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0%左右。尤其是致灾型大地震的发生率很高。为应对这一问题,日本政府自1965年开始推进地震预测研究计划,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计划和修订。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将信息科学引入到了地震科学研究,开展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地震研究》计划,旨在促进面向新地震预测科学的创新性研究。目前,日本地震调查本部对地震预测的总体观点“一定程度上可预测板间地震的发生时间,但现有研究仍无法预测未来地震,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预测未来地震的震动规模”。地震预测的科学研究理念正从原先的“灾害发生的预测”向“灾害发展过程的预测”转变。  相似文献   

4.
根据日本大地测量学理事会的建议,日本地震预测研究计划自1964年开始运行。经过30多年对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日本大地测量学理事会对研究计划进行了详细评审,做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计划,命名为“新地震预测观测和研究计划”,这个为期5年的新研究计划于1998年8月被提议,于1999年开始执行。  相似文献   

5.
姜丛  蒋长胜  张琰  毕金孟 《地震研究》2020,(2):208-215,417
跟踪和总结地震预测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是调整优化我国自主进行与地震预测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为反映近10年来国际上地震预测研究的进展与变化趋势,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介绍和主要研究成果总结等方式,给出我国地震预测相关研究在国际研究体系中可能的位置,并概括了近10年来在全球性科学研究计划主导下国际上取得的主要科学进展,包括预测模型研发、提升预测可操作性、拓展地震减灾应用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地震预测相关学科的科学内涵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这些将对我国地震预测相关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本从1965年就有关于地震预测的国家计划,但是都没有成功。所谓的地震预测必须是基于物理现象或前兆的短期预测。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获前兆现象。国家计划大部分的资金和人力都致力于加强地震台网,但这对检测地震前兆并不十分有效,因为大多数前兆都是非地震性的。从目前笔者的观点来看,前兆研究从来没有得到适当支持,因为这些项目通常都是被一群拿着预测地震幌子的地震学家所掌握,他们对地震学更有兴趣。1995年神户地震之后,国家计划决定放弃短期预测并且在2011东北大地震后日益加深。除了国家计划之外,也有一些政府计划,不是很正式的但是与地震预测有关,它们消耗了数量级很大的资金,但它们其实也对短期地震预测不感兴趣。财政上,它们是巨人,国家计划就是小矮人。因此,日本目前实际上没有资金来支持短期预测研究。然而,最近,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已在短期预测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实质性进展。通过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正在出现。  相似文献   

7.
地震能否预测,以及地震预测对社会安定的影响是当前社科界非常敏感和关注的问题。文章对上述问题结合实例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只要敢于突破旧观念,善于创新技术途径,地震预测就能走出目前的“混沌”状态,在10年内将地震三要素的短期预报推进到可直面社会的新高度。文中最后对地震预测直面社会前的必要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有关东海地震震源区预测的新观点据日本《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有关东海大地震的议论,至今已近20年。直到最近才通过研究逐渐弄清了东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实际情况。在诸多看法中,出现了认为该震震源区要比原来预测的地区更靠近静冈县内陆的观点。这很有可能影响到对震灾...  相似文献   

9.
短期地震概率(STEP)预测模型将大森-宇津余震衰减关系和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关系应用到地震丛集。这个模型主要用来预测余震活动,而依赖于时间不变的背景模型预测大多数主震。另一方面,长期地震预测模型EEPAS(根据尺度每个地震都有前兆)利用前兆尺度增加现象及相关的预测标度关系,取决于震级的大小可提前数月、数年或数十年预测主震。这两种模型均显现出比地震活动性不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可提供更多的信息。通过将这两种模型混合在一起,我们期望形成包含更多信息的短期预测模型。本优化混合模型利用了加利福尼亚州1984~2004年间改进的国家地震系统目录,是一种预测M≥5.0级地震的凸线性组合,其中EEPAS预测量为0.42,STEP预测量为0.58。这种混合模型与每一种单独模型相比,平均概率增益大于2。数种不同的混合模型将提交到南加州地震中心的地震预测能力研究合作实验室(CSEP)检测中心,用以确定该结果是否由这些模型对未来地震的实时检测产生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近期地震活动性与中长期地震概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青  傅征祥 《地震》1997,17(3):232-240
通过地震震级概率预测方法得到的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0 ̄2005年地震危险性预测结果与近几年实际地震活动情况的对比研究。对这一方法及其实际预测效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各地震带1996年7月至2005年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概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大陆继续处于1988年底以来的新一轮地震活跃阶段,中国东部地震发生概率继续增加,华北地块的北部边缘地震带和右江地震带有可能发生6  相似文献   

11.
邵志刚  王芃 《地震》2018,38(2):1-1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已经过去10年, 在此期间关于地震预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实践工作从未停止, 本文作者从地震预测业务人员角度, 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相关的地震地质、 大地测量、 地震学、 前兆观测异常等方面的现象。 针对不同研究方向, 从震情跟踪角度提出了预测意义的讨论、 可能问题的分析、 不成熟的一些建议, 并就综合预测给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和认识, 期望对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运泰 《中国科学D辑》2009,(12):1633-1658
本文概要回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地震预测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的进展情况,指出地震预测这一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目前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虽然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并非毫无进展.文中以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等方法以及美国帕克菲尔德(Parkfield)的地震预报实践为例,说明在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方面,地震预测研究均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文中分析了地震预测在科学上面临的困难,阐述了为解决这些困难所应当采取的科学途径,展望了地震预测的前景,指出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地震预测虽然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坚持不懈地、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震源区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相似文献   

13.
综述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危险性与地震预测试验研究的状况和动态,以及编绘的各种预测和防灾图;简述了地震预测试验的部分新观点及前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结果;介绍了地震灾害风险保险研究的新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电阻率法测地震是当今世界预测地震所用的主要方法之一。40年来国内外对电阻率法测地震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本文主要简述了室内研究,实验方面研究对象从对小块岩石发展到大块岩石,压力环境不断向地层条件贴遗,数值模拟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静态到动态的发展。本文对此简单介绍分析,并对电阻率法测地震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01年6月28日至7月11日先后在大同-阳高、唐山陡河发生ML4.1和4.0地震,此前我们曾根据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背景异常、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特征以及部分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异常,对这两次中等地震进行了尝试性短临预测。本文系统总结了对这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过程,这对于我们坚定地震预测信心、进一步做好中等甚至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引言自 1 966年邢台地震以后 ,我国开始用观测区域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研究。 1 976年唐山地震前后曾在震中附近进行过流动重力测量 ,并观测到较可靠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目前 ,许多国家已把观测与地壳运动有关的区域重力场的短期变化 ,当作研究地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并在不同规模上开展了此项工作。美国 1 964年阿拉斯加地震 ,日本 1 965年至 1 967年松代震群 ,1 974年伊豆地震和苏联 1 976年加兹利震群 ( MS=7.0 ,7.2 ,6.5)前后 ,都观测到区域重力场的时间变化 (李瑞浩 ,1 988)。北祁连河西地区是 1 989年以来全国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7.
推进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简要分析了地震预测面临的主要科学难点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测研究的战略对策,认为地震预测研究需要长期攻关,需要有长期的稳定的支持计划。目前推进地震预测科学进步的障碍点可能在于中期(几年尺度)强地震危险地点的确定,若在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就为最终短临预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应强调理论创新和观测技术进步;坚持发展地震预测试验场;经验性预测与物理预测结合等。  相似文献   

18.
2003年6月17日和7月10日,先后在四川省西昌市和西昌-昭觉间发生2次ML4 8级强有感地震.对于这2次地震,我们曾作了较好的中期和短期预测.但是对于6月17日发生的第一次ML4 8级地震,未能做出临震预测;对于第二次地震,则在7月1日向上级填报的周会商表中作了明确的临震预测,7月10日,在西昌-昭觉间发生了ML4.8级地震.根据西昌地震遥测台网各子台的P波初动求解震源机制,结合地震所处的地质构造以及现场烈度考察圈定出的结果分析,认为这二次地震是由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凉山断裂所围成的凉山小菱形块体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测的信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直是地震预测中处理不确定性的主要方法,但这一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为此我们引进了一种新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证据理论的信度方法。此前,该方法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本文首先介绍了信任函数及其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方法,包括问题表达和信息综合两个方面,并提出了加权的D—S规则。然后简单讨论了联合信任函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通过与概率方法的比较,说明了这一方法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信度方法处理地震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有其独特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地震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浅议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天气预报相比,地震预测,特别是地震的短临预测更为困难。概率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对于地震认识的局限性,加快短期预测的概率方法研究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概率预测是经验预测、统计预测和物理预测的综合,各类地震预测方法特别是物理预测方法的发展还很不充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目前我国地震预测的现状来看,应大力发展统计预测方法。地震目录可为我们提供对背景地震发生率的估计,而前兆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发生率大大高于背景发生率的时段,其增益越强,时段越短,越接近于理想预测。前兆和地震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检验对于概率预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提出,应按实用化的要求逐步规范各种地震预测方法。这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