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地面气象站多时次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观测资料,以及武汉、宜昌和恩施的探空资料,对1998—2014年湖北地区冻雨天气的主要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冻雨发生发展过程的气象要素和大气层结特征,给出了基于正负能量面积的冻雨发生定量化判断方法。结果表明:乌山阻高型和贝湖阻高型是导致湖北省出现冻雨天气的两种主要天气形势;2005年和2月是冻雨主要发生的年份和月份;共存在3种典型的气温层结演变特征,其中"暖雨-冻雨-固态"的气温层结演变最易导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的冻雨天气;基于正负能量面积的冻雨判定方法为:3层层结时,正能量面积(A_(SP))小于80℃·hPa,负能量面积(A_(SN))小于400℃·hPa,且正负能量关系为(5.71A_(SP)-257.14)≤A_(SN)≤(6.25A_(SP)+200);2层层结时,ASP为350~650℃·hPa,A_(SN)为200~400℃·hPa,且正负能量关系为(A_(SP)-350)≤A_(SN)≤(ASP-100)。  相似文献   

2.
一、冷暖夏的划分及出现规律冷暖夏的划分是根据中央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气象中心划分温度等级的统一标准,对各代表站逐年按月进行划分。具体标准是将月平均气温分成五级,1级属于暖、2级属于偏暖、3级属于正常、4级属于偏冷、5级属于冷,再将每年夏季的平均温度等级进行加权滑动平均,即(?)=1/9(A_(n-2) 2A_(n-1) 3A_n 2A_(n 1) A_(n 2)),其中A_(n-2),A_(n-1),A_n,A_(n 1),A_(n 2)分别表示前二年夏季,前一年夏季,当年夏季,后一年夏季,后二年夏季气温等级数。本文采取选代表站的办法,对夏季温度进行分级。解放后选取杭州、巨州、温州三个代表站,因杭州  相似文献   

3.
吴宝俊  刘延英 《气象学报》1986,44(4):505-502
材料[1]指出,当ΔA_(mk)/Δθ_~* 较小时,没有较大的降水;当ΔA_(mk)/Δθ_~*较大时,有利于出现暴雨。其中A_(mk)与θ_~*分别表示湿—比有效能量与位相当温度,ΔA_(mk)/Δθ_~*表示A_(mk)对θ_~*变化的放大率。 上面结果表明,ΔA_(mk)/Δθ_~*可能与大范围降水异常也有一定关系。本文选1980年8月我国大范围降水异常为例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跃清 《气象》1984,10(12):23-24
一、湿有效位能A_(mk)与暴雨的关系 从大气能量学的观点看,暴雨的孕育、产生和结束也就是能量的积累、爆发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1983年汛期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1)暴雨发生前12—24小时,已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和充沛的水汽在暴雨区聚集,这就是暴雨前期出现的增能效应。(2)在不同的影响系统和流场条件下,暴雨前期能量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垂直方向更加明显。(3)降水的性质、时间和强度与能量场的配置有关。由此,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湿有效位能Amk与暴雨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A_(mk)能量场:经普查分析看出,在暴雨前12—24小时,发生暴雨的地区受自南向北伸出的A_(mk)高能舌(带)控制。高能舌一般来自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西南部,并随高度增加逐渐向北倾斜。  相似文献   

5.
车贝雪夫系数与我国温度、降水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玉琼  王才芳 《气象学报》1980,38(3):227-233
本文用车贝雪夫多项式分解了15—65°N、75—155°E范围内,1954—1975年逐候500毫巴等压面位势场。求出车贝雪夫的一些主要系数,讨论了这些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与我国温度、降水的关系。主要结果有: 1.表示大气经、纬向环流的车贝雪夫系数A_(10)、A_(01)与我国温度等级十年滑动平均和各地月平均温度存在相关关系。此关系的存在为温度趋势预报提供了可能性。 2.表示平均高度的A_(00)系数冬季12月的值和A_(10)系数冬季1月的值,两者组合成的复相关表为长江中、下游汛期(5—8月)降水趋势预报提供了可能性。用复相关表的结果,有三年做过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其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以多种物理量诊断分析大尺度环境场有利于产生暴雨的基础上,采用本站地面湿有效能量A_(mk)及其饱和能差A_(mk)~3—A_(mk),进行点面结合预报本站降水(暴雨)。结果发现,饱和能差逐日演变给判别未来降水的有无与估计降水起讫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饱和能差演变曲线峰谷点位相一般要超前于能量演变曲线,两者配合分析,对由晴转雨的转折性暴雨具有明显的预示性,经业务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欧亚大陆季节增(融)雪盖面积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提供的近40年逐周的卫星反演雪盖资料,定义了各季节新增(融化)雪盖而积指数(fresh snow extent),即增/融雪覆盖率P_(FSE)、增/融雪面积A_(FSE)、欧亚大陆北部增/融雪面积之和T_(FSE),针对欧亚大陆各季节平均的雪盖面积本身(snow extent,P_(SE)、A_(SE)、T_(SE)和其增(融)雪盖面积,分析比较二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各季节平均的雪盖面积和相应增(融)雪盖面积不论是气候态分布还是其年际、十年际变化均有明显不同,其中以冬、春季差别更为明显;夏、秋季二者虽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增(融)雪盖面积的变率明显强于雪盖而积本身;另外,冬季欧洲新增雪盖对欧业北部冬季雪盖面积以及其后的春季雪盖都有较显著的影响,而春季欧洲和中纬度亚洲地区的融雪则受到冬、春两季雪盖情况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欧亚大陆冬、春两季增(融)雪盖与ENSO关系显示,二者除在个别地区(两伯利业北部、欧洲中东部以及青藏高原)存在较明显关系外,整体上,欧亚大陆北部雪盖变化既不受控于ENSO,也不会显著影响ENSO.  相似文献   

8.
崔静  杨双艳  LI Tim 《气象》2021,47(1):49-59
基于1979—2016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和北半球冬季高纬地区地表气温(SAT)之间的联系.利用实时多变量MJO(RMM)指数,将MJO分为8个位相,其中位相2(位相6)对应于位于印度洋地区的正(负)对流.不同MJO位相下的SAT合成结果显示MJO第二位相后的5~15 d,北...  相似文献   

9.
递阶辨识是系统辨识的一个重要分支.递阶辨识原理是在大系统递阶控制的"分解-协调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能够解决参数数目多、维数高、大规模系统辨识算法计算量大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结构复杂的双线性参数系统、多线性参数系统以及非线性系统的辨识问题.首先介绍递阶辨识原理和线性方程组Ax=b的著名雅可比迭代和高斯-赛德尔迭代,给出了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族;其次将雅可比迭代思想和递阶辨识原理用于研究一般矩阵方程和耦合矩阵方程的递阶梯度迭代求解方法和递阶最小二乘迭代求解方法;再次介绍了方程误差模型的两阶段最小二乘辨识方法(一个简单的递阶辨识方法)和线性回归模型的递阶最小二乘辨识方法;最后研究了类多变量CARMA系统的递阶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7年9月—2002年8月ECMWF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了冬季和夏季SLP(sea level pressure,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200hPa纬向风和850hPa经向风年际变率的潜在可预报性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较高,尤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而中高纬地区的潜在可预报性则较低。比较两套资料潜在可预报性的异同后发现:南半球的差异均明显大于北半球,特别是南极地区;低层变量的差异均大于中高层变量;东亚大陆在冬、夏季均具有一定的潜在可预报性;冬季各变量均表现出东亚冬季风具有较高的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且两套资料的差异较小;500hPa位势高度表现的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较一致,而低层变量(SLP和850hPa经向风)表现的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潜在可预报性在两套资料中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目的是按尺度统计各种波的相互转换以讨论斜压活动的一个方面(A_2→A_m→K_m),同时我们还考虑涡旋动能对单波斜压活动的影响。运用简化的ω-方程可以得出,当m从小变大时两种斜压能转换C(A_2A_m)和C(A_mK_m)之间的相关应该增大。C(A_zA_m)和C(A_mK_m)这两个时间序列的交叉谱分析表明,对于大尺度波(如m=2,3)显著的相关性集中在较长周期的范围内,对于所谓的斜压波(m>5),其相关性则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各个频率。超长波(例m=2,3)斜压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爆发”过程。它的特征是持续性大、且有高度相关的斜压能转换。为了强调这些爆发过程对通量相关的作用,我们认为转换趋势在理论上是非线性反馈。  相似文献   

12.
1 思路在省局业务处《气业发(1991)038号》文件中规定,一般航危报站应用地面测报程序《DMCX—A_2》编发08时小图报时,为求三小时变量△P_3需用08时气压自记订正差值去订正05时气压自记读数,用订正后的05时气压自记值来代替三小时前本站气压。这种计算方法需单独启动程序DEF·Z来计算气压值,并要经过两次手工计算,比较繁琐且易出差错。实际上,若用08时气压自记订正差值来作为05时气压自记订正差值,便有:P05=PJS+(P08-PJ8)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发病率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分析,选取影响银川地区高血压病发病率的主要气象因素,将其作为输入变量经多层前馈型神经网络的BP(Back Propagation)算法进行学习训练,建立了疾病发病率的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al Neural Net)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误差较小,为疾病发病率预报提供了一种新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邵爱梅  邱崇践 《大气科学》2007,31(4):675-684
对Qiu和Chou(2006)提出的一种基于预报集合的降维资料同化方法(4DSVD)给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案,利用中尺度模式MM5产生的模拟资料进行数值试验并将其与MM5/3DVAR的同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的观测误差和观测点密度对同化结果的影响。试验表明:(1)和3DVAR相比该方法能更好地从有观测的变量推断无观测的变量(从温度的观测推测风和比湿);(2)该方法可以相当有效地滤除观测噪音;(3)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将观测信息扩展到资料空缺地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这篇论文报告了在内布拉斯用国家气象局预报变量输入到Blaney-Criddle和Penman方程中去尝试改进估计潜在蒸散(ETp)的方法的调查研究结果 1.资料和方法用Blaney-Criddle方程估计ETp所要求的气象资料仅是温度值,而Penman方程要求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日射值。国家气象局的地区和农业气象预报是ETp估计的原始数据。对内布拉斯的20个地区的每个地区每天由俄哈马市气象局预报处几个时次(农业气象预报是每天两次)发布预报和进行修正,为这个研究选择了4个预报区  相似文献   

16.
杨晶 《气象》1980,6(3):29-29
县站预报中常需要计算气象要素的一级和二级变量,校对变量的工作量也不小。下面介绍一种提高校对速度和质量的方法。 设某要素系列为:a_1 a_2 a_3…a_(n-1),a_n…,所对应的变量系列为:a_(2-)a_1,a_3-a_2,a_4-a_3…a_(n-1)-a_(n-2),a_n-a_(n-1),则存在如下关系:sum from 2 to n (a_n-a_(a-1))=a_n-a_1。 上式的意义为:要素变量系列之和等于原要素系列的末项与初项之差。例如,某要素系列(为了便于说明取整数)为:4、2、5、8、9、4,对应的变量为: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浙江省义乌市2015—2019年逐小时气象观测数据(相对湿度、风速、地气温差、能见度)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数据, 分析了义乌地区低能见度天气(观测能见度lt; 10 km)的分布特征和气象要素条件。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LSTM)模型对逐小时能见度进行模拟, 分别对比了观测能见度作为输入变量与否的模拟效果; 根据义乌地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的特征, 将模拟时段分为三个时期(11月至翌年2月, 3—6月, 7—10月), 对比了分时期模拟的效果; 以及评估了模型的预报步长。结果表明: 高湿、高污染、气温高于地温和低风速是义乌地区低能见度天气的主要特征。LSTM模型对单站能见度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当输入参数中加入历史观测能见度时, 能大幅提高模拟准确度, 日均能见度模拟结果均方根误差RMSE=0.63 km, 平均绝对误差MAE=0.51 km, 拟合优度R2=0.99;分时期进行模拟能得到更精准的模拟结果。本研究中选用的输入要素在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模拟效果最好, RMSE=2.35 km, MAE=1.46 km, 低能见度均方根误差RMSE_10 km=1.81 km, 低能见度平均绝对误差MAE_10 km=1.13 km, R2=0.83; 3—6月的模拟中, 输入变量中不加AQI模拟效果更好, 这意味着3—6月义乌地区的低能见度天气以雾天气为主导, 加入过多变量并不一定能提高模型准确度; 随着预报步长增大, 模型预报效果变差, 预测步长等于3 h, R2=0.71, 预测结果已不具备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施能 《气象科技》1982,(3):17-23
天气预报的最终目的是为服务对象能达到节约劳动力与资金,减免气象灾害的损失和破坏,提高经济效果。这个问题不仅与预报准确率有关,而且与使用天气预报的方法有关。合理地利用天气预报,采取最优经济决策,可以大大提高天气预报的经济价值。相反,天气预报使用不当,即使准确的预报,也可能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为此,许多气象学家和经济管理学者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本文介绍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分类预报时的最优经济决策 1.有一个二分类预报时的决策设某决策者(天气预报使用单位)面临二类天气;W_1(不利天气);W_2(无不利天气)。可采取二种措施A_1和A_2。相应的花费用货币单位表示如表1(C=Cost(费用);L=Loss(损失))。  相似文献   

19.
陆面特征量初始扰动的敏感性及集合预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洋  曾新民  葛洪彬  张长卫 《气象》2014,40(2):146-157
文章利用中尺度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3.2.1版本及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分析资料,研究了陆面变量(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陆面参数(植被覆盖率)初始场随机扰动对长江中下游暴雨预报的影响并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短期暴雨过程对陆面变量(参数)扰动是敏感的;陆面变量(参数)初始场扰动影响降水的时间尺度小于10 h甚至可以小于6 h。从影响机理上来看,陆面变量(参数)扰动首先改变地表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而地表通量的改变会通过陆气相互作用对局地大气的温、压、湿、风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产生较大影响。集合预报结果表明,利用陆面变量(参数)扰动制作集合预报,预报的集合平均结果要好于控制预报的结果,且比集合成员稳定可靠,降水概率预报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对预报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初值集合预报中,以这些参数或变量的扰动来引进集合成员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郑祖光 《气象》1982,8(8):7-9
数量化理论是多元分析的一个分支。在气象统计分析预报中,通常把预报量取成定量的基准变量,预报因子取成定性的说明变量,来使用数量化方法。本文就是围绕我国月平均气温场的长期预报,讨论数量化(一)和(四)的若干应用问题。 一、数量化理论(一)的应用 数量化(一)本质上是回归分析,二者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不同。假定基准变量与各项目,类目的反应间遵从下列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