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生源油藏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发现了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的典型原油,其地球化学特征与以往发现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均不同。该原油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为-3l‰左右,与石炭系和侏罗系原油差异很大;生物标志物中富含重排甾烷、Ts、C29Ts及C30重排藿烷,而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含量低,与三叠系烃源岩抽提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十分相似,而与二叠系和侏罗系明显不同。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叠系是仅次于二叠系的良好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该盆地中又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油源对比表明该原油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三叠系生源原油的发现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藏北羌塘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 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塘盆地的油气大多源于侏罗系,所以长期以来烃源岩的研究主要以侏罗系为重点。古生代烃源岩露头在羌塘盆地分布较少,因而其生烃能力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依据剖面露头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 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微镜下观察、镜质体反射率、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等分析方法 , 对羌塘盆地双湖地区新发现的石炭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羌塘盆地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较好,主要为Ⅱ1型,并且烃源岩形成于具一定盐度的较强还原环境,其有机质以海相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总体较高,达到过成熟阶段。石炭系烃源岩的发现填补了羌塘盆地古生代烃源岩领域研究的空白,为油气勘探指出了新地层和新领域,对整个羌塘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张枝焕  杨藩 《沉积学报》1998,16(3):119-123
我国广泛发育着新生界咸水湖盆,这些湖盆具有独特的沉积环境和生油气条件。咸水湖相烃源岩及其所形成烃类的地球化学特征,既不同于淡水湖相,又不同于海相烃源岩及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介绍了我国咸水湖相中烃源岩及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性、形成条件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主要发育两套烃源岩,分别为哈尔加乌组上段和哈尔加乌组下段,油气藏形成的源控作用十分明显。通过烃源岩和原油地球化学的分析以及油源对比,发现不同类型原油的形成与分布严格受控于对应源岩的分布范围。分析表明,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优质烃源岩、强充注油源断裂和有利火山岩相带的合理配置。根据烃源岩与储层的配置关系,石炭系油气藏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为风化壳型成藏模式,油气聚集在石炭系火山岩顶部受风化淋漓作用改造的优质储层中,其中的油气来自下部烃源岩,运移通道为与烃源岩相沟通的油源断裂;另一种模式为内幕型成藏模式,储层为流体溶蚀改造的储层,其中聚集的油气来自邻近火山喷发间歇期沉积的炭质泥岩。  相似文献   

5.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地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烃源岩也进入高—过成熟阶段,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对研究区二叠系、志留系、寒武系和震旦系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研究表明,区内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表现为细菌和藻类生物的贡献。对正构烷、类异戊二烯烷、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米仓山南缘震旦系灯影组的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该研究为大巴山、米仓山地区和四川盆地乃至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特征、油气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学前缘》2016,(5):113-118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中新生界。近期研究发现石炭系也是柴达木盆地重要烃源岩层位,且据野外地质调查发现的大量石炭系油气显示,油源对比证实其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资源潜力很大,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一个新层系和新领域。由于钻遇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的钻井很少,石炭系资源评价中烃源岩多采用野外露头样品。但露头样品一般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对烃源岩的丰度有一定的影响。文中基于相同的地质背景开展了露头和岩心样品烃源岩地化参数研究,确定了柴北缘石灰沟地区石炭系烃源岩风化因子,并通过风化因子来恢复露头烃源岩样品的有机质丰度。其结果显示恢复后的柴北缘地区石炭系露头烃源岩为中—好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针对影响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采用盆山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结合的工作手段,在石炭纪—二叠纪盆地形成与演化、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展布、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认识。明确了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二叠纪为典型的裂谷裂陷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以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发现多套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且有机质丰度中等—高,并以II型干酪根为主的成熟—高成熟烃源岩,不存在区域变质;于上古生界风化壳钻获的天然气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与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显著亲缘关系;初步预测研究区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资源前景,圈定了有利勘探区和较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8.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地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烃源岩也进入高—过成熟阶段,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对研究区二叠系、志留系、寒武系和震旦系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研究表明,区内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表现为细菌和藻类生物的贡献。对正构垸、类异戊二烯烷、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甾垸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米仓山南缘震旦系灯影组的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该研究为大巴山、米仑山地区和四川盆地乃至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特征、油气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部红车断裂带- 车排子凸起油气藏众多,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十分复杂,原油类型及其来源长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在准噶尔盆地不同时代烃源岩生成原油典型地球化学特征与主要油源判识指标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红车断裂带- 车排子凸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来源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将该区域原油分为五类,其中三类原油分别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湖相烃源岩,另外两类为混合原油,分别为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的生物降解稠油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和古近系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红车断裂带石炭系—白垩系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东北部春风油田稠油来源于沙湾凹陷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东侧- 红车断裂带西侧新近系沙湾组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车排子凸起中部春光油田白垩系—古近系油藏稠油为二叠系来源稠油和侏罗系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新近系沙湾组油藏稠油为二叠系来源稠油与新近系正常原油的混合原油;车排子凸起西部石炭系—古近系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而新近系沙湾组油藏轻质原油来源于四棵树凹陷古近系湖相烃源岩。本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部地区油气藏成藏研究及区域油气勘探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包括克拉美丽和五彩湾两个气田,
因此石炭系成为北疆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陆东-五彩湾地区天然气主要位于石炭系顶部的火山岩风化壳内,主要
为煤成气,来自石炭系腐殖型烃源岩。本文在对陆东-五彩湾地区典型气藏剖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石炭系火山岩
中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邻近烃源岩和生烃凹陷有利于形成气藏;风化淋滤和构造作用的改造是火山岩物性
得到改善而发育有效储集空间的关键因素;断裂和不整合构成了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的有利通道;海西期以来的各个构造期,
陆东-五彩湾地区石炭系圈闭和油气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火山岩气藏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定型于海西期,而燕山
中期则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新疆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圈湖构造带马25井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中发现了原油和固体沥青共存,通过储层多级分离抽提和原油地球化学分析,并对这些原油(或固体沥青)的形成过程与其勘探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原油和沥青可能主要来自下石炭统烃源岩,具有较低姥植比和伽玛蜡烷含量、高丰度三环萜、高Ts/Tm比值和重族组分碳同位素(δ13C-28.0‰)特征;现今油藏原油富含生物降解标志物(25-降藿烷),同时却无明显其它生物降解特征(正构烷烃、甾藿烷等保存完整),反映多期充注特征,即二叠纪中晚期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白垩纪后期又再次充注形成;下石炭系有效烃源岩的存在预示着本区具有深部下石炭统源岩贡献的油气藏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成熟度演化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易受到油气演化的影响 ,油气的聚集在储层中都留下了踪迹 ,既有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有利的一面 ,也有对储层形成伤害的一面。对和田河气田的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观察、凝析油气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储层沥青分析表明 ,主要有 3期油气运移 ,分别为 :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前两期都是寒武系来源的油气 ,均被生物降解或散失 ,喜山期是天然气的关键聚集时期。第一期以油相运聚的油气被降解 ,形成的沥青对储层造成了伤害 ,第二期以气相运移的油气多散失 ,仅在储层中留下凝析油 ,第三期油相运移的石炭系来源的油受到后期转移上来的寒武系干气的气侵 ,产生沥青质沉淀 ,使得寒武系凝析油被封堵 ,储层产出的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更接近石炭系源岩。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欧南凹陷是石炭系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构造单元,具有一定勘探潜力,但对有机质富集机理认识不清导致对优质烃源岩分布的预测缺乏有效指导,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球化学分析、XRD、SEM等分析测试,对石炭系烃源岩矿物组分、 有机质丰度、 干酪根类型、 热演化程度、 形成环境、TOC与主要矿物关系等进行了综合...  相似文献   

14.
Carboniferous rocks in the north Solway onshore outcrop show evidence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Oil residues occur as intergranular bitumen in sandstones, thoriferous bitumen nodules in sandstones and uraniferous bitumens in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 Solway Fault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lway Basin. Oil was emplaced in sandstones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dolomite, calcite and clay cements. The radioelement-rich bitumens represent deposition follow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migrating hydrocarbons and metalliferous fluids. The close proximity of the Caledonian Criffel granodiorite, unroofed by Carboniferous times, suggests that the pluton was the source of uranium and thorium.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re identified further east in the more complete succession exposed in the Esk Valley region, along with further oil residues. Time-temperature modelling suggests that oil was generated from Lower Carboniferous source rocks during the Permo-Triassic. Chemical age dating of uraninite in bitumen yields early Jurassic ages, which may reflect the time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long the North Solway Fault system, and may be related to a mid-Jurassic episode of regional uplift. Analyses of thorite in bitumen nodules give a wider spread of data, probably due to the migration of daughter lead.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地区油气勘探前景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坪地区地面油苗分布层系多、范围广,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多套烃源岩,该区经历了大规模油气成藏过程和强烈的破坏作用,油气勘探最关键的风险因素是保存条件。从保存的角度看,寒武系膏盐岩是一套优质盖层,膏盐层与盐间及盐下碳酸盐岩、玉尔吐斯组烃源岩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青松采石场奥陶系轻质油流揭示现今可能有碳酸盐岩残留油气藏存在,美国中部地台区辛辛那提隆起奥陶系浅层油藏就是例证。地面油苗中,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中的出露点最多,且礁灰岩储集性能好,在埋藏区可能得到保存。基于地面调查难以进一步深化认识和推动勘探,建议评价选择地质目标实施钻探。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比较现实的目标为:萨拉姆布拉克背斜构造,落实寒武系膏盐岩及玉尔吐斯组烃源岩,了解盐间及盐下含油气性;青松采石场奥陶系碳酸盐岩残留油气藏分布区;皮羌村西南哈拉峻盆地石炭-二叠系礁灰岩目的层。  相似文献   

16.
区内上石炭统主要的相、亚相有滨岸相:碳酸盐潮坪亚相;碳酸盐台地相:台地浅滩亚相、开阔台地亚相、局限台地亚相。有利的储集相带为滨岸相中的碳酸盐潮坪亚相和碳酸盐台地相中的台地浅滩亚相,次为开阔台地亚相。影响区内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储屡储集性能的成岩作用有: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白云化作用,其中白云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压溶作用是形成进油期孔隙最为重要的作用。沥青产状和萤光显示研究表明,区内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基质溶孔、粒间溶孔、缝合状缝隙。储集岩类为:粉一细晶白云岩类、微—亮晶颗粒云(灰)岩类、泥晶灰岩类、蓝藻、有孔虫云岩类。区内上石炭统最佳储集层段为黄龙组下段,次为黄龙组上段。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海相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调查,评价其资源潜力,为该区寻找油气战略接替区提供科学依据。以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为主要目标,通过调查和研究,首次获得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流,在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新层系油气方面取得重要发现;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埋深较大,但未发生变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埋藏史主要表现为快速埋藏期、稳定期与强烈抬升剥蚀期,新生代以来沉降史与抬升剥蚀史存在着差异;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表现为“存在二次生烃,晚期生烃为主”的特点,主要受该区构造运动控制;柴达木盆地热演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降低的趋势,主要受控于柴达木盆地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活动。调查分析表明,新层系石炭系油气条件良好,资源前景广阔,是柴达木盆地下一步勘探的接替层系。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调查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海相油气勘探的新领域,通过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调查,评价其资源潜力,为该区寻找油气战略接替区提供科学依据。以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为主要目标,通过调查和研究,首次获得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流,在柴达木盆地古生界海相新层系油气方面取得重要发现; 综合区域调查、平衡剖面反演及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获取柴达木盆地主要构造运动期次; 结合盆地模拟技术,重建了石炭系埋藏史,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油气地化指标,研究了烃源岩生烃演化史。研究表明: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坳陷石炭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埋深较大,但未发生变质,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 德令哈坳陷石炭系埋藏史主要表现为快速埋藏期、稳定期与强烈抬升剥蚀期,新生代以来沉降史与抬升剥蚀史存在着差异; 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表现为“存在二次生烃,晚期生烃为主”的特点,主要受该区构造运动控制; 柴达木盆地热演化总体表现为缓慢降低的趋势,主要受控于柴达木盆地岩浆热事件与构造活动。调查分析表明,新层系石炭系油气条件良好,资源前景广阔,是柴达木盆地下一步勘探的接替层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