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境旅游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与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相互联系有关。基于2014-2017年江苏省入境旅游14个主要客源地每月游客量数据,根据极差标准化以及季节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入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可知,港澳台地区的入境游客量呈缓慢上升,基本持平而后快速增长趋势;国外入境游客的变化呈快速上升,下降后又缓慢上升趋势。港澳台的入境旅游季节强度指数值小于外国人入境的指数。港澳台地区入境游客在一年内的时间分布相比较国外游客来说更加均匀,淡季与旺季游客量差异不显著。各个国家及地区指数差异较大,且类型不同。在影响因素上,客源国经济发展状况是十分重要的,而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兼容性同样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可针对性地提出两点解决途径促进江苏省入境旅游业的发展:一是与客源地建立友好关系等;二是打造以特色文化为中心的旅游资源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的河南省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佳  李舒婷  段平  张驰 《测绘工程》2018,(1):42-46,51
文中采用MODIS二级产品MOD14数据,以火点像元亮温特征为依据,提取2000、2008、2014年每年5月29至6月14河南省秸秆焚烧火点分布,分析秸秆焚烧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河南省14年间秸秆焚烧火点个数和面积呈上升趋势;14年间河南省秸秆焚烧由北部和中部地区逐渐向西南和东南地区扩散,且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秸秆焚烧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市秸秆焚烧现象较突出,安阳、焦作、新乡等市秸秆焚烧现象明显减弱;结合2014年河南省空气污染指数分析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表明:秸秆焚烧会对空气质量污染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通过自然生态空间覆盖度、人为干扰指数等指标,结合人口、GDP等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与干扰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与区域人为干扰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耦合性,地表生态干扰强度空间界线明显,整体上北部、东部的人为干扰指数较高,自然生态空间覆盖度较低,存在从济源至项城的"类胡焕庸线"。该线以东区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承载全省64%的人口,贡献全省72%的GDP,是河南省人为干扰指数较大的集中区域;以西区域,则自然植被本底较好,人为干扰程度相对较低,是全省生态保护与维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理照片元数据对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行为规律研究不足的问题,该文采用密度聚类(P-DBSACN)、路径追踪、UCINET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索了2008—2018年黄河上游城市群范围内入境游客热点区域时空分布格局、游客行为规律。研究表明:旅游热点区域(AOI)在空间上形成以西宁—兰州—银川区域之间的"V"状型特征,AOI分布与城市内部的交通枢纽、旅游资源吸引力、季节性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夏秋季旅游流较大,8月和10月份是入境旅游高峰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运用路径追踪分析法识别出单节点路径、区域内路径、跨区域路径三种轨迹模式;游客偏好于青海湖、雅丹地质公园、丹霞地貌、镇北堡影视城等知名度高的景区(点),且甘青大环线是游客热衷选择的热点旅游流线。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引导黄河上游城市群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研究,有助于了解史前人类对环境的选择策略以及聚落系统的演变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史前聚落遗址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聚落选址与区域海拔高度、地形坡度、水系等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四个时期的史前聚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400m、坡度小于3°、距离河流在3km以内的地带。  相似文献   

6.
研究行政区划边界的空间形态特征,对研究区域历史,优化区域结构,提高经济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利用分形维数、放射状指数和紧凑度3种定量测度方法,对河南省县级行政区划空间形态特征进行计算和分析,结合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研究发现,目前部分县级行政区划空间形态存在边界复杂程度高、行政中心边缘化和空间聚集性低等限制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文中研究的方法可以为改善区划空间形态,优化区划边界形状和管理开发区域空间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Nich指数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9年县域经济发展速率的差异,并采用冷热点分析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吻合;县域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周边县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冷热点格局相对稳定,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以郑州市、济源市为核心的西北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经济基础、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是影响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因素,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  相似文献   

8.
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本文利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法,结合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首先,对2000~2014年全国整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时间演变特征分析,接着对2000~2013年全国31个省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分异格局、重心迁移趋势和空间相关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收入增速加快,逐渐超过城镇,贫富差距拉大;中国省级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分异特征出现变化,由严格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型变为中西部较低的局部跳跃型;全局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存在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东部沿海省份和东北地区的高值聚集区以及西部大片区域的低值聚集区;从省级收入增长率上来看,区域增速的高低发生转变;农民人均收入重心向西北迁移,有利于减小东西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获取青岛市2004—2019年游客上传的8132张地理照片及其元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法探究游客时空行为特征,获取游客对时间以及目的地的偏好,并对照片标签深入挖掘,筛选出关键词,采用词频统计方法将游客偏好可视化.研究发现:青岛市入境旅游流分布范围高度集中,呈现"南密北疏"的总体格局,具有明显的边缘化特征;游客偏好夏季以及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区,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目的地趋向,充分说明照片空间分布与旅游资源吸引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采矿区土地复垦分区与整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省矿山开采形成的土地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该文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目标和整治重点。以河南省县域地貌类型图、土壤类型图、植被区划图和矿产资源分布图为基础,结合实地野外调查,采用GIS技术提取采矿区相关信息,基于空间叠加分析技术,将河南省细分为7个土地复垦区,即:豫北焦鹤复垦区、豫西陕洛复垦区、豫中郑平复垦区、豫东永夏复垦区、豫西南伏牛山南复垦区、南阳盆地复垦区和豫南山地复垦区。分区结果表明,在各分区的地形地貌、矿产资源赋存、土地破坏等特征及气候土壤条件基础上提出的复垦策略,有助于河南省土地复垦管理实践,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